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 著
图书标签:
  • 苏共二十大
  • 赫鲁晓夫
  • 秘密报告
  • 冷战史
  • 苏联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解密文件
  • 历史事件
  • 苏联解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2882
商品编码:10882433906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作者: 译者:马维先 开本: 16开
定价: 89.00 页数:403 印次: 1
ISBN号:978750976288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苏共二十大》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九章,分别针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提出的57项指控进行反驳。作者首先引用“秘密报告”中的看法,再通过掌握的文献资料,对这些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其与事实相违之处,并在每章之后附上了这些资料。作者给自己的任务就是从所有现有的证据中提供*精准的证据。第二部分人三章,揭露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的造假手段及赫氏“揭发”的意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全文加在了本书的附件中。

内容提要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报告”,无论在苏联历史上,还是再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划时代的事件。伦敦《每日电讯报》称此报告为“20世纪*有影响的演讲”,美国报纸则将赫鲁晓夫的这一行为吹捧为历史上*值得表彰的“伟大的英勇行为”。
本书作者通过通过对大量文献证据、历史事实,特别是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的研究,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称为“颠覆性”的结论,即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直接“揭露”斯大林或贝利亚的论点,无一与事实相符,整个“秘密报告”是有谎言拼凑而成的。
“20世纪*有影响力的演讲”竟是欺世之作?!本书的大量举证,为对苏联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重新解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格雷弗弗(Grover Furr),美国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大学教授,博士,历史学家。
译者简介
马维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目录

是“20世纪*有影响的演讲”,还是……(代前言)/1
第一部分 50年之后真相大白:原来,全部指控都是谎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3
  “个人崇拜”/3
  列宁“遗嘱”/7
  文献资料/14
第二章 “践踏”集体领导制的后果/35
  “不容忍”集体领导制/35
  斯大林“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意见不同的人/36
  大规模镇压活动/38
  专用语:“人民公敌”/40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42
  托洛茨基分子/43
  斯大林“践踏”党内生活准则/44
  文献资料/47
第三章 “斯大林对党专横跋扈”/68
  苏共中央政治局大镇压事件复查委员会/68
  叶努基泽1934年12月1日签署的指示/72
  赫鲁晓夫暗示斯大林参与杀害基洛夫/73
  斯大林和日丹诺夫1936年9月25日发给政治局的电报/74
  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二-三月全会(1937年)上的讲话/75
  “许多中央委员怀疑大规模镇压方针的正确性”,特别是波斯特舍夫/78
  文献资料/81
第四章 联共(布)中央委员的“案件”和与此有关的问题/93
  罗因埃赫案/93
  尼伊叶若夫/98
  扬埃鲁祖塔克案/101
  亚莫 罗森布吕姆的供词/104
  伊德卡巴科夫案/106
  斯维柯秀尔、弗雅丘巴尔、帕彼波斯特舍夫、亚瓦科萨列夫/108
  “处决名单”/113
  联共(布)中央一月全会(1938年)决议/116
  “贝利亚反革命集团”/117
  “关于刑讯的密电”/118
  根据贝利亚的指示,罗多斯残酷殴打了柯秀尔和丘巴尔/123
  文献资料/125
第五章 斯大林与战争/161
  斯大林“没有重视”战争开始的预报/161
  沃龙佐夫的情报/163
  德国逃兵/165
  被处决的统帅们/166
  战争初期斯大林“丧失”指挥能力/168
  斯大林是“毫无水平的”军事领导人/169
  哈尔科夫,1942年/170
  斯大林“根据地球仪”拟订军事战役计划/172
  斯大林“贬低”朱可夫元帅的功勋/172
  文献资料/173
第六章 “践踏列宁民族政策原则”/197
  强制性大规模民族外迁/197
  “列宁格勒案”/200
  “梅格列尔案”/202
  与南斯拉夫的相互关系/204
  “医生反革命分子案”/204
  文献资料/206
第七章 贝利亚,其“阴谋”与“罪行”/214
  贝利亚——“外国情报机关的奸细”/214
  卡明斯基谈贝利亚为木沙瓦特党工作/215
  卡尔特韦利什维利-拉夫连季耶夫案/216
  对米谢克德罗夫的“残暴镇压”/218
  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的兄弟帕普利亚/219
  文献资料/221
第八章 意识形态与文化/232
  “约维斯大林传略”/232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235
  斯大林在关于建造自己塑像的1951年7月2日决议上签字/237
  苏维埃宫/239
  列宁和斯大林奖金/240
  文献资料/241
第九章 斯大林:执政的*后几年/251
  斯大林提议对集体农庄增加征税/251
  斯大林对波斯特舍夫不满/252
  政治局工作“瘫痪”/254
  斯大林怀疑伏罗希洛夫是“英国间谍”/255
  对安德烈耶夫“专横跋扈”/255
  对莫洛托夫和米高扬“无根据的”指控/256
  扩大中央委员会主席团/259
  文献资料/259

第二部分 赫氏“揭发”探幽
第十章 赫鲁晓夫造假手段/269
  新观点问题/269
  揭露论点造假并不等于查明了所有真实情况/271
  历史证据/272
  刑讯和与此相关的问题/273
  赫鲁晓夫的骗术分类/276
第十一章 平反造假/284
  亚尤季维尔/286
  帕彼波斯特舍夫/287
  亚瓦科萨列夫/294
  扬埃鲁祖塔克/297
  伊德卡巴科夫/301
  罗因埃赫/301
  文献资料/307
第十二章 赫鲁晓夫的“揭发”暗藏玄机/317
  赫鲁晓夫为什么发表批判斯大林的讲话/317
  赫鲁晓夫——阴谋参与者/321
  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326
  对苏联社会的影响/332
  政治后果/335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解决的问题/338
附 件/341
文献资料/392


