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

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四川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四川文物
  • 博物馆藏品
  • 文物图录
  • 四川博物院
  • 历史文化
  • 艺术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精品文物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6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36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川博物院文物精品集》是为四川博物院新馆建成而出版的一部大型院藏文物精品图录,收入了院藏的牛纹铜罍、铜双剑鞘、碧玉块、浮雕石棺、释迦造像龛、西王母画像砖、四骑吏画像砖、舞蹈陶俑、青花龙纹扁执壶、石涧敲冰古琴等精品文物200余件,反映了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风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青铜器
1.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2.牛纹铜罍
3.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4.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5.羊首耳涡纹铜罍
6.牛首纹铜钺
7.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8.错银云水纹铜壶
9.棕提梁铜壶
10.凤鸟纹铜钫
11.错锡铜缶
12.带盖单耳铜鍪
13.错金铜编钟
14.虎纽谆于
15.铜钲
16.铜双剑鞘
17.虎斑纹木柄剑
18.平肩圆刃钺
19.虎斑纹十字铜戈
20.兽面纹三角形铜戈
21.虎纹铜戈
22.牛鼠纹铜矛
23.曲柄铜匕
24.曲头铜斤
25.铜削
26.巴蜀印章

第二编 玉器
1.碧玉璜
2.碧玉块
3.玉琮
4.玉璋
5.永陵玉大带
6.谥宝
7.菊花纹碧玉扁瓶
8.三狮戏球青玉盖鼎

第三编 石刻
1.石雕力士器础
2.石雕天禄辟邪器础
3.石雕抚瑟俑
4.石翁仲
5.石雕执锸俑
6.浮雕石棺
7.浮雕石倌盖(拓片)
8.浮雕石棺侧板(拓片)
9.无量寿佛
10.释迦造像龛
11.背屏式佛立像
12.背屏式佛立像
13.背屏式佛坐像
14.观音菩萨头造像
15.佛坐像
16.背屏式佛立像

第四编 画像砖
1.伏羲女娲画像砖
2.西王母画像砖
3.日神羽人画像砖
4.月神羽人画像砖
5.仙人骑鹿画像砖
6.凤阙画像砖
7.四骑吏画像砖
8.伍伯画像砖
9.导车画像砖
10.车马过桥画像砖
11.播种画像砖
12.荷塘渔猎画像砖
13.盐井画像砖
14.庖厨画像砖
15.酿酒画像砖
16.羊尊酒肆画像砖
17.市井画像砖
18.骆驼载乐画像砖
19.盘舞杂技画像砖
20.宴乐画像砖
21.讲经画像砖
22.养老画像砖

第五编 陶瓷器
1.说唱陶俑
2.观赏陶俑
3.抚琴陶俑
4.舞蹈陶俑
5.执镜提鞋陶俑
6.跪坐执镜陶俑
7.提罐陶俑
8.哺乳陶俑
9.陶方相俑
10.陶楼
11.托盘献食陶俑
12.彩绘提鱼陶俑
13.庖厨陶俑
15.青釉男文吏俑
14.铠甲男骑俑
16.青釉牵马俑
17.青釉骆驼俑
18.人首鸡身俑
19.邛窑绿釉省油灯
20.耀州窑青釉划花鱼藻纹碟
2I.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海瓶
22.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葫芦瓶
23.龙泉窑青釉洗式五管花插
24.龙泉窑青釉缠枝化卉云龙纹供子罐
25.龙泉窑青釉花卉纹盖罐
26.青花龙纹扁执壶
27.青花松竹人物图三足香炉
28.青花鸡心碗
29.青花人物故事纹盖罐
30.青花八仙过海梅瓶
31.珐华瓷盖罐
32.珐华双耳瓷瓶
33.孔雀蓝釉蟠螭纹香炉
34.青花莲鹤纹素狮纽熏炉
35.德化窑白釉饕餮纹簋式炉
36.斗彩十二月花卉杯
37.粉青釉三孔葫芦瓶
38.白釉地绿龙戏珠盖罐
39.金地粉彩佛
40.青花花果纹执壶

