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地支,簡稱“乾支”。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乾”,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閤,組成瞭乾支紀法。從殷墟齣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評分天乾地支産生炎黃時期,天乾地支紀年法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的正月初一。
評分天乾地支産生炎黃時期,天乾地支紀年法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的正月初一。
評分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乾),産生陰陽閤曆,發展齣現在的天乾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評分十天乾: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乾,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評分天乾地支,簡稱“乾支”。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乾”,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閤,組成瞭乾支紀法。從殷墟齣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評分地支
評分天乾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齣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瞭。
評分王雙懷,陝西銅川人,1961年10月生。1979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後赴陝西榆林中學任教。1985年至1988年為陝西師大碩士研究生。1988年6月留校工作,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1994年8月考入陝西師大曆史地理研究所,隨史念海先生研讀曆史地理 。1996年晉升副教授。1997年獲博士學位。1998年10月赴香港浸會大學訪學。現在陝西師大從事中國曆史地理的教學研究工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