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子讀書法

硃子讀書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硃熹
  • 讀書
  • 方法
  • 理學
  • 傳統文化
  • 教育
  • 學習
  • 修身
  • 經學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唐人易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6303045
商品編碼:108970474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內容推薦

      “硃子讀書法”是中國古代影響*廣泛、*係統的讀書方法,近代以來的大學者錢穆、徐復觀、餘英時等都曾專門嚮讀者推薦。《硃子讀書法》一書首先由硃熹親傳弟子輔廣從硃熹眾多作品和語錄中輯錄而成,而後再由張洪、齊增補,並進行係統的整理,“更易次第,先定綱領,以載書之所當讀之故,與讀之所當務之說。復於中撮其樞要,厘為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己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誌,而著其說於每條之下,於是綱領條目粲然明白”。

作者簡介

      硃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硃文公”。硃熹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齣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硃熹是儒學中興的重要人物,理學的集大成者,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大儒,位列大成殿十二哲,後世尊稱為“硃子”。硃熹同時也是孔子之後又一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教育傢。錢穆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在中國學術史上,若論博大、精微兼而盡之的學者,孔子以下,隻有硃子,可算得第二人。”

目 錄

目錄

 

《硃子讀書法》欽定四庫全書提要

 

編定《硃子讀書法》原序

張洪

 

捲一  輔廣輯錄部分(上)

綱領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捲二  輔廣輯錄部分(下)

虛心涵泳

切己體察

著緊用力

居敬持誌

 

捲三  張洪、齊增補部分(上)

綱領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捲四  張洪、齊增補部分(下)

虛心涵泳

切己體察

著緊用力

居敬持誌

前 言

      隻要是認字的人,都認為自己是會讀書的。但真實情況是,認字可以讀書沒錯,也是讀書的前提,但“會”讀書則未必。讀書的效果,因人而異。同樣讀一本書,*後能從書中收獲多少,卻存在很大差異。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曆,以往的閱讀積纍,都會對讀書效果産生重要的影響。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重要因素是讀書方法。讀書要“會”讀,善讀,有好的方法則會事半功倍。在過去的讀書實踐中,古人是非常重視方法的。他們對讀書方法的總結比比皆是,耳熟能詳的,比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非藉不能讀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大多數人談讀書,都隻是隻言片語,想到什麼說什麼,雖然不乏精闢的真知灼見,但少有進行係統總結的。少,並不是沒有,而《硃子讀書法》,就是古代流傳下來*係統、影響力*大的讀書方法,是古代讀書法集大成者。

      《硃子讀書法》,是南宋大儒硃熹所作,後人整理輯錄而成。硃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硃文公”。他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齣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是著名的學者、教育傢,後世尊稱為“硃子”。硃熹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大儒,位列大成殿十二哲。

      硃熹是著名學者,儒學中興的重要人物,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孔子之後又一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教育傢。這兩重身份,使硃熹成為總結讀書方法的上佳人選。硃熹是大學者,博覽群書,自然讀書多。同時他著述頗豐(注:據由上海古籍齣版社與安徽教育齣版社共同齣版的《硃子全書》統計,流傳至今的硃熹著述約1436萬字),寫書也多。書,可以說是他一生緻力的**方嚮。硃熹同時又是一位教育傢,門人弟子滿天下,後世以“私淑”自居的,更是數不勝數。硃熹在世時還親手創辦瞭同安縣學、武夷精捨、考亭書院,重建瞭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他都取得瞭重大的成就。而指導弟子讀書,是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事。讀書多,寫書多,教書多,由他總結的讀書方法,可信度還是很高的。錢穆先生《學籥》一書中收“硃子讀書法”一章,“在中國學術史上,若論博大、精微兼而盡之的學者,孔子以下,隻有硃子,可算得第二人”,“硃子教人讀書法,其實人人盡能,真是平易,而其陳義之深美,卻可使人終身研玩不盡,即做人道理亦然,*美好處,亦總在*平易處也”。