“解冻”的年代:从苏共二十大到赫鲁晓夫的遗产 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一场看似寻常的党代会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震动了整个世界。会议闭幕后,一份名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党内流传开来,这份报告公开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个人迷信、政治清洗以及由此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份报告的出现,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被称为“赫鲁晓夫的解冻”的时代。 一、 秘密报告的冲击波:斯大林阴影下的反思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本身就充满历史的偶然性。在斯大林去世三年后,新一代领导层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位“伟大领袖”遗产的棘手问题。赫鲁晓夫,作为新一代领导的核心人物,深知斯大林时期积累的矛盾与弊端。然而,直接否定斯大林,无疑是对整个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性挑战,也可能引发党内外的巨大动荡。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正是赫鲁晓夫采取的一种谨慎而又极具爆炸性的策略。这份报告并非旨在彻底否定斯大林,而是集中火力批判其“个人崇拜”和“极端个人集权”,认为这些是导致大规模政治迫害和错误的根源。报告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列举了1930年代大清洗中无辜牺牲的党员、军队将领、知识分子,以及斯大林在二战期间的战略失误等。 这份报告的“秘密”性质,本身就预示着其巨大的政治能量。它仅在党内一定范围内传达,旨在通过党内自我批判的方式,逐步瓦解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壁垒,为改革打开空间。然而,秘密终究难以长久。尽管报告被严格控制,但其内容仍以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在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告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国内,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绝对崇拜,为政治犯平反,释放了大量被劳教的人。一些被压制的文化艺术也开始获得解放,出现了“解冻”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展览。而在国际上,这份报告更是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波兰和匈牙利,看到了改革的希望,并开始要求更大的自主权,这最终导致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 二、 赫鲁晓夫的“解冻”:改革的尝试与局限 赫鲁晓夫的“解冻”并非一场彻底的革命,而是一场有限度的改革。他试图在维持苏联共产党一党专政和社会主义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极端做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改善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 在政治层面,赫鲁晓夫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废除了许多不人道的政治规章,为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平反,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他强调集体领导,限制个人权力,试图恢复党内民主。在司法体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减少政治干预,保障公民权利。 在经济层面,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他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试图改变苏联经济结构中重工业过分突出的局面。他推行了集体农庄的改革,试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也试图通过增加人民的福利待遇,提高生活水平,来赢得民众的支持。 在外交层面,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论,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减轻冷战的紧张局势。他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会晤,并访问了美国,这在当时被视为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着深刻的局限性。 首先,他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是有限度的。他回避了对苏联共产党体制本身问题的深入反思,也未能触及私有制等根本性的经济制度问题。他仍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使得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其次,他的改革常常带有个人色彩和随意性。赫鲁晓夫本人性格冲动,决策有时显得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例如,他在农业改革中的“玉米运动”,就因为不切实际而收效甚微。 再次,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引发了党内保守派的强烈不满。虽然他一度掌握了权力,但最终还是被党内反对派赶下台,这也反映出苏联体制内部改革阻力之大。 最后,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导致了东欧国家局势的动荡,如波兰的“十月事件”和匈牙利的“人民起义”。尽管赫鲁晓夫试图以不同于斯大林的方式处理这些危机,但苏联对匈牙利事件的武力干涉,无疑损害了其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暴露了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控制的本质。 三、 赫鲁晓夫的遗产:争议与影响 赫鲁晓夫的执政生涯充满争议。他既有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也存在着决策失误和局限性。他的“解冻”为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一段相对宽松的时期,但也埋下了日后更深刻危机的种子。 一方面,赫鲁晓夫打破了斯大林时代的恐怖政治,为无数无辜者平反,为苏联社会注入了一丝生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动摇了斯大林主义的根基,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他在外交上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够彻底,未能触及苏联体制的根本弊端。他的个人风格也给改革带来了不确定性。他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以及在某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也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赫鲁晓夫的时代,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转折的时期。