第六编 书画
1.赵佶《腊梅双禽图》
2.刘松年《雪山行旅图》
3.宋拓《潭帖》(十卷)
4.唐棣《携琴远眺图》
5.侠名《林原双羊图页》
6.佚名《荷塘聚禽图》
7.佚名《鹰击天鹅图》
8.杜琼《迭岭松溪图》
9.陈洪绶《笼鹅图》
10.祝允明《草书诗卷》
11.张路《望云图》
12.唐寅《虚阁晚凉圈》
13.蓝瑛《溪上炊烟图》
14.文徵明《高人名园图》
15.王铎《行书琅华馆卷》
16.赵左《溪山平远图》
17.倪元璐《行草五律》
18.普荷《山水册》
19.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
20.傅山《草书独远阁屏》
21.龚贤《五云结楼图》
22.朱耷《仙洲双鹤图轴》
23.吴协《松亭垂钓图》
24.石涛《山水图轴》
25.华喦《高松双鹤图》
26.边青民《芦雁杂画册》
27.李解《花卉蔬果册》
28.金农《双钩竹图轴》
29.黄慎《钟馗小妹图》
30.郑燮《墨竹图》
31.罗聘《墨梅图卷》
32.邓石如《隶书西都赋屏》
33.龚有融《水墨山水屏》
34.齐白石《九秋图卷》
35.徐悲鸿《六骏图》
36.张大干《临摹敦煌壁画南无观世音菩萨》
37.傅抱石《泛舟图》

第七编 杂项
1.陶座铜摇钱树
2.石涧敲冰古琴
3.镀银铜猪
4.引凤百衲七弦琴
5.“诵馀”七弦琴
6.芙蓉化瓣纹金碗
7.蟠螭纹犀角杯
8.镂雕人物金发饰
9.吴之瑶竹雕笔筒
10.濮澄竹雕笔筒
11.朱三松竹雕笔筒
12.瑶池献寿竹雕笔筒

第八编 民族文物
1.阿嵯耶观音
2.金刚萨垭
3.文殊菩萨
4.白伞盖佛母唐卡
5.白度母唐卡
6.格萨尔王唐卡
7.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膏
8.银酥油壶
9.莲瓣纹铜鎏金盖罐
10.鎏金镶松石火镰
11.鎏金铜面具
12.彩绘朱漆皮铠甲
13.银鞘腰刀
14.镶松石银压发
15.彩绘菱形网纹鹰爪足木漆碗
16.鎏金三龙柄铜净水壶
17.金酥油灯
18.银丝盘花嵌珊瑚呷呜盒

