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峻林 编
图书标签:
  • 无机材料
  • 非金属材料
  • 材料工学
  • 工程材料
  • 材料科学
  • 陶瓷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复合材料
  • 材料性能
  • 材料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2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12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是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材料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和材料类专业创新工程人才培养需要而编写的。
  本教材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规范中材料制备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为教学依据,整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共性基础理论知识,提炼材料制备方法与原理;除介绍玻璃、陶瓷、水泥、混凝土等传统材料制备工艺外,还试图结合新科技成果,将粉末、薄膜等低维材料的制备知识等新材料、新理论、新工艺充实到教材内容中。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用书,也可供在材料工程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绪论
0.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
0.2 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0.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的进展
0.4 无机非金属材料国际发展趋势
0.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的任务
第1篇 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理论
第1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述
1.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
1.1.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
1.1.2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
1.2 水泥
1.2.1 硅酸盐水泥
1.2.2 快硬和特快硬水泥
1.2.3 抗硫酸盐、中低热及道路水泥
1.2.4 膨胀和自应力水泥
1.2.5 油井水泥
1.2.6 装饰水泥
1.3 玻璃
1.3.1 硅酸盐玻璃
1.3.2 硼酸盐玻璃
1.3.3 硼硅酸盐玻璃
1.3.4 铝酸盐玻璃
1.3.5 铝硅酸盐玻璃
1.3.6 磷酸盐玻璃
1.3.7 铝磷酸盐玻璃
1.3.8 其他氧化物玻璃
1.3.9 非氧化物玻璃
1.4 陶瓷
1.4.1 陶瓷的定义与分类
1.4.2 陶瓷的组成、结构与性能
1.4.3 日用陶瓷
1.4.4 建筑卫生陶瓷
1.5 混凝土
1.5.1 混凝土的定义
1.5.2 混凝土的分类
1.6 耐火材料
1.6.1 耐火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6.2 硅质耐火材料
1.6.3 镁质耐火材料
1.6.4 熔铸耐火材料
1.6.5 含碳耐火材料
1.6.6 轻质耐火材料
1.6.7 不定形耐火材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晶体结构
2.1 晶体学基础
2.1.1 晶体的基本性质
2.1.2 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
2.1.3 晶胞
2.1.4 晶系和布拉菲格子
2.1.5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2.1.6 晶面间距及晶带
2.2 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
2.2.1 离子晶体中质点的堆积方式
2.2.2 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
2.2.3 共价晶体中原子的堆积与典型共价晶体的结构
2.3 固溶体
2.3.1 置换固溶体
2.3.2 影响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因素
2.3.3 间隙固溶体
2.3.4 影响形成间隙固溶体的因素
2.3.5 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2.4 硅酸盐晶体结构
2.4.1 硅酸盐晶体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2.4.2 常见硅酸盐材料中的晶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非晶态及玻璃态结构
3.1 非晶态物质
3.1.1 非晶态物质的种类
3.1.2 非晶态物质X射线衍射
3.1.3 玻璃的定义
3.2 非晶态物质的结构
3.2.1 织构
3.2.2 近程结构
3.2.3 远程结构
3.3 玻璃的结构因素
3.4 玻璃的通性
3.4.1 各向同性
3.4.2 介稳性
3.4.3 无固定熔点
3.4.4 性质变化的连续性和可逆性
3.5 玻璃的性质
3.5.1 玻璃熔体的工艺性质
3.5.2 硅酸盐玻璃的性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
4.1 液固转变过程中的晶体成核�采�长相变
4.1.1 晶核形成
4.1.2 晶体生长
4.1.3 总结晶速率
4.1.4 影响结晶速率的因素
4.2 玻璃的形成与析晶
4.2.1 玻璃的形成范围
4.2.2 玻璃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4.2.3 玻璃形成的动力学条件
4.2.4 玻璃析晶
4.3 微晶玻璃
4.3.1 微晶玻璃的成核剂
4.3.2 微晶玻璃的结晶化热处理
4.3.3 微晶玻璃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4.4 玻璃的分相
4.4.1 玻璃分相的定义
4.4.2 玻璃分相的实质
4.4.3 玻璃分相机理
4.4.4 分相产物的显微结构
4.5 玻璃的着色
4.5.1 概述
4.5.2 玻璃着色剂及其着色机理
4.5.3 颜色玻璃的分类及其光谱特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方法及原理
第5章 基于液相�补滔嘧�变的材料制备
5.1 从熔体制备单晶材料
5.1.1 提拉法
5.1.2 坩埚下降法
5.1.3 区熔法
5.1.4 液相外延
5.2 从熔体制备非晶材料
5.2.1 玻璃的熔制
5.2.2 非晶材料的获得
5.2.3 常见氧化物玻璃制品的成形工艺
5.3 溶液法制备材料
5.3.1 低温溶液法
5.3.2 高温溶液法
5.3.3 水热法(高温水解法)
5.3.4 沉淀法
5.3.5 溶剂蒸发法
5.4 溶胶�材�胶法
5.4.1 概述
5.4.2 溶胶�材�胶法制备材料过程
5.4.3 粉末的制备
5.4.4 氧化物薄膜的制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固相�补滔嘧�变的材料制备
6.1 固相反应法制备粉末
6.2 特种陶瓷的烧结
6.2.1 陶瓷烧结方法的分类
6.2.2 热压烧结
6.2.3 其他烧结方法
6.3 水泥熟料的烧成
6.3.1 水泥熟料的形成
6.3.2 水泥熟料煅烧方法
6.4 其他材料制备方法
6.4.1 固相外延
6.4.2 高压制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气相�补滔嘧�变的材料制备
7.1 物理气相沉积
7.1.1 真空蒸发镀膜
7.1.2 溅射镀膜
7.1.3 离子镀膜
7.1.4 分子束外延
7.2 化学气相沉积
7.2.1 CVD的化学反应类型
7.2.2 CVD的分类
7.2.3 CVD的特点
7.2.4 CVD的应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典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工艺
第8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共性与个性
8.1 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共性
8.1.1 原料
8.1.2 粉料的制备
8.1.3 原料的均化
8.1.4 高温热处理
8.1.5 成形
8.1.6 干燥
8.2 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个性
8.2.1 胶凝材料类
8.2.2 玻璃、玻璃纤维、铸石、人工晶体类
8.2.3 陶瓷、砖瓦、耐火材料类
