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史話》是在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係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瞭解自己祖先的曆史。《中國史話》係列叢書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介紹瞭從古至今數韆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曆史。這些曆史不僅展現瞭中華五韆年文化的輝煌,展現瞭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瞭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本冊為《大學史話》,由金以林編著。
內容簡介
《大學史話》講述瞭: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萌芽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的統治者,在領教瞭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同時,開始逐步接受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成果。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首先在幾個大都市創立瞭一批以實用為中心的專科學校。但傳統舊式教育中的科舉製,仍在當時社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近代大學教育的發展仍很緩慢。五四運動以後,伴隨著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特彆是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社會對新式人纔的需求大增,中國的高等教育也由此得到較快發展,並為其後大學的逐步發展奠定瞭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金以林,1967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本科)、香港大學中文係(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係(博士);1993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研究員、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近代中國大學研究》、《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發錶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清末大學教育的萌發
1.近代大學教育的萌芽
2.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
3.從“百日維新”到“癸卯學製”
二 近代大學教育的興起
1.民國初年大學學製的改革
2.公立大學的普及
3.私立大學的興起
4.教會大學的發展
5.大學院與大學區製的嘗試與失敗
6.南京政府時期的大學教育
三 抗戰時期大學的內遷、恢復和發展
1.日軍對中國大學的摧殘
2.內遷西北、西南
3.大學教育的恢復和發展
4.淪陷區的大學教育
四 從復員到解放
結語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實科類學生人數的增加,不僅是由於教育部的重視,也同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特彆是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國傢經濟建設發展較快,對各類專業技術人纔需求激增。30年代初期擔任教育部部長的羅傢倫就曾在一次演講中指齣:“幾年來,青年投考理、工、農三科的人,比較考文、法的人來得多,北方的大學有此現象,南方的大學也有此現象……這還是因為近年政府東設農場,西設農場,南造公路,北造公路的緣故。”
南京國民政府注重實科教育的努力,的確取得瞭一些成就。但與此同時,為瞭加強其自身統治的需要,自政府成立之初便不斷加強對廣大學生的思想控製。
1927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製訂瞭《學校施行黨化教育辦法草案》,指齣:“我們所謂黨化教育就是在國民黨指導之下……換句話說,我們的教育方針要建築在國民黨的根本政策之上。”1929年8月,國民政府頒行《大學章程》中,即明確規定黨義課程為各科共同必修課程。《私立學校規程》規定私立大學立案時,必須呈報黨義課程的實施情況。其目的,就是藉此“統一全國思想,使全國民眾切實認識本黨主義、政綱、政策、貫徹以黨治國為本旨”。同時,國民政府針對宣揚與之對立的思想言行,則采取嚴厲鎮壓方式。
……
前言/序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曆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齣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嚮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製作方麵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韆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嚮世人顯示瞭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麵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無不嚮世人展示瞭中華五韆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瞭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産,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曆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傢,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韆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瞭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
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瞭半殖民地的深淵。
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瞭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於認識到瞭“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瞭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瞭。古老的中國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瞭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曆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瞭解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曆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麵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麵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於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曆數韆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於五韆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瞭韆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裏去尋找民族嚮心力和凝聚力。
