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修订版)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继堂,任明,朱瑞平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传统文化
  • 节令
  • 风俗习惯
  • 中华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化典籍
  • 岁时节令
  • 节日
  • 生活习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22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06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习型社会》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修订版)》是有关中国各时代、各民族岁时节令的专门性工具书,全书共收辞目2000余条。为使文字表达形象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修订版)》收录了200余幅图版,均随文安排。《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修订版)》正文按农历月份顺序排列,以公历和少数民族历法为时间基准的辞条,归入相应的农历时间,有的则径以月日的相同归并。

内页插图

目录

综合
历法
自然历法
公元纪年
干支纪年
公历
阳历
阴历
阴阳合历
三正
夏时
夏历
农历
物候历
花历
草木纪年
十二兽名纪年
斯拉
及友
伊斯兰教历
藏历
佤历
哈尼十月历
五行纪周
大小历
零月份
傣历
赫哲族历法
苦聪人历法
授时
授时图
历书
通书
黄历
皇历
时宪书


富岁
多岁
败岁
恶岁
黄杨厄闰
寡妇年

四季
四立
四孟
四仲
四时八节

四序


时令
四时
首时
农时
三务
时品
时食
卖时新
吃时果
时节祭
五时衣
改火
换季

节日
令节
节气
中气
二十四节气
八节
帖子词
三节
缀节
五节供
二十四番花信风

月相
初吉

视朔
朔食
E出

上弦

既望
下弦

救月
大月
大尽
小月
小尽
闰月
非常月
孟月
季月
嘉月
忌月
神足月
断月
断屠月
三长月
无羊月
月令
田月桑时
要月
忙月
剧月
闲月
俭月
月讳
月忌
月贺
月令诗
月令歌
月令花歌

旬休
……

精彩书摘

汤跌景颇族民间节日游乐活动。意为“打靶”。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般在“告达”日举行。活动开始时,姑娘们把准备好的靶子挂在指定范围内的树枝上,由小伙子们用火枪射击。靶子实际是一个小线包,用棉线悬吊。规定只准打线,不准打包。射击比赛时,击断棉线者,靶子的主人即以酒肉相待。故此有些姑娘有意让其意中人射击自己挂的靶子。若男子击断棉线,这位姑娘便以此为莫大光荣,倍增爱慕之情。此外,邻近村寨的人听见枪声,也可前来参加“汤跌”游戏。游乡畲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浙江景宁、建德等地。春节期间,人们上山给牛割草,并喂以细糖、米汤等,户主还亲自牵牛出栏走一圈。走前要查看历书,看东西南北何方“吉利”,尔后才牵牛出村。回来时不能走出来时走过的同一条路,或东出西归,或北走南回,故俗称“游乡”。姑今布依族过大年时的一种节日娱乐方式。汉语称“七姊妹”。在春节期间,青年们推选一位“姑今”(男女均可,多会唱歌),席地而坐,用头帕蒙头,以蜜熏之,使其昏醉,唱出各种歌,这时称他(她)为“姑今”或“埋今”。由男女歌手各一对(称为“同”)引导他们一起唱。“姑今”或“埋今”唱起上天门的歌,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听歌,或悲或喜,情绪十分活跃。