      硃熹留下的作品中,談讀書的內容很多,但真正對他讀書方法的係統整理,是由他的學生及後世學者完成的。從目前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對硃熹方法進行係統整理的,是硃熹的弟子輔廣。他編成的《硃子讀書法》,也是**次齣現“讀書法”的概念。輔廣編成瞭《硃子讀書法》**沒能流傳下來,我們僅可以從後人張洪、齊重新整理梳理的《硃子讀書法》中一窺輔廣《硃子讀書法》的情況。南宋鹹淳元年(1265),鄱陽人張洪、齊在輔廣《硃子讀書法》的基礎上,“又因而補訂之,以輔氏原本為上捲,而以所續增者列為下捲”。此版《硃子讀書法》***貢獻,在於對“硃子讀書法”的係統整理,總結齣瞭韆古流傳的硃子讀書六法,“更易次第,先定綱領,以載書之所當讀之故,與讀之所當務之說。復於中撮其樞要,厘為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己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誌,而著其說於每條之下,於是綱領條目粲然明白”。清人陳宏謀在整理《五種遺規》之“養正遺規”時,收錄“硃子讀書法”,署“元四明程氏輯,程名端禮,號畏齋”。其采用的讀書六法條目,即摘自張洪、齊的《硃子讀書法》。“硃子讀書法”之名,也因此廣為流傳,至今不衰。而徐復觀先生在《應當如何讀書》一文中也曾推薦這版《硃子讀書法》:“至於進一步的讀書方法,我願嚮大傢推薦宋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硃元晦真是投齣他的全生命來讀書的人,所以他讀書的經驗,對人們有永恒的啓發作用。”

      鹹淳六年(1270),導江人黎靖德以前人整理的硃熹與弟子之間問答語錄為基礎閤編而成的一百四十捲《硃子語類》中,單列“讀書法”一門,其中並未按讀書六法進行分類,而是分上、下兩捲,內部未再細分。由於《硃子語類》影響廣泛,後世學者多有涉獵。餘英時先生在《我們今天怎樣讀中國書》一文中提到:“中國傳統的讀書法,講得*親切有味的無過於硃熹。《硃子語類》中有《總論為學之方》一捲和《讀書法》兩捲,我希望讀者肯花點時間去讀一讀,對於怎樣進入中國舊學問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幫助。硃子不但現身說法,而且也總結瞭荀子以來的讀書經驗,**為我們指點門徑。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中國的舊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瞭。我曾經比較過硃子《讀書法》和今天西方所謂詮釋學的異同,發現彼此相通之處甚多,詮釋學所分析的各種層次,大緻都可以在硃子的《語類》和《文集》中找到。”

此後,對於硃熹讀書方法的整理和總結層齣不窮,但論格局和影響,基本上沒有超過前麵提到的三種。

      我們曾仔細對比過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和《硃子語類》所收兩捲“讀書法”,發現其中重閤的部分不足各自的五分之一。本書在選取《硃子讀書法》原本時,也頗費瞭一番思量。而**選擇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麵的考量。其一,《硃子語類》雖然收兩捲專門的“讀書法”,但鑒於分類原則存在可歸此類、也可歸彼類的情況,因此也有大量有關讀書方法的內容散落在其他部分,比如餘英時先生談到的《總論為學之方》,還有《訓門人》,甚至《硃子語類》沒有收錄的內容,也有談讀書法的,後收入《晦庵先生硃文公文集》等書中。而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以硃熹弟子輔廣所輯原本為基礎,輯錄者對硃熹的瞭解更深入,又經過適度增廣,是有關讀書法的專書,收錄更全,體例更完善。其二,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對於硃子讀書法的係統整理、分門彆類非常重要,其總結的讀書六法很好地概括瞭硃子讀書法的精髓,對後人提綱挈領地掌握很有幫助。因此,我們選擇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作為本書的原本。

      我們參考的張洪、齊同編的《硃子讀書法》底本,是文津閣《四庫全書》本。雖然《四庫全書》本身存在校對不精等問題,但目前除《四庫全書》外,尚未發現其他版本,所以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為瞭解決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的問題,我們在校對原文時同時參校瞭《硃子語類》和《晦庵硃文公文集》等相關文獻,尋找*貼閤文義的方案。《硃子讀書法》有錯誤的,在原文中改掉;《硃子讀書法》有脫漏的,采用“()”的方式補齣。今人張二江先生編寫的《恭讀硃子讀書法》和袁津琥先生編寫的《讀書有個法——硃熹讀書法注譯》我們也多有參考,獲益良多。對於提供諸多幫助的袁津琥諸先生,在此謹緻謝意。

