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生死關頭:中國共産黨的道路抉擇 | 作者 | 金衝及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55965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294000 | 頁碼 | 420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經曆瞭怎樣的曆程?到底是曆史的必然還是國內國際各種因素的“偶然”?95年來黨走過的道路及其麯摺曆程,對當下及未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有哪些啓示?四百年來,社會主義經曆瞭幾個“版本”?為什麼隻有中國道路有如此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成長以及關鍵時刻的道路抉擇在本書中均有全麵的揭示,是95年來中國共産黨人的心路剖析,是作者不間斷思考和研究的總結。從《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到《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按照時間順序梳理瞭中國共産黨每逢關鍵時刻的決策以及命運,尤其是從重大曆史事件中摺射齣中國共産黨産生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 |
| 作者簡介 | |
| 金衝及,1930年齣生,男,上海市人。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專傢,原中國史學會會長。194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曆任復旦大學團委書記、教務部副主任、教學科學部副主任,文物齣版社總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國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谘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 目錄 | |
| 前 言 他們為什麼選擇瞭社會主義 一、資産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試驗和破産 二、世界範圍內的思想大變動對中國的影響 三、對種種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新思潮的比較推求 四、五四運動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新時期的開端 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産黨的建立 一、關於辛亥革命 二、關於五四運動 三、關於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次國共閤作和大革命 一、為什麼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會齣現這樣一場大革命? 二、次國共閤作為什麼能夠形成? 三、次國共閤作帶來瞭什麼? 四、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和蔣介石反共活動的抬頭 五、北伐的勝利進展和蔣介石的反共政變 六、黨的繼續妥協退讓和大革命的失敗 七、結語 對黨的六大的曆史考察 一、“左傾”盲動主義的狂熱 二、探索前進中的徘徊 三、共産國際的二月決議和它的影響 四、六大的前進與局限 五、簡單的結語 中國共産黨在革命時期三次“左傾”錯誤的比較研究 一、大革命失敗和次“左傾”錯誤 二、革命走嚮復興和第二次“左傾”錯誤 三、“國際路綫”和第三次“左傾”錯誤 四、産生錯誤的根本原因 遵義會議:黨的曆史上的轉摺點 一、分歧的實質 二、矛盾的激化 三、曆史的轉摺 四、新傳統的形成 中央紅軍在貴州的若乾重大問題 一、中央紅軍為什麼會進入貴州 二、幾種政治力量的剖析 三、從黎平到遵義 四、四渡赤水,西進雲南 五、結語 抗戰前夜中共中央戰略決策的形成 一、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二、瓦窯堡會議 三、東徵和晉西會議 四、對兩廣事變和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的反應 五、中共中央關於逼蔣抗日的指示 六、西安事變前後 從十二月會議到六屆六中全會 一、中共中央在抗戰爆發初期的決策 二、王明歸國和十二月會議 三、建立長江局和三月會議 四、在共産國際的討論 五、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 六、結語 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一、民族自覺的新高度 二、民主觀念的深入人心 三、中國共産黨被更多人所瞭解和接受 四、結語 三大戰略決戰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一、關於毛澤東 二、關於蔣介石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瞭 一、為瞭共和國的誕生 二、繪製建設新中國的藍圖 三、人民共和國開始起步 新中國的年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 一、關於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 二、關於“大躍進” 三、關於“文化大革命” 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 一、三中全會的前夜 二、從端正思想路綫入手 三、新時期基本格局的形成 四、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開始 五、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 世紀之交的迴顧和展望 一、20世紀中華民族奮起的曆程 二、牢牢抓住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三、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之初的行動綱領 一、新世紀麵對的新形勢 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麵貫徹 “三個代錶”重要思想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四、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徵引文獻 一、報刊徵引文獻 二 、圖書等徵引文獻 三、海外徵引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當代中國取得瞭舉世矚目的長足發展,一個令世人高度關注的現象,就是已走過一個世紀曆程的中國共産黨以及中國共産黨人,開天闢地,建立瞭新中國,取得瞭民族獨立和解放的輝煌業績,並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昂首前進。經過近百年櫛風沐雨的中國共産黨,可謂披荊斬棘,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它所開闢的中國道路是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符閤人民願望、符閤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這是十三億華夏兒女麵臨的共同思考,忘本將意味著迷失方嚮,飲水思源方能不忘先輩榮光,砥礪前行。《生死關頭:中國共産黨的道路抉擇》給我們提供瞭全方位的縱深鏡頭來迴顧曆史,以期思考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氣質,如同書名《生死關頭:中國共産黨的道路抉擇》所暗示的那樣,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與思想的深度。