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SS523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

08SS523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排水工程
  • 塑料检查井
  • 小区排水
  • 市政工程
  • 建筑材料
  • 工程建设
  • 管道工程
  • 建筑设备
  • 井室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1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3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
字数:1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08SS523》是为了推广新技术(产品)而新编的国标图集。图集适用于建筑小区范围内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外径不大于800mm、埋设深度不大于6m、不下井操作的塑料排水(雨、污水)检查井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保养。
图集中包括检查井、排出管汇合连接、跌水井、水封井、三种单箅雨水口和明沟雨水口等的内容。总说明中详细介绍了井座、井筒、配件、井盖等部件的设计选用和开挖、安装、回填等施工要求。图中分别编制了常用各种检查井的部件组合图;井盖、雨水口、基础及回填的施工图;各种部件的外形图及规格尺寸表;检查井力学计算例题及图表。上述内容可供设计人员选用,施工人员搭配和选购部件及指导施工。

目录

总说明
检查井构成示意图
检查井施工
起始检查井连接
多根排出管连接(2根)
多根排出管连接(3-4根)
坡度或角度调整连接(可变角接头)
坡度或角度调整连接(球形接头)
坡度或角度调整连接(弯头)
坡度或角度调整连接(倾斜地面)
伸缩管接连接示意图
排出管汇合配件连接
附加接头、井筒多头接连接
检查井井座与金属、内径系列管道连接
检查井井座与连接管道变径连接
跌水井、水封井连接
防护井盖选用安装
非防护井盖选用安装
平箅式单箅雨水口
偏沟式单箅雨水口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与管理》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规范、施工实践、运行维护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到微观的管网节点设计,再到智能化的监测与管理,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的全貌,为城市管理者、工程师、设计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手册。 第一章 城市排水系统的地位与功能 本章将首先阐述城市排水系统在现代城市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对保障居民健康、维护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城市排水系统从简陋到复杂的演变历程,强调其从单一的排污功能向综合性生态功能的转变。 1.1 城市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定义与分类:介绍雨水、污水、合流水系统等不同类型。 功能解析:健康保障、环境改善、城市防洪、资源回收等。 历史演变:从早期简陋设施到现代复杂网络的变迁。 社会经济影响:对城市宜居性、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1.2 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要素 集水区划分与识别。 管网系统(管道、检查井、阀门等)。 泵站与提升装置。 污水处理厂(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 雨水径流控制设施(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池等)。 排放口与受纳水体。 1.3 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雨洪内涝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 管网老化与失效。 初期雨水污染。 新兴污染物(微塑料、药品残留等)。 设施运维成本高昂。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城市排水管网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章将聚焦于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从水力学原理出发,阐述管网流量计算、管径确定、坡度设计、水力模型应用等关键技术。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进行合理布局,避免与地下管线冲突,并引入生态排水理念,强调雨水收集与利用。 2.1 排水管网水力计算 流量计算方法:典型暴雨强度公式、流域产流模型。 管段水力计算:曼宁公式、谢才公式的应用。 非满流与满流计算。 水力模型在管网设计中的应用(如SWMM、EPANET)。 2.2 管网布局与选型 重力流与压力流设计。 管网节点设计:检查井、连接井、雨水口等。 管道材质选择与管道连接技术。 管网埋深与坡度设计原则。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与冲突避让。 2.3 雨水径流控制与绿色排水理念 雨水径流的产生与特点。 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 绿色基础设施(GI)的应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湿地等。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管网设计中的体现。 2.4 排水管网的韧性设计 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设计考量。 冗余设计与备用系统。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 污水处理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核心环节,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污水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三级深度处理(过滤、消毒、脱氮除磷等)以及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种工艺的原理、特点、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3.1 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与目标 污水的水质水量特性。 污水处理的主要目的:去除BOD、COD、SS、氮、磷、病原体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3.2 预处理与一级处理 格栅、沉砂池、隔油池的设计与运行。 沉淀池(初沉池)的设计与效率分析。 3.3 二级生化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二沉池、污泥回流、剩余污泥处理。 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等。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 A/O、A2/O、MBR(膜生物反应器)等高效工艺。 3.4 三级深度处理技术 过滤技术:砂滤、膜过滤。 消毒技术:紫外消毒、氯消毒、臭氧消毒。 脱氮除磷技术:硝化、反硝化、聚磷菌等。 微量有机物去除技术。 3.5 污泥处理与处置 污泥浓缩、脱水、稳定化(消化)。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建材、能源、肥料)。 污泥的最终处置(填埋、焚烧)。 第四章 城市排水设施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本章将详细阐述城市排水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从场地准备、管道铺设、接头处理、回填压实,到现况测量与竣工验收,我们将强调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与关键技术要点,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4.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场地调查与勘测。 施工方案的制定与审批。 材料采购与进场检验。 施工队伍与设备配置。 4.2 管道工程施工技术 基坑开挖与支护。 管基处理与稳固。 管道敷设:标高、坡度、方向控制。 管道连接技术:承插式、法兰式、焊接等。 接口密封与防渗漏。 4.3 检查井、雨水口等附属构筑物施工 井筒结构施工。 井室施工与连接。 雨水口的设计与安装。 4.4 回填与压实 管周回填材料的选择。 分层回填与压实方法。 压实度的控制与检测。 4.5 施工质量控制与监测 测量控制与放线。 材料质量检验。 外观检查与尺寸测量。 闭水试验、闭气试验。 焊接质量检测。 竣工资料的整理与移交。 第五章 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一个高效、稳定的城市排水系统离不开精细化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本章将深入探讨日常运行监控、管网清疏、故障诊断与修复、泵站维护、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以及应急管理等内容,强调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现代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5.1 日常运行监控与调度 流量、水位、水质的实时监测。 SCADA系统在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雨情、水情预警与发布。 调度策略与应急响应。 