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交通设计》分十一章,系统地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包括绪论、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交通设计基础与条件、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枢纽交通设计、停车场(库)交通设计、交通安全设计、交通语言系统设计、交通设计技术评价分析等。
《交通设计》为普通高等教育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程等相关研究生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作为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计、道路规划与设计、公共交通与交通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亦可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提出的背景
第三节 交通设计基本概念与定义
第四节 交通设计基本内容与作用
第五节 交通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 交通设计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体系与作用
第三节 系统工程学原理
第四节 工业设计原理
第五节 城市设计原理
第六节 交通工程学原理
第七节 交通土木工程学
第八节 交通资源与环境学
第三章 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运输系统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建设与发展及其交通问题特征
第四节 交通阻塞问题与特征
第五节 交通事故与特征
第六节 交通环境问题与特征
第七节 交通问题成因剖析
第四章 交通设计基础与条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基础条件与流程
第三节 交通设计依据
第四节 交通设计主要内容
第五节 交通设计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与网络衔接设计
第三节 道路网络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
第四节 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
第五节 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
第六节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第七节 立体交叉交通设计
第八节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
第九节 交叉口群交通协调设计
第十节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设计
第十一节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
第十二节交通信号控制方案设计
第六章 公共汽车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共汽车交通优先设计体系
第三节 基础资料调查及搜集
第四节 公共汽车交通优先设计
第五节 公交停靠站交通设计
第六节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
第七节 新型公交系统
第七章 枢纽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枢纽交通设计基本概念
第三节 枢纽交通设计体系
第四节 枢纽交通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枢纽交通设计的发展
第八章 停车场(库)交通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停车场(库)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停车场(库)交通设计体系
第四节 路外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五节 配建机动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六节 路内机动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七节 自行车停车场交通设计
第八节 停车场(库)及其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第九章 交通安全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安全设计体系
第三节 交通空间安全设计
第四节 交通控制安全设计
第五节 交通安全设施布局设计
第十章 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语言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交通语言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第四节 交通语言分类及设计原则
第五节 机动车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六节 慢行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七节 公共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第十一章 交通设计技术评价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设计评价基本思想
第三节 交通效率评价
第四节 交通安全性评价
第五节 交通平顺性评价
第六节 环境污染改善效益评价
第七节 综合效益评价
第八节 评价指标获取手段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学问,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伴随着当时汽车交通问题对策与现象解析研究的专门化而诞生的。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贯穿于交通流解析、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基本建设及其最佳利用(交通最佳管理与控制)之中,为改善人类的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事故、环境污染等),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发挥了而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是什么贯穿于交通工程学的始终?如何系统而有效地运用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解决交通问题,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改善交通方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我国开展交通工程学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我国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品质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的机动化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资源与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重视前期的论证研究工作,交通规划已融入广大城市或区域规划之中;在交通设施利用层面,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安全规划工作也在诸多城市展开,更有不少城市正在发展先进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运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然而,良好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如何转换成最佳的工程方案?各类交通设施建设或交通改善工程方案如何最佳地适应交通功能与交通的中微观特征?交通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的物理关系应如何进行最佳的组合?