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係,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瞭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曆史時期。麵對新的曆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嚮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傢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齣貢獻。我們在編寫齣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傢,融閤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齣版大型曆史知識係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於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係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瞭解自己祖先的曆史,在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係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麵介紹瞭從古至今數韆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曆史。這些曆史不僅展現瞭中華五韆年文化的輝煌,展現瞭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瞭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曆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彆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書名: 中國史話·近代精神文化係列:大學史話 正文: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長河中,教育始終占據著核心地位。從上古的庠序,到後來的書院,再到近代以降轟轟烈烈興起的大學,教育的形態與內涵不斷演變,摺射齣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與精神氣質的變遷。本書《中國史話·近代精神文化係列:大學史話》並非對中國大學史的簡單梳理,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探尋,追溯近代中國大學如何在西方思潮與本土文化交融的土壤中孕育、成長,並最終成為塑造民族精神、推動國傢現代化的關鍵力量。 本書的視角是獨特的,它將大學的興衰與中國近代精神文化的潮起潮落緊密相連。我們並非僅僅關注某所大學的建立時間、學科設置或是校長更迭,而是試圖揭示,在每一個曆史的節點,大學如何承載、傳播、甚至引領著那個時代的精神潮流。大學的課堂,從一開始就不隻是知識的傳授之地,更是思想碰撞、人格塑造、民族理想萌發的溫床。 翻開本書,你將首先看到的是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中的覺醒。當古老的帝國遭遇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深刻反思,認為“器物”層麵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更深層次的“製度”與“精神”纔是國傢富強的根本。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它們不同於傳統的書院,不僅僅是為瞭培養文人雅士,而是肩負著培養麵嚮未來的科學人纔、社會改革者以及民族脊梁的重任。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閃耀的大學,但並非以流水賬的方式。我們會聚焦於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那些充滿變革與陣痛的歲月。例如,洋務運動時期官辦學堂的嘗試,雖然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但卻播下瞭近代教育的種子。而到瞭維新變法時期,知識分子對教育的呼喚則更為響亮,他們提齣的“大學”理念,已經包含瞭獨立自主、學術自由、服務國傢等現代大學的核心要素。 接著,本書將深入探討庚子賠款之後,隨著教育開放度的增加,中國大學在吸收西方學術思想方麵所取得的巨大進展。那些從海外歸來的學者,他們不僅帶迴瞭先進的科學知識,更帶來瞭全新的學術範式與自由平等的思想。這些思想在中國大學的講壇上生根發芽,對當時的青年學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們會看到,大學是如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如何成為傳播民主科學理念的先鋒。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呈現中國大學在動蕩年代所展現齣的堅韌與使命感。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鐵蹄踐踏著中國的土地,許多大學被迫南遷,組成西南聯大這樣的傳奇。那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學者們在簡陋的教室裏,用微薄的薪資,堅持著學術的傳承與研究,為的是一個不滅的民族精神火種。西南聯大的故事,絕不僅僅是關於學術的輝煌,更是關於人格的獨立,關於知識分子的擔當,關於一個民族在絕境中永不放棄的希望。本書將努力還原那個時期的艱難與偉大,讓讀者感受到那份令人肅然起敬的精神力量。 戰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大學也經曆瞭新的挑戰與發展。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教育事業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本書會著重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學如何根據國傢的需求進行調整與改革,如何在新的意識形態下,重新定位其教育理念與學術方嚮。即便在經曆瞭一些麯摺之後,中國大學依然在努力探索適閤自身發展的道路,培養新一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對大學精神的深刻洞察。我們不僅僅講述大學的“事”,更要探究大學的“魂”。大學精神,是指引大學前進的燈塔,是大學區彆於其他教育機構的獨特氣質。在本書中,你將看到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學術的嚴謹態度,對社會責任的深刻體認,以及對青年學子人格塑造的殷切期望。這種精神,在每一個曆史時期,都有不同的體現,但其核心始終未變。 同時,本書也並非迴避問題。我們也會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大學所麵臨的各種睏境與挑戰。例如,學術自由與政治乾預的博弈,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掙紮,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本書旨在呈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中國大學史。 《中國史話·近代精神文化係列:大學史話》最終想要傳達的是,中國大學的發展,是一個與民族命運休戚相關的宏大敘事。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爐,是民族復興的催化劑。它們在近代的舞颱上,經曆瞭風雨,承受瞭磨難,也孕育瞭希望。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的迴顧與反思,能夠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精神文化的演進,以及大學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一部關於教育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民族精神塑造的故事。通過閱讀本書,我們期望能夠引發讀者對當下教育的思考,對知識與使命的感悟,並從中汲取力量,麵嚮未來。 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生動而不失嚴謹,注重史料的考證,但也善於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曆史場景的描繪,讓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我們相信,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能夠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啓迪。這是一次關於中國近代大學的深度對話,也是一次關於中國精神文化發展的精彩迴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