      為瞭能讓《硃子讀書法》得到更好的普及,讓先賢的智慧惠及古文基礎不那麼好的讀書人,本文進行瞭注釋和翻譯。硃熹的原文多用通俗易懂的口語體,講問題也喜歡用打比方的方式,如果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其實比較容易懂。翻譯和注釋在部分讀者看來有點畫蛇添足,但在部分讀者看來卻又是閱讀的好幫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望大傢能理解我們的選擇。另外注譯者水平有限,未必能傳達作者精髓之萬一,不當之處,尚請方傢不吝指正。

      此為記。

 

注譯者

二零一六年八月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韆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豈有不到者乎?

譯文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麵對書冊,認真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做到仔細清楚。讀書的時候必須每個字都讀得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隻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能順口而齣,時間久瞭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瞭,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齣來。”就是說書讀得熟瞭,那麼不依靠彆人解釋,自己就能明白它的意思瞭。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眼睛都不集中在文字上,隻隨隨便便地誦讀,一定記不住,即使記住瞭,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重要。思想集中瞭,眼會看不仔細,口會讀不準確嗎?

 

      先生讀書屏山書堂,一日與諸生同行登颱,見草盛長,命數兵士耘草。分作四段,各耘一段。有一兵士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他所耘處一齊瞭畢。先生見耘未瞭者,問諸生曰:“諸公看幾個耘草,那個快?”諸生言諸兵皆快,獨指此人以為鈍。先生曰:“不然。某看來,此卒獨快。”因細視諸兵所耘處,草皆去不盡,悉復呼來再耘。先生復曰:“那一兵雖不甚快,看他甚子細,逐根去令盡,雖一時之難,然卻是一番工夫便瞭。這個又著從頭用工夫,隻緣其初欲速,苟簡,故緻得費力如此。”看這處,便是學者讀書之法。

譯文 

      先生在屏山學堂讀書的時候,一日和學生一起登上高颱,看到颱上雜草叢生,便命令幾個兵士除草。將颱子分為四段,每人除一段。有一個兵士除草的時候連根拔起,所以除得比彆人慢。其他幾個兵士很快就除完瞭。先生看到那個還沒除完的士兵,便問學生說:“你們看這幾個人除草,哪一個除得快?”學生說其他幾個兵士都很快,唯獨那個連根拔起的兵士慢,很是愚鈍。先生說:“不是這樣的。在我看來,連根拔起的兵士反而是**的。”因此他們就去仔細察看那幾個兵士除草的地方,草都沒有除乾淨,便把他們叫迴來,重新再除一遍。先生又說:“連根拔起的兵士雖然不快,但除得非常仔細,連根拔起,雖然除得艱難,但一次就除完瞭。剩下幾個現在又要從頭再來,隻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一心求快,除得很草率,所以導緻費更多的力氣。”仔細分析這個事情,講得正是求學之人應該學習的讀書方法。

 

      今之學者不曾子細玩味得聖賢旨意,便要懸妄立議論,一似吃物,肚裏其實未飽,卻鼓腹嚮人說飽。若真個飽,卻未必說也。今人好作甚“銘”,作甚“贊”,於己分上空有何益?既不曾真個讀書,玩味得聖賢言意,今日說底是這個話,明日說底是這個話,豈得有所謂實見耶?切戒之。

譯文 

      現在的求學之人還沒有仔細體會聖賢著書立說本意,就擅自發錶看法,就好比吃東西,肚子裏其實還沒吃飽,但卻鼓著肚子嚮彆人炫耀自己吃飽瞭。如果是真的吃飽瞭,就未必一定要講齣來。現在的人喜歡寫什麼“銘”,寫什麼“贊”,對自己的本分上又有什麼意義呢?既然沒有真正去讀書,體會到聖賢的本意,今天說的是這個話,明天說的還是這個話,怎麼可能有真正的見解呢?一定要深以此為戒。

 

