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解说

髹饰录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襄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工艺
  • 髹漆技艺
  • 家具
  • 木工
  • 传统工艺
  • 工艺美术
  • 古籍
  • 文化
  • 收藏
  • 装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767
商品编码:1060040193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世襄 著作 定  价:62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页  数:226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8042767 凡例
前言
朱启钤先生序
朱启钤先生《髹饰录》弁言
杨明《髹饰录》原序
髹饰录
1乾集
2利用
3旋床4金5银6蒂7活架8栈
9揩光石10砖石11锉12色
料13五格掊笔觇14钿螺老
蚌车螯玉珧15髹刷16罂子桐
油17削刀卷凿18筒罗19蘸
子20引起料21粉笔粉盏22挑
子23漆画笔24雕刀25帚
笔茧球26湿漆桶湿漆瓮27荫
室28圬29洗盆粉30窨
31几32灰33布断絮麻筋34捎
盘髹几35生漆熟漆36曝漆
盘煎漆锅37曝漆挑子38模凿斜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王世襄集:髹饰录解说》是王世襄先生对我国现存**一部古代关于漆器工艺专著的解读,包括全面的注释与讲解。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髹饰录解说》的图书的简介,但这份简介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书籍的内容,以确保不包含《髹饰录解说》本身的信息。 --- 《漆器工艺与文化史鉴赏:从古代到现代的精妙转型》 一部横跨数千年,深入剖析全球漆艺发展脉络与美学精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文本的注解,而是一部独立、宏大且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史学专著。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漆器艺术全景图,从原材料的采集、化学性质的探究,到不同文明中社会阶层对漆器的需求与审美变迁,提供了极为详尽的论述。 第一部分:漆的本源与物质科学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漆液本身——这种源于自然界,却能创造出超越物质属性的艺术载体。我们详尽考察了大漆(生漆、熟漆)的生物学起源,重点介绍了东亚、东南亚及非洲部分地区特有的漆树品种,并对比了不同地域漆液在干燥速度、硬度及光泽度上的细微差异。 化学与工艺的交织: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漆液聚合反应的科学原理,阐释了“干燥”过程实为复杂的氧化聚合反应。书中收录了大量古老的漆器制作配方——例如如何通过“调漆”来控制漆的流动性、透明度和粘度,以适应雕填、戗金、螺钿等多种技法对基底材料的要求。我们还特别辟出专章,分析了古代匠人如何利用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靛青)与漆液结合,创造出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色彩体系。 第二部分:文明的镜像:区域漆艺的演变与符号学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不同地理区域漆器风格的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我们相信,漆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承载文化记忆与意识形态的载体。 1. 东方美学的深度挖掘:中国漆器的朝代更迭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简单罗列,而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漆器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的彩绘漆器的原始纹饰,到商周时期威严的青铜器髹饰,再到汉代漆器中体现的宴饮文化与等级制度,每一件器物都被置于其特定的政治与宗教背景下解读。重点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漆器图案的影响,以及唐宋时期在技术上达到的巅峰,如精湛的金银平脱工艺的兴衰。明清两代的漆器则被视为世俗化与精细化表达的集大成者,探讨了官营作坊与民间作坊在审美取向上的分野。 2. 日本的“莳绘”:对光影的极致追求 日本漆艺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篇幅。我们详尽介绍了莳绘技术(Maki-e)的三个主要流派——高莳绘、平莳绘与研出莳绘的技法差异。通过对镰仓、室町及江户时代代表性匠人作品的深入图解分析,展示了日本如何将中国的髹饰技术本土化,并发展出“侘寂”美学与精致装饰之间的独特平衡。书中还收录了当代日本“人间国宝”级漆艺家的访谈录,探讨了在现代工业背景下,传统工艺如何寻求与当代设计的对话。 3. 东南亚与南亚的异域风情 本书并未将焦点局限于东亚,而是拓展至缅甸、泰国、越南乃至印度的漆艺传统。我们对比了这些地区如何利用天然虫胶、矿物黏合剂以及植物纤维,创造出与东亚风格迥异的、更偏向于厚重或自然肌理感的漆器。例如,缅甸的“珍珠母镶嵌(Inlaid Mother-of-Pearl)”技术,如何与当地的佛教塑像制作紧密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 第三部分:技法的精细解剖与跨界应用 本书的后半部分,回归到具体的工艺层面,为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操作手册”式解读,但均以历史发展为背景。 核心技法图谱: 雕填(Ch’ien-chin)与戗金(Qiangjin): 对比了唐代与宋代在处理色彩层次与线条锐利度上的不同侧重点。 螺钿(Mother-of-Pearl Inlay): 剖析了从古代使用贝壳到近代使用鲍鱼壳、珍珠母等材料的演变,以及对镶嵌角度和厚度的精确控制。 脱胎与漆线雕: 重点研究了如何利用麻布、藤条等作为骨架,构建大型漆器结构,特别是漆线雕在佛像艺术中的象征意义。 现代语境下的漆艺复兴: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二战后,漆器艺术在全球设计界的“觉醒”。我们考察了欧洲设计运动(如Art Nouveau)中对日本工艺的借鉴,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将漆作为一种媒介,而非仅仅是装饰材料,应用于装置艺术、家具设计乃至服装配饰中。书中收录了多位西方雕塑家和当代陶艺家如何将漆的韧性、光泽与现代材料(如树脂、金属)进行实验性结合的案例分析。 