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水耕趣,打造可食的綠色風景
- 作者: ,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03/23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60元
- ISBN:978957105902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滋潤心靈&視野的可食風景】 現代人都渴望的居家療癒系休閒
從日常生活感受生命成長與脈動
每一株綠色植物都是幸福的開端
【魚幫菜、菜幫魚,讓你坐享其成的綠色生活革命】 毒油風波不斷延燒、安全蔬果標章認證出問題,飲食安全成為每個家庭的恐懼與擔憂!
雖然有許多人嚮往如「開心農場」般自給自足的農耕樂趣,但礙於城市空間狹窄、缺乏農耕技能與無法防範病蟲害等問題,打造小菜園的自耕農夢想也不易實現。
在澳洲、美國行之有年的「魚菜共生(養耕共生)」有機農耕,打破空間、環境以及耕作技能上的限制,在頂樓、陽台、窗邊一隅甚至是書桌或牆上就可種菜。
簡單地說,「魚菜共生」就是是利用水裡的魚釋放養分給菜,菜再吸收養分,淨化水的一種有機耕作法。不需要澆水、也不需要換水、施肥,就能「魚幫菜、菜幫魚」,你只要坐享其成,即可一舉兩得享受安全食材。
「魚菜共生」同時也是很棒的綠化造景,隨著不同季節栽種各種植物,不但能為居家綠化帶來新意。身處有魚有菜的活化空間裡,也會讓人住得更健康快樂!
本書特色 1.詳細的圖文對照,清楚呈現魚菜共生原理與裝置,實行起來更容易。
2.書中邀請各領域達人解惑,不論水質維護、魚兒養殖、水耕技巧輕鬆掌握。
3.不論任何空間,不必侷限場地大小,都能DIY量身打造家庭中的菜圃。
4.數十道收成後的健康簡易料理食譜,從耕作到成為餐桌上的良食都安心。
5.個人空間、辦公桌也可運用魚菜共生種小盆栽,綠化環境同時療癒身心。
6.自然、無負擔的養殖&耕作技巧,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學習生命教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獻堂
【經歷】 華人十大傑出專案經理人、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國際能源管理師
主要工作為協助業主申請國內外綠建築(EEWH & LEED)及規劃建置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機房(Green Data Center)。其成就是依據專案管理的精神整合一群專業技術工作者,立志未來5年內節能減碳量要相當於建造一萬座大安森林公園。
曾參與台積(美國LEED黃金級)、友達(LEED黃金級),以及聯電、台達、震大建設、中華電信等超過10個LEED專案及國際綠色機房。
著作:《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合著)
水水團隊 由一群國際專家聚集而成,希望能結合多方力量,成員為:能源環控王獻堂、教育工作者呂淑蕙、環境守護者林富子、教育家陳木城、水產養殖陳懸弧、生態水培達人黃世銘、水耕学者蔡尚光的綠色生態足跡。
「魚菜共生」或許會顛覆大家對環保、生態養殖與食物生產、幸福生活的所有想象,所有的綠色革命,都是從家裡有光的地方開始。
目錄
推薦序
作者簡介 {Part1}魚菜共生,家庭中的可食風景 ◎魚菜共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魚幫菜,菜幫魚,共生新農法
◎多樣化的結構與陳列
◎居家實踐篇
賞心悅目,家庭用的魚菜共生裝置
◎商用實踐篇
生態農場的美麗範例
◎頂樓實踐篇
結合綠化、降溫、環保於一身
{Part2}家有魚菜的實作與實踐 ◎如何把魚養好
◎家庭菜園如何把菜種好?
◎多功能的種植小工具
◎魚菜共生裝置DIY
◎生態水培種植日記
{Part3}魚菜共生打造綠色願景 ◎養耕共生的田園城市
◎社區魚菜共生系統
◎養耕共生系統玩轉生態城市設計
◎專家Q&A;
{Part4}綠色餐桌,30道美味魚菜料理 ◎健康綠蔬食
◎鮮香魚料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内容。 --- 《地球脉动:深度探索我们脚下的生命网络》 作者: 艾米莉亚·凡尔纳(化名) 出版社: 远古之声文化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分辨率地球生态系统图谱 内容简介: 《地球脉动》并非一本传统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它是一次跨越大陆、深入海洋、直抵地心的史诗级旅程。作者艾米莉亚·凡尔纳,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生态哲学家和旅行探险家,花费了二十年时间,亲身记录并研究了地球上最隐秘、最壮观的生命系统。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个被人类长期忽视的真相:地球上的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由无数看不见的能量、物质和信息流交织而成的复杂、动态的生命网络。 第一部分:地表的呼吸——森林与草原的语言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亚马逊雨林的深处。凡尔纳没有停留在描绘物种名录,而是侧重于讲述树木之间如何“交流”。她详细阐述了真菌菌丝网络(“地下互联网”)如何传递营养物质、警报信号以及记忆。通过对一棵古老巴西坚果树的长期观察,读者将理解个体生命如何服务于整个群落的生存策略。 在广袤的非洲稀树草原,作者聚焦于季节性迁徙的宏大叙事。她剖析了角马大迁徙的生态驱动力,不仅是水和草的短缺,更是一种深植于物种基因中的对地球磁场变化的本能响应。书中穿插了与当地马赛族牧民的深度访谈,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自然节奏的共生关系。 第二部分:深蓝的奥秘——海洋的沉默史诗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却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疆域。凡尔纳潜入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探索了极端压力下的生物化学奇迹。她描述了在海底热泉口周围形成的独立于光合作用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生命必需条件”的传统认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用近百页的篇幅,深入分析了鲸类的“文化”传承。通过对座头鲸歌声的频谱分析和长期追踪,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某些鲸群的迁徙路线和捕食技巧,是通过复杂、代代相传的“口头(或歌唱)传统”来维持的,这是一种非人类的文明形态。 