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大家小书·天道与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施爱东 编
图书标签:
  • 哲学
  • 天道
  • 人文
  • 传统文化
  • 中国哲学
  • 人生智慧
  • 自我修养
  • 道德伦理
  • 文化经典
  • 思想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86812
版次:2
商品编码:107043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zui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zui方便实用且能zui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参与倡议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撰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论文和专著。

目录

一、天道与人文
气候与文化
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
中秋月
牵牛与织女
北斗九星
说云
苏东坡舶棹风诗之是否合乎事实
柳条能漏泄春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天气和人生
气候和衣、食、住
气候与卫生
二、古今气候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中国古籍上关于季风之记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约前3000一前1100)的中国气候
物候时期约前1100-1400)的中国气候7
方志时期400-1900)的中国气候
三、顺应天时
顺天时,救民疾
中国之节气
中国古代之月令
月离于毕俾滂沱兮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季风之成因
气候与其他生物之关系
什么是物候学
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以农谚预告农时
四、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二十八宿与浑天仪
我国东部雨泽下降之主动力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纸鸢与高空探测
气球航行之历史
飞艇航行之历史
沙漠的概念与沙的来源
沙漠的魔鬼
论南水北调
让海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前言/序言


天道与人文:古今智慧的交织与沉思 《天道与人文》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文献汇编,也非局限于某一哲学流派的探究,而是以一种宏阔的视野,试图梳理并揭示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天道”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思考——“人文”。本书并非直接叙述“天道”或“人文”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论著、文学作品乃至社会习俗的细致解读,层层剥茧,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追溯智慧源头的旅程。 一、 天道:宇宙的规律与人间的秩序 “天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概念。它既指代着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律,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也暗含着一种道德的、价值的准则,是人类行为的道德指引。本书并非将“天道”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被诠释和理解的观念。 首先,我们会追溯“天道”观念的早期萌芽。从远古时期人们对日月星辰、四季更迭的敬畏,到“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本书将考察早期先民如何试图理解并顺应那股塑造自然万物,也影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一种对生命起源、宇宙演化以及个体在其中位置的初步叩问。 接着,本书将重点探讨“天道”概念在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丰富发展。 儒家如何将“天道”转化为“仁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君子应如何效法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会深入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天命”、“性善”、“仁”等思想,理解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天道”与具体的人伦道德紧密相连,构建起一套以人为本,却又仰赖天道为依据的社会伦理体系。例如,对《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读,将展现“知天命”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阶段,体现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体悟,进而指导人生行为的升华。 道家又如何理解“天道”?庄子所谓的“道法自然”,将“天道”视为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道,不受人为意志的干扰,却又包含万物生长的原始动力。本书将探讨“道”的虚静、齐物、逍遥等哲学理念,以及它们如何对人生态度、治世方略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会深入研究《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论,以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比喻,理解道家如何从另一种角度揭示宇宙的运作机理,并从中提炼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智慧。 墨家虽未直接使用“天道”这一词汇,但其“兼爱”、“非攻”等主张,也隐含着对一种普适性、公平性原则的追求,可以视为对“天道”在人间实践的一种独特诠释。我们将考察墨子如何从利天下、节用等角度出发,构建其“兼爱”的普世伦理,以及这种伦理背后所隐含的对秩序和公平的普遍性追求。 法家则以更为现实和功利的方式,试图捕捉“天道”的规律性,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统治法则。商鞅、韩非子等人的思想,将“权谋”、“法术”置于重要地位,强调顺应人性中的趋利避害,以法律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天道” in the sense of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的一种强行塑造?本书将探讨法家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手段,试图将“天道”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统治的有效工具,以及这种思路的局限性。 除了诸子百家,本书还将触及《易经》等古老典籍中对“天道”的精妙阐释。通过对八卦、卦象、爻辞的解读,我们将理解古人如何通过象征性的符号系统,来模拟和预测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规律如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关联。这是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和历史观的体现,将“天道”的运作与人间的兴衰祸福联系起来。 “天道”也体现在对自然灾害、人事变迁的理解中。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解释天灾人祸,是“天谴”,还是“天时”?是个人命运的安排,还是社会失序的反应?这种对“不可抗力”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反思,构成了“天道”在实践层面的重要维度。 二、 人文:人的价值、德行与社会建构 如果说“天道”是对宇宙规律和终极真理的追问,那么“人文”则是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聚焦于人的价值、人的德行、人的创造力,以及人在社会中构建秩序、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本书将“人文”视为“天道”在人间的具体体现和价值落点。 “人文”首先关乎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天道”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如何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从属于“天”,还是具有独立价值?本书将探讨“人定胜天”与“顺应天命”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复杂而丰富的人生态度。我们会分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解人类并非与自然对立,而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尊重自然、体悟自然,也是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人文”体现在道德伦理与人格塑造。如前所述,儒家将“天道”转化为“仁义礼智信”,构建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人伦秩序。