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94年4月10日,以作者為核心的教育界人士及數萬群眾走上街頭,在颱灣推動瞭一場無前例的教育改造運動,史稱“四一○教育改造運動,要求政府正視沉屙已久的教育問”題,並積極地勾勒齣教育的藍圖,提齣瞭四大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製訂教育基本法。《颱灣教育的重建》一書,一方麵記錄瞭四一。教改運動的樣貌,另一方麵也呈現瞭這四大訴求的論述。颱灣教改運動已沉寂多時,但作者從未停止對於教改和教育根本問題的思考:“教育是為瞭促發孩子們心智成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應該幫助孩子們經營未來的世界,而不是在復製我們的過去”,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如何調整我們自身的教育思維?什麼是好的教育大環境?怎樣纔能培養好的競爭力?就這些根本問題,《颱灣教育的重建》結閤《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兩《颱灣教育的重建》,將為我們呈現作者思考的全貌。
作者簡介
黃武雄,1943年生於颱灣新竹,颱灣數學研究學者、教育工作者、作傢、社會運動參與者。曾任颱灣大學數學係教授(1972—1999),退休後轉任兼職。長年關懷教育發展,是社區大學的創辦人和颱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早年曾至中學實驗試教,深入教育基層。除微分幾何專業論著外,還著有《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黑眼珠的睏惑》、《木匠的兒子》、《老師,我們去哪裏?》、《中西數學的比較》、《那裏有條界綫》、《高中數學實驗教材》、《微分幾何講稿》、《數學教室》等書。其散文作品曾獲第四屆(1981年)時報文學散文推薦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篇
從教育前景到環境危機3
增訂版序17
前言20
第一篇 颱灣教育的重建
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民間與教育部及教改會在看法上的差距33
颱灣教育重建的圖景——寓教育重建於社會重建45
三方會談後的兩點補正——小班小校的具體方案與進大學的機會50
第二篇 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
為什麼要落實小班小校 55
錶一:小班小校具體方案示意圖58
廣設高中大學的幾點爭議61
高學曆高失業率的迷思69
論文憑主義與廣設高中大學78
再論文憑主義與廣設高中大學82
錶二:美日颱及齡人口進大學機會之比較86
社區大學與社會力復蘇——附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草案92
一個逃避結構性問題的教育改革方案——自願就學方案的全麵分析101
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113
錶三:《聯閤報》民意調查結果支持四一○訴求120
第三篇 自主·監督·開放·競爭
教育自由化是什麼意思 125
民間興學與師資培育128
中小學社區化的意義與實踐132
中小學社區化的實施方針136
教育基本法融閤版本的精神與內容138
第四篇 巨大的蜘蛛網
四一〇教育改造與推動教育現代化149
迴應“連揆對四一〇教育改造的談話”153
巨大的蜘蛛網——與黃炳煌教授對談颱灣教育問題160
專製民族的烙記——論颱灣中小學的體罰問題180
笑罷童年——剖析颱灣教育的升學主義與管理主義189
颱灣教育的現實分析與因應政策213
第五篇 2010年的迴顧與評論
教育改革運動的驚奇冒險:人本主義、自由放任與社會正義237
教改中的左與右251
精彩書摘
這是我陷入教育改革泥沼的第一步,也是我如此近身而又全麵看到颱灣教育百態的開始。
我看到“師資反淘汰”的現象,嚴重地在惡化。熱心上進,愛護學生的教師得不到學校的肯定,反而被嘲諷、壓抑或冰凍,甚至隨時可能麵臨不續聘的厄運。相反地,唯唯諾諾,會做錶麵,又善於管理學生的教師,卻受到重用。一方麵教育部明令教師不得在校外補習,另一方麵在學校裏越是補習大王,越沒有人敢招惹。
原因之一是學校最重視升學率。升學率的高低常決定校長的升遷。這是由上而下的不成文規矩。除升遷考量之外,不隻是地方政要的子女要進學校好班,連教育行政官員也顧不得自己對“教育正常化”的三令五申,要學校找大牌的補習老師,來照顧自己子女的升學。更荒謬的是主管教育事務的教育部都附和升學的現實。
我赴中學試教,是在教育部的反對聲中去做的事。1974年春末,教育部委托颱大編寫的實驗教材剛開始在中學裏采用。我認為大學教授閉門造車,編瞭教材便丟著不管,是不負責任的事。於是嚮教育部中教司提齣找個中學試教的構想,沒料到中教司最高主管反對,理由是不可能找到學校接納我去試教。當時在教育部的對白,我至今記憶猶新。
……
前言/序言
颱灣教育的重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讀書是最小的投入換來最大的迴報
評分
☆☆☆☆☆
評分
☆☆☆☆☆
還行,服務有待提高的!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黃武雄認為,當下颱灣的教育百病叢生,主要是兩個原因導緻的:一是升學主義,一為管理主義。
評分
☆☆☆☆☆
評分
☆☆☆☆☆
德育上的管理主義更是司空見慣。是非對錯的觀念,隻有經由孩子與外在世界的互動,纔能逐步建立起來,纔會內化為孩子自身的價值觀,但現在我們相信的是標語、口號、宣傳、教導、訓斥和奬勵,以為這就是德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隻學會瞭順從與乖巧,以迎閤傢長和老師的心理。其結果常常是陽奉陰違,一旦離開大人的保護傘,就將此前所聽到的意義拋諸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