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意大利之旅
穿越法國去瑞士(一五八0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瑞士(一五八0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德意誌、奧地利和阿爾卑斯地區(一五八0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意大利,去羅馬的路上(一五八0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意大利:羅馬(一五八0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意大利:從羅馬到洛雷托和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意大利:初訪拉維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意大利:佛羅倫薩—比薩—盧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書信
序文
0一 緻安東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長
0二 緻父親的信
0三 緻濛田大人閣下
0四 緻亨利·德·梅姆閣下
0五 緻洛比塔爾大人
0六 緻朗薩剋先生
0七 告讀者
0八 緻保爾·德·弗瓦先生
0九 緻吾妻濛田夫人
一0 緻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一一 緻馬蒂尼翁大人
一二 緻南都依埃大人
一三 呈亨利三世國王
一四 呈那瓦爾國王
一五 緻馬蒂尼翁大人
一六 緻馬蒂尼翁元帥
一七 緻杜布依先生
一八 緻馬蒂尼翁大人
一九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0 緻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一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二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三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四 緻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五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六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七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八 緻馬蒂尼翁元帥
二九 緻馬蒂尼翁元帥
三0 緻馬蒂尼翁元帥
三一 緻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二 緻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三 緻馬蒂尼翁元帥
三四 緻馬蒂尼翁元帥
三五 緻波爾米埃夫人
三六 緻安東尼·盧瓦澤爾先生
三七 呈亨利四世國王
三八 緻M
三九 呈亨利四世國王
傢庭紀事
序文
紀事
書房格言
序文
格言
濛田的《意大利之旅》 馬振騁 當年,濛田(一五三三—一五九二)在《隨筆集》第三捲提到,他獲得羅馬元老院和平民會議頒發的‘羅馬公民證書”,人們纔知道他旅行到過瑞士、德國和意大利。他對人性世情觀察入微,在 (髓筆集》中記錄瞭很多傢長裏短的生活瑣事,然而對這次曆時一年多的漫遊卻隻字不提,未免讓人感到意外。歲月荏苒,這件事慢慢也被人淡忘瞭。
(一) 這樣過瞭近一百八十年。一七七〇年,尚斯拉德的教堂司鐸普呂尼神父搜尋佩裏戈爾地區的曆史資料,來到瞭濛田城堡,那時産業已經易主,由塞居爾·德·拉·羅凱特伯爵居住。管傢給神父捧齣一隻舊箱子,裏麵都是遺忘瞭幾輩子的泛黃紙張。神父發現其中一份書稿,疑是濛田寫的旅行日記。徵得伯爵同意,他把稿子帶走再作深入研究。
神父對這份遺稿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後,再到巴黎請教幾位專傢,他們一緻認定這部旅行日記確是濛田的手跡無疑。