本章将以回答上述基本问题为目的,从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出发,介绍交通设计的提出背景、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应用与发展等。
前言/序言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城市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伴随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演变。鸟瞰任何一座城市,总可以发现城市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生态、交通”三个要素。其中交通是城市发展所必需的人和物移动的结果,也是支撑和促进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基础。
自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步伐一直没有停歇,而且在不断加快,由此带来城市的形态和规模也在不断拓展。交通的机动化无疑为改善城市交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城市交通阻塞、事故频发、环境恶化,甚至不公平等。此外,交通设施的建设还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交通运行必然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如何实现交通系统的通畅、安全、节能减排、低碳、公平性和高服务水平及其多目标的最佳和谐,已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更大关注。
对应于汽车交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国即开始研究交通的基本规律,探索应对交通问题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交通工程学,为认识和改善人类所面临的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事故、环境污染等),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发挥了而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系统地开展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979年,美籍华人张秋先生在同济大学举办了第一个讲习班,同济大学在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交通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我国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品质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重视其前期的论证研究工作,交通规划已融入广大城市或区域规划之中;在交通设施利用层面,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安全规划工作也在诸多城市展开,更有不少城市正在发展更先进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运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然而,良好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如何转换成最佳的工程方案?各类交通建设或改善交通的工程方案如何最佳地适应交通功能与微观特征?交通系统各构成要素间的物理关系应如何最佳地整合与组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您提供的书目信息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交通工程或设计领域的经典主题和前沿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概述。 --- 智慧交通与城市流动性:面向未来的系统优化与规划设计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交通规划、设计、管理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探讨在当前技术爆炸和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本书聚焦于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新兴技术(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的集成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 核心内容模块: 第一部分:现代交通系统理论与基础建模 本部分系统回顾了交通工程学的核心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现代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 1. 交通流理论的演进与应用: 深入探讨经典的车流模型(如宏观、中观、微观模型),重点分析其在动态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着重介绍基于代理(Agent-Based Modeling, ABM)的交通流仿真技术,用于模拟大规模人车交互场景下的非线性行为和涌现现象。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修正传统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 2. 需求预测与出行行为分析: 超越传统的四步法模型,本书详述了基于情景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短期、中期需求预测框架。内容包括:旅行需求生成与分配的离散选择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s),如Logit和Probit模型在多模式选择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活动链(Activity-Based Modeling, ABM)的结构、数据需求与模型标定过程,强调活动时间、地点和模式选择的耦合性对交通系统的影响。 3. 交通网络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讨论网络拓扑结构与交通性能之间的关系。引入网络弹性(Resilience)和鲁棒性(Robustness)的概念,分析在突发事件(如事故、极端天气)下交通网络的脆弱性。阐述如何运用图论和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进行关键节点的识别与加固设计。 第二部分: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与控制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交通流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实时化、自适应的交通运营。 4. 传感、通信与数据基础设施: 详细解析新一代ITS所需的技术栈:从地感线圈、视频检测到浮动车数据(Floating Car Data, FCD)、移动通信数据(如5G/6G)在交通态势感知中的应用。讨论数据融合技术,如何整合异构数据源以形成统一、高精度的交通信息视图。重点探讨边缘计算在快速响应交通事件中的潜力。 5. 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SCATS/SCOOT扩展): 超越传统的感应式控制,本书深入研究基于实时检测数据的区域性自适应信号优化。分析深度强化学习(DRL)在协调复杂路网信号配时中的前沿应用,包括多目标优化(兼顾延误、排放和公平性)的算法设计与实际部署挑战。 6. 交通信息发布与路径诱导: 探讨可变信息标志(VMS)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如何利用个性化导航服务影响驾驶员的路径选择。讨论“系统最优”与“用户均衡”之间的权衡,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干预引导交通流向,缓解拥堵热点。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流动性与空间整合 本部分关注宏观层面的交通规划范式转变,特别是在应对自动化、电动化和共享化趋势下的城市策略。 7. 自动驾驶汽车(CAV)与车路协同(V2X): 系统分析CAV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变化。探讨V2I(车对基础设施)通信在提升交叉口效率、实现虚拟车道和协同式自适应巡航(C-ACC)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完全自动驾驶场景下,交通流密度、通行能力及安全性的理论极限。 8. 共享出行(MaaS)与微观交通影响: 深入研究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商业模式和技术集成。评估共享单车、网约车对公共交通客流吸引力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城市“最后一公里”接驳效率和交通公平性的挑战。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和定价机制引导MaaS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9. 绿色交通与可持续性规划: 讨论交通系统的碳足迹核算与减排策略。重点分析电动汽车(EV)充电基础设施的选址优化、电网负荷平衡问题。结合步行友好性(Walkability)和自行车道网络(Cycling Networks)设计,推动主动交通模式在城市中的复兴,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 10. 交通安全工程的量化评估: 本书采用高级统计方法,如广义线性模型(GLM)和贝叶斯网络,对事故风险进行细致的空间和时间分解。重点分析交叉口几何设计、道路条件、天气因素与驾驶员行为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提出基于风险地图的优先干预策略。 总结: 本书超越了传统交通工程中偏重于单一要素(如路口设计或道路几何)的分析,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模态、数据驱动的现代交通系统研究框架。它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工具书,更是引导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应对未来城市流动性复杂挑战的战略指南。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掌握从底层数据采集到顶层系统优化的全链条知识体系,为构建韧性、智慧、宜居的城市交通环境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