第三部分:地幔的低语——岩石与时间的对话 《地球脉动》最令人震撼的部分,在于它将视角从地表拉回,探索了地球的“内脏”。凡尔纳结合了最新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板块构造运动的生态学意义。她提出,火山喷发并非纯粹的破坏,而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循环关键矿物质(如磷和硫)到地表生态系统的必要机制。 书中详细介绍了“深层生物圈”——栖息在岩石缝隙和地壳深处的微生物群落。这些生命以地热能和化学能为生,它们构成了地球生物圈中数量最庞大、但最不为人知的群体,对调节地表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形象地将它们比喻为“地球的消化系统”。 第四部分:人造景观与未来共振 在收尾部分,作者冷静地审视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命网络的冲击。她避开了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以严谨的数据对比了工业化前后的生态反馈速度差异。她认为,人类的挑战不在于“保护”某个物种,而在于如何重新学习与这个巨大的、相互依赖的生命系统“同步呼吸”。 凡尔纳呼吁读者超越线性的时间观,认识到每一个选择——从城市规划到农业实践——都会在地球的网络中产生涟漪效应。本书不是绝望的挽歌,而是一份详尽的“生态操作手册”,指引我们在理解复杂性的基础上,找到重塑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振的路径。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生态学、地质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论的最新成果。 沉浸式写作风格: 作者的叙事如同文学小说般引人入胜,但其论据均基于严谨的科学考察和数据分析。 视觉辅助: 随书附赠的图谱,以独特的思维导图形式展示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和信息流向,帮助读者构建全局观。 《地球脉动》是一部宏大、深刻且发人深省的作品,它将重塑你对生命、时间乃至你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 --- 《古典园林营造技艺:从唐宋到明清的意境塑造》 作者: 陆怀瑾 出版社: 华夏建筑研究社 页数: 450页(含大量原版测绘图) 装帧: 函装,附赠苏州拙政园核心布局立体模型图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与核心营造技术的专业著作,旨在深入剖析园林艺术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和意境营造,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作者陆怀瑾教授,是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史研究的泰斗,本书凝结了他数十年在一线测绘、修复和理论研究的心血。 第一章:园林哲学的基石——天人合一与借景之术 本章首先回顾了魏晋时期文人山水观的形成,阐述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对园林选址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重点分析了“借景”作为核心设计手法,如何打破实体围墙的限制,将远山、邻水、甚至一隅天空纳入园中视野。通过对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前苑囿与宋代私家园林的对比,清晰展示了皇家园林的“气度”与私家园林的“情趣”之间的张力与转化。 第二章:空间序列的叙事——动线设计与移步换景 中国园林的空间组织并非随机堆砌,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路径。本书详细解析了曲径通幽的奥秘。作者将园林动线视为一种“时间艺术”,通过回廊、漏窗、月洞门的层层递进,控制游览者的视野和节奏。书中引入了“视角管理矩阵”,量化分析了亭、榭、廊等小型建筑如何作为视觉焦点,引导视线在开敞(如水面)与幽深(如山石)之间进行对比和转换。 第三章:叠山理水的工法——假山与水体的空间哲学 叠山是中国园林营造中最具挑战性的技艺。陆教授系统梳理了从北宋开始发展起来的斧凿技法,对比了“堆山”与“驳山”的区别。特别侧重介绍了南方的“透”、“漏”、“瘦”、“皱”的审美标准,并通过对太湖石的结构力学分析,解释了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山势感。 水体处理上,本书着重分析了“动水”与“静水”的布局策略。静水用于体现空灵与含蓄,动水(如溪流与瀑布)则用于注入活力与声响。对虹桥、曲桥的结构及其与水面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测绘图解。 第四章:建筑的融入——“轩、榭、堂、亭”的比例与功能 园林中的建筑是观赏景观的“框架”和体验意境的“场所”。本章回归到建筑本体的营造。详细分析了不同等级建筑的屋顶形式、开间比例以及材料的地域性差异。例如,江南的粉墙黛瓦在不同光照下的色彩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开敞面(如轩的格扇)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无缝衔接。作者特别指出,园林建筑的比例往往遵循“意”大于“实”的原则,其尺度更贴近人体感受,而非宏大叙事。 第五章:细部语汇——花木、匾额与文化符号的张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点睛之笔”——那些易被忽略的文化细节。从花木的配置(如松的傲骨、竹的清幽),到匾额、楹联的书法与意境的结合,再到门头、铺地的图案学意义,作者揭示了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化密码系统。例如,一块恰到好处的太湖石,其“皱”的肌理可以象征历史的沧桑感。 本书特色: 技艺与意境的统一: 既有对筑山、理水等具体工艺的严谨解构,又不失对古典美学精神的深刻阐释。 详尽的图文对照: 包含大量作者手绘的测绘草图,精准还原了明清时期经典园林的结构剖面和细节构造。 实践指导价值: 为当代景观设计、建筑修复及传统文化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的技术参照。 《古典园林营造技艺》是一本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空间智慧殿堂的必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