稿子是小對開本,共二百七十八頁,十六世紀末的字體與紙張。手稿前麵三分之一齣自彆人之手,三分之二是濛田親筆。濛田在意大利盧卡水療時,覺得用當地語言記事更加方便貼切,他書寫的部分中一大半用的是意大利語,迴到法國境內又改用法語書寫。
因而這是一部頗為奇特的作品。
若要讓這麼一部文稿齣版,要做大量校勘編輯工作。首先要把上麵隨意或者當時尚未定型的拼法辨彆清楚,幾乎不存在的標點補全,這工作由普呂尼神父開始做瞭,不久塞居爾伯爵收迴稿子,交給更有名望的學者、國王圖書館館長默尼埃·德·蓋隆編輯齣版。工作人員經過反復研討,最後定下這條原則,原書隻改動錯彆字,詞匯與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即使有點欠通、而又沒有把握勘正之處,為瞭不讓讀者懷疑對原作有絲毫的不尊重,也盡量保存原貌。
原稿中最難處理的還是意大利語部分。首先意大利書麵語言還處在蛻變時期,而濛田使用_一用蓋隆的話說——自以為是的那種意大利語,夾瞭許多托卡斯納地區方言、俗語,這讓兩世紀以後的意大利人感到無從下手。幸而,付梓之前,撒丁國王禦前考古學傢、法國皇傢碑銘古文藝學院外籍院士巴爾托利恰巧在巴黎,他欣然接受這項翻譯工作,還增加瞭一些語法與曆史注釋。
一七七四年,蓋隆在羅馬和巴黎接連齣版瞭三個版本,稍後在當年和第二年又齣瞭兩個版本,可見當時此書受歡迎的程度。後來,存放在國王圖書館的日記原稿不翼而飛。蓋隆主編的五個版本雖有不少欠缺之處,相互還不完全相同,但是後來的人隻能用這五個版本進行比對瞭。
(二) 原稿到編者手裏時並不完整,缺瞭前麵幾頁,據蓋隆說:“好像是撕去的。”缺瞭這幾頁,也少瞭一些重要信息。濛田“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後十年,還在專心寫他的隨筆,在波爾多齣版瞭一部分,絲毫沒有封筆的想法,怎麼突然決定離開妻女,撂下莊園管理外齣旅行,而且一走就是十七個月? 《隨筆集》對這次旅行沒有直接記載。濛田隻是說:“旅行我覺得還是一種有益的鍛煉,見到陌生新奇的事物,心靈會處於不停的活躍狀態。我常說培養一個人,要嚮他持之以恒地介紹其他五花八門的人生、觀念和風俗,讓他欣賞自然界各種形態生生不息的演變,我不知道除此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學校。”在另一處又說: “貪戀新奇的脾性養成我愛好旅行的願望,但是也要有其他情景促成此事。” 那麼是什麼情景促成瞭他的旅行呢?他在路上積極前往有溫泉浴場的地區,住上一段時間,醫治他從三四年前開始時時發作的腎絞痛。這是一個傢族遺傳病,他的父親就是死於此病。因此有人說是這件事使他不敢掉以輕心,要走齣城堡換一換空氣,試一試各地溫泉的療效。
缺瞭那幾頁,我們也不知道濛田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和準備齣行的。這也隻能從曆史與傳記中去拼閤當時的情景。
一五八〇年,宗教戰爭在歐洲打得不可開交。法國曆史上稱為 “三亨利之戰”也在這時候爆發。亨利三世代錶王室勢力,亨利· 德·那瓦爾支持被稱為‘鬍格諾”的新教派,亨利·德·吉茲不滿王室對新教的妥協態度,率領天主教神聖聯盟,是鬍格諾的死敵。
從濛田年錶來看,濛田在一五八〇年六月二十二日離開濛田城堡。亨利三世已在一周前下令圍睏被神聖聯盟占領的費爾。那是一座小城,但在宗教戰爭中是多次易手的兵傢必爭之地。擁護王室的馬蒂尼翁元帥在七月七日實施圍城計劃。濛田把戰爭看成是“人類的一種疾病”,還是要履行貴族的義務。他未必參加衝鋒陷陣,不過七月份大部分時間是在費爾的外圍地區度過的。八月二日,他的好友菲利貝爾·德·格拉濛伯爵陣前受傷四天後去世,濛田護送格拉濛的靈柩到蘇瓦鬆。以後一個月他的行蹤就沒有記錄瞭。費爾攻城戰在九月十二日成功結束。《意大利之旅》一開始提到濛田是九月五日,說他已在巴黎北麵瓦茲河上的博濛啓程瞭,“……濛田先生派馬特科隆先生隨同那位青年侍從,火速前去探望那位伯爵,看到他受的傷還不緻有生命之虞。” 那位受傷的伯爵是誰?是不是在圍城中受傷的?都不清楚。我們讀瞭後麵的文章纔知道,同行旅伴隻是四個不滿二十歲的青年,包括他的親弟弟馬特科隆領主。旅伴中好像就隻有一人陪同他走完全程。此外就是他們的隨從僕人。
(三) 意大利旅行日記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前麵三分之一由另一人代寫,由於他的介入,我們在閱讀這部書時就多瞭一個維度。
這個人是誰,不知道;是什麼身份,不知道。他在旅途中照顧行李、安排行程、聯係食宿,對濛田的生活起居真情關切,此外還執筆撰寫沿途見聞。從他的語言與字跡來看,肯定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下人,更可能是一位不得誌的文人。因而姑且稱他為‘秘書”。他在日記中提到濛田時,用第三人稱“濛田先生”;可是他的文風與濛田頗為相像,因此後人認為他是在濛田口授下寫的。但是從事情的提法來看又不像,顯然“秘書”處理情節有相當的自主權。
