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小組成員,美國加州伯剋利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心理係教授,獲清華MOOC zui受歡迎課程奬,連續5年清華EMBA zui佳教學奬,美國伯剋利加州大學教學優秀奬,國際文化心理學學術領軍人物之一,聯閤國國際幸福日宣講嘉賓福流之作: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這種體驗其實就是一種幸福的臻緻狀態——澎湃的福流。它讓人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我就是沉浸在福流的體驗中完成的這本書。希望“澎湃的福流”同樣能使大傢手不釋捲,沉浸其中,直達“福流”狀態!
吾心可鑒,夫復何求!
內容推薦在現代心理科學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學近年來突飛猛進地發展瞭起來。市麵上太多優秀西方心理學著作和通俗讀物,讀者們閱讀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那些基於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學實驗,和我們中國人有什麼關係?看似充滿瞭邏輯和科學,可是真的適用於5000年來思維體係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嗎?
根植於傳統中國的陽明心學,近年來得到瞭廣泛的普及,人人津津樂道。可是,鬥轉星移,世事變遷,那些經典陽謀真的可以穿越時空,永遠奏效嗎?
作為讀者,我們多麼渴望這兩類讓我們醍醐灌頂的真理,到瞭我們的手裏,能真正從知道變為做到。
是否有這樣一個對兩類心理學都爛熟於心,東西真實融會貫通的學者?有沒有對上述兩方麵比較全麵瞭解之後,提齣瞭國際領先的創造性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學者?
如果有這樣的學者,他能否用中西無縫兼容的方式、讀者可以接受、可以聽懂的方式,把這兩類知識中**啓發我們思考的內容,解讀給我們,讓我們的愛情、親情、創新、開拓、跨界……能夠呈現**的美好狀態?
……
本書作者彭凱平教授,因1994年發錶著名的研究論文——《文化與歸因研究》聞名於國際心理學界,文章當年全球引用量超過3韆次,獲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優秀論文奬。他是世界文化心理學奠基團隊成員之一,也是跨文化心理學領域*傑齣的國際專傢之一。他以親曆的研究、麵對麵與歐美眾多著名心理學傢同事的深度溝通,以及國內一綫心理學授課與交流經驗,對充滿瞭爭議和質疑的問題的思考與態度……這些他在幸福的臻緻境界——澎湃的福流下成就的文字……希望能引導我們沉浸、直達“福流”狀態。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係復係後首任係主任,清華大學心理係教授,中組部**海外高級引進人纔(韆人計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伯剋利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獲得清華大學MOOC*受歡迎課程奬,美國伯剋利加州大學教學優秀奬,並連續5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教學奬。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係及東亞研究終身教授,美國心理學會科學領導小組成員,伯剋利加州大學社會人格心理專業主任等國際職務,是國際文化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發錶22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多次獲得重要學術奬項,齣版學術專著多部,曾被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評為全世界論文引用**的中青年社會心理學傢,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學傢榜單”。
彭教授還是多個公益組織的發起人、顧問和理事,並連續兩年作為亞洲地區唯一被邀請者,代錶中國在聯閤國“國際幸福日”紀念大會上作聯大報告。
聯閤國國際幸福日宣講嘉賓——彭凱平福流之作: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幸福的**體驗:澎湃的福流
2007年的夏天,我去西藏參加一個學術活動。在忙碌的講學完成之後,我抽空去瞭趟布達拉宮,瞻仰藏族同胞心目中的聖地。
時值黃昏,我隨著遊人慢慢地嚮齣口走去時,在迴味之間驀然迴首,突然被一幅美麗的景象所震撼——在拉薩的藍天之下,落日的光輝之中,布達拉宮白牆金頂的映照下,一個身著棕色僧袍的老僧,正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掃著地。地麵上是無數遊客和信徒撒落下的祈福錢鈔,滿地的金錢猶如塵土和垃圾一樣,被這位老僧掃入簸箕之中。我的心中突然一陣發緊,一種瞬間産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油然而生,同時也感到一股暖流從頭到腳流遍全身。頃刻之間,我覺得仿佛找到瞭人生真實的意義,它不是金錢、權勢、地位,而是一種心靈的敬畏、寜靜和快樂。這樣奇妙的體驗,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
很多年之後,我纔知道這樣奇妙的心理體驗就是一種幸福的終級狀態——它是一種澎湃的福流。
什麼是福流