      先生帥潭,有問:“承見教,讀書須要涵泳,因看《孟子》,韆言萬語,隻是論心七篇之書。如此看,是涵泳工夫否?”先生雲:“某為見此中人讀書大段鹵莽,所以說須當涵泳,令胸中有所得耳。如吾友所說,又襯一件意思,硬要差排。”又一士友曰:“先生涵泳之說,乃杜元凱 ‘優而柔之’之意。”先生曰:“固是如此,亦不用如此解說。所謂涵泳者,隻是子細讀書之異名也。大率與人說話,便是難處。某隻說一個涵泳,一人硬來差排,一人硬來解說,此是隨語生解,支離蔓延閑講。若如是讀書,如是聽人說話,全不是自做工夫。”

譯文 

      先生任潭州知事的時候,有人問:“承濛指教,讀書需要沉浸其中深入體會,**看《孟子》,感覺韆言萬語,歸根結底就是討論心性的七篇文章,這樣讀書,算不算沉浸其中深入體會?”先生迴答說:“我因為看到這裏的人讀書的時候大多都很粗率冒失,所以就說一定要沉浸其中深入體會,要讓心中能有收獲纔行。像先生您講的,那麼就又多瞭一層意思,硬是把我的話麯解成你的意思。”又有一個讀書人朋友說:“先生沉浸其中深入體會的說法,就是杜預‘柔而剛則優’的意思吧。”先生說:“固然是如此,也沒必要這樣解說。所謂沉浸其中深入體會,隻不過是仔細讀書的另外一個說法罷瞭。大緻上和人講話,實在是很難。我隻講一個沉浸其中深入體會,一個硬要麯解,一個硬要解讀,這實在是把我的話強行肢解,東拉西扯地閑說。如果像這樣讀書,如果像這樣聽彆人講話,全都不是自己下工夫的結果。”

 

      看《春鞦》甚難,須是有當時《魯春鞦》來看,見得聖人改竄處,方始知得事實。然那得有此《春鞦》之書?且據《左氏》,當時大亂,聖人且據實而書之,其是非得失付諸後世公論,蓋有言外之意。若必於一字之間求褒貶所在,竊恐不然。

譯文 

      讀《春鞦》很難,需要有春鞦時期的《魯春鞦》對比來讀,纔能看齣孔子竄改的地方,纔能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是現在到哪裏去找《魯春鞦》呢?並且按《左傳》記載,當時天下大亂,孔子隻是根據事實記載,是非得失隻等後世公論,大概是有言外之意的。如果一定要從每一個字中去分析孔子褒貶所在,我認為恐怕會會錯孔子的本意。

 

      楊至之患讀史無記性,須三四遍方記得,而久後又忘瞭。先生曰:“隻**遍讀時須用功,作相彆計,止此更不再讀,便記得。有一士人,讀《周禮疏》,讀**闆訖,則焚瞭。讀第二闆訖,則又焚瞭。是亦作焚舟計。若初且草草讀一遍,準擬三四遍,便記不牢。”又曰:“讀書須是有精神。”至之曰:“亦須是聰明。”先生曰:“雖有聰明,亦須是靜,方運得精神。昔見延平說羅先生解《春鞦》也淺,不似鬍文定。後來隨人入廣,至羅浮山,住兩三年,去那裏心靜,須看得較透。某初疑道:‘解《春鞦》乾心靜甚麼事?’後來方曉。蓋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齣。”

譯文 

      楊至讀史書的時候沒記性,要讀三四遍纔能記住,而且過段時間又忘瞭。先生告訴他說:“讀**遍的時候就要用心,做好要分彆的打算,提醒自己隻讀這一遍就不讀瞭,這樣就能記住。以前有個讀書人,讀《周禮疏》,讀完**頁後,就把這一頁燒瞭。讀完第二頁後,又把第二頁燒瞭。這就好比渡完河就把船燒瞭,不給自己留退路。如果剛開始隻是草草地讀一遍,計劃後麵再讀三四遍,那就一定記不牢。”先生又說:“讀書一定要有精神。”楊至說:“也要聰明纔行。”先生說:“即便聰明,也要能靜得下心,纔能夠把精神調動起來。從前李侗先生講羅從彥解讀《春鞦》比較浮淺,不像鬍安國那麼精深。後來跟彆人一起去廣東,到瞭羅浮山,在那裏住瞭兩三年,把心靜瞭下來,就看得較透徹瞭。我當初很疑惑地問:‘解說《春鞦》和心靜有什麼關係?’後來纔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有靜下纔能虛心,纔能把道理看明白。”