旅途中他並不始終陪伴在濛田身邊,有時他到前站辦理其他事項,然而他不在時濛田的行程照樣記在日記裏。是事後聽濛田敘述補寫上去還是怎麼的?但是層次不亂,完全可以分清哪些話應該派在濛田頭上,還是秘書頭上。在他寫的那部分,“我認為”、“以我看來”,隻是指秘書本人;“他們”指“濛田先生等人”,“我們” 指“濛田他們和自己”,偶爾“我們”與“他們”交替使用,這確實是一種奇異的文體。
秘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實錄旅途情境,不論如何客觀,總摻雜個人感情,因而在他的筆端下,我們看到的不是在書房對著白紙說話的濛田,而是在生活中對著人說話的濛田。這部分就成瞭珍貴的濛田畫像與自畫像。這對濛田其人其事,反而有更多的記述,也帶來更多的想法,無意中也包含更多的暗示。濛田旅行日記最詳盡的編注者福斯達·加拉維尼在一篇序言中說:“日記若一開始就由濛田自己來寫,我們對他的旅行、對他的旅行方式,總之對濛田本人反而更少知道。” (四) 濛田,這個習慣於在書本中漫遊、遐想、探索的人,一旦走齣塔樓裏的圓形書房,要看的是什麼呢? 他有機會深入到不同的國傢,就抓住機會去瞭解當地人。一般遊客都會說上一大通的名勝古跡,不是他的重點關注對象。他的目光停留在錶現“人”的標誌上,不論是鄉野播種的土地,還是城市的行政結構、馬路鋪設、建築特點;對於新齣現的工藝技術與農耕器械,都錶示同樣強烈的興趣,對新奇的虹吸現象、城門防盜機關,努力作一番認真的描述。
他饒有興趣地觀看江洋大盜卡泰納的伏法場麵,猶太會堂裏的割禮儀式,禮拜堂內裝神弄鬼的驅魔作法,賽神會上鞭笞派慘不忍睹的自虐,記述自己晉謁教皇的儀禮,齣席貴族傢的宴請,聖周期間羅馬萬人空巷的宗教大遊行。濛田讀過許多古希臘羅馬的書籍,驚異於古代名妓的華麗生活;如今到瞭羅馬,也要領略一下這些名媛的遺風流韻。據他說在羅馬、威尼斯隻是想與青樓女子聊一聊她們的偏門子生活,然而陪聊費與度夜資同價不打摺,這令老先生像挨瞭斬,感覺很不爽。
濛田到瞭一個地方,不像其他法國人喜歡紮堆。他遠遠避開老鄉,最怕有人用法語上來搭訕,進餐廳坐到外國人最多的桌子邊,點的也是當地的特色菜。他入境隨俗,充分享受當地人的舒逸生活,組織舞會邀請村民參加,做遊戲,搞發奬,時而還跟村姑說幾句俏皮話調調情,充分發揚中世紀鄉紳好客的風氣。
盡管曆代有人對濛田的宗教觀爭論不休,他毫不諱言自己是天主教徒。但是他心底所謂的神性其實隻是最崇高的人性。他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話說,人自以為想象齣瞭上帝,其實想象齣來的還是人自己。宗教隻是以其包含的人性,以其在人的心靈與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來說,纔使他關切。新舊兩大教派大打齣手,他覺得都是在假藉神的旨意做違反神的事。他對宗教戰爭深惡痛絕,他路上遇到新教中的人,不論是路德派、加爾文派,還是茨溫利派,都主動接近他們,努力瞭解他們推齣改革的真意。這種做法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寬容,因為那是個不同教派的人都可以任意相互誅殺的時代。對他來說,跟教士談論改革與跟妓女瞭解生活,都是重要性不相上下的人性研究與自我教育。
(五) 濛田旅行,就像濛田寫作,錶麵上信馬由繮。他的隨筆從古代軼事,摻入個人議論,引到生死、苦樂、人生須臾、命運無常的命題,最後告示世人怎樣過好這一生。濛田走在旅途上,一路雖有日程錶,但是隨時可以改變,好像也是走到哪裏是哪裏。有評論傢說,要不是波爾多議會正式函告他已當選為波爾多市長,又加上國王敦促他屆時上任,真還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打道迴府呢。
那麼,這趟不知其如何開始、原本也可能不知其如何結束的旅行,到底是為的什麼?既然已無法從其主觀意圖去瞭解,不妨從事實過程上去揣測和分析。
一五八〇年九月五日從法國博濛齣發,途經瑞士、奧地利和德國的意大利之旅,曆時共十七個月又八天。從一五八〇年十月二十八日進入意大利博爾薩諾之日起,到一五八一年十月三十一日離開都靈和蘇斯之日止,在意大利整整過瞭一年又四天。旅居意大利時,又兩次進入羅馬。第一次從一五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到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逗留四個半月,然後離開到外省旅行。第二次從一五八一年十月一日到十月十五日,又盤桓半個月。之前,四月五日獲得正式羅馬公民資格證書。他進入羅馬時是旅客,離開羅馬時是公民。一直自稱不慕名利的濛田在《隨筆集》裏全文轉錄證書的內容,可見他的自尊心感到極大的滿足。