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傢米哈伊·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發錶瞭他曆經15年的研究成果。從1960年開始,他追蹤觀察瞭一些特彆成功的人士,包括科學傢、企業傢、政治傢、藝術傢、運動員、鋼琴師、國際象棋大師,等等。結果發現,這些人經常談到他們一個共同的體驗: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他們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時常讓他們遺忘瞭當前時間的流逝和周遭環境的變化。原來這些成功人士在做事情的時候,完全齣自於他們內在的興趣,樂趣來自於活動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誘因(如報酬、奬勵、欣賞等)。這種經由全神貫注所産生的極樂的心理體驗,米哈伊稱之為flow,並認為這是一種**的體驗。
這種體驗當然不是由米哈伊第*個發現的。在人類五韆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已經有很多思想傢、哲學傢、宗教人士談到過這種奇妙的、**的幸福體驗。尤其是東方的傳統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經常提及這種由心理活動所産生的神奇的快樂體驗,禪宗也經常談到這樣一種全神貫注、時光流逝、心曠神怡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在心理學領域有很多學者,把這樣的體驗翻譯成“爽”、“心流”、“*緻”、“涅槃”,等等。我個人認為,把這種體驗翻譯成“福流”體驗可能更貼切,因為它是一種幸福的**狀態,音近、意近、神更近。
一個很多人所不知曉的情況就是,米哈伊的兒子邁剋爾(Michael)還是伯剋利加州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幾年前,在麵試邁剋爾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八卦的問題,就是他父親的靈感是不是跟他研究的老莊哲學有很大的關係。邁剋爾說,應該是有。因為邁剋爾研究的是中國哲學傢莊子。
《莊子》一書中第*篇文章談到的《逍遙遊》,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自娛、灑脫、曠達、愉悅的感覺,一種真正的物我兩忘、身心酣暢的絕妙經驗。莊子在《南華經》中特彆描述瞭一個普通人這種流暢的福流體驗——他就是宰牛的屠夫庖丁,在從事自己所熟悉和喜愛的工作時,就達到瞭一種物我兩忘、酣暢淋灕的狀態。原文是這樣寫的: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閤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王在震撼之餘,情不自禁地問庖丁,你解牛的技術為什麼能做到如此的齣神入化、行雲流水?庖丁迴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隻見牛,三年後解牛,眼中無牛。因為此時此刻,他已經進入到一種**的體驗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福流狀態。
福流體驗的六種心理特徵
福流的狀態有什麼特點呢?在1975年齣版的《福流:一種美妙的心理狀態》一書中,米哈伊談到瞭六種福流的心理體驗特徵:
第*,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之內,忽視瞭外在所有的影響;
第二,知行閤一,行動和意識完美地結閤,已經變成瞭一種自動化的、不需要意識控製的動作,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
第三,物我兩忘,自我的意識暫時消失,此身不知在何處;
第四,時間飛逝,有強烈的時間扭麯感,不知不覺中,百年猶如一瞬間;
第五,駕輕就熟,對自己的行動有一種完美的掌控,不擔心失敗,不擔心結果,充分體驗行動的過程,感受到自己每一個動作精確的反饋;
第六,陶醉其中,一種**日常現實生活,發自內心的積極、快樂和主動,不需要外在奬勵就能體驗到行動的快樂,完成之後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
由此可見,這種福流的體驗既包括瞭身心體驗的因素,例如個體處於福流狀態時的感覺,包括行動和知覺的融閤,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潛在的控製感;也包括結果因素的影響,即個體在處於福流狀態時內心所體驗到的一種結果,包括短暫的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意識和活動本身的目標意識。
産生福流的三個客觀條件
1997年,米哈伊對福流狀態的體驗又增加瞭三個條件因素,也就是産生福流活動的外在客觀條件,包括三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清晰的目標——當我們知道自己需要達到什麼目標,得到什麼結果,意識到什麼樣的目的時,我們更容易産生福流體驗;
第二,及時的反饋——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嚮我們提供瞭準確的、有意義的、快樂的反饋,激發齣我們從事這個行動的強烈動機;
第三,技能和挑戰的完美匹配——當我們所麵臨的挑戰特彆睏難時,我們很容易産生挫摺的感覺,而當我們的挑戰特彆容易的時候,我們就會産生單調、厭倦的感覺。隻有當我們的技能和挑戰處於一種**匹配的狀態時,往往容易讓我們進入到一種福流狀態。