他的改革尝试,尽管不尽完美,却开启了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思,也为后来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走向,留下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后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探讨不休的课题。他的“解冻”是一次尝试,一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试图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其成败得失,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是研究冷战时期政治斗争的忠实读者,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显然下了血本,那些鲜为人知的档案细节和内部会议记录,被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读起来就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层博弈,每一步决策的背后,都充满了权力的算计与理想的碰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事实,更是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心态和动机。那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领袖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立体而复杂,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挣扎。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宏大叙事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解读,而是一部充满了洞察力的深度历史分析,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忍不住去翻阅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自我求证和思考。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严肃的历史题材作品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或“颠覆性观点”,往往会过度解读甚至歪曲史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和审慎。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研究边界,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提供多方位的证据链条,让事实说话。在分析一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强的问题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铺陈细节,让读者自己去构建结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思,它没有将一切归咎于少数几个核心人物的意志,而是细致地展示了社会结构、经济压力、国际环境等宏大背景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些关键决策的。这本书,是关于如何理性看待历史的重要范本。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对权力运作的本质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世界格局中某些深层逻辑的根源。书中对权术的描绘,入木三分,那些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政治表演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和私下交易?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幕后”的细节,并通过对不同当事人回忆录和官方文件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复杂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在那种极端高压的环境下,个人良知与集体意志之间如何斡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得以在安全的距离之外,审视人类在面对巨大政治压力时的选择与代价。我推荐给所有对政治哲学和权力结构感兴趣的人。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是抱着一种审视和怀疑的态度来翻开这本书的。关于那个时期的解读汗牛充栋,总感觉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很难有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切入点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解剖了特定事件的脉络。作者对于当时的意识形态冲突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简单地用“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来划分阵营,而是展现了那个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和派系斗争的微妙平衡。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政治概念时的清晰度,一些我过去一直感到晦涩难懂的理论或政策转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其通俗却又不失严谨的解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逻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绝非泛泛之作,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术研究成果,却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小说笔法呈现了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赞叹。很多历史著作读起来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信息量太大而缺乏必要的文学色彩来承载。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非常懂得如何讲故事的史学家。他的语言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沉静地描述背景,时而又如同惊雷般有力地揭示关键冲突的爆发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甚至在阅读一些关于会议过程的描写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空气仿佛凝固的紧张气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避免了冗长乏味的直接堆砌。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引语,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当时情境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带来了纯粹的阅读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