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先秦政治思想史》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淡出政治舞台,致力于学术著述和文化教育事业后,在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讲义。书中分析了儒、道、墨、法四大政治思想流派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论述了统一、寝兵、教育、生计、乡治、民权等颇具时代意义的话题。反映了梁启超在经历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怀疑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本书是一部先秦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名作,至今依然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思想史梳理的通俗读物,没想到它在方法论上颇有建树。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经典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宗法制度的变迁中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视角,使得对“德治”与“法治”早期形态的探讨,显得尤为深刻和具有现实关照性。我尤其欣赏它对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现代阐释,没有简单地贴上“乌托邦”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诉求和局限性。整体行文风格稳健而又不失文采,语言精确到位,即便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其梳理清楚,读起来酣畅淋漓,收获颇丰。
评分我是在一个连绵的阴雨天开始读这本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书的,那种沉静的氛围似乎与书中探讨的庄严肃穆的议题非常契合。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会让你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窒息,反而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史学家,娓娓道来,让你一步步进入情境。对于那些对于先秦诸子思想持有一种“泛泛而谈”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它用无可辩驳的史实和严谨的文本分析,展现了如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思想的系统性构建过程,揭示了其背后对中央集权高效运作的深刻追求。这种对不同学派的同等尊重和深入挖掘,使得整部著作的学术立场显得极为公正和可靠。读完后,我忍不住要推荐给所有对古代政治运作机制好奇的朋友。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对这类“经典回顾”式的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可能是在重复前人的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总结了“秦以前”的思想,更是在不断地进行“对话”——与当代政治理论的对话,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的对话。例如,它对“名实相符”在早期政治伦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公共治理中对“问责制”的构建需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作者的文风是那种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类型,少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判断都如同精密的仪器测量过一般,准确而有力。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石,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一流,作为“名著丛书”的一员,确实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不过,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其内容对理解中国政治哲学的“原罪”至关重要。不同于一些侧重于哲学本体论的著作,它始终将焦点牢牢锁定在“政治”二字上,探讨的是权力、秩序、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模型是如何在那个大动荡时代被初步构建起来的。最妙的是,作者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天命”、“德”、“义”在不同学派口中的含义差异,做得极其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帮助读者彻底摆脱了当代语境对古代概念的误读,让人在敬畏历史的同时,也对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先秦政治思想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页都充满了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对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的描绘极其细腻,让你仿佛能感受到彼时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出路的焦灼。特别是对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学说如何应运而生、互相激荡的分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完后,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源头活水,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生硬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脉络。书中的引文考据扎实,注释详尽,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学术价值。
评分书好!送贷快!满意!!!
评分好书
评分本本经典,京东购物又快又放心。
评分二九年,予任教燕京大学,赵君丰田从予治古史,予察其资性适于治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了!书很好!
评分第二,封建期:西周约三百年。
评分喜欢很久,京东图书一直不错,书也是正版,杠杠滴
评分第一期,部落分立。大部落之首长谓之元后,小者谓之群后。元后或称帝或称王,其实与群后地丑德齐,不过名义上认为共主。每部落人数似甚少,其生活似甚简单,其智识似未脱半开之域。因地广人稀之故,各部落相互的斗争,似不甚烈。其问以夏商两朝保持元后资格最久,而唐、虞、周之先后三朝,实亦千余年问以群后资格同时存在。
评分自后日军侵华,人物毁乱,丁氏既没,予与赵君久不相闻,遂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