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为新密新砦部分出土文物简介。为“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报告正文共分十章,插图348幅,图版570幅,插表74个,附表40个;另有附录4个。第一章为概论,分五节分别介绍了遗址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古文化遗址分布概况、新砦遗址概况、工作经过和工作方法;第二章为地层堆积,分别介绍了探方分布和南部、北部、东部三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概况与典型文化层;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了一、二、三期遗存,一期为河南龙山文化或日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二期为“新砦期”,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三期为二里头文化一期;第六、七章分别是对动物遗骸和植物大遗骸的研究;第八、九章分别是对当时人类食谱和生存环境的专题研究;第十章结语,分三节分别概括、分析和阐述了各期文化特征、考古材料反映的环境状况和社会生活,以及“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四个附录分别是对出土铜器、人骨和1999、2000年出土石器种类及岩性的检验与鉴定报告。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理特征
三 植被与动物群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豫中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状况
第四节 新砦遗址概况
第五节 发现发掘经过、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一 发现发掘经过
二 资料整理
三 报告编写
第二章 地层堆积
第一节 探方分布
第二节 南部发掘区地层概说与典型文化层
一 1999T1北壁剖面
二 2000T1东壁、南壁剖面
三 2000T9南壁、西壁剖面
第三节 北部发掘区地层概说与典型文化层
一 1999T6西壁剖面
二 1999T3南壁剖面
第四节 东部发掘区地层概说与典型文化层
一 2000T5西壁、东壁剖面
二 2000T6西壁、南壁、北壁剖面
第三章 第一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一 灰坑
(一) 型式划分
(二) 典型灰坑分类介绍
二 灰沟
三 墓葬
第二节 文化遗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制作工艺
(三) 器类及型式
二 骨器
(一) 原料
(二) 加工方法
(三) 器类及型式
三 蚌器
四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类及型式
(三) 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四) 非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第三节 动、植物遗存
一 动物遗骸
(一) 收集与鉴定方法
(二) 出土状况
(三)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遗存
(一) 植物大遗骸
(二) 孢粉组合
第四节 小结
一 分段与年代
(一) 典型地层关系与分段
(二) 各段文化内涵与特征
(三) 年代
二 文化因素与文化性质
三 环境与经济形态
第四章 第二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一 房基
二 灰坑
(一) 型式划分
(二) 典型灰坑分类介绍
三 灰沟
四 墓葬
(一) 墓葬分类
(二) 墓葬介绍
第二节 文化遗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制作工艺
(三) 器类及型式
二 玉器
三 骨、角、蚌器
(一) 原料
(二) 加工方法
(三) 器类及型式
四 铜器
五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类及型式
(三) 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四) 非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第三节 动、植物遗存
一 动物遗骸
(一) 收集与鉴定方法
(二) 出土状况
(三)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遗存
(一) 植物大遗骸
(二) 孢粉组合
第四节 小结
一 分段与年代
(一) 典型地层关系与分段
(二) 各段文化内涵与特征
(三) 年代
二 文化因素与文化性质
三 环境与经济形态
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物
一 石器
(一) 原料
(二) 制作工艺
(三) 器类及型式
二 玉器
三 角、蚌器
四 陶器
(一) 概述
(二) 器类及型式
(三) 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四) 非典型单位出土陶器
第二节 动、植物遗存
一 动物遗骸
(一) 出土状况
(二) 初步分析
二 植物遗存
第三节 小结
一 分段与年代
二 文化因素与文化性质
三 环境与经济形态
第六章 动物遗骸研究
第一节 动物遗骸种类
一 软体动物
二 鱼类
三 爬行动物
四 鸟类
五 哺乳动物
第二节 骨、角器的制作工艺
一 鹿角料和鹿角制品
二 骨料和骨器加工技术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植物大遗骸研究
第一节 方法、步骤与分类体系
一 田野工作阶段的收集方法
二 实验室内的鉴定步骤和方法
三 植物大遗骸的分类体系
第二节 植物大遗骸种类
一 植物的籽实
二 植物的果核
三 炭化木质碎片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人类食谱研究
第一节 方法与原理
第二节 实验过程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九章 人类生存环境研究
第一节 新砦遗址的地貌环境
第二节 新砦时期出现的重大环境事件
第三节 洪水出现的气候背景
一 孢粉分析
二 化学组分分析
三 氧碳同位素分析
四 有机组分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遗址分期及文化特征
一 第一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征
二 第二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征
三 第三期的分段及文化特征
第二节 考古材料所见各期环境状况与社会生活
一 古环境复原
二 环境演变与农业生产
三 环境变化与聚落变迁
第三节 “新砦期”遗存发现的意义
一 “新砦期”的提出及研究过程
二 “新砦期”总体文化特征及分布范围
三 “新砦期”与王湾三期、二里头一期的比较
四 “新砦期”的来源
五 “新砦期”的去向
六 “新砦期”的族属
七 “新砦期”的命名
八 “新砦期”发现的意义
附表:
后记
前言/序言
1999年9月开始的对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是1999年5月28日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时设立的“新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年代研究”课题的工作内容,目的是探索早期夏文化,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拟定夏代年代学基本框架提供支撑,并为行将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资料。发掘工作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承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名义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武家璧参加了1999年的发掘,博士后研究人员赵春青作为骨干力量自始至终参与了从发掘、整理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新密新砦遗址,1964年由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魏殿臣先生调查发现。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芝荃先生首次对其进行了试掘,认为该遗址有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过渡性遗存,并提出了“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的命名。惜因当时试掘面积过小,出土材料有限,“新砦期”是否真的存在,长期未能得到确认。
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当时,为慎重起见,在“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课题所列“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中,只列了登封王城岗和禹县瓦店两处遗址的发掘,新密新砦未列其中。1999年底,对新密新砦遗址第一期发掘结束之后,证实赵芝荃先生提出的“新砦期”遗存的确存在。因此,还是将“新砦遗址的分期与研究”列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增补的一个课题,2000年上半年对新密新砦遗址的继续发掘遂成为课题组的中心任务。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报告,即是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2000年对新密新砦遗址发掘所获资料的汇集和初步认识。也许在某些方面学术界还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它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拓展了夏文化研究的领域,则是不争的事实。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Xinzhai Site in Xinmi]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