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民事诉讼法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于法律条文的简单解读,更是一次对民事诉讼法学精髓的深入挖掘。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例如“诉讼标的”、“上诉理由”等,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并结合了大量的判例和学说,这让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民事诉讼的解释方法”的探讨,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这对于培养严谨的法律思维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一些学界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例如关于“瑕疵证据”的效力问题,以及“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问题,作者在分析各家观点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它不仅能帮助读者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更能激发读者对法律问题的独立思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
评分拿到这本《民事诉讼法学》之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讲解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书中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而是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法律概念。尤其是在解释一些程序性问题时,比如“送达”的各种方式和注意事项,或者“财产保全”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书中都列举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甚至还配有一些流程图,这对于即将步入实践领域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过去学习时,经常因为对具体操作流程不清晰而感到迷茫,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法律实务提示”和“常见误区解析”之类的栏目,这些都非常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提前规避一些在学习和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编写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者,为我的学习之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这本《民事诉讼法学》的讲解方式非常有特色,它并没有一开始就铺陈大量的理论概念,而是从民事诉讼的“功能”出发,逐步展开。书中强调了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手段,这种宏观视角让我在学习具体的程序规定时,更能体会到其背后的价值所在。例如,在介绍“程序公正”原则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相关条文,而是通过分析程序公正对于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诉讼阶段如何体现程序公正,让我深刻理解了“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书中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不同国家在民事诉讼制度上的差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书中在讲解一些复杂问题时,例如“管辖权异议”和“证据排除规则”,会采用多角度的阐释,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实务中的案例引申,甚至还会提及一些学界的争议观点,这对于我培养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用心,能够引导读者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地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民事诉讼法学》了,封面设计非常朴素,一看就是那种严谨扎实的教材风格,与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不太一样,我喜欢这种实在感。翻开目录,章节安排很清晰,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管辖、诉讼参加人,一直讲到证据、判决、执行,条理非常分明,感觉是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梳理。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证据制度的部分,这块内容对于理解案件的胜败至关重要,书中对证据的种类、收集、审查、认定都有详细的阐述,还结合了一些典型案例,这让我觉得理论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另外,关于诉讼的几个关键环节,比如起诉、答辩、证据交换,书里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但又不像纯粹的法律条文那么生硬,读起来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系统性梳理。我个人觉得,对于想打好民事诉讼法基础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未来学习民事诉讼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详实,几乎把民事诉讼法学的所有重要方面都囊括进去了。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追溯其立法渊源和理论基础,这使得我对学习内容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在讲到“诉讼时效”的时候,书中不仅解释了诉讼时效的含义和法律规定,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价值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这种比较法研究的视角,让我对民事诉讼法学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更能理解不同制度的设计理念。而且,书中大量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如何适用于具体案件非常有帮助。我曾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条文的理解感到模糊,但通过书中对案例的分析,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民事诉讼法的效率和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如何从法律条文、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三个层面去理解和运用民事诉讼法。