因此,幸福,特彆是幸福的**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不隻是一種哲學的思辨,也不隻是一種宗教的說教或道德的宣傳,它是我們的生活,它是我們的感受,它是我們身、心、靈完美融閤的狀態。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任何事情,一旦讓你産生濃厚的興趣,專注而沉浸其中,對周圍的一切渾然不知,始終被一種愉悅的力量所推動,雖然這件事情對你有一定的挑戰,但你仍然不斷地奮鬥、創造、探索,覺得自己能夠控製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無比喜悅,一種創造性的樂趣!如果這些情景都齣現的話,那麼,祝賀你,毫無疑問,你就是擁有過福流體驗的人。
生活處處有福流
能否體驗福流狀態,跟做什麼樣的事情有關嗎?其實,想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體驗到這種幸福的**狀態,遠比我們想像的簡單:
強烈的福流體驗,通常産生於我們的心沉浸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時。所以,工作會讓我們産生福流——為人民服務,為傢人辛勞,都是可能讓我們産生福流體驗的重要原因。
人們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時,往往能夠體驗到這種福流狀態。如喜歡攝影的人,盡管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行跡不定,仍然孜孜不倦,他們就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中;喜歡音樂的人,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也享受音樂所傳遞的節奏、韻律、感情,他們也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中。
運動也經常會讓人們進入到福流狀態中,為什麼有人會打球到天黑不想迴傢?為什麼老人打瞭很長時間的牌到也不願意休息?為什麼馬拉鬆長跑有這麼多的人願意去參與?都是因為運動使他們産生瞭福流體驗,讓他們沉浸其中並上癮。
而當我們的注意力關注於我們周圍的親人朋友身上時,也經常會讓我們體驗到福流狀態。如彼此相愛的夫妻生活,或者隻是和朋友談心、和親友聚會、和傢人一起吃飯,也都是會産生福流體驗的重要活動。
同樣,一部好的電影,一本好的書籍,一首好的詩詞,一段好的音樂,都能夠讓我們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即使在我們打坐、沉思、冥想、專念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
因此,幸福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福流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謂“**的幸福狀態”其實也就是我們身、心、靈完美交融的快樂體驗。從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到今天積極心理學的“福流”(flow),我們可以隱約見到讀書至樂的永恒“福流”。我也是在充分感受福流的體驗中完成的這本書,希望它也能使大傢手不釋捲,沉浸其中,直至進入到福流狀態。讀書的福流正如水之溫潤流暢——它是潺潺而下,逐漸浸滿四肢百骸;它是緩緩而入,慢慢沁溢心脾髒腑。無怪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吾心可鑒,夫復何言?
讀者評論:
澎湃激昂,沁人心田。福流的研究和推廣可以給社會帶來更多福祉。很是期待彭老師大作!——ROCK劉誌斌
有此心境,有此能力,纔散發魅力,具有影響力!——zyj
每次讀瞭彭老師的文章,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多的睏惑得到解決~因為文章有一種氣度,是跨學科!有一種自信,是積極心理學!有一種導嚮,是人類幸福! ——黃粱一夢
精彩、通達、意義深遠!感謝彭老師如此至真至誠地在中華大地傳播心理學!——Xie Fang
自己的直覺一直在“反抗”自己對當下道路的選擇。彭凱平老師的文章總能讓我在迷茫和彷徨時,耳目一新,頭腦清醒。被彭老師的學術魅力深深吸引著,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HUaWEI
好勵誌的故事!好豪爽的彭老師! 朋友們,有人拒絕更幸福嗎?——任效良
彭老師的開示,讓我想到瞭尼采的那個詩句,每一個不能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那麼,每一個不能創造、想象、計劃、齣其不意的日子,是不是也是對人類智慧的辜負呢?!——陽光如藍
思想可以如此“性感”、思想也可以如此“魅力”。——銘印心理
齣差高鐵上溫習瞭彭老師的文章,感恩老師提香式微笑,臉上不覺露齣微笑,為旅途增添快樂。——ljy
謝謝彭老師!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甘於奉獻。——賀定超
彭老師的文章總是平凡之中見真理,娓娓道來讓人覺得深刻而溫暖。見文如見人,彭老師的學識和為人讓人欽佩。——櫻桃玉米尹
為什麼銅牌選手會比銀牌選手更開心
2014年底的一個上午,在給清華大學心理學係研究生講《社會心理學》專題課程中,我們討論瞭康奈爾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傢吉洛維奇和他的學生的一篇經典研究報告。題目是《少一些可能更好:奧林匹剋奬牌選手的反事實思維與他們的滿足感之間的關係》(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這篇文章發錶在1995年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是社會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經常涉及到的一個經典實驗。
銀牌選手為什麼不會迪香式微笑
為什麼拿銅牌的運動員會齣現迪香式微笑,而拿銀牌的運動員卻不會?
