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胶粘剂及其粘接技术
概述
1.1 胶粘剂的分类
1.2 胶粘剂的组成
1.3 胶粘剂的应用
1.4 粘接技术简介
1.5 粘接接头
1.6 粘接接头的设计
1.6.1 粘接接头设计的基本原则
1.6.2 常见粘接接头的设计
1.6.3 接头基材和接头尺寸的选择
1.7 粘接表面的处理
1.7.1 表面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1.7.2 特殊的表面处理方法
1.8 胶粘剂的使用
1.8.1 胶粘剂的选用原则
1.8.2 胶粘剂的配制及使用
第2章 环氧树脂胶粘剂
2.1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组成
2.1.1 环氧树脂
2.1.2 固化剂
2.1.3 促进剂
2.1.4 增韧剂
2.1.5 稀释剂
2.1.6 填料
2.1.7 偶联剂
2.2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及典型种类
2.2.1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特点
2.2.2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分类
2.2.3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典型种类
2.3 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应用
2.3.1 应用概况
2.3.2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2.3.3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2.3.4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船舶工业上的应用
2.3.5 环氧树脂点焊胶在飞机上的应用
2.3.6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光学仪器制造中的应用
2.3.7 环氧树脂导电胶在电子电器上的应用
2.3.8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土木建筑上的应用
2.3.9 环氧树脂胶粘剂在火工品中的应用
第3章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
3.1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组成及制备
3.1.1 配方组成
3.1.2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制备
3.2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性能
3.2.1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性能特点
3.2.2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粘接工艺特点
3.2.3 不饱和聚酯树脂胶粘剂改性
3.3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的应用
3.3.1 应用概述
3.3.2 不饱和聚酯密封胶的配制与应用
3.3.3 不饱和聚酯树脂胶粘剂在油田固砂中的应用
3.3.4 不饱和聚酯树脂胶粘剂在路面修补中的应用
3.3.5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在装饰材料上的应用
3.3.6 不饱和聚酯胶粘剂在石材加工方面的应用
第4章 聚氨酯胶粘剂
4.1 聚氨酯胶粘剂的分类
4.1.1 多异氰酸酯胶粘剂
4.1.2 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4.1.3 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4.1.4 改性聚氨酯胶粘剂
4.2 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
4.2.1 聚氨酯胶粘剂的特点
4.2.2 影响聚氨酯胶粘剂性能的因素
4.3 聚氨酯胶粘剂的主要品种及应用
4.3.1 通用型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4.3.2 水利工程用聚氨酯胶粘剂
4.3.3 结构型聚氨酯胶粘剂
4.3.4 聚氨酯树脂类建筑锚固胶粘剂
4.3.5 铺装材料用聚氨酯胶粘剂
4.3.6 电子工业用聚氨酯胶粘剂
4.3.7 机械用聚氨酯胶粘剂
4.3.8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4.3.9 汽车工业用聚氨酯胶粘剂
第5章 酚醛树脂胶粘剂
5.1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分类
5.1.1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种类
5.1.2 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5.2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性能
5.3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配方设计及配胶工艺
5.4 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应用
第6章 丙烯酸酯胶粘剂
6.1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分类
6.1.1 反应型丙烯酸酯胶粘剂
6.1.2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
6.1.3 丙烯酸酯厌氧胶粘剂
6.1.4 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
6.2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
6.2.1 反应型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
6.2.2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
6.2.3 丙烯酸酯厌氧胶粘剂的性能
6.2.4 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的性能
6.3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6.4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应用
6.4.1 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应用范围
6.4.2 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6.4.3 汽车车面用压敏胶粘剂
6.4.4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在医学上的应用
6.4.5 丙烯酸酯胶粘剂配方实例
第7章 有机硅胶粘剂
7.1 有机硅胶粘剂的分类及组成
7.1.1 有机硅胶粘剂的分类
7.1.2 有机硅胶粘剂的组成
7.2 有机硅胶粘剂的配方及工艺
7.3 有机硅胶粘剂的应用
7.3.1 有机硅密封胶粘剂
7.3.2 有机硅真空胶粘剂
7.3.3 有机硅压敏胶粘剂
7.3.4 高透明性有机硅胶粘剂
7.3.5 导电性有机硅胶粘剂
7.3.6 散热性有机硅胶粘剂
7.3.7 有机硅耐高温胶粘剂
7.3.8 其他有机硅胶粘剂
第8章 聚酰亚胺及杂环类胶粘剂
8.1 聚酰亚胺胶粘剂简介
8.2 聚酰亚胺胶粘剂的性能及其应用
8.2.1 缩合型聚酰亚胺胶粘剂
8.2.2 热塑性聚酰亚胺胶粘剂
8.3 杂环类胶粘剂
8.3.1 聚苯并咪唑胶粘剂
8.3.2 聚喹恶啉胶粘剂
8.3.3 聚苯并咪唑吡咯酮胶粘剂
