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 |
| 作者 | (美)蘭本達,(美)布萊剋伍德,(美)布萊德溫,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人民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107215698 |
| 齣版日期 | 2008-12-01 |
| 字數 | 480000 |
| 頁碼 | 425 |
| 版次 | 2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799Kg |
| 內容簡介 | |
這是一部難得的小學科學課程教材教法理論專著,附有大量生動的實例。它力求以正確的觀點方法為指導,融匯古今教育學說、心理學學說、當代科學教育改革試驗的成果,探討並提供瞭一種可能適應任何類型的科學教科書以求得佳科學教育效果的“探究一研討”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對小學科學教師和教研人員很有幫助。它所闡述的一些理論觀點和所舉的實例,還涉及幼兒自然常識、小學數學、中學理科,對幼兒園常識教師、小學數學教師、中學各門理科教師、師範院校師生、各級教育部門領導和教育理論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 |
| 作者簡介 | |
| 蘭本達(Brenda Lansdown1904——1990),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榮譽教授、世界知名科學教育傢。青年時期在英國、美國的小學(包括某些中學)從事理科教學和科學教育研究工作。20世紀40年代創造性地提齣瞭“探究一研討”教學法,後在美國和加納的小學進行實驗推廣工作。 |
| 目錄 | |
| 中文版再版前言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注重跨文化交流的語境,即便是探討一個特定的教學方法,作者也常常會將其置於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開闊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教育問題並非孤立存在於某個地域或文化之中,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共同麵臨的課題。書中引用的國際閤作研究數據和不同教育體製下的對比分析,為論點的支撐增添瞭堅實的客觀性。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那種平衡感,既不盲目推崇西方模式,也不固步自封於本土經驗,而是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上,強調因地製宜地發展教育實踐。這種既立足於深刻的理論基石,又放眼於廣闊的全球視野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的指導價值得到瞭顯著的提升,它提供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世界觀。
評分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難度係數是相當高的,但同時它也充滿瞭“可馴服性”。這意味著,雖然初次接觸時會感到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復咀嚼和消化,但隻要你願意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它所蘊含的寶藏便會一點點顯現齣來。我發現,這本書的最佳閱讀方式可能不是快速瀏覽,而是需要配閤筆記和思考時間,甚至需要將其中的核心概念與自己過往的教學或學習經曆進行對照反思。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思維模型,而不是一套即插即用的腳本。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湧現,就好像撥開瞭一層迷霧,看到瞭更深層的結構。這種耐人尋味的深度和層次感,是判斷一本教育類著作是否具備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而這本書無疑已經展現齣瞭這種潛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以及內頁清晰的字體和閤理的布局,都體現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初次翻閱時,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氣質所吸引。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教育學者,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兒童成長和教育實踐的傢長,我總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真正觸及教育本質的理論指導。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給我一種“厚重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式的指南,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育傢在與你進行一次深入的、富有啓發性的對話。從目錄的編排來看,作者似乎有意引導讀者從宏觀的教育哲學層麵,逐步深入到具體的課堂操作細節,這種循序漸進的結構安排,對於初次接觸復雜教學理論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友好。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不同年齡段認知特點的探討,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基於實證的分析,讓我對如何設計真正符閤孩子天性的學習活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的文字雖然專業,但邏輯鏈條清晰有力,即便是初讀也能感受到那種層層遞進的學術魅力。
評分我體驗到瞭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節奏,這本書的章節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奇妙的共振效應。當你讀完一個關鍵性的理論闡述後,緊接著的案例分析或者實驗設計總能恰到好處地提供瞭一個具體的落腳點,讓你能夠立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吸收效率。我試著將書中提齣的某些教學步驟在腦海中進行模擬操作,發現其設計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它不是那種空喊口號式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可操作性的“工具箱”。特彆是書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提問和自我反思的那幾部分描述,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央,親眼目睹瞭一場精彩的思維碰撞。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我閱讀許多其他教育論著時難以獲得的寶貴經驗。
評分這本書的觀點非常具有挑戰性,它並沒有滿足於僅僅停留在現有教育模式的修修補補上,而是試圖從根源上重新審視我們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傳統認知。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他們敢於直麵當前教育體係中存在的僵化和低效環節,並提齣瞭一個看似大膽卻蘊含深遠邏輯的全新視角。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許多固有觀念受到瞭強烈的衝擊,特彆是關於如何定義“成功學習”的標準,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完全不同的衡量框架。它促使我反思,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適應現有體係的“標準件”,還是在培育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者”?這種深刻的哲學思辨貫穿始終,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絕非輕鬆的消遣,而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它要求讀者必須放下預設的立場,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育本質的探索之中,纔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精妙的構造和布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