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书名:《SL323-2011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
书籍定价: 54元
书籍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者)
出 版 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号码:155084.886
出版日期:2011-6-1
书本页数:86页
书本开数:32开
尺寸重量:103g
内容简介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表结构设计 3.1一般规定 3.2基本内容 4标识符设计 4.1一般规定 4.2基本内容 5基本信息类表结构 5.2测站报送任务表 5.3库(湖)站关系表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表结构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基本内容
4 标识符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基本内容
5 基本信息类表结构
5.1 测站基本属性表
5.2 测站报送任务表
5.3 库(湖)站关系表
5.4 堰闸站关系表
5.5 河道站防洪指标表
5.6 库(湖)站防洪指标表
5.7 库(湖)站汛限水位表
5.8 土壤墒情特征值表
5.9 洪水传播时间表
5.10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表
5.Il 库(湖)容曲线表
5.12 洪水频率分析参数表
5.13 洪水频率分析成果表
5.14 大断面测验成果表
5.15 单位名称编码表
6 实时信息类表结构
6.1 降水量表
6.2 降雪表
6.3 冰雹表
6.4 日蒸发量表
6.5 河道水情表
6.6 水库水情表
6.7 堰闸水情表
6.8 闸门启闭情况表
6.9 泵站水情表
6.10 潮汐水情表
6.11 风浪信息表
6.12 含沙量表
……
7 预报信息类表结构
8 统计信息类表结构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表标识符索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字段标识符索引
这本《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在我手中,感觉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里面藏着一套系统而完整的雨水情数据管理心法。作为一名在基层水文站工作多年的技术员,我深知数据从采集到入库,再到最终被利用的整个流程中,数据库的规范化是多么的关键。过去,我们常常因为数据格式不统一,信息字段定义模糊而头疼不已,每一次数据迁移或者系统升级,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清洗和转换上,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SL323-2011标准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规范。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个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它会详细介绍哪些核心的表,比如“雨量站观测记录表”、“水位站观测记录表”、“流量站观测记录表”等等,这些表的设计细节如何?每个字段的含义、数据类型、取值范围是否都有明确的定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标识符”的设计,例如站点的唯一标识符,观测时间的精确标识符,以及如何通过标识符来关联不同类型的数据。我想知道,它是否考虑到了多源数据的整合,比如来自不同类型站点的雨水情数据,能否通过统一的标识符体系进行有效关联和查询?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例如数据备份、恢复策略,以及如何处理数据更新和归档,那就更实用了。
评分初次翻开《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我立刻感受到了一股专业、严谨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水文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我一直认为,一个高效、稳定、易于维护的数据库是整个信息系统的灵魂。而SL323-2011标准,正是为雨水情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个标准抽象的概念,落地到具体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中的。它是否会详细解析每个表的用途、字段的含义、数据类型选择的依据,以及字段之间的约束关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标识符”的阐述,例如站点编码、时间戳、数据值编码等,这些标识符的设计是否遵循了国际化、标准化、易理解的原则?它是否考虑到了数据的唯一性、可追溯性以及查询效率?另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数据库建表脚本和常用的SQL查询语句示例,这对于我们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快速搭建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将非常有帮助。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数据库性能优化、数据安全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讨论,那就更完善了。毕竟,一个好的数据库不仅仅是结构清晰,更重要的是能够高性能、安全地运行,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分拿到《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有了一份可以“照着做”的权威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设计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时,统一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SL323-2011标准,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个标准转化为一套可执行的数据库表结构。它会详细介绍构成雨水情数据库的核心表,比如站点信息表、观测数据表、报警信息表等等,这些表的字段定义是否清晰、准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标识符”的阐述,比如站点编码的生成规则,时间标识符的格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标识符来关联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数据库性能的建议,例如索引的设计、字段类型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毕竟,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库,不仅要结构清晰,更要能够高效地支撑日常的查询和分析需求。
评分对于从事水利信息化的工程师而言,《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个人在参与水文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接口问题和数据库设计难题,很多时候都是凭着经验摸索,效率不高,且容易埋下隐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权威、成熟的设计框架。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标识符”的设计原则和实际应用。在数据库设计中,标识符的选择和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唯一性、可追溯性以及系统的性能。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主键、外键、索引等标识符的原理和最佳实践?例如,在设计“水位流量关系表”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标识符来关联不同的水位和流量数据,并保证其一一对应关系?对于不同时空尺度的雨水情数据,如何通过标识符来实现数据的有效关联和查询,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另外,书中关于“SL323-2011”这一标准的解读,我期望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逻辑和设计哲学。例如,为什么选择这些表来构成雨水情数据库?这些表之间的层级关系和数据流向是怎样的?它是否考虑到了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实时性以及未来数据量的增长?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SQL脚本示例,展示如何根据 SL323-2011 标准创建表、插入数据以及进行查询。理论结合实际,这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评分初次拿到《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专业知识的厚重感。作为一名长期在水文监测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雨水情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预警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常常在数据的规范化、接口的统一性以及信息共享方面遇到诸多瓶颈,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水旱灾害的精准预测和科学应对。