 

      《易》書自是難看,須經曆世故多,識盡人情物理,方看得入。蓋此書平淡,所說之事皆是見今所未嘗有者。學者須先讀《詩》《書》他經,有個見處,及曾經曆事,方可以讀《易》,得其無味之味,此初學者所以未可便看。如《論語》所載,皆是事親、取友、居鄉黨目下便用得者,所言皆對著學者,即今實事;《孟子》每章先言大旨,瞭又自下注腳;《大學》則前麵三句總盡緻知、格物,而下一段綱目。“欲明明德”以下一段,又總括瞭傳中許多事。一如鎖子骨,纔提起,便總說得來。所以教學者且看此二三書。若《易傳》,則卒乍裏麵無提起處,蓋其間義理闊多。

譯文 

      《易經》自然難讀,一定要經曆瞭很多世事變故,對人情和事物的規律有瞭透徹的瞭解,纔能讀得進去。因為這本書內容很平淡,講的事都是今天未曾齣現過的。求學之人一定要先讀《詩經》《尚書》等其他經書,等有瞭深入的認識,然後經曆瞭許多世事變故,纔能夠讀《易經》,品齣其中平淡無奇的味道,這就是為什麼初學者不可以隨便看的原因。不像《論語》所記載的,都是侍奉雙親、選擇朋友、居住鄉裏等現在馬上就能用的道理,講的話處處都針對求學之人的疑問,麵對的都是當下實際的事情;《孟子》每章先說明大綱,完瞭之後再自己解讀;《大學》前麵三句就將充分研習事物的規律,從而達到完善的理解以及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等學問一一道破,下麵一段再講明主旨和條目。“欲明明德”以後的一段,又概括瞭闡述經義中的許多事。就好像鎖子骨,一提起來,就把整個輪廓展現齣來瞭。所以我讓求學之人先看這兩三種書。像《易傳》,倉促之間裏麵沒有提綱挈領的地方,因為其中的義理太繁多瞭。

 

      答廖子晦書曰:“觀書須從頭循序而進,不以淺深、難易有所取捨,自然意味詳密,至於浹洽貫通,則無緊要處所下工夫亦不落空矣。今人多是揀擇難底、好底看,非惟聖賢之言不可如此間彆,且是心意便不定疊,縱然用心探索,得到亦與自傢這裏不相乾。突兀聱牙,無田地可安頓。此病不可不知也。”

譯文 

      先生在答復廖德明的信中寫道:“讀書要從頭按次序一步步前進,不能因為淺顯深奧、睏難容易的區彆而有所取捨,書中的義理自然能夠體會得詳細而周密,從而做到融洽貫通,並且在無關緊要的地方所下的工夫也不會落空。現在的人大多選擇難的、好的來讀,其實不止是聖賢的話不能這樣區分,而且這樣做心思也會不安定,即便用心探求,取得的理解也和自身的需要沒什麼關係。這樣的理解突兀而彆扭,沒有地方可以安置。這個毛病不能不知道。”

 

      答汪叔耕書曰:“所論為學次第,足見立誌之高。然雜然進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見其肥美大胾,餅餌膾雜然於前,遂欲左拏右攫盡納於口,快嚼而亟吞之,豈不撐腸拄腹,而果然一飽哉!然未嘗一知其味,則不知嚮之所食者果何物也。”

譯文 

      先生在答復汪莘的信中寫道:“通過你所講做學問的次序,可以看齣你立誌高遠。但如果幾種學問放在一起往前推進,不遵從它天然的次序,就好比肚子空空進到擺滿酒菜的飯館,隻看到肥美的大肉,各種美味全部擺在麵前,於是想左邊拿一點右邊抓一點,試圖全部放到嘴裏,趕緊咀嚼,迅速吞咽,豈不是會撐破瞭肚腸,肚子鼓鼓啊!但是你可能連一種味道都記不住,甚至連剛纔吃的東西是什麼都不知道。”

 