前言/序言

巴蜀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世界遗产和文化遗存都位居全国前列。四川博物院是我省重要的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心。
四川博物院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也足新世纪四川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四川博物院的几代考古工作者在全省范围内主持过许多重大的考古发掘及调查,清理了数以千计的古代遗址和墓葬,获得了数十万件各类文物资料,被国外专家誉为“考古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院藏文物近二十六万件,其中一级珍贵文物达一千件。此外,他们在文物征集、研究保护、陈列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文明发展的缩影,是优秀文化传统的显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保护、研究、收藏、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文化的标志。所以,博物馆不仅是人类物质遗产的宝库,也是特殊的科学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保护和传承文化是博物馆终极使命。
在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又时逢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他们将院藏文物精品汇编成册,带你回眸往昔、穿越时空、与古为今、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中巴蜀青铜器、汉代陶石、佛教造像、古代书画、民族文物等,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高,堪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持久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精神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博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作为文博资源人省的四川,文博事业日新月异,文化需求快速增长,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省也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加大了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工作力度,致力于当代文化建设,更需要关注历史。建设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火繁荣就是要在汲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去彰显它、创新它,博物馆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崇高的使命,是为序。
蜀道遗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诗 图书名称: 蜀道遗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蜀道遗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诗》,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省级博物馆馆藏精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邃的考古学眼光,系统梳理和解读了自新石器时代滥觞,历经古蜀国辉煌、秦汉雄风,直至唐宋盛世的巴蜀大地所孕育出的独特文明脉络。我们旨在呈现一个立体、生动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巴蜀世界,一个与中原文化交织并行,却又保有强烈本土精神的文明摇篮。 第一部分:史前曙光——巴蜀大地的远古回响 本书开篇追溯至遥远的史前时期。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岷江、沱江流域兴起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早期聚落的形态。不同于中原早期文明的线性发展,巴蜀的史前阶段展现出惊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重点篇章将详细剖析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成果,但这并非简单的文物罗列,而是基于考古学语境的深入解读。我们将讨论其独特的青铜冶铸技术——尤其是那些造型奇特、神性浓厚的“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大型人头像和神秘的青铜面具。这些器物所代表的宗教信仰体系,与同期中原文明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古蜀王国在精神世界构建上的高度自洽与神秘主义色彩。我们分析了其与长江下游石文化、乃至更远东亚的潜在联系,试图在广阔的史前交流网络中定位巴蜀文明的独特坐标。 随后,我们将转向金沙遗址,这座与三星堆一脉相承又有所演进的都邑。重点关注其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探讨“太阳崇拜”在古蜀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从神权向王权过渡的迹象。通过对出土玉器、石器及陶器的比较研究,勾勒出巴蜀社会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青铜之光与王国更迭——古蜀帝国的兴衰 巴蜀文明的青铜时代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不仅关注“精美”,更关注“实用”与“政治权力”的结合。 书中将详细论述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的传说与历史考古的印证。我们通过对出土青铜兵器,如戈、矛、戟的形制分析,来重建古蜀军事力量的构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蜀特有的青铜鼓,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祭祀和军事号令的工具,其上繁复的纹饰被视为研究古蜀民族社会图腾和宇宙观的密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秦国灭蜀的历史背景与影响。重点分析“石棺墓群”与“船棺葬”的文化现象。船棺葬以其独特的葬俗(如船形棺椁、大量随葬品),鲜明地标识出巴人(賨、庸、濮等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通过对船棺内漆器、兵器、乐器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这些“蛮夷”民族的精湛手工业技术以及他们与外来文明的张力与融合。 第三部分:天府雄风——秦汉蜀地的制度与生活 随着秦汉的统一,巴蜀地区被纳入大一统王朝的治理体系,这带来了深刻的制度变革和经济繁荣。 本部分重点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其对天府之国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利用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勘探成果,重构了秦汉时期蜀郡、广汉郡的行政区划、盐铁官营制度的实施情况。 文化层面,我们将着重分析汉代画像砖和陶俑所承载的世俗生活。这些出土实物如同“凝固的电影”,展现了车马出行、宴饮歌舞、农耕渔猎的场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巴蜀地区社会阶层、服饰礼仪、乃至民间信仰最直观的材料。特别是巴蜀地区特有的“巫术元素”在画像砖上的残留,展现了传统信仰在汉化进程中的韧性。 第四部分:丝路交汇与文化熔炉——唐宋巴蜀的繁华再现 唐宋时期,巴蜀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我们详述了唐代剑南道的繁荣景象,聚焦于扬州、成都等城市的商业活动。书中会探讨精美的蜀锦和邛窑青瓷的生产技术和贸易路线。邛窑瓷器以其独特的“绿釉”和“褐斑”装饰风格,在当时的南方瓷器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巴蜀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此外,本部分还将关注文学艺术的发展,如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在蜀地的生活)留下的诗篇,如何反过来佐证了当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真实面貌。对宋代铜镜、银器上所见纹饰的分析,则展示了世俗审美如何向更加精细化、写实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蜀道遗珍:巴蜀文明的恢弘史诗》力求通过对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材料的综合运用,展现巴蜀文明从神秘的青铜神权时代,到成熟的农业郡县体制,再到经济文化中心的演变历程。本书强调巴蜀文化并非中原文化的边缘附庸,而是一个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鲜明特性的独立文明体,其“遗珍”至今仍在影响着今日的西南大地。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对神秘而辉煌的巴蜀历史抱有探索精神的读者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学术研究者和普通爱好者来说,都是双重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提供的清晰、多角度的高清照片,对于进行细节比对和纹饰临摹提供了极佳的素材支持,这比在博物馆现场匆忙拍摄的照片要可靠得多。特别是那些在展厅里因为灯光或角度原因难以看清的侧面或底部细节,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而对于一个仅仅是喜欢中国文化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极度便利的方式,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顶级的艺术精华。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不同时代对同一主题(比如龙凤纹饰)的处理手法上的深度解析,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鉴赏能力,教会你如何“看懂”文物,而不是仅仅“看美”文物。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最具分量的“镇宅之宝”之一,它既是知识的宝库,也是艺术的享受,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泛泛之谈,但翻开这本《XX博物馆珍藏选粹》后,那种震撼感是无以言表的。里面的彩绘陶俑,那精细的刻画,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穿越千年与我对视,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当年工匠们是怀着怎样虔诚的心情去塑造它们的。更别提那些青铜器,纹饰繁复到令人咋舌,每一道线条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它在鼎盛时期被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恢弘场面。书中的文字介绍也极为考究,不像有些图录只是简单罗列,这里的解读深入浅出,将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艺术价值都阐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初次接触文物鉴赏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点,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宋代瓷器的部分,那温润如玉的釉色,那种含蓄内敛的美感,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瓷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高雅的审美趣味。这本书不只是图片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感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细致的旅行。它不仅仅是一本文物图录,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景观。例如,书中对某一朝代某一类生活用具的系统介绍,让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起居有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了解。我们常说古代生活艰苦,但当你看到那些精巧的漆器茶具、造型别致的梳妆盒时,会发现精英阶层的生活是多么的精致和充满仪式感。文字叙述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几乎能闻到古老木材和香料混合的气味。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结构非常完整,从史前文明的粗犷,到汉代的雄浑,再到唐宋的婉约,最后过渡到近代的转型与融合,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每一次翻到新的章节,都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耳边响起的是不同时代的背景音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普通图册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转化成了有温度的历史叙事。