“修身”之所以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正是因为“天道”的价值必须通过个体道德的践行才能得以显现。本书将深入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道德规范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社会关系的构建。例如,对孝道、忠道、信义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将揭示它们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情感连接中的基础性作用。 再者,“人文”也体现在创造性与审美意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从唐诗的雄浑,到宋词的婉约,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观察与表达。本书将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天道”观念的审美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具象化。比如,对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意境的解读,对诗词中对四季变化的感悟,都将展现“天道”与“人文”如何水乳交融,构成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品格。 此外,“人文”还包括社会制度与文明的建构。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法律制度的建立与调整,教育体系的形成,都体现了人类在认识“天道”规律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繁荣的社会。本书将考察中国历史上关于治国理政的各种思想,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又如何受到“天道”观念的影响。我们会探讨“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以及科举制度等如何体现了“天道”中“选贤任能”的理念。 三、 天道与人文的交织与回响 《天道与人文》并非将“天道”与“人文”割裂开来,而是着力于展现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天道”是“人文”的根基与源泉。 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往往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探寻,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缺乏对“天道”的敬畏与体悟,人文精神可能变得空泛和功利。 “人文”是“天道”在人间的显现与实践。 “天道”的至高原则,需要通过人的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文化创造才能得以彰显。脱离了“人文”的载体,“天道”可能沦为抽象的玄理。 本书将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展现这种交织与互动。例如,我们会探讨在面对重大历史转折时,士大夫阶层如何在“天道”的困惑与“人文”的担当之间做出抉择;我们会分析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如何从“天道”的失序中寻求“人文”的慰藉与重建。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沉静、内敛,避免激昂的论断,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逻辑的严谨推演,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语言力求自然流畅,贴近理解,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旨在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走进并领略“天道”与“人文”的博大精深。 最终,《天道与人文》希望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新认识“天道”的智慧,并以此为指引,构建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生命力的未来。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开启一扇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古老的智慧殿堂,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探索与沉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和犀利。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精准到位,很少出现冗余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性的段落,它们往往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种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文字的力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它让人意识到,即使是探讨严肃的主题,也可以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承载,而不是仅仅依靠堆砌术语来彰显深度。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却又“豁然开朗”。在读完最后一章之后,我并没有那种立刻合上书本、放下一切的冲动,而是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之前读到的那些精彩的论述和犀利的观点。它成功地在我的既有认知结构上打开了好几个新的窗口,让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续性的,它不是读完就结束了,而是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随着日常生活的展开,会不断生根发芽,催生出新的疑问和探索。这正是一本优秀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解答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巧妙,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让人感到压迫和困惑。作者的笔触是平缓而有力的,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从最基础的观察点出发,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不了,而是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所触动,需要时间去回味作者如何将复杂的思辨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之中。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底蕴和严谨的逻辑性。每一次观点提出,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论据之上,无论是对历史典故的梳理,还是对哲学流派的对比,都显得一丝不苟。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仿佛作者已经替我们走过了无数弯路,最终提炼出了最精炼的见解。这种论证的力度,让人在面对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时,能迅速找到清晰的判断依据。它不仅仅是在陈述观点,更是在展示一种思考的范式,教会读者如何去构建一套自洽且有力量的认知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意义,远超内容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瞬间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封面采用了比较古典的字体排版,搭配着淡雅的底色,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品味的经典。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究,摸上去不滑腻,阅读时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装订方式非常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的情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读者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独运。整本书拿在手中,就像握着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评分

好书,故买了个复本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留着慢慢看吧。

评分

好经典

评分

感觉还不错的

评分

挺好的,比书店方便,划算,送货也快,越来越喜欢在京东买东西了!

评分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从小就学过他的文章,这本书讲气象学与地理、人文联系起来,读起来很有意思

评分

不错的小书

评分

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评分

国学经典,收藏起来慢慢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