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涛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史
  • 中国书法
  • 魏晋南北朝
  • 书法艺术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历史文化
  • 字体学
  • 书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391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5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7
字数: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之盛,已非士人雅好之举。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风行,是一种文化追求,虽多少有点附庸风雅或追求功利之敝,但韵致高远。这比起自下而上的趋俗、媚势、逐流,则显得高贵不少,也更具文化意义。这本书正是着眼于这种时代文化风貌而撰述的,因对审美价值的全面述求而有了一种全新的审美经验,由处处闪现着的思想火花而见作者异乎寻常的深思熟虑,因此避免了将所引用的大量新旧书法资料进行放慢板地、简单地罗列、展示、说明。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书史。

作者简介

刘涛,笔名阿涛、丛林、晴川等。1953年3月生于湖北武汉市,汉族。自幼习字,得祖父启蒙督课,学欧虞颜柳诸家法。后学赵孟頫、王羲之行书,尤好北朝刻经擘窠隶书。1982年初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发表书法史学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书法谈丛》《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汉字的艺术》(合著)等。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魏国书法
第一节 洛下新风
第二节 篆书和隶书
第三节 中州书法家

第二章 吴国书法
第一节 吴国的书风与书家
第二节 吴国篆书
第三节 吴国隶书
第四节 吴国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第三章 锺、卫书法
第一节 锺繇书法
第二节 卫氏书学
第三节 锺、卫书法的比较

第四章 西晋书法与书家
第一节 篆书
第二节 隶书
第三节 草书
第四节 行书
第五节 楷书
第六节 西晋书家与书风

第五章 东晋书法世家及书风的演变
第一节 东晋书法世家
第二节 东晋书风的演变

第六章 王羲之书法
第一节 生平事迹
第二节 书法师承
第三节 王羲之的书艺
第四节 王羲之的“今体”成就

第七章 王献之书法
第一节 生平事迹
第二节 王献之的书艺

第八章 东晋铭刻书迹
第一节 东晋铭刻书迹的体态类型
第二节 由家族墓誌看东晋隶书的“分化”与“类化”
第三节 东晋铭刻书迹中存在的“变态现象”
第四节 东晋“方笔隶书”的流变与渊源
第五节 由“北碑”和“南帖”看东晋的铭刻书迹
……
第九章 南朝书法
第十章 两晋南朝书论
第十一章 十六国时期书法
第十二章 北魏书法、书家及书风的演变
第十三章 北朝后期书法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禁碑与立碑
第十五章 东晋南朝的法书收藏与鉴定
附录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大事年表
西魏铭刻书迹统计表
磁县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
安阳地区出土北齐碑志统计表
南北书风演进对比表
唐朝代宗大历年间所存汉魏两晋南朝书迹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魏国书法
三国时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魏国都城洛阳,自东汉定都于斯,二百年来一直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汉末战乱,北方一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北方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为了战胜像袁绍这样强的有着士族背景的政治对手,不得不广开门路,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人才,供其驱用。同时又争取名士,尤其是汝南、颍川、荆州等地的名士,被曹操罗麾下,成为曹氏政治集团的中坚力量,为其运筹帷幄,出宰地方。
曹丕称帝建国时,魏国人才荟萃,洛阳、邺都日趋繁华。三国时期文化科技方面的成就,也集萃于国。如三曹七子在诗歌方面的建树,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医圣”张仲景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和“神医”华佗首创以麻沸散施用外科手术,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的重大贡献,“木圣”马钧在机械上的发明等等。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西方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 导言:对人类创造力的宏大回溯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社会变迁与视觉语言之间深刻互动的史诗性探索。我们聚焦于西方世界,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曙光初现,到二十世纪末期全球艺术版图的重塑,旨在描摹出一条清晰而富有张力的艺术发展脉络。 作者摒弃了传统艺术史中对“伟大天才”的过度神化,转而将艺术品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产物。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版画乃至摄影等多个媒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而多维的视角,去理解艺术是如何反映、批判乃至引领时代的。 第一部:光影的觉醒——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辉煌(约450字) 第一章:人文主义的胜利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佛罗伦萨的文化复兴。我们深入探讨了马萨乔(Masaccio)如何引入线性透视法,将二维平面转化为充满逻辑深度的空间。随后,焦点转向文艺复兴盛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对古典理想“尺度、和谐与理性”的重新诠释。 我们特别分析了《蒙娜丽莎》中晕染法的革命性应用,以及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对人体解剖学和叙事力量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描述了作品本身,更细致考察了美第奇家族、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等赞助人制度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章:情感的洪流——巴洛克的张力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反宗教改革的兴起,艺术风格转向了强烈的戏剧性与感官冲击。巴洛克时期,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明暗对照法”如何创造出令人窒息的写实感,成为连接神圣与世俗的桥梁。 在意大利之外,我们考察了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及其对宫廷生活的精准捕捉,特别是对光线和反射的哲学思考。同时,北欧巴洛克的独特之处——荷兰黄金时代的市民艺术——也得到了详尽论述。伦勃朗(Rembrandt)如何通过对光线的操控来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维米尔(Vermeer)对日常瞬间的永恒定格,构成了对巴洛克宏大叙事的一种内向性补充。 第二部:启蒙与革命——古典主义的回归与浪漫主义的勃发(约400字) 第三章:理性的制服 十八世纪,人们对巴洛克式的过度装饰感到厌倦,对古希腊罗马的秩序与道德开始重新崇拜。新古典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政治宣言。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如何与法国大革命的理想紧密绑定,将道德教诲融入到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我们分析了建筑领域,如索恩的万神殿设计,如何试图恢复古罗马的庄严与普适性。 第四章:情感的解放 与前一阶段的严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想象力和异域风情的颂扬。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色彩运用如何释放出强烈的激情,以及戈雅(Goya)在面对战争的残酷时,如何从宫廷画师转向对人类非理性深渊的冷酷记录。书中特别探讨了风景画在浪漫主义中的地位提升,如透纳(Turner)对自然力量和光线瞬息万变的痴迷,这预示着对客观再现的初步松动。 第三部:现代性的冲击——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的结构解构(约450字) 第五章:光线与瞬间的捕捉 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以及摄影术的发明,彻底动摇了传统绘画的根基。印象派艺术家,如莫奈(Monet)和雷诺阿(Renoir),将工作室的束缚抛弃,转而关注色彩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视觉感受。本书详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并置纯色颜料,实现对光线动态的“科学”模拟,以及公众对这种“未完成”画作的初始排斥与最终接纳。 第六章:从后印象派到形式革命 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三位关键人物——塞尚、梵高和高更——如何超越对纯粹视觉的模仿,开始强调艺术的主观构建性。塞尚对自然形态进行几何化的分解,为立体主义奠定了基石。 随后的现代主义浪潮以几何结构为核心。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通过立体主义,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同时展示物体从多个视角观看的效果,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空间法则。我们还细致考察了野兽派的色彩爆发和德国表现主义对内心焦虑的尖锐表达,展示了现代艺术如何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心理空间的探索。 第四部:多元时代的碰撞——战后艺术与全球语境(约200字) 第七章:从纽约到观念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创作主体性的极致。格林伯格的理论如何为“行动绘画”辩护,以及波洛克滴洒技法的象征意义。 最后,本书简要触及了后现代艺术的开端: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挪用,以及观念艺术对“作品”这一物理实体的质疑。通过对这些阶段的梳理,读者将能清晰地理解,艺术史并非线性进步,而是一系列不断自我修正、相互对话的文化事件。 结语: 本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连贯的、充满洞察力的视觉叙事,它不仅展示了“什么”被创造出来,更深入剖析了“为何”以及“如何”在特定历史时刻,人类的视觉表达会做出这样的抉择。它适合所有希望超越名录背诵,真正理解西方艺术思想演变的严肃爱好者和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虽然内容厚重,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平衡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介绍那些如石刻、碑版等物质载体时,语言偏向于客观描述和考据,严谨细致;而在分析文人墨迹,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信札和尺牍时,笔调又变得相对灵动和富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尺牍”的段落,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笔迹,没有刻意的表演性,却流露出最本真的性情。这种将宏大历史脉络与微观个人情感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既有学术上的满足感,又有情感上的共鸣,仿佛真的能与那些隔世的书写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使得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般的普及读物。对于初学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有些吃力,因为其中涉及的考证和对具体作品断代的分析非常专业化。然而,正是这种扎实的学理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的古代文献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例如,关于早期墓志铭的书法风格,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留存下来的零星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厘清了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流派归属问题。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脉络的人来说,无疑是填补了许多知识空白的宝贵资料。它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审美舒适区,去理解那个时代书写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他们是如何用笔墨来回应这些挑战的,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