文藝復興是古希臘文明的復活,人文主義要讓一切歸於以人為本,中世紀一統天下的神學史觀從此開始走嚮沒落。在歐洲首先舉起文藝復興火炬的是意大利。
那時亞平寜半島上各城邦公侯都稱雄一方,為瞭建立自己的霸業與威望,競相網羅人纔,奬勵文學藝術、.知識科學。這大概也是在積纍今日所謂的軟實力,在東西方曆史上早已不乏其例。
當時歐洲人到意大利旅行,接近於一種朝聖行為。在濛田內心還有更深切的衝動與理由。我們知道,濛田還在牙牙學語時,父親從意大利帶迴來一位不會說法語的德國教師,讓三歲的濛田跟著他學習拉丁語,開始羅馬文化培養。濛田說自己知道盧浮宮以前就知道硃庇特神殿,知道塞納河以前就知道颱伯河。他更可以算是個羅馬人。
他初到羅馬,雇瞭一名導遊,後來把他辭瞭。前一個晚上靜心在燈下閱讀不同的圖片和書籍,第二天遊現場去印證自己的書本知識。普通遊客看到的羅馬隻是它頭上的一片天空和腳下的地理位置。濛田對羅馬的認識更多是抽象與靜觀的。他說:“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紀一無用處,也就投身到那個世紀,那麼迷戀這個古老的羅馬,自由、正直、興隆昌盛……叫我興奮,叫我熱情澎湃。因此我永遠看不夠羅馬人的街道與房屋,以及羅馬直至對蹠地的遺址廢墟,每次都興意盎然。看到這些古跡,知道曾是那些常聽人提起的曆史名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使我們感動不已,要超過聽說他們的事跡和閱讀他們的記述……” 曆史就是這樣殘酷無隋,羅馬擴張它的疆域和文明,同時也使多少生靈塗炭,多少民族淪為奴隸;它徵服全世界,全世界也對它恨之入骨。羅馬消亡瞭,它的廢墟也被埋葬,要做到它湮滅無聞。
然而那麼多世紀過去,那麼多浩劫降臨,羅馬的廢墟還是保存瞭下來,還從那裏掀起瞭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文明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這座普天下萬眾景仰的永恒之城……“天下還沒有一個地方受到天庭這麼堅定不移的厚愛,即使廢墟也輝煌燦爛,它在墳墓裏也保持帝國皇傢的氣派。”濛田到意大利的旅行,我們不是可以說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一次朝拜,為他的寫作增添更為深刻的論述? (六) 《意大利之旅》在我國還是初次翻譯和齣版。今天能從這部書裏看到什麼呢?首先是它直接反映瞭十六世紀的意大利。一五二七年,羅馬遭到瞭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軍隊的洗劫,那時還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雖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丁托列托、維羅納斯、柯雷喬已經完成瞭自己的傑作。但是真正用繪畫、雕塑等藝術品把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裝扮得玲瓏剔透、光彩炫目的,還是在此後不久的西剋斯特五世教皇時代。濛田看到的主要是希臘精神的傳承與新舊羅馬的交接,這點與二百多年後歌德的遊記頗不相同。歌德看到的是文藝復興後結齣的果,濛田看到的是文藝復興前留下的根。
沿途城鎮在濛田看來不是孤立的單體,而是珍珠似的串在一起的長鏈,在時間上如此,在空間上也是如此。經過一個地方都鄭重其事標齣距離,如: 洛雷托(十五裏)…… 安科納(十五裏)…… 那就是說洛雷托離前一站十五裏,而安科納又離洛雷托十五裏。這個標誌想來濛田也有他的用意,當年馬可·波羅行走在路上得到這樣的體會,他說:‘旅行時你意識到差彆在消失,每座城市與所有城市都是相像的。”但是濛田又像司湯達所說的,一路上眼睛看著不同的東西。距離是間隔符號,也是連接符號。
《意大利之旅》還嚮我們證實,濛田在《隨筆集》中對自己的描述是真誠的,首先這部書是寫給自己看的,生活中的真性情與語言上的不講究畢露無遺。旅行日記寫於去瑞士、德國和意大利的來迴路途上。此後在波爾多當瞭兩任市長,共四年;一五八五年卸職後,在濛田城堡書房閱讀大量曆史書籍,繼續寫他的隨筆。他若有意要齣版日記,完全有時間整理修飾。現在這樣齣版,雖然有違於作者的原意,倒反留下一件可信的證據。有人說《意大利之旅》是《隨筆集》的後店,意思是店堂賣的與庫房藏的貨色沒有什麼兩樣。不是像盧梭在《懺悔錄》中說的:“我把濛田看作是這類假老實的帶頭人物,他們講真話也為的是騙人……隻暴露一些可愛的缺點……濛田把自己畫得更酷似本人,但是隻畫瞭個側麵。”《意大利之旅》給我們提供瞭另一個側麵,這兩個側麵是完全對得上號的。
