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經典圖文本
定價:26.00元
作者:佚名 原著,李潤英,陳煥良 注譯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06657294
字數:332000
頁碼:40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山海經》作為現存*古老的圖書之一,它以其圖文相輔而行、相互印證的獨特敘事風格,開中國古老編書傳統之先河。它像一座知識的礦藏,儲藏著曆史、地理、文學、醫學、宗教、民俗、繪畫藝術、神話傳說、奇聞佚事、雜論等多方麵的寶貴知識。我們應該避免那些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維,從多視角、多學科、多領域、全方位去開發先民留下的這座富礦。追索其來龍去脈,探討其敘事風格,比較其古今異同,揭示其遺風遺韻,闡發其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理解《山海經》博大精深的意蘊,使它多方麵的價值得以全麵研究、開發與利用。本書分原文、今注、今譯和插圖幾個部分,對《山海經》進行瞭重新譯注,一定會讓讀者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啓迪心智、豐富想象、增廣見聞、擴展視野。
內容提要
《山海經》所具有的集大成之特色,決定瞭這部書的多樣性、復雜性、兼容性、實用性。因此,當今也有許多論者稱之為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像一座知識的礦藏,儲藏著曆史、地理、文學、醫學、宗教、民俗、繪畫藝術、神話傳說、奇取佚事、雜論等多方麵的寶貴知識。我們應該避免那些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維,從多視角、多學科、多領域、全方位去開發先民留下的這座富礦。追索其來龍去脈,探討其敘事風格,比較其古今異同,揭示其遺風遺韻,闡發其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理解《山海經》博大精深的意蘊,使它多方麵的價值得以全麵研究、開發與利用。“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當年,“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已深得品讀《山海經》的樂趣,今天,我們以全新的眼光靜下心來再讀一讀《山海經》,一定會讓讀者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啓迪心智、豐富想象、增廣見聞、擴展視野、受益良多。
《山海經》以亦圖亦文的方式,記載瞭五百餘座名山的名稱、地理位置,三百餘條河道的名稱、河流發源地及流嚮,四十多個方國的名稱及遠方異民的習俗、人情,一百多個曆史神話人物,一百餘種藥用動植物,四百餘種神怪畏獸;並保存瞭大量的遠古神話傳說。可謂描盡變幻無窮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林木花草、興風作雨的精物神靈、駭世驚聽的畏獸奇鳥、稀聞少見的異魚怪蛇、蘊藏豐厚的物産資源……宇宙之寥廓十萬物之紛紜、造物之天工、自然之靈化,都在《山海經》圖文的關照之中。其中有探索,有追求,有對民生的深切關愛,有對生活的美好嚮往,有對生存環境的描繪與期待,有對大自然造化天工的真誠贊美,有對自然界未知現象的樸素理解與猜測,錶現瞭古代先民改造世界、勇於與自然力抗爭的大無畏精神。這部古典圖文珍品,使中國文化界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嚮世界宣告瞭古老中華大地的神奇發現,將遠古初民的生活狀況、生存場景一一展現在世人麵前,並講述著中國古代先民們在追尋心中的夢想、追求理想的未來時所發生的一個個離奇而動人心魄的故事。
本書分原文、今注、今譯和插圖幾個部分。原文以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的經文為底本,參校瞭明王崇慶《山海經釋義》本、清畢沅《山海經》圖注本及晉郭璞《山海經》注本等明清古本、翻印本和新排印本。在注釋、翻譯時,遵循“信、達、雅”的原則,譯文力求簡明流暢而不失古文原意,注文不作繁瑣考證;既注意吸收前哲時賢在考釋方麵的研究成果,同時也保留瞭注譯者自己在學術研究方麵的某些獨到見解。此外,本書所用的二百餘幅插圖,是從明清時代繪刻與流傳的《山海經》圖本及圖文本中精選齣來的。
目錄
齣版前言 神秘奇異之圖 達觀博物之文 ——韆古奇書《山海經》
山經
山海經 南山經
山海經第二 西山經
山海經第三 北山經
山海經第四 東山經
山海經第五 中山經
海經
山海經第六 海外南經
山海經第七 海外西經
山海經第八 海外北經
山海經第九 海外東經
山海經第十 海內南經
山海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
山海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
山海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
山海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
山海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
山海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
山海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
山海經第十八 海內經
附:《山海經》敘景
上《山海經》錶
注《山海經》敘
《山海經箋疏》敘
編譯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閱讀《山海經》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挑戰,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奇特的傳說難以捉摸。然而,這本嶽麓書社的《山海經·經典圖文本》卻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最大的貢獻在於它的“易讀性”與“深度性”。通過精心挑選的插圖,它將原本晦澀難懂的描述變得生動有趣,讓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辨析,而更像是一場視覺化的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怪力亂神”的呈現,那些人麵蛇身的神祇,那些長著翅膀的魚,那些長著六隻腳的獸類,在圖畫的映襯下,顯得既神秘又充滿生命力。它並沒有迴避《山海經》中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而是以一種尊重和開放的態度去呈現。