在托馬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和他的兩個學生——麥迪(Medvec)和馬蒂(Madey)所做的這個研究中,請康奈爾大學的學生評價瞭1992年巴塞羅那夏季奧運會各種比賽的奬牌選手在衝過終點時和在領奬颱上時的情緒錶現。利用一個十級評分量錶,分彆請學生對這些選手臉上所錶現齣來的從痛苦到開心之間的那種錶情程度進行打分。結果他們發現,在比賽結果剛剛宣布的時候,在從痛苦到開心的十級量錶上,銀牌選手的平均得分4.8分,而銅牌選手的得分高達7.1分。在頒奬儀式上,銅牌選手的快樂錶情有所收斂,但仍有5.7分之高,而銀牌選手變的開心程度差異在統計水平上是顯著的。
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人們的開心程度應該是與他的成績高低有對應關係的。如果我們錶現得好,成績優越,我們應該開心,錶現不好,成績不優越,我們應該不開心。按照這種邏輯,銀牌選手應該比銅牌選手開心,因為他隻是一人之下,卻在眾人之上。吉諾維奇等發現,産生這種意外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這兩種人的反事實思維不一樣的。所有的人都在進行反事實思維,即如果怎麼樣,就會怎麼樣。銀牌選手的反事實思維肯定是往上比較的,因為他隻要再努力一下,就一定可以獲得金牌,這就是往上比的反事實思維。銅牌選手更可能是往下比的的反事實思維,因為差一點他可能就是第四名,得不到奬牌。而對於銀牌選手而言,奬牌已經到手,後悔的是差一點就得金牌,所以,往上比的反事實思維是很自然的。而銅牌選手差一點就沒有奬牌,因此,往下比的反事實思維更自然些。比的方嚮不同,對人的影響也就不同。
十幾年後,我的好朋友、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大衛·鬆本(David Matsumoto)教授和美國《世界柔道雜誌》( The World of Judo Magazine)的編輯巴布·威廉漢姆(Bob Willingham)對在雅典舉行的2004年夏季奧運會上,獲得柔道比賽的金牌、銀牌和銅牌選手的麵部錶情進行瞭計算機分析,特彆是他們在比賽剛剛結束之後的錶情和站在領奬颱上的錶情之差,令人感悟。他們發現金牌選手和銅牌選手在贏得比賽後,都齣現瞭燦爛的微笑,而沒有一個銀牌選手在比賽結束後露齣笑臉的。更有趣的是,銀牌選手甚至還錶現齣悲傷、輕衊和冷漠等各種負麵情緒反應。換句話說,銀牌選手不光錶現得不開心,甚至還會錶現齣強烈的負麵情緒體驗。不過,這兩位學者發現,在領奬颱上,銀牌選手還是會露齣笑臉來的。事實上,96%的運動員在領奬颱上都會微笑。不過仔細分析一下這些選手的麵部錶情,這兩位科學傢發現,銀牌選手的微笑大部分是僞裝齣來的,他/她們的微笑很多是禮節性的微笑。而金牌和銅牌選手都齣現瞭心理學傢稱之為迪香式微笑的真心快樂——這種微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有感染力的、愉快的真心微笑。因此,這兩位心理學傢認為,那些錶現齣真心微笑的運動員在比賽結束後和在領奬颱上的錶情基本是一樣的,而那些在比賽結束沒有錶現齣真心微笑的,在領奬颱上往往要裝齣禮貌性的微笑。由此可見,銀牌選手確實是不如銅牌選手開心。
心理學關於開心的基本發現
這些研究生動地說明瞭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發現: 一個人的成就、獲得和收益到底有多大,與他的幸福沒有完全的正比關係,反而是和他的認識和判斷有相當大的關係。當我們往上比的時候,我們很難感受到自己已經獲得的成就;當我們往下比的時候,反而會感覺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愉快。當你的工資漲瞭500元錢的時候,你也許會非常開心;可是當得知你的同事漲瞭1000元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感覺特彆地難受。但是如果你之前的預期是300元錢,實際上達到500元錢,你可能也會很開心。如果你的同事他之前的預期是1500元,實際上隻收到瞭1000元的預期,那麼他可能就很不開心。這就意味著,真正影響瞭我們人生的幸福和快樂的,是我們人類的預期和比較。
在那天上午的課上,我們還討論瞭文化差異的問題,因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柔道比賽選手的麵部錶情是跨文化的研究結果。也就是說,不管獲奬選手來自哪種文化,都可以得齣同樣的錶情差異。
轉換視角
俗話說,“文無第*,武無第二”。體育比賽誰好誰壞,發奬金誰多誰少,還能有客觀標準。但現實生活中,誰的日子過得好一些,誰的孩子聰明一些,誰的丈夫成就大一些,以及誰的老婆漂亮一些,都是復雜的綜閤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客觀標準。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擁有什麼,我有哪些彆人沒有的特長,我有哪些彆人不具備的優勢,我們的精神、追求、理想和文化等,這些沒有客觀標準的生活體驗,是不是也是豐富多彩的?
因此,我特彆提倡人們的精神追求,在一定的物質基礎滿足之後,精神追求可以給我們無限的心理資本。它不是簡單的否定事實的阿Q精神,而是我們追求靈性、悟性、善性、感性的文化精神,這二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們不妨多一些對自己擁有的生活的感激,少一些比彆人缺失的焦慮,這樣纔能夠真正地獲得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