5.2 管网的维护与清疏 管网淤积与堵塞的原因分析。 清疏方法:机械清疏、水力清疏。 清疏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CCTV内窥镜检测技术。 非开挖修复技术(衬砌修复、注浆修复等)。 5.3 泵站与提升设施的维护 潜水泵、立式泵等设备的日常检查与保养。 电机、控制柜等电气设备的维护。 防汛期间的运行保障。 5.4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优化 工艺参数的优化与调整。 能耗管理与效率提升。 出水水质的达标管理。 污泥处理成本控制。 5.5 排水系统的应急管理 防洪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管网溃决、倒灌等事故的应对。 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第六章 城市排水系统智能化与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模式。本章将展望未来,探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构建智慧排水体系的路径,并分析可持续发展、韧性城市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 6.1 智慧排水体系构建 物联网(IoT)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人工智能(AI)在故障预测、流量预测、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模拟仿真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6.2 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 智能传感器技术。 基于AI的异常检测与风险评估。 移动端应用与公众信息服务。 6.3 自动化与远程控制 泵站、闸门的远程控制。 智能阀门与流量控制。 6.4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 能源回收与再利用。 碳排放管理。 循环水利用。 6.5 韧性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 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策略。 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应用。 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与管理。 6.6 法律法规与政策导向 相关法律法规的演进。 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城市排水系统知识体系,帮助理解其复杂性、技术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构建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预制构件安装的快速参考。但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冷峻的史诗感”。这种史诗感并非源于叙事宏大,而是源于对标准化流程近乎苛刻的坚持。翻阅那些关于模具精度、接口密封要求的段落时,我仿佛能听到上世纪末的工厂里,机器有节奏的轰鸣声,以及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对每一个毫米的精确把控。这本书不是在推销某种新潮的设计理念,它更像是一份历史的证词,证明了在那个特定时间点,为了确保一个社区的长期稳定运行,工程界是如何通过建立一套牢不可破的标准体系来对抗时间的侵蚀和环境的挑战。它展现了“实用至上”原则下的极致美学——那种在可靠性和耐久性中淬炼出的,令人安心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任何华丽的立面都无法比拟的建筑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对逻辑推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如果说建筑设计是诗歌,那么这本书的文字就是最纯粹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学公式。我尝试从中寻找任何一丝可以引申到建筑艺术层面的东西,比如结构力学在美学上的投射,或者材料肌理如何影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但这些期待显然是放错了地方。这本书专注于“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而非“看起来怎么样”。我被大量的数据图表和规范引用所包围,它们像密集的蜂群一样,传递着精确无误的信息。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不同井深对于水流速度的微小影响,并且配有复杂的流体力学模型图。说实话,我一个非专业人士,大部分内容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表层含义,更不用说领会其深层逻辑了。它极其内敛,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只对真正有志于探究具体工程细节的人敞开心扉,对于追求阅读快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苦的攀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并不怎么吸引人。那种略显陈旧的印刷质感,配上这串专业性极强的代号“08SS523”,让我几乎就要把它放回书架。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城市景观设计美学或者新型环保材料应用的读物,毕竟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才发现这本书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个技术规范指南的预期。它似乎更像是一部详尽的、近乎于“考古”式的记录,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地区对于地下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材料选择的论述,那些关于不同型号塑料的耐腐蚀性、抗压强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虽然晦涩难懂,但那种严谨的、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着实让人感受到工程界的匠心。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却在细微之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世界,让我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默默无闻的部件产生了新的敬意。这与其说是一本“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的说明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城市脉络”的深度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朴素的实用主义哲学。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扁平化设计或者大量的高清彩色照片来展示成品的美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手绘剖面图和流程示意图,线条简洁、目的明确。这些图纸,与其说是用来“看”的,不如说是用来“执行”的。它们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个连接点、每一个角度的容许误差范围,仿佛在对读者说:“请不要猜测,请严格执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联想到某种日本传统工艺中对“道”的追求——一种将日常工作提升到近乎宗教仪式的高度。我注意到,在讨论不同气候带的施工注意事项时,作者给出的建议极为保守且务实,避免了任何可能引入不确定性的“创新”元素。这让我对“工程安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对已知风险的充分预见和对既定标准的毫不妥协的遵守。

评分

从阅读的收获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技术语境”。我过去对建筑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设计概念和材料美感层面,总觉得工程实现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但阅读此书后,我才意识到,一个稳定运行的小区背后,是无数个像“检查井”这样基础部件的精确选型和安装。书中对塑料材料的抗紫外线能力和化学惰性讨论,虽然技术性很强,却让我理解到,这些“看不见”的组件如何决定了一个社区未来几十年的维护成本和居住舒适度。它不是一本激励人心的励志读物,也不是一本引领潮流的设计指南,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说明书,详细界定了工程师和施工方在履行其基础职责时必须遵守的“契约”。它让人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建筑伟大,往往体现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地基和管网之中。

评分

好好好,是正版的标准图集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质量好,送货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很好的书,学习用书,工具书,很好很好

评分

质量不错,快递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图面清晰,价格比实体店低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帮别人买的!也不知道怎么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