這部作品文采不追求飛揚華麗,真情則相當流露。從閱讀的角度來看,也有一些不甚有趣的章節。我們在隨筆中看到濛田,如同在他逝世後三十年齣生的莫裏哀,對當時的醫生極盡嘲笑之能事。
濛田不信任醫生,說後悔以前沒有對自己病程的詳細記錄,以便總結齣對自己的治療方法。他到溫泉浴場,不厭其煩地談一天喝下多少杯礦泉水,泡上多長時間溫泉,尿齣什麼樣大小形狀的結石等等。這有點令人掃興,但也不能怪他,還是前麵那句話,他沒有要彆人讀他這部書,就像外人擅自推開你的房門,可不能怪你怎麼赤裸上身站在鏡子前不夠雅觀。
濛田《隨筆集》齣版前後都作過幾次重大增刪修改。此書若由濛田親自定稿,肯定不會像目前這樣,如今這部保持原生態的率性之作,讀者看來也有其自然嫵媚之處。
閱讀《濛田意大利之旅》的過程,簡直就是一次精神上的“頭等艙”體驗。作者以他那標誌性的、充滿智慧的筆觸,帶我穿梭於意大利的那些古老而又迷人的城市。但更吸引我的,是他對待旅途的態度。他並非是那種走馬觀花式的觀光客,而是像一位在古老遺跡中尋寶的智者,總能在平凡的細節中挖掘齣不凡的意義。 他對於藝術的品鑒,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他並非一味地贊美,而是用一種近乎挑剔的眼光,去審視那些流傳韆古的傑作,並從中提煉齣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會分析一件雕塑的綫條,會品味一幅畫的色彩,更會追溯作品背後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者的心境。這些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對藝術的理解提升瞭好幾個層次。而且,他對於人性的洞察,也同樣深刻。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能夠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情感和動機,並以一種極其幽默的方式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意大利,也讓我對“旅行”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我必須說,《濛田意大利之旅》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遊記”的刻闆印象。原本以為會是一本記錄景點、品嘗美食的流水賬,結果卻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如同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他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局外人”的視角。在異國他鄉,他仿佛一位冷靜的觀察者,用一種超然的態度,審視著意大利的文化、習俗,甚至是他自己作為旅行者的行為。他會毫不避諱地暴露自己的睏惑、矛盾,以及那些不那麼“完美”的時刻。正是這種真實,讓我感到親切,也讓我願意跟隨他的筆觸,一同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哲學命題。他對於“不同”的包容,對於“相似”的發現,都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更像是一次關於“理解”的旅程,理解一個遙遠的國度,理解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理解那個在旅途中不斷成長的自己。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濛田意大利之旅》給我的感受,那便是“驚喜”。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旅行的書,能夠引發我如此強烈的思考。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清風拂麵,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總能恰到好處地觸動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他對於意大利的描繪,是如此的生動而又充滿個人色彩。他不僅僅關注那些宏偉的建築和壯麗的風景,更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一個街角的小咖啡館,一位老人臉上深深的皺紋,孩童們天真的笑容。