      讀書理會義理須是勇猛,徑直理會將去。如關羽擒顔良,隻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彆人,直取其頭而歸。若使既要斫此人,又要斫那人,非惟一力不給,而其所欲得者不可得矣。又如行路,欲往處所,卻在道邊閑處留滯,則所欲到處何緣達?看此一章,便須反復讀誦,逐句逐節互相發明,如此三二十過,而曰不曉其義者,吾不信也。

譯文 

      讀書體會義理一定要勇猛,直截瞭當去體會就可以瞭。就好比關羽擒拿顔良,眼裏隻有顔良,再沒有彆的人,直接砍瞭他的頭就迴去瞭。如果他既想砍顔良,又想砍彆的什麼人,不隻是力氣不夠,他想要做的事情也沒法完成。又好比走路,想要到一個地方去,現在卻在半道空閑的地方逗留,那他什麼時候纔能到達他想去的地方?讀這一章書,就需要反復地朗讀背誦,逐字逐句地互相啓發,這樣反復二三十遍,如果還說不明白它的意思,我實在是不信。

 

      又曰:“讀書隻隨書文訓釋玩味,意自深長。今人卻是背卻經文,橫生他說,所以枉費工夫,不見長進。又當以草略苟且為戒。所謂‘隨看便起是非之心’,此*說著讀書之病。蓋理無不具,一事必有兩途。今纔見彼說晝,自傢便尋夜底道理。反之,各說一邊,互相逃閃,更無瞭期。今人問難,往往類此,甚可笑也。”

譯文 

      又說道:“讀書隻要隨文字的脈絡進行解釋和體會,自然意味深長。現在的人卻隻知道背誦經文,隨便解釋,所以白費功夫,不見長進。又要警惕粗糙疏略和敷衍瞭事。所謂‘隨便看看就敢匆忙下結論’,一下子把讀書容易犯的毛病說得非常明顯。道理都在,但做成一件事也有兩種途徑。現在剛看到彆人講白天,自己就要去琢磨夜晚的道理。反之,各說一邊,互相躲閃,不肯互相印證,那認清道理就會遙遙無期。現在的人詰問駁辯,大多都像這個樣子,太可笑瞭。”

 

      又曰:“近日學者例有好高務廣之病,將聖人言語不肯就當下著實處看,須要說教玄妙深遠,添得支離蔓衍,未論於己無益,且是令(人)厭聽。若道理隻是如此,前賢豈不會說?何故卻隻如此平淡簡短,都無一種似此大驚小怪底浮說?蓋是看得分明,思得爛熟,隻有此話,彆無可說耳。今學者隻當虛心玩味,各隨本文之意而體會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己意橫作主張。必欲挽而同之,以長私意,增衍說,終日馳騖於虛詞浮辨之間,而於存養省察日用之功反有所損,而無(所)益也。”

譯文 

      又說道:“近日求學之人多有好高騖遠的毛病,聖人的言語不肯放在當下踏實的地方看,一定要把意思說得特彆玄妙高深,添油加醋,沒有條理,滋生演變,不光對自己沒什麼用,彆人也不願意聽。如果道理就是這個樣子,古代的聖賢怎麼會不這樣說?又何必刻意說得平淡簡短,完全不會講齣這樣大驚小怪的浮誇言論呢?那是因為古代的聖賢已經把道理看得很清楚瞭,思考得爛熟,發現隻有這些話,再沒什麼可講的。現在的求學之人隻要能虛心地仔細體會,根據原文的意思去領會就可以瞭。聖賢言語中錶達不同的地方也沒關係,韆萬不能驟然根據自己的想法立論。如果一定要生拉硬拽使他們一緻,以進一步論證自己個人的看法,增加推演的觀點,整天隻知道緻力於沒有實際意義的辯論之中,反而會損害日常保存本心、培養善性、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等功課,實在沒什麼好處。”

 

      答劉季章書曰:“懶惰一病無藥可醫。人之所以懶惰,隻緣見此道理不透,所以一嚮提掇不起。若見得道理分明,自住不得,豈容更有懶惰時節耶?”

譯文 

      先生在答復劉季章的信中寫道:“懶惰這個毛病無藥可醫。人之所以會懶惰,隻因為看不透道理,所以一直無法振作。如果能把道理看得清清楚楚,自然就會坐不住,哪裏還會有犯懶的時間呢?”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