评分

我个人对考古发现类的书籍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地方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它并非仅仅展示那些举世闻名的“镇馆之宝”,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那些富有地方特色、讲述着特定历史片段的小件精品。例如,关于巴蜀青铜器上那些奇特的“人面纹饰”,书中的解读就非常大胆和富有启发性,提出了多种可能存在的文化信仰和图腾象征,而不是给出单一、僵硬的结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恰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研究兴趣。我感觉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学术考证上下足了功夫,脚注和参考资料部分的严谨程度,也侧面反映了本书的专业性。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脑补”历史场景的人来说,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让原本沉睡在玻璃柜里的文物,重新活了过来,与特定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书,是走进那片土地历史脉络的绝佳指南。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这对于一本聚焦于文物精品的大部头来说至关重要。我收到包裹时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打开后更是惊喜——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微微的哑光处理,使得那些千年古玉和斑驳的青铜器照片,在不反光的同时,依然能呈现出清晰、立体的细节。特别是那些需要放大才能看清的细节图,比如金器上错综复杂的錾刻花纹,丝绸上若隐若现的织造工艺,都处理得极其到位。这让读者在欣赏文物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仿佛真的能伸手触摸到那冰凉的玉石或粗粝的陶土。而且,编排上明显下了不少功夫,不是简单地按年代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具有关联性的器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展示,比如不同时期玉璧的形制演变,或者不同地域石刻造像风格的差异,这种对比性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逻辑性和趣味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有什么”,更在于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一个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