金衝及先生的敘事,不是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刻意製造的戲劇衝突,而是紮根於對史實的細緻梳理和對人物內心世界冷靜的洞察。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前駐足,每一筆色彩、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復品味。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節點,發現其中蘊含著多少艱難的權衡、多少不為人知的反復思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呈現瞭當時決策者們麵臨的復雜局麵,他們的睏惑、他們的掙紮,以及最終讓他們做齣選擇的那些關鍵因素。這種敘事方式,既保持瞭曆史的客觀性,又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無數個“生死關頭”中,由無數個具體的選擇堆積而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道路可能帶來的後果時,那種冷靜而理性的筆觸,沒有誇張,也沒有迴避,隻是將事實呈現在眼前,讓讀者自行去思考和判斷。這本書所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曆史的敬畏和對選擇的審慎。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於“選擇”這一主題的深刻挖掘。在任何一個時代,尤其是在變革的洪流中,“選擇”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而對於中國共産黨而言,這種選擇關乎著國傢的前途命運,關乎著億萬人民的福祉。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剖析瞭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生死關頭”。他不僅僅羅列瞭事實,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當時做齣選擇背後的復雜考量,包括來自內部的各種意見、外部的國際環境、以及對於理想信念的堅持與動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一些敏感或有爭議的話題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平衡與客觀。他不會迴避分歧,也不會簡單地將一方樹立為絕對正確,而是力求展現齣當時曆史的真實麵貌,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種寫作態度,對於我們今天反思曆史,汲取經驗教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的復雜性,也更加體會到,任何重大的曆史決策,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評分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種不落俗套的敘事風格。不同於許多曆史著作的枯燥與說教,作者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將讀者帶入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感受當時的氛圍,去理解人物的處境。我記得在讀到某個關於經濟政策的討論時,作者詳細地列舉瞭當時的不同觀點,以及支持這些觀點的理由,並深入剖析瞭這些理論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障礙。這種“讓子彈飛”式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為那個時代決策者的智慧和勇氣所摺服,同時也為他們所麵臨的巨大壓力而感到唏噓。他對於那些關鍵時刻的細節描繪尤為生動,比如某個會議的討論,某個領導人的眼神,某個決定的瞬間,都仿佛真實地展現在眼前。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理解宏大曆史走嚮的關鍵。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曆史,更像是在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曾經的決策者們一同思考,一同麵對挑戰。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促膝長談。他沒有急於評價對錯,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將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國的關鍵時刻一一展現。金衝及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能夠將那些陳舊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能夠讓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喜歡他在分析某個重大政策調整時,對於當時社會各階層反應的細緻描寫,以及對不同思想流派碰撞的深入剖析。這些細節,讓整個曆史進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滿瞭真實的人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讀到書中關於如何處理國際關係的一些章節時,我更是深感震撼,作者展現瞭在那段充滿挑戰的時期,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保持戰略定力,做齣符閤國傢根本利益的艱難選擇。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曆史信息,更在於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麵對重重睏難時,領導者需要怎樣的智慧、勇氣和擔當。它讓我明白,任何一條“道路”的形成,都離不開無數個“生死關頭”的抉擇,而這些抉擇,往往是在曆史的大潮中,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洗禮。
評分讀完《生死關頭》,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思考。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沉靜但又極其有力的方式,揭示瞭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嚴峻考驗,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摸索、選擇,最終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作者的敘述,與其說是“講述”,不如說是“引導”。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某個選擇是多麼的英明神武,而是讓你跟隨他的筆觸,一步步去感受當時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緊迫感,去體會那種在迷霧中尋找方嚮的艱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記憶猶深,作者細緻地呈現瞭當時各種方案的優劣,以及最終選擇的邏輯。這種分析,不是站在今天的製高點去評判過去,而是試圖還原曆史的原貌,理解當時決策者的局限性與智慧。讀這本書,讓我對“道路”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並非一成不變的藍圖,而是無數次試錯、調整、與反思的結晶。每一次的選擇,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而正是那些在“生死關頭”做齣的正確抉擇,纔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