8.3.4 聚苯并噻唑胶粘剂
8.3.5 聚苯并恶唑胶粘剂
8.3.6 聚苯基不对称三嗪胶粘剂
8.3.7 聚芳砜胶粘剂
8.3.8 聚苯硫醚胶粘剂
第9章 橡胶胶粘剂
9.1 氯丁橡胶胶粘剂
9.1.1 简介
9.1.2 氯丁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1.3 氯丁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2 丁腈橡胶胶粘剂
9.2.1 简介
9.2.2 丁腈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2.3 丁腈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3 丁苯橡胶胶粘剂
9.3.1 简介
9.3.2 丁苯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3.3 丁苯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4 丁基橡胶胶粘剂
9.4.1 简介
9.4.2 丁基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4.3 丁基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5 天然橡胶胶粘剂
9.5.1 简介
9.5.2 天然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5.3 天然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6 聚硫橡胶胶粘剂
9.6.1 简介
9.6.2 聚硫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6.3 聚硫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9.7 氟橡胶胶粘剂
9.7.1 简介
9.7.2 氟橡胶胶粘剂的组成
9.7.3 氟橡胶胶粘剂的性能及应用
第10章 热熔胶
10.1 热熔胶的组成与制备
10.1.1 热熔胶的组成
10.1.2 热熔胶的制备
10.2 热熔胶的性能与用途
10.2.1 热熔胶的性能
10.2.2 热熔胶的用途
10.3 热熔胶的主要品种
10.3.1 聚乙烯—醋酸乙烯(EVA)热熔胶
10.3.2 聚氨酯(PU)热熔胶
10.3.3 聚酰胺热熔胶
10.3.4 聚酯热熔胶
10.3.5 苯乙烯类(SDS)热熔胶
10.3.6 聚烯烃热熔胶
10.3.7 其他类型热熔胶
10.3.8 热熔压敏胶
10.4 热熔胶的应用
10.4.1 热熔胶在电缆和光缆中的应用
10.4.2 热熔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10.4.3 热熔胶在铝塑复合管中的应用
10.4.4 热熔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11章 密封胶
11.1 密封胶简介
11.2 密封胶的组成与性能
11.2.1 有机硅密封胶
11.2.2 丙烯酸酯橡胶类密封胶
11.2.3 聚氨酯密封胶
11.3 密封胶的应用
11.3.1 密封胶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11.3.2 密封胶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
11.3.3 密封胶在船舶上的应用
11.3.4 密封胶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11.3.5 密封胶在建筑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一门技术,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重塑。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连接方式。过去,我可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它们就是粘在一起的”,现在,我开始追问: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这个连接点能承受多大的剪切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系统论”的视角,它将“粘结”视为一个多因素耦合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单一材料的孤立性能展示。作者在探讨表面能和界面化学时,用了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法,探讨了“接触”的本质,这种深度思考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可持续性”与“可回收性”在XX设计中的考量,这在许多传统技术书籍中是极少被深入提及的。它引导读者跳出单纯的性能优化,转向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展现了作者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力,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钦佩,它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比我预期的要高出不少,虽然开篇的导读部分做得非常亲民,但随着章节的推进,对读者已有知识背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在涉及高分子结构动力学和界面热力学的部分,阅读起来需要较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专业基础作为支撑。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化学名词和物理概念,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深层含义。不过,这种挑战性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绝不是一本肤浅的科普读物。作者在处理这些高难度内容时,依旧保持着极高的逻辑清晰度,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准确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某些理论模型时所引用的权威文献和实验数据,这种扎实的文献支撑,赋予了书中的每一个论断以极强的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从“应用者”进阶到“研究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进阶读物,它为你铺就了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坚实路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期待这是一本偏向理论推导和历史沿革的著作,毕竟“XX”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带有一定的厚重感。然而,这本书的惊喜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工程思维”。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怎么做”的实操层面。