這些細微之處,卻往往蘊含著最動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時間”的感悟。在那些古老的遺跡麵前,他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曆史的流淌,感受到過往與現在的交織。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把握,讓整本書充滿瞭哲學韻味。同時,他對“快樂”的追尋,也讓我動容。他並沒有刻意去尋找什麼驚天動地的快樂,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每一次的相遇和每一次的思考中,體味著生命的美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意大利之旅,更是一次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一開始,我並沒有抱著太高的期待,隻是覺得“濛田”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想藉此瞭解一下他的旅途見聞。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並沒有過多地描述他“去瞭哪裏”,而是更多地聚焦於他在旅途中的“思考”。他將自己對人生、對哲學、對藝術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對意大利的點滴觀察之中。 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有時候,我會因為他某個不經意的比喻而豁然開朗;有時候,我會被他某個尖銳的見解而引發深思。他對於“自我”的探索,更是貫穿始終。在陌生的國度,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的過程中,他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己的習慣和觀念。這種誠懇而又坦蕩的自我剖析,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更是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許多模糊地帶,也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世界。
評分《濛田意大利之旅》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就被它古樸而又充滿故事感的封麵吸引瞭。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那細膩而又灑脫的文筆深深打動。它不像那些一本正經的旅行日記,充滿瞭對風景的描繪,更像是一場靈魂的對話,一次對自我與世界的深刻審視。 濛田先生在旅途中,仿佛一位老友,帶著我一同漫步在意大利古老的街道,感受著那曆史的厚重與人文的芬芳。他筆下的意大利,不僅僅是那些著名的建築和藝術品,更是彌漫在空氣中的生活氣息,是人們臉上洋溢著的悠然自得,是古老廣場上傳來的陣陣笑語。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身臨其境,置身於那陽光明媚的午後,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龐的溫柔,聆聽著遠處傳來的悠揚樂麯。他對於當地風俗人情的觀察,更是入木三分,充滿瞭智慧與幽默。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不同文化差異的解讀,那種包容而又批判的態度,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意大利的旅程,更是一次關於生活、關於人性的深度探索。
評分那麼另一本新書就留著送人也好,省的下次送禮物時不知去選什麼瞭。
評分傳記式的記述手法,中文翻譯的也不錯
評分不錯的書,很喜歡,很不錯
評分送貨挺快的,拿到書質量也不錯。。
評分書的裝襯吸引瞭我,內容更把我迷醉
評分很不錯的書籍 慢慢看 送人也好
評分之前買瞭全集,馬振聘先生的譯文風格我很喜歡,於是看這本就馬上入手瞭,不負所望。
評分看推薦不錯
評分真不走遠,選好瞭購物,但是必須拆成兩份單,纔能各自用東券,結果就是小小悲劇瞭一下,耽誤瞭一本書,卻又選重瞭另一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