我記得書中關於“三足鳥”的描寫,它在傳說中是太陽的象徵,書中插圖也將它描繪得神聖而莊嚴,這讓我對古人為何會將某些生物賦予如此重要的象徵意義産生瞭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扇瞭解古人心靈世界的窗口,它讓我看到瞭先民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好奇以及他們試圖理解和解釋宇宙萬物的努力。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神話 folklore 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嶽麓書社的《山海經》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權威性”與“藝術性”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它不像一些速成版的解讀,而是深入淺齣地展現瞭《山海經》原文的風貌,同時又通過精美的插圖,將那些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神話地理”的描繪,那些山脈、河流、國度,雖然在現代地理坐標中難以尋覓,卻在我們的想象中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每當我讀到描述某個地域或某個神靈的段落,書中的插圖總能恰如其分地齣現,那種畫麵感極強,仿佛身臨其境。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東海之上有妖獸,名曰猙,狀如虎而九尾,皆白,斑斕,是食人”的描述,書中的配圖就將這隻猙的形象描繪得既凶猛又詭異,讓我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産生瞭鮮活的認知。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藝術的欣賞,它讓我看到瞭文字與圖像之間奇妙的化學反應,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從小就聽過《山海經》的名字,總覺得那是一本充滿奇思妙想、描繪神怪異獸的古老傳說集。這次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嶽麓書社齣版的《山海經·經典圖文本》,感覺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遠古洪荒的大門。書中的插圖尤其令人驚艷,它們並非現代意義上那種流水綫生産的卡通圖畫,而是帶著一種古樸、稚拙又充滿力量的美感,仿佛真的能將人拉迴到那個神人共居、萬物有靈的時代。每一幅圖都與文字緊密結閤,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描述變得生動形象。比如,當我讀到“誇父逐日”時,書中的配圖就淋灕盡緻地展現瞭誇父那不屈不撓的鬥誌和悲壯的結局,讓我對這個古老的神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又比如,書中對各種奇禽異獸的描繪,雖然形態各異,但都充滿瞭想象力,有的凶猛,有的祥瑞,有的甚至帶著一絲滑稽,讓人在驚嘆古人想象力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多樣性和神秘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未知和驚喜。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古代地理博物誌,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哲學思考的瑰寶,它讓我們看到瞭中華文明早期的精神麵貌和對自然的敬畏。
評分翻開這本《山海經·經典圖文本》,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與“精美”。嶽麓書社的版本,在裝幀設計上就透著一股子考究勁兒,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賞心悅目,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內容方麵,它並非簡單地堆砌文字,而是力求呈現一個更為完整、體係化的《山海經》麵貌。文字部分,編者在原文的基礎上,做瞭不少注釋和解讀,這對於我這樣並非專業古籍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那些生僻的字詞、晦澀的典故,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變得容易理解。更難得的是,書中穿插的插圖,我特彆喜歡它采用的古代繪畫風格,那種綫條的勾勒、色彩的運用,都充滿瞭曆史的韻味。我記得書中關於“刑天”的部分,那種肢體雖斷卻依舊揮舞著斧鉞的精神,在圖畫中得到瞭極好的體現,讓我深刻體會到“非人力所能及”的意誌力量。還有那些山川地貌的描繪,雖然沒有現代地圖的精確,但卻充滿瞭人文氣息,仿佛能聽到風聲呼嘯,看到山巒疊翠。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大大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文本變成瞭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山海經》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不過是市麵上常見的古籍普及版。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再創作”與“曆史還原”。嶽麓書社的編輯團隊顯然在考證上下瞭很大的功夫,他們不僅搜集整理瞭不同版本的《山海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試圖通過這些圖文本,來還原古人眼中那個真實又虛幻的世界。比如,書中對某些異獸的描述,結閤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繪畫風格,呈現齣一種多樣性的解讀,而不是單一的、固化的形象。這讓我意識到,《山海經》並非一部封閉的僵化文本,而是一部隨著時代演變而不斷被豐富和解讀的活態文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神話傳說的挖掘,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往往蘊含著古人對宇宙、對生命、對自然的樸素認知和哲學思考。比如,書中對於“十二神山”的描繪,雖然地點飄渺,但卻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神話宇宙觀,展現瞭古人宏大的想象力。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精神 DNA。
評分不是繁體字。可以理解
評分。
評分。
評分不是繁體字。可以理解
評分。
評分不是繁體字。可以理解
評分不是繁體字。可以理解
評分不是繁體字。可以理解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