8.3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几种典型生产工艺流程
8.3.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8.3.2 玻璃生产工艺流程
8.3.3 陶瓷生产工艺流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料
9.1 原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9.2 原料的种类和性质
9.2.1 硅质原料
9.2.2 黏土类原料
9.2.3 钙质原料
9.2.4 长石类原料
9.2.5 其他原料
9.3 粉末原料的制备
9.3.1 氮化物粉末的制备
9.3.2 碳化合物粉末的制备
9.3.3 硼化物粉末的制备
9.3.4 氧化铝粉末的制备
9.4 水泥原料
9.4.1 石灰质原料
9.4.2 黏土质原料
9.4.3 校正原料
9.4.4 辅助原料
9.5 玻璃原料
9.5.1 主要原料
9.5.2 辅助原料
9.5.3 碎玻璃
9.6 陶瓷原料
9.6.1 黏土类可塑性原料
9.6.2 石英类非可塑性原料
9.6.3 熔剂性原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硅酸盐水泥的制备
第11章 混凝土
第12章 浮法玻璃生产工艺
第13章 微晶玻璃生产工艺
第14章 陶瓷生产工艺
第15章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前言/序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及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材料专业教育迅速发展,2001年材料类专业成为我国高教理工科排名前10名的专业。2009年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点达到89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点达到131个。与此同时,材料学科也在迅速发展,专业内涵不断丰富。为适应新形势,培养高水平材料工程技术人才,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教材是在聆听了诸多教师心得,参考了诸多图书,翻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吸纳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实践成果之后而完成,因此它凝聚了除编者之外更多人的心血与汗水。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应在学习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两门课程之后,而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设备课程之前开设。它与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设备等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对已学材料基础理论的应用,是对材料制备原理与工艺的系统描述,是今后学习热工设备类课程的基础。
  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教材立足无机非金属材料二级学科专业,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构建适合工程人才培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体系。适宜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用书。
  本教材在吸纳了武汉理工大学林宗寿教授主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第二版部分精髓的同时,结合全国高校材料专业教学需求,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规范中材料制备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为依据,以整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共性理论知识为特色,以原理—工艺—性能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新材料发展现状,对新材料、新理论、新工艺进行适度介绍。教材内容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共性基础理论知识,材料制备方法与原理,玻璃、陶瓷、水泥、混凝土等传统材料制备工艺,粉末、薄膜等低维材料的制备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原理和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的共性和特点,使学生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生产过程和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建立起基本概念。
  本教材分为3篇15章:第1篇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理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步峁固卣鳎�晶态结构、非晶态及玻璃态结构,微观结构的演化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共性基础理论;第2篇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方法及原理,系统介绍了基于液相�补滔嘧�变、基于固相�补滔嘧�变、基于气相�补滔嘧�变的材料制备方法及原理,重要内容包括晶体材料、粉末材料、薄膜材料、块状材料的制备,对玻璃、水泥熟料、陶瓷进行了制备原理及方法概述;第3篇典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工艺,包括水泥、混凝土、陶瓷、玻璃、微晶玻璃、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本教材由武汉理工大学谢峻林编写绪论、第5章、第6章、第7章;武汉理工大学顾少轩编写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武汉理工大学何峰编写第8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济南大学王琦编写第10章、第11章;武汉理工大学梅书霞编写第9章、第15章。顾少轩负责第1篇第1章~第4章统稿;何峰负责第3篇第8章、第9章、第12章~第14章统稿;第2篇、第3篇其他章节由谢峻林统稿,全书内容取舍及章节编排由谢峻林负责。全书由武汉理工大学文进、邢伟宏审稿。
  本教材按45~60学时编写,各篇、章建议学时数如下:
  第1篇12~16学时。其中第1章1~2学时,第2章3~4学时,第3章3~4学时,第4章5~6学时。
  第2篇7~10学时。其中第5章3~4学时,第6章2~3学时,第7章2~3学时。
  第3篇27~34学时。其中第8章1学时,第9章2~3学时,第10章5~6学时,第11章2~3学时,第12章 5~6学时,第13章 2~3学时,第14章5~6学时,第15章5~6学时。
  由于教材内容广泛,编者水平所限,尽管加倍努力,但存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12月于武汉
《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学》 深度解析与前沿展望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材料科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支撑现代工业和尖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或陈述事实,而是力求深入剖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本征科学,揭示其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所有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工程师、学生乃至相关行业的决策者,提供一本兼具深度、广度与时效性的参考著作。我们深信,理解材料的本质,才能更好地驾驭其应用,推动科技的进步。 第一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石——结构与性能 本篇是理解一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我们将从微观世界入手,层层深入。 晶体结构与非晶态结构: 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决定其宏观性能的根本。