读完后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法度”与“意趣”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从实用性书写(如隶书的规范化)向纯粹艺术表达(如行书、草书的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本书将这一“挣扎”与“升华”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再将书法视为孤立的技艺,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思想、宗教信仰乃至文人趣味的宏大叙事之中。例如,书中探讨了玄学思想对书风的影响,那种对“自然无为”的推崇,如何体现在笔墨的松弛与自然之中,避免了僵硬的匠气。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字,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这些书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让人对这门艺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书法爱好者心中的一座宝藏,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汉字艺术的演变轨迹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且引人入胜的视角。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读完,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非常棒。作者在梳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风貌时,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碑帖和名家名字,更深入地剖析了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书体的革新。比如,对于那个时代士族阶层对笔法精微之处的追求,以及佛教造像对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影响,都有着极其细腻的描摹。书中对具体书家风格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比如王羲之与钟繇在气韵上的继承与分野,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场高水平的艺术对谈,让人对“二王”的崇高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飘逸洒脱中蕴含的法度森严,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拿起笔来临摹一番,体会那份古韵流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令人印象深刻,这对于一本视觉艺术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那些清晰度极高的字帖摹本和碑刻拓片照片,使得那些流传至今的珍贵墨迹得以在读者眼前重现光彩。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草书”演变的那几个章节,过去在其他读物中对这一时期的狂放不羁往往只是泛泛而谈,但在这里,作者结合当时的文化氛围,将张芝、张旭等人的风格变化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那种从章草到今草的质变过程,不仅仅是笔画的连带,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彻底解放。阅读时,我反复对照着书中的高清图例,试图捕捉笔锋的提按顿挫,感受那种气势的连绵不绝,感觉自己的书法“眼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看到字里行间蕴藏的力度与节奏感。

评分

是我想要的,可惜只买到单本,没买到全套

评分

这套书个别本水平太差,错的太多,就好像我当年在大学攒的书,不通畅,不严谨

评分

很喜欢,印刷也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同时,这本书还对中国当代建筑向何处去,也做了独特的反思。读《建筑的意境》,有助于读者朋友提高建筑艺术欣赏的水平。

评分

是我想要的,可惜只买到单本,没买到全套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

经常买。很好。孩子喜欢,全家人都喜欢。

评分

很不错,这套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