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分析细致入微,例如,在介绍材料选择时,它会对比不同配方的耐温性、耐湿性以及与特定基材的附着力曲线,这些信息对于实际工程人员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干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控,连实验数据的呈现都采用了表格和图谱相结合的方式,让你一眼就能捕捉到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失效分析”的部分,作者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的应用失败案例,并系统地分析了导致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无论是环境因素的误判、操作流程的疏忽,还是材料性能的极限突破,都有详尽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粘接过程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复杂系统的权衡与决策过程,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知识链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节奏感,这得益于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妙平衡。它成功地在宏观的行业趋势展望和微观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比如,在介绍某个新型XX材料的商业化进程时,作者会先描绘市场规模和技术瓶颈,让读者对应用背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立刻无缝切换到对该材料的分子链段排列、交联密度控制等技术细节的剖析,这种“大图景”与“细节放大镜”的交替使用,使得学习过程既不失趣味性,又能确保知识的全面性。此外,作者在全书中贯穿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跨学科融合”。他不断强调,现代XX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一材料科学的胜利,而是融合了表面物理学、计算化学甚至生物工程学的综合成果。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体系,让原本看似孤立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极大地拓宽了,收获远超我对一本专注于某一应用领域书籍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淡蓝色的主色调让人联想到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书名《XX的奥秘》却又透露出一丝探索的趣味性。我一直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市面上那些动辄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总是让我望而却步。拿到这本后,我首先被它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流畅的行文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阐释。比如,在讲解基础物理定律时,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冰块会粘在杯壁上,或者雨滴为什么能附着在玻璃上——来逐步引导读者理解背后的原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感到原来科学探索可以如此亲切有趣。而且,书中穿插的大量高质量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它们精准地描绘了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结构和作用机制,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可视化、立体化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前沿进展时所展现出的谨慎与客观,既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轻视任何一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平衡的视角。
评分正版书,质量不错。学习中。
评分苏力意识到“中国的法治不大可能主要依据这套知识来完成”(页292),但是这种知识与其产生机制的关系则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故而,《研究》一面勾勒出司法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另一面则试图构建法学知识的生产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欲使法学界从被外来理论支配的地位之下挣脱出来,重新构建法学家与法律实践的知识上的支配关系,改变那种把用舶来品统治中国法学家的结构移置到中国法学家与法律实践者的关系上去的做法。(“中国目前法学的问题是根本就未意识到法学是地方性知识。”页150)我们也许能够体味到,把将法学家从知识禁锢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作为解决法学知识生产机制本末倒置问题的关键、这一学者的自觉里有多少讽刺的以为和无可奈何。 正是这第二方面的建设方案,使得《研究》具备了双重性质:它既是一部法(社会)学著作,又是一部关于法学的著作;它既是对作为结果的知识的展示,又是对知识是如何被开掘的展示。对此,苏力是十分自觉的,也因此,他要强调“最重要的不在于如何表态”(自序),他不坚持自己的每一章中的具体论断,而是自认“这个研究也许仅仅是一个‘此路可以通行’的路标”(页291)。 这种双面品格的背后则是:苏力的知识背景十分复杂,其知识理路的厘清对我是困难的。但还是应当注意到,对于本书来讲,若关涉到方法论,则有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该文本之基础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这在第四编中有所反思,进一步展示了学者与法律实践者在知识生产关系中的复杂情势,说明了有利于法学知识之生产的结构处于溜流变、不稳定当中);二是作为本著作被写作的方法,即作者构建文本的理论依据。这虽也有所交代(见“导论”,尤其页9至20),但这种交代十分笼统。考虑到苏力自己所说的,他对西方学术“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只是“利用了驳杂的来自西方的学术理论”(页59)来开掘“中国法学可能开拓的处女地”(页16),我们不得不感到不塌实。例如,苏力尽管强调他所使用的“地方性知识”是受吉尔兹启发的,但与之不同(页45),然而,他实际上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了“知识”这一概念。一种是被强调区别于吉尔兹的、“是交流不经济并因此不一定值得批量文本化的知识”(章一,尤其页45注[32]),这实际上离开了文化解释的进路,几近于或就等同于哈耶克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知识分工论(知识的弥散性),在此,“知识”等于“信息”;而另一种则是可交流的、在《研究》中初步被文本化的知识(见编二,尤其章八)。这种区分既未被指明,也未被坚持(这使得页45上注[32]更像是个应景之作)。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的不被指明还隐含了这样的矛盾:如果苏力使用的“知识”一直是第一种意义上的,那么,关于知识的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解就是多余的。因为,当知识等于信息时,它就可能与这一问题无关。如此,则“知识的地方性”便不足以成为使任何知识具有被理论所重视的正当性之前提。
评分胶粘剂及其应用 挺好的
评分書不錯很喜歡耐心學習~~~~
评分胶粘剂及其应用 挺好的
评分好用 好快好用 好快好用 好快
评分帮老公买的,他说还可以,是他想要的
评分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正版书,质量不错。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