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玻璃、陶瓷等)的晶体结构特点,包括点阵、晶面、晶向、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位错、晶界等)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材料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玻璃、非晶合金等非晶态材料的结构特性,分析其短程有序和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以及这对材料性能带来的独特影响。 化学键与相变: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直接决定了材料的结合强度、电离程度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稳定性。我们将详述不同化学键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解读材料的相变现象。从固相反应到熔体凝固,从固态相变到亚稳相的形成,我们将剖析相变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以及相变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演化的关键作用。 性能表征与测试技术: 理论的深入离不开严谨的实验验证。本部分将系统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及其测试表征方法。这包括: 力学性能: 强度(抗压、抗拉、抗折)、硬度、韧性、脆性、疲劳、蠕变等,以及相应的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洛氏硬度计、维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断裂韧性测试等。 热学性能: 热导率、热膨胀系数、比热容、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等,以及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膨胀仪等。 电学性能: 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电阻率、导电机制、压电效应、铁电效应、半导体特性等,以及高频阻抗分析仪、四探针法、霍尔效应测试等。 光学性能: 透光率、反射率、折射率、吸收光谱、发光性能等,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 磁学性能: 磁导率、矫顽力、磁化强度等,以及振动样品磁力计(VSM)、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等。 表面与界面性能: 表面能、浸润性、催化活性、腐蚀性能等,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 第二篇: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家族——种类与应用 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本书将深入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丰富大家族中,详细介绍各类材料的制备、特性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结构陶瓷: 以其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我们将重点介绍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氮化硅等代表性材料的制备工艺(粉体制备、成型、烧结),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在耐磨零件、刀具、发动机部件、生物相容性植入体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功能陶瓷: 聚焦于其电、磁、光、声等特殊功能。 压电陶瓷与铁电陶瓷: 介绍其畴结构、极化机制、本征与非本征压电/铁电效应,以及在传感器、执行器、储能器件、存储器等方面的应用。 介电陶瓷: 深入分析其介电性能与应用,如在电容器、高频电路中的作用。 热敏陶瓷: 探讨其温度敏感电阻特性,在温度传感器中的应用。 气体传感器陶瓷: 分析其气体吸附、解吸与电学性能的变化,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发光陶瓷: 介绍其发光机制,在照明、显示、激光等领域的潜力。 玻璃与玻璃陶瓷: 玻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定形固体,其性能可通过组分调控实现多样化。我们将详细阐述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等的结构特点,玻璃化转变过程,以及在建筑、光学、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玻璃陶瓷则介于玻璃和晶体之间,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我们将分析其微晶化过程及其带来的独特性能。 复合材料: 强调材料的协同效应。我们将探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玻璃基复合材料等,分析增强体(如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氮化硼纳米管等)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设计,以及其在提高材料韧性、强度和耐高温性能方面的作用,并重点关注其在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耐火材料: 介绍其在冶金、水泥、玻璃等高温工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耐火材料的种类与性能。 水泥与混凝土: 深入分析水泥的水化反应机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以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涂层材料: 探讨各种功能性无机非金属涂层,如耐磨涂层、耐腐蚀涂层、隔热涂层、光学涂层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纳米材料: 聚焦于纳米尺寸对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的颠覆性影响,如纳米陶瓷、纳米玻璃、量子点等,分析其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在催化、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三篇:挑战与未来——制备技术、可持续发展与新兴领域 在理解现有材料体系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探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先进制备技术: 粉体制备与控制: 湿化学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水热法、溶剂热法)、气相法(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机械合金化等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粒径、形貌、纯度来优化材料性能。 成型技术: 压制成型、注浆成型、挤压成型、流延成型、3D打印(增材制造)等,以及不同成型技术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 烧结技术: 常压烧结、压强烧结(热压、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微波烧结等,以及不同烧结机制对材料致密化、晶粒生长和性能的影响。 表面改性与界面工程: 物理/化学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以及精心设计的界面在提高材料整体性能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绿色制备与回收利用成为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开发可再生原料,以及如何实现废旧材料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 新兴领域与前沿展望: 能源材料: 太阳能电池材料(光伏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储能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固态电解质)、催化材料(用于环保和能源转化)等。 生物医学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锆)、生物活性材料(如羟基磷灰石)、可降解生物材料等,以及其在骨修复、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等方面的应用。 信息与通信材料: 高性能介电材料、光波导材料、微波器件材料、传感器材料等。 