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11章。前五章主要讲述了气、光、温、水、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六章简要讲述了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第七章讲述了我国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第八章简要讲述了气候的形成及中国气候的特点,以及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九章简要讲述了农业小气候的特点;第十章简要讲述了主要农业设施的环境小气候特点及小气候的调控措施;第十一章是农业气象实训,内容包括光、温、水、风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农业小气候观测及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或成人教育农林类、农业生态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或者作为农业类科普读物。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并不抱太大期望,总觉得会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充斥着各种复杂模型的图表,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出乎意料地出色。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讲解结构,首先建立起基础的大气运动概念,随后逐步深入到特定地理区域的气候影响因子。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频繁穿插的历史案例和人文轶事。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某次历史上著名的干旱事件对当地社会结构和农业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气候变化拥有了鲜活的“人味儿”。它不只是在告诉你“温度变了”,更是在告诉你“温度变了,你的生活会怎样改变”。这种将宏观的物理过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读完这些章节,我不再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天气预报,而是开始尝试用一种更系统、更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不同主题切换时,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和掌控力。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平衡影响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比如,描述高原地区多年冻土消融对植被群落结构造成的微妙扰动时,语言是极其细腻和富有画面感的,仿佛你能看到冰雪融化时泥土中细微的挣扎。然而,当话题转向现代农业设施的能耗优化时,语言又立刻变得精炼、高效,充满了工程学的精确性,每一个术语都直指核心。这种在“人文关怀”与“硬核技术”之间的流畅切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反而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着高低起伏,却始终保持着统一的主题旋律。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冷门”的交叉学科,描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宏大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质朴的墨绿色调,配上几笔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田野景象,一下子就让人感到一种与土地的亲近感。我本是抱着对自然科学的泛泛兴趣随便翻开的,没想到被它开篇对“风的语言”的细腻描摹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公式或数据,而是先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体会的现象入手,比如清晨雾气的消散速度如何预示着白天的温度变化,或者某种特定云层的堆积方式对未来几小时降雨概率的暗示。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温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向一个初学园艺的孩子讲解他的看家本领。书中对于不同季节,尤其是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气候现象的描述,充满了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不是那种冰冷的科学手册,更像是一本记录了无数个日出日落、雨雪风霜的观察手记,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湿气。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通过观察植物叶片上的露水痕迹来判断未来天气的章节,写得尤为生动,将古老的经验与现代的气象学原理巧妙地结合,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如此严谨的规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气候变化长期影响的预警与对未来农业韧性的探讨。作者没有采取耸人听闻的口吻,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情景下的气候模型预测,冷静而客观地展示了未来数十年内,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发生的系统性偏移。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层面,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系统性地介绍了基于气候适应性(Climate Adaptation)的农业策略。从抗旱作物品种的筛选,到新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再到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内容涉及面之广,逻辑链条之完整,令人叹服。它展现的不是一种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基于科学的应对策略。这本书读完后,你会感到一种被赋能的感觉,知道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我们手中可以握有的工具和知识储备是什么。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水准。例如,在探讨土壤水分的垂直运移与地表蒸散发效率的量化模型时,作者引用和阐述的数理基础,即便是对于一个具备理工科背景的读者来说,也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那些关于边界层湍流混合的讨论,涉及到的流体力学原理相当扎实,绝非市面上常见的科普读物所能比拟。这说明作者在确保内容普及性的同时,并未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做任何妥协。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大众对农业生产的朴素认知与尖端大气科学的研究前沿。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深入,对于完全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在个别高度技术性的段落略感吃力,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研究领域的大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