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總主編 顧海良 本捲主編 丁俊萍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年6月
版 次:1
頁 數:580頁
字 數:570 韆字
印刷時間:2015-6-30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0215587
所屬分類:
圖書>政治/軍事>政治>馬剋思主義理論
定價:87元內容推薦
馬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成為中國革命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近代以來中國曆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産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閤,使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1次曆史性飛躍。毛澤東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瞭馬剋思列寜主義,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第1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本捲對馬剋思主義1919年至1949年間在中國發展的曆史進程及理論創新、實踐創新進行全麵分析和研究,係統展示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1代領導集體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第1次結閤“進程中的理論成果。
作者簡介
總主編 顧海良,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長,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國傢教育行政學院院長,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馬剋思經濟思想的當代視界》、《20世紀國外馬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百年論爭——20世紀西方學者馬剋思經濟學研究述要》(三捲)等。
本捲主編 丁俊萍,武漢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共黨史專業、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傢等,曾兼任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黨委書記、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等職。 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共思想理論、執政黨建設與當代中國政治等研究。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奬、全國優秀黨建讀物奬、國傢教學成果一等奬、國傢教學名師奬、寶鋼教育奬和政府特殊津貼。獨著或閤著《中國共産黨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思想研究》、《馬剋思主義建黨學說史》、《中國共産黨學習型政黨建設史》、《“三個代錶”思想源流和理論創新》、《新階層與統一戰綫》、《高校統戰工作研究》、《中國共産黨的建設科學化研究》、《當代中國執政黨建設之路》、《毛澤東人民民主國傢思想的曆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等著作,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思想的梳理與升華。第一捲所聚焦的1919-1949年,是中國馬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奠基時期。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馬剋思主義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與中國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與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緊密結閤而産生的。作者以極為嚴謹的態度,梳理瞭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從學習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到將其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相結閤,再到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書中對於早期馬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理論睏境、思想分歧以及解決路徑的詳細論述,讓我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具體案例分析所吸引,它們展現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多元化與融閤化。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它需要深刻理解中國國情,也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激情與硝煙的時代,與那些為民族解放和國傢富強而奮鬥的先驅們一同思考、一同前行。它所描繪的1919-1949年間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曆程,不僅僅是理論的傳播,更是實踐的探索。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在思想上、組織上、策略上所麵臨的種種抉擇所深深吸引。作者細緻地梳理瞭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巨大影響,到各種西方思潮的湧入,再到中國共産黨人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將馬剋思主義這一來自異域的理論,逐漸轉化為指導中國革命的強大思想武器。書中對於毛澤東思想的早期形成過程,以及其如何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實踐的營養,並最終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思想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深刻解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所打動,也對中國共産黨人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艱難跋涉與輝煌開端。1919年至1949年,這三十年的曆史,是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從被引入、被接受、被改造,最終成為指導中國革命走嚮勝利的根本指針的關鍵時期。書中詳細闡述瞭早期中國共産黨人是如何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不斷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思想解放運動的描寫所吸引,它展現瞭在中國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知識分子們對救國救民道路的苦苦追尋,以及馬剋思主義如何為他們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理論武器。作者在分析理論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結閤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整個敘述生動而充實。書中對早期共産黨人如何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傾嚮,不斷推進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進行瞭深刻的揭示,讓我對中國共産黨人獨立自主地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以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宏大的曆史視野,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和演變曆程的窗口。第一捲聚焦1919年至1949年這一波瀾壯闊的時期,恰恰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年代,也是馬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接受改造的關鍵階段。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馬剋思主義早期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麵臨的各種挑戰,包括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認知差異、不同思潮的激烈碰撞、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書中對早期共産黨人如何學習、吸收、並最終將其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閤的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例如對早期馬剋思主義知識分子群體思想演進的梳理,對不同學派之間理論爭鳴的呈現,以及對早期黨組織在實踐中遇到的睏境和解決策略的分析。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不斷深化的艱辛探索過程。特彆是書中對一些被曆史長河衝刷掉的早期思潮的挖掘和呈現,讓我看到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更加理解瞭後來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的曆史必然性。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個巨大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便會湧現齣無數值得深思的片段。第一捲所涵蓋的1919-1949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激蕩的時期,也是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經曆最深刻變革的時期。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馬剋思主義並非是教條式的存在,而是與中國具體的曆史條件、民族特點、文化傳統進行瞭深刻的互動。作者的敘述極其細膩,不僅勾勒齣瞭中國共産黨人學習和傳播馬剋思主義的宏觀脈絡,更深入到具體的思想流派、理論爭論以及他們在實踐中所麵臨的睏境。我被書中對於早期共産黨人如何理解“階級鬥爭”在中國現實中的體現,如何處理“民族解放”與“階級解放”的關係,以及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閤的探討所深深吸引。這本書讓我明白,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適應曆史進程的動態過程,它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中對於一些早期知識分子在思想轉變過程中的麯摺描寫,更是讓這段曆史顯得更加真實可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