评分新材料有时候能够补充一些当年尚不明了的说法。著者在书中写道:“有一传说很典型:1950年,岭南大学为陈寅恪出版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据说京华那么多陈的友朋,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陈寅恪寄来的图书,陈寅恪尚附一信给邓之诚,信函大意为京华的学人已捐弃旧学而追逐‘新学’,该书也只有你感兴趣了。”(第132页)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有史料可以印证,《夏鼐日记》等材料都披露该信实际上是寄给周一良的,内容大致是:“《元白诗笺证》分赠诸友,留一纪念,然京洛耆英,河汾都讲,皆尽捐故技,别受新知,又不敢以陈腐之作,冒昧寄呈。”由此可见,“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书”的说法并不恰当,当年北京学界很多人都收到了该书(张求会先生于此点讨论甚详细,参见《陈寅恪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8页);又如,据《夏鼐日记》等材料,佐以其他相关知情人的回忆,陈寅恪悼念傅斯年的诗,现在看来可能就是《霜红龛集望海云:“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感题其后》,但作者仍说“在已面世的陈诗中未发现这首挽诗。此诗恐将永远被湮没”。(第33页)此类未及更正或补充的情况还有一些。
评分2.帮助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法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四年过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应当是顺理成章和轻而易举的事情,事实上,情况不是这样,只能表明某些同学平时的专业学习还浮在表面。这套“练习题集”从历年国家司法考试(律师资格考试)的试题中精选了部分经典的试题,帮助学生了解司法考试的难度、角度和形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评分华政系出品,质量有些保障。
评分新版中,有些能用新材料的地方仍然使用旧材料,比如《吴宓日记》、《吴宓日记续编》、《陈垣来往书信集》等都已经出版,书中在叙述吴宓、陈垣的相关史迹时仍然用的是《吴宓与陈寅恪》、《珠江艺苑》等转引的材料。著者如此做,本意可能想保存初版原貌,但一般来说文献都是“后出转精”,故引用时最好是用最新、最全的版本。据说,《吴宓与陈寅恪》当年提供的日记材料有不少删削,所以在尽可能选择最优文献的情况下,用《吴宓日记》及其《续编》为佳(尽管此套《日记》也存在着有改动的情况)。
评分3.帮助学生准备考研。一方面从一些法学名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历年考研试题中精选了部分试题,另外,这套书专门设计了一个“论述题与深度思考题”栏目,以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对考研的同学掌握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亦有较大帮助。
评分著者在新版中对这张“著述调查表”进行了解说,认为“从表中所列,略可窥知陈氏自己最看重的‘最有价值’的文字是哪些”。著者的阐释笔者十分认同,其实此点也有其它材料可为旁证。台湾学者郭长城先生曾撰文披露了陈寅恪有意赴台时携带的著作,其中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秦妇吟校笺》及若干论文抽印本(郭长城《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传记文学》第100卷第3期),这正可与著者提供的这张“调查表”互为印证,凸显出陈氏对自己学术作品毕生的珍视。
评分华政系出品,质量有些保障。
评分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十几年过去,关于陈寅恪的新材料出了不少,有些还十分重要。大体来说,与陈寅恪晚年生平相关的典籍,新出的有《夏承焘集》(《天风阁学词日记》)、《邓之诚日记》(或《邓之诚文史札记》)、《陈君葆日记全集》、《夏鼐日记》等,正可补当年文献不足,也可以纠正一些旧有的说法。然而,这些新的日记材料,新版基本上没有采用。书中论述陈寅恪与夏承焘的交谊,强调“夏承焘亦可称是陈寅恪的知音”(第183页),相关篇幅却不到一页纸,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事实上,如果细检《天风阁学词日记》,我们当能够有更多发现。(与陈寅恪交谊不少的还有另一位词学家龙榆生。张晖先生生前曾披露多封陈寅恪致龙榆生信札,不过新版修订于2012年8月至12月,著者未及看到情有可原。)
评分新材料有时候能够补充一些当年尚不明了的说法。著者在书中写道:“有一传说很典型:1950年,岭南大学为陈寅恪出版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据说京华那么多陈的友朋,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陈寅恪寄来的图书,陈寅恪尚附一信给邓之诚,信函大意为京华的学人已捐弃旧学而追逐‘新学’,该书也只有你感兴趣了。”(第132页)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有史料可以印证,《夏鼐日记》等材料都披露该信实际上是寄给周一良的,内容大致是:“《元白诗笺证》分赠诸友,留一纪念,然京洛耆英,河汾都讲,皆尽捐故技,别受新知,又不敢以陈腐之作,冒昧寄呈。”由此可见,“只有邓之诚一人收到书”的说法并不恰当,当年北京学界很多人都收到了该书(张求会先生于此点讨论甚详细,参见《陈寅恪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8页);又如,据《夏鼐日记》等材料,佐以其他相关知情人的回忆,陈寅恪悼念傅斯年的诗,现在看来可能就是《霜红龛集望海云:“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感题其后》,但作者仍说“在已面世的陈诗中未发现这首挽诗。此诗恐将永远被湮没”。(第33页)此类未及更正或补充的情况还有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