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迫切地想了解它究竟是如何构建一套标准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以及这些标识符的命名规则和逻辑关联,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书中提出的“SL323-2011”这一标准,我曾有所耳闻,但对其细节的掌握一直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次,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这一标准的具体内涵,包括其数据字段的定义、数据类型的选择、主键与外键的设计、索引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在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最大化数据的可用性和查询效率。我还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数据字典的构建、编码规范的制定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探讨。一个清晰、易于理解的数据字典,能够极大地降低新入职人员的学习成本,也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而严谨的编码规范,则是确保数据互通性和系统兼容性的基石。对于数据质量控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数据校验规则的设定、异常数据的处理流程以及数据更新的机制,这些都是保障数据库可靠运行的关键要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技术的力量感,预示着里面蕴含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钥匙。我一直觉得,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像水文这样高度依赖数据支撑的领域,拥有一套标准化的数据库体系至关重要。过去,各地的水文站、雨量站数据格式不一、存储方式各异,导致数据整合和共享困难重重,甚至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SL323-2011标准的提出,无疑是国家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一标准是如何实现的,它究竟包含哪些核心的表,每个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例如,关于“站点信息表”,我希望能看到关于站点编码、站名、地理位置(经纬度、高程)、站点的类型(雨量站、水位站、流量站等)、监测的起止时间、所属管理单位等关键信息的详细定义。再比如,“雨量数据表”,除了基本的站点编码、观测时间、雨量值之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不同时间粒度的雨量(如逐小时、逐日、逐旬、逐月)的处理方式?对于异常值、缺失值的标记和处理,又有什么样的标准和建议?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ER图(实体关系图),清晰地展示表与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字段间的逻辑约束。同时,对于字段的命名,是否遵循了某种特定的命名规则,例如驼峰命名法、下划线命名法,或者更具行业特色的命名方式?这些标识符的命名,直接关系到 SQL 语句的可读性和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书中关于“标识符”的阐述,我希望能看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段名,而是包含了字段的含义、数据类型、长度限制、是否允许为空、以及可能的取值范围等详细信息。
评分当《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在我看来,一套规范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清晰的标识符系统,是所有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尤其是在水文这样一个与时间、空间紧密相关的领域。SL323-2011标准,无疑为雨水情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我渴望从书中深入了解,它是如何设计这些表,每个表包含哪些关键字段,以及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长度、约束等是如何确定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标识符”的解释,例如站点编码、时间戳、以及各种数据值的编码规则,它们是否具有唯一性、通用性,并且易于被系统识别和处理?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标准化的数据库结构进行二次开发,或者如何构建高效的数据查询接口的示例,那就太棒了。
评分《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指引我在复杂的数据世界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在实际的雨水情监测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SL323-2011标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这个标准是如何定义数据库的表结构的。它是否会涵盖从站点基本信息到各类观测数据(降雨、水位、流量等)的详细字段定义?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标识符”的设计,例如站点的唯一标识符、时间标识符、以及观测值编码等,这些标识符的命名和规范是否易于理解和使用?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与数据库对接的案例,或者关于如何构建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的指导,那就更加贴合我们的实际工作需求了。
评分当我拿起《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与水文数据打交道的场景。我们所处的行业,与水打交道,水情的变化瞬息万变,而我们捕捉这些变化,依赖的就是日益庞大的数据库。但如果数据库结构混乱,标识符不明,那么这些数据将变得难以管理、难以分析,甚至会成为“死数据”。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核心问题——“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正是构建一个健壮、高效数据库的基石。我迫切地想了解,SL323-2011标准究竟是如何定义这些表和标识符的。它是否能够涵盖我们所监测到的所有关键雨水情要素,比如降雨量、降雨历时、雨强、水位、流量、蒸发量、墒情等?我特别关注书中在设计表结构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冗余度、一致性以及可扩展性。例如,在“站点基本信息表”中,是否会包含站点维护、校准等信息?在“降雨事件表”中,如何定义一个“事件”,以及如何关联同一事件下的多个观测点数据?而对于“标识符”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解释,比如站点编码的生成规则,时间标识符的格式(是否支持时区、是否考虑闰秒等),以及各种数据类型的选择依据。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建议,例如索引的设计、查询语句的优化技巧,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一个良好的数据库结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我们想要的数据,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手握《SL323-2011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的入口,而这本书便是打开这座仓库的钥匙。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文数据分析工作的研究者,我深知数据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过去,在处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水文数据时,常常会因为数据结构的不统一、字段含义的模糊不清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清洗。SL323-2011标准的提出,无疑是解决了这个行业性的难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个标准是如何构建一套统一的雨水情数据库体系的。它会涉及哪些核心的表,例如关于站点信息、观测数据、事件记录等,这些表的字段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而“标识符”部分,更是我的关注焦点。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释站点的唯一标识符如何生成和管理,时间戳的精度和格式如何确定,以及各种观测数据的编码体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案例,例如洪水预报模型的数据接口设计,或者区域性水文特征分析的数据整合方法,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