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增订之处,尤其在后期年谱的补充上,处理得非常得体。相较于早先的版本,新增的这部分资料似乎更侧重于展现顾颉刚先生晚年对学术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心态变化。我注意到,对于他晚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青年学子的期许,记录得更为详尽和细腻。这些新增的材料,往往是通过一些私人化的记录或访谈记录汇集而成,使得这位“疑古派”开创者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人情味。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学术观点的罗列上,而是开始触及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侧面。这种增补,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完整性和历史厚度,让读者能更全面地把握住他从锐意革新到沉淀反思的整个心路历程。
评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记叙事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编年体结构无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小说式叙述,而是像一个精密运行的钟表,每一个齿轮(即每一条记录)都咬合得恰到好处,共同推动着时间的流动。初读可能会觉得有些干燥,信息密度过高,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模式,它的价值便显现出来了——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可供反复考证的资料库。我发现,仅仅是那些关于他参加某个会议、与某位学者通信的简单记录,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学术背景信息。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提炼的“研究指南”,指引着我们去挖掘更深层的史料。
评分阅读此书,最大的感触在于它所蕴含的“方法论”启示,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作者通过对史料的严格甄别和系统性建构,无形中展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史料,如何去“存真”和“辨伪”。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存在争议的文献来源的处理方式,清晰地展示了治学应有的审慎态度。这对于当下许多追求速度而非深度的研究风气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这本书本身,就是对顾颉刚先生“层层剥茧”研究方法的最好注脚和实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告诉我们他做了什么”的叙述,而是在“展示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些”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学术精神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学术著作是要反复翻阅和仔细推敲的。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透露出一种对内容尊重和匠人精神。当然,作为一部年谱,其排版逻辑的严谨性是核心。我注意到,它在时间线的梳理上做得非常细致,无论是生平大事还是学术思想的演变,都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脉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顺畅地跟进人物一生的轨迹,不会因为资料的庞杂而迷失方向。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已经为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点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在梳理顾颉刚先生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古史分期”理论成熟前后的资料对比,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筛选、编排那些零散的日记、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来重构他思想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一个伟大思想家内心挣扎与学术突破的微妙捕捉。例如,书中对某些关键年份的记载,旁注了大量的原始出处和学界对此的不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这位史学巨匠的复杂性。它没有为顾先生“美化”或“简化”,而是忠实地还原了一个不断与时代对话、与自身思想矛盾的学者形象。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一层历史的雾去看待他,而是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代入感是许多传记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不错的书。顾颉刚(1893年-1980年),汉族,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在工作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提出了拆散丛书编“书名目录”、进而提出“学派书目”和“分类目录”的见解,并建议编“待访书目”,这些建议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评分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种情况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学者的精深见解,散见诸书,连学者亦罕能通习。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要。于是王先谦应运而生。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华书局两册精装影印本 2、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册精装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册精装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册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
评分编年類
评分帮朋友买的,还不错嘛,双十一就是便宜!
评分对韩国的影响
评分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岁
评分S 深具学者人文情怀的散文书对我来说,这就是大景观。黄土高原瞬息之间就沉没进了黄河的万古河床。这就像壮士陈安爆炸般雄浑的生命忽然结束,刀锋撕裂夜空的一闪,骏马的长嘶汇入朔风,骤然间一切便了无踪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古老的问题一再地响起。只有心灵清澈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充满生命意义。
评分别史類
评分1919年5月,顾颉刚续弦,他写了一篇《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的民俗文章。至此他开始考虑民俗学、民间文艺的一些问题,发现歌谣也和小说戏剧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