前言/序言


《中华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节风俗志》 内容简介 《中华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节风俗志》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岁时节令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历史演变与民俗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节令事象汇编,而是以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多重视角,对中国广袤地域内流传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中国传统时间观与生活图景。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传统岁时节令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生命力与传承困境。 第一部分:天地人合——岁时节令的哲学基石与时间观念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传统社会如何理解时间、划分岁时。详细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渗透到对节令的设定之中。内容涵盖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天文观测以及生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探讨了古代历法(如太阴历、阴阳合历)的制定原理,以及这些历法如何塑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预期。特别引入了“节令”与“节日”的区别性研究,分析了“时令”概念(如物候、气候)如何指导古代的衣、食、住、行,并考察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在节令仪式中的交融与互补,揭示了岁时节令作为一种文化编码系统的底层逻辑。 第二部分:岁时之序——节庆仪式的变迁与地域性差异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专注于梳理中国主要岁时节令的仪式流程与地域性变异。内容覆盖了从岁首的“元旦”(春节)到岁末的“除夕”,贯穿全年主要节日的习俗谱系。 春节系列(岁首): 深入分析了祭灶、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仪式的起源与演化。重点呈现了不同地域(如徽州、川西、闽南)在年夜饭构成、守岁娱乐活动以及开笔、嫁娶等重要人生礼仪与春节的结合模式。 春季节令(生长): 重点解读了上巳节(河畔洗浴、踏青)、清明节(寒食、祭祖、插柳)的文化功能转移,探讨了这些活动如何从早期的生命仪式逐步演变为具有高度社会伦理意义的扫墓祭祀活动。 夏季节令(丰收与避瘟): 详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悬菖蒲艾草)中驱邪避疫的巫术色彩,以及夏至节(夏节)在古代帝王祭祀中的重要性。特别收录了南方水稻区“抢夏收”与“开秧门”等农业节令活动。 秋季节令(中和与团圆): 集中探讨中秋节(拜月、团圆饭、灯火)的演变,追溯了其从早期的天文观测活动到后世文学意象的转变。此外,对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敬老)中“孝”与“登高避灾”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分析。 第三部分:民俗的肌理——节令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寄托 本部分侧重于节令活动中具体物质载体(器物、食物、服饰)的研究,以及这些载体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精神需求。 食俗研究: 选取了不同节令的关键食物进行个案分析,如春节的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的粽子、重阳的糕点。研究其制作工艺、原料选择与象征意义(如“年糕”谐音“年高”的祈愿)。 节令艺术与手工艺: 考察了剪纸、年画、灯彩、彩扎等民间艺术在岁时节令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作为信息载体和装饰要素在构建节日氛围中的作用。 戏曲与节庆: 探讨了“庙会戏”、“社火”等地方戏曲形式如何与特定节令(如社日、庙会)紧密结合,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载体。 第四部分:口传与礼赞——节令中的叙事、音乐与信仰 本部分深入挖掘了节令仪式中的非物质的、流动的文化元素。 岁时歌谣与谚语: 收集和分析了与农事、天气、节令相关的民间歌谣、童谣和谚语,揭示其作为知识传播和时间记忆工具的价值。 神祇谱系与祭祀系统: 系统梳理了各节令所供奉的主要神祇,包括灶神、门神、财神、土地神等,分析了民间信仰的结构以及不同神祇在岁时更迭中的角色转换。 祭祀音乐与仪轨: 对特定祭祀场景中使用的音乐、祷文和赞词进行记录与解读,探讨其在仪式中营造神圣感和时间停滞感的作用。 第五部分:现代的回响——节令传承的挑战与再造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在城市化、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下,传统岁时节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冲击与机遇。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分析了官方文化工程(如申遗)对民间自发仪式的形塑作用。同时,也积极探讨了新一代民俗学研究者、手工艺人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如节令文创、复原古礼)来激活传统,使古老的节令风俗能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旨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研究者和普通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参考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深度历史文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完全摆脱了传统工具书那种生硬的罗列感。作者显然在内容的组织上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将看似分散的节令习俗、物候变化、乃至地方雅趣,串联成了一条条有机的文化脉络。阅读起来,我发现自己不是在“查阅”信息,而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一步步走入中国传统生活最细致、最幽微的角落。它不像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指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令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农耕智慧。比如,对某个特定节气的气候描述,它不仅交代了气温变化,还巧妙地引入了相关的诗词和民间谚语,使得抽象的自然现象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可感。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让人读罢后心中豁然开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初次翻阅时就被那种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大气,留白恰到好处,那种带着淡淡古韵的字体排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时光流转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古老的插图或图表,细节也纤毫毕现。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页码的编排、章节标题的样式,都透着一股严谨和考究。捧在手里,首先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油然而生,这绝非那种匆忙出版、敷衍了事的图书可以比拟的。看得出,出版方在整体制作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一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精致之处,让人心情愉悦,也更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已经超越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个安静的“参谋”。我注意到,书中对许多节令的物候描述和农事建议,即便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依然能提供一些有趣的生活灵感。比如,关于特定时节的食材推荐和养生小贴士,我尝试着依循书中的指引进行调理,效果出奇地好,那种顺应天时的感觉非常舒服。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当孩子们对某个节日习俗产生好奇时,我能迅速从书中找到权威、详尽且生动的解释,远比网络碎片化信息来得可靠和系统。这本书,有效地帮助我们重新拾起了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被淡忘的“时间仪式感”,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和底蕴。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它唤醒了我对故土传统近乎遗忘的情感共鸣。每当读到某个特定节气的描写时,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童年时期亲身经历过的相似场景,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片段便如潮水般涌上来,带着温暖和怀旧的气息。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链条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这种情感层面的触动,是任何纯粹的学术著作都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身份的确认。可以说,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情的方式,重新连接了我与我所处的这片土地深层次的文化根源,让人在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评分

作为一个对语言文字特别敏感的人,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它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准确,又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美感。它避免了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但又不失文雅的白话来阐释那些复杂的传统概念,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同时,在引用古代文献或地方志的原文时,又保留了那种原汁原味的古意,形成了一种绝佳的对比和互补。在描述一些具体的民俗活动时,文字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让人“听见”鞭炮声、“闻到”艾草香。这种文字功底的深厚,让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评分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评分

比在打折书店看到的还要便宜,而且一点破损污渍都没有,很满足啊!

评分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评分

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评分

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评分

字如果大一点就好了

评分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评分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心得体会《教师读书心得》。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评分

该书堪称风俗学中精典工具书,一册在手,风俗全通。希望京东多售这类似的精品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