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圖書館學概論修訂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 | ||
| 作者: | 吳慰慈//董焱 | 開本: | 32開 |
| 原價: | 35 | 頁數: | 376 |
| 現價: | 28 | 2008-07-01 | |
| ISBN號: | 9787501336425 | 印刷時間: | 2012-12-06 |
| 齣版社: | 圖書館齣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應付考試”的心態翻開它的,畢竟是“十一五規劃教材”,總擔心內容會滯後於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實。然而,當我翻到關於資源建設與管理的章節時,那種深刻的洞察力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藏書建設層麵,而是巧妙地將傳統館藏的精髓與數字化資源整閤的挑戰並置討論。作者對於“文獻載體變遷”這一曆史必然性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文字之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信息載體生命周期的敬畏感,遠超一般教材的論述深度。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知識組織”時所展現的哲學思辨高度,它不像許多現代的IT技術手冊那樣急於展示工具的強大,而是迴歸到信息分類、標引的本質——即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上。這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技術工具反思到人類知識體係建構的寫作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學術專著,而非單純的專業指南。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如沐春風,但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春風”,而是一種經過雕琢、帶著溫度的“春風”。它給予的知識是堅實的,它構建的方法論是可靠的。我發現,很多我過去覺得難以歸類的實踐操作問題,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其理論的源頭和閤理的解釋。比如,在處理特殊文獻的保存和流通矛盾時,作者提供的框架分析,比我過去聽到的各種“經驗之談”都要來得係統和令人信服。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會你具體操作某一個軟件如何使用,而在於讓你真正理解“圖書館”這三個字的重量和意義。它培養的是一種全局觀和對信息社會未來形態的預判能力。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為我今後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鋪設瞭一條清晰而堅實的第一步。
評分作為一本修訂再版的教材,它處理曆史繼承與時代更新的關係處理得非常高明。我注意到,它在保留瞭經典理論框架的同時,對於新興的“數據管理”“開放存取”等概念,也給予瞭足夠的篇幅進行介紹和分析,但絕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將其嵌入到圖書館學整體的發展脈絡中去考量其曆史閤理性。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既有“傳世經典”的厚重感,又具備與時俱進的銳利度。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書中引用的案例和數據雖然帶著一定的年代印記,但它們所揭示的底層規律和邏輯,是具有普適性的。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修訂時那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每一個修訂之處,似乎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力求在不破壞原有體係完整性的前提下,注入新的活力。這是一種對知識負責任的態度。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看著封皮那帶著曆史感的字體設計,就讓人心頭一緊,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的年代。我本來對“概論”這類教科書總是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過於宏大敘事,缺乏實操的趣味性。但這本書卻齣乎我的意料。它並非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砌,而是真正構建起瞭一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初讀之下,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作者似乎傾盡畢生所學,將圖書館學這門看似枯燥的學科,描繪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文化工程圖景。特彆是對於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演變那一段論述,鞭闢入裏,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日常接觸的圖書館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曆史使命與未來願景。書中對一些經典理論的梳理清晰有力,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堅實的理論基石,它提供的不是冰冷的定義,而是鮮活的學術脈絡。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有點像一位老教授在講颱上娓娓道來,那種沉穩和不疾不徐,恰恰是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最缺乏的定力。它絕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試圖用新潮術語轟炸讀者的作品。相反,它的力量在於其內在的結構強度和論證的紮實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被作者對某個概念的精妙界定所摺服。比如,在探討圖書館服務理念的轉變時,它沒有泛泛而談“以讀者為中心”,而是深入剖析瞭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權力關係的曆史演變,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讓這本書跳脫齣瞭“教條”的範疇。對於我這種已經在行業內摸爬滾打瞭一段時間的人來說,它像一麵清澈的鏡子,照齣瞭我工作中的盲區和思維的慣性。它促使我不斷地提問:我所理解的圖書館,是否真的足夠全麵和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