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说,有些过于学术化和严谨,像是在直接复述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几乎没有太多引导性的叙述或者形象化的比喻来帮助理解那些抽象的力学概念。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想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确性是值得肯定的,它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无误。然而,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建筑结构体系”这个庞大领域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平铺直叙”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例如,在讲解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上的细微差异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历史上的典型案例——比如某次地震中不同体系建筑的表现对比,哪怕只是简要的图示和结论,想必都会让读者对概念的理解深刻许多,也更能体会到结构设计背后的责任感。目前的内容更像是精确的“是什么”,而我更渴望了解“为什么是这样”和“这样做的好处与代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朴实无华,那种传统教材的风格,一眼就能看出是面向专业学习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追求花哨视觉效果的科普读物。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很足,这通常意味着内容详实,涵盖面广。不过,初翻目录时,我稍微有些困惑,章节的编排逻辑似乎更侧重于体系的罗列和分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理解这些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脉络。比如,关于新型复合结构的那几个章节,虽然标题很新颖,但正文的描述似乎更偏向于标准的工程规范引用,缺少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优缺点对比。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关于不同体系在特定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下的适应性讨论,毕竟结构选型才是核心的决策过程,光是知道“有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选这个”。希望在后续的研读中,能发现这些隐藏在规范条文背后的设计智慧和权衡取舍的艺术,否则,它就仅仅是一本结构体系的百科全书,而非指导实践的良师益友。
评分阅读完前几章后,我注意到书中对新材料和新型结构技术的讨论略显保守和滞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教材,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的前沿探索和未来发展方向。然而,书中对诸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智能材料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模块化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深入探讨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是对传统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的详尽阐述。虽然传统体系是基础,但结构工程的未来必然是朝着更轻质、更耐久、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保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能用更具前瞻性的笔触,去分析这些新兴技术在选型决策中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工程师在面对这些新技术时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思维模式,而不是让读者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停留在过去十年的主流实践中。
评分我对教材中关于“选型”部分的深度感到一丝遗憾,这部分内容似乎被“体系介绍”的篇幅大大稀释了。结构选型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多因素综合决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承载力或刚度的计算,更牵涉到经济性、施工速度、美观性,乃至未来的维护成本和可持续性。这本书在介绍完各种体系的基本力学模型后,很快就转向了具体的构件设计细节,而连接这两者的关键桥梁——结构选型的决策流程和评估指标,则显得相对单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筑类型对结构选型影响的案例分析。比如,高层办公楼与大跨度公共建筑在选型考量上的核心区别在哪里?是抗风刚度更重要,还是平面布局的灵活性更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在理论阐述之外,提供一套更成熟、更贴近工程实践的选型对比分析框架或决策树,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会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相较于当代的出版标准,显得有些陈旧。虽然结构示意图的线条是清晰的,但整体的视觉布局缺乏现代感,大量的文字堆砌使得阅读体验略显疲劳。在学习结构体系时,清晰、高质量的受力简图和节点大样图至关重要,它们是理解力流路径的眼睛。这本书中的许多关键概念图,似乎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制图风格,缺乏三维视角和必要的细节标注放大,使得初学者在想象结构的三维空间受力状态时,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进行空间想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比如网壳或张拉结构,如果能采用更现代的、高清晰度的三维渲染图来辅助说明,将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和兴趣,让复杂的结构不再那么望而生畏,而是变得直观易懂。
评分2.2
评分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技术(建筑构造、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和绿色建筑)。著有《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天津樊振和编写的《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是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其编写注重结构体系的系统性和结构理论的可读性。全书共包括绪论及上篇平板结构体系、下篇曲面结构体系及附篇膜建筑结构。此外,本书在各章之后还给出了一些复习思考题,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复习思考题要点分析”。
评分9.1
评分好书,有用,我还会来的。
评分博物馆新视觉
评分书还可以了,初学中,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很好的书,慢慢看,京东是个不错的买书地!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的。诚然,知识对于年青一代何等重要。而知识并非生来就有、随意就生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是靠读书。在读书中,有“甘”也有“苦”。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简洁而极富哲理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虽说读书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苦不堪言;但是,若将它当作一种乐趣,没有负担,像是策马于原野之上,泛舟于西湖之间,尽欢于游戏之中。这样,读书才津津有味、妙不可言。由此,读书带来的“甘甜”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只等着你采撷了。 读书,若只埋首于“书海”中,长此以往,精神得不到适当地调节,“恹倦”的情绪弥满脑际,到终来不知所云,索然无味。这种“苦”是因人造成的,无可厚非。还有一种人思想上存在着问题,认为读书无关紧要,苦得难熬,活受罪。迷途的羔羊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待死亡;另一种能回头是岸,前程似锦 我的房间里有一整架书籍,每天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轻嗅清清淡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满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 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佳肴,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得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记得小时侯,一次,我从朋友那儿偶然借得伊索寓言,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书心切,回家后立即关上房门。灯光融融,我倚窗而坐。屋内,灯光昏暗,室外,灯火辉煌,街市嘈杂;我却在书中神游,全然忘我。转眼已月光朦胧,万籁俱寂,不由得染上了一丝睡意。再读两篇才罢!我挺直腰板,目光炯炯有神,神游伊索天国。 迷迷糊糊地,我隐约听到轻柔的叫喊声,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不真切,定神一听,是妈妈的呼唤,我不知在写字台上趴了多久。妈妈冲着我笑道:“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用功了?”我的脸火辣辣的,慌忙合书上床,倒头便睡。 从此,读书就是我永远的乐事。外面的世界确实五彩缤纷,青山啊,绿水啊,小鸟啊,小猫啊,什么也没有激发起我情趣,但送走白日时光的我,情由独钟——在幽静的房间里伴一盏灯,手执一卷,神游其中,任思绪如骏马奔腾,肆意驰骋,饱揽异域风情,目睹历史兴衰荣辱。与住人公同悲同喜,与英雄人物共沉共浮,骂可笑可鄙之辈,哭可怜可敬之士。体验感受主人公艰难的生命旅程,品尝咀嚼先哲们睿智和超凡的见解,让理性之光粲然于脑海,照亮我充满荆棘与坎坷之途。在书海中,静静地揣摩人生的快乐,深深地感知命运的多舛,默默地慨叹人世的沧桑。而心底引发阵阵的感动,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和灵感奔涌。于是乎,笔尖不由得颤动起来,急于想写什么,想说什么…… 闲暇之余,读书之外,仍想读书寄情于此,欣然自愉。正如东坡老先生所云:“此心安处吾乡。” 早晨,我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我临水倚林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我对窗借光吟诗词,不亦乐乎!整天都是快乐,因为我有书,我在!
评分7.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