总结: 《漆器工艺与文化史鉴赏》是一部严谨而富于激情的论著,它试图揭示出漆这一古老材料背后所蕴含的化学智慧、哲学思考以及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它不仅是漆艺研究者案头的参考,更是所有热爱精湛手工艺、探究物质与文化关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通过本书,读者将领略到从粗粝的树液到温润如玉的器物之间,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将“文献考据”与“审美体验”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作者似乎对材料的“脾性”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理解,他笔下的每一层髹饰,都不只是色彩和图案的堆砌,而是对时间、温度、湿度甚至匠人情绪的记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比如对不同地域所用生漆特性的地域差异分析,或者对不同年代用于描金的金箔厚度变化趋势的探讨。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构成了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项高度依赖经验和感觉的技艺,用清晰、有逻辑的文字体系化地呈现了出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工艺的门槛,但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参照系。它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对失传技艺的温柔致敬与细致的“维修手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美”的理解,常常被现代化的审美标准所束缚了。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历史深处回溯,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古旧”的装饰手法,如何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叙事张弛有度,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色彩运用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种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拿捏,以及如何将自然元素转化为图案符号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工匠精神”的崇高敬意,它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专注、坚韧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在快速更迭的时代,我们是否遗失了对“慢工出细活”的敬畏之心。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工艺流程,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也极具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取那种线性、编年史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主题的聚合与发散,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阅读时,我不断地被书中提及的某些特定器物所吸引,然后作者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甚至是一些关于原料采集的野趣记载。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艺介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精湛的工艺,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技术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绝非孤立存在。在某些章节,作者对特定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深挖,其论证逻辑之严密,论据之丰富,让人不得不折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学术著作所应有的魅力。读完后,我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沉稳而富有张力”。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追求极致的通俗易懂而牺牲深度,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学术庄重感,但同时又避免了佶屈聱牙的晦涩难懂。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描述那些极其复杂的髹饰过程时,作者的用词精准到仿佛能让人闻到松香的味道,看到光影在打磨后的器物表面流转。这种感官上的高度还原,是很多纯理论著作难以企及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述古代文献时,总能进行非常精妙的现代语境解读,避免了“穿凿附会”,让历史的智慧能与当下的我们产生共鸣。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品味细节的读者准备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专注,绝对值得反复摩挲品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与工艺的神秘之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匠人们在木器、漆器上倾注的心血与智慧。作者对各种髹饰技法的梳理极为细致入微,从早期的朴素纹饰到后世繁复精妙的描金、戗金,每一种工艺的演变都叙述得娓娓道来,让人在欣赏其美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技术层面的革新与挑战。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步骤,经过作者的深入剖析,才明白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对材质的深刻理解。这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用充满热情的笔触,引导着读者去发现传统工艺中那些被时间尘封的闪光点。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美学、材质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再现。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通过文字的力量,立体地呈现在眼前,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只恨自己没有更早遇到这样 insightful 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