智能材料: 具有自感知、自修复、自适应能力的材料,例如形状记忆陶瓷、智能涂层等。 极端环境材料: 针对超高温、强腐蚀、高辐射等极端环境设计的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结语: 《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是一部集理论之精深、应用之广泛、技术之先进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的入门指南,更是深入探索其前沿领域、把握未来发展脉搏的重要阶梯。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奥秘,并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深入研究,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的飞跃式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对这本书的期望并不高,只是出于工作需要,想快速了解一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概况。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并非一本简单的入门读物,它在对基础概念进行清晰阐述的同时,也触及了许多行业前沿的议题。书中对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进行佐证,这对于我这样需要进行技术评估和决策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同时,书中对不同材料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有助于我更全面地认识各种材料的适用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挑战,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更广阔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信息量大、内容扎实、观点独到的专业书籍,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材料专业研究生,日常的工作需要大量接触各种前沿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我一直依赖于零散的论文和特定的技术报告来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我对整个领域的理解总是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直到我偶然接触到这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我才意识到之前的方法有多么低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整个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脉络、关键技术以及未来趋势梳理得一清二楚。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材料的实际应用,从建筑行业的混凝土和陶瓷,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半导体材料和光纤,再到新能源领域的电池隔膜和催化剂载体,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每一种材料的性能、制备工艺以及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拓展研究思路,寻找新的研究方向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让我对材料科学的研究有了更深的敬畏感。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行业经验的工程师,我一直觉得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可能已经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不足。《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比如,在讲解某些材料的力学性能时,书中会详细解释影响这些性能的微观结构因素,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来佐证,然后又会联系到实际的结构设计和失效分析。这样的写法,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某些材料在特定环境下会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或者为何会发生失效。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工程实例,从设计、生产到质量控制,全方位地展示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宝典,让我能够温故而知新,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我的工程技术水平。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的“内在美”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看似普通,却能通过巧妙设计展现出惊人性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我视野的钥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并没有像很多教材那样,一开始就堆砌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定义。相反,它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材料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材料起源和发展历史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这些材料是如何从自然界被发现、被改造,最终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关于硅酸盐材料的发展,从古代的陶器到现代的高性能玻璃,作者都描绘得绘声绘色。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看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不仅仅是冰冷的化学物质,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生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念头。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一直以来,我对无机非金属材料这个领域都感到一片迷茫,感觉里面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化学公式和物理概念,每次看到相关的文献或者教材,就头痛不已。但是,当我翻开这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后,一切都改变了。作者的叙述方式真的太赞了,他能够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原理,用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比如,在讲到陶瓷的烧结过程时,他不仅仅是给出一堆数据和图表,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比如把颗粒想象成乐高积木,解释它们如何在高温下互相依偎,形成坚固的整体。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而且,这本书的知识点覆盖得非常全面,从基础的晶体结构、相变,到各种具体的材料类型,比如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能够获得如此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真的感到非常幸运。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启迪,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还未仔细看,简单易懂~

评分

质量好,无异味,zhideyikan

评分

正在阅读,质量还可以。

评分

还未仔细看,简单易懂~

评分

正在阅读,质量还可以。

评分

质量好,无异味,zhideyikan

评分

正在阅读,质量还可以。

评分

正在阅读,质量还可以。

评分

还未仔细看,简单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