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北国一片苍茫》,怎么说呢,读完之后心里像被塞进了一团湿冷而厚重的棉絮,那种感觉久久不能散去。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些我们不愿正视的、关于存在和虚无的底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种“在场”却又“缺席”的状态。比如,书中对于冬季黎明时分,雪地里枯草的描绘,那种寂静不是简单的没有声音,而是一种连空气都凝固了的、带着某种宗教意味的肃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次要人物,一个在废弃工厂里守夜的老头,他的独白占据了很长的篇幅,里面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关于时间如何被磨损,记忆如何被风化。他谈论着锈蚀的铁架子、墙壁上渗出的水渍,仿佛这些无生命之物比人更懂得“活着”的重量。这种叙事策略,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不耐烦,觉得作者故意拖沓,但当你沉浸其中,你会发现,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倒性的氛围。它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种心境,一种只有在极端的孤寂和寒冷中才能体会到的,对生命本质的探问。看完后我需要隔了几天才能重新进入正常的生活节奏,因为它带来的那种“苍茫”感,实在太具有侵蚀性了。
评分我向来喜欢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叙事,但《北国一片苍茫》彻底颠覆了我的阅读期待。这本书的气质,简直就像是把东北某个偏远小镇的冬季,用最慢的胶片拍下来,再反复放大每一个颗粒。它的节奏慢得近乎停滞,但这种“慢”并非懒散,而是一种刻意的、带着哲学思辨意味的停顿。每一次换行,都像是在积雪深处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空间感”的营造,书中描写的那些空旷的街道、被风吹裂的窗户、以及那些总是在远方却永远无法抵达的灯光,都精确地传达了一种现代性的疏离感。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极其精妙,他们似乎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对话里充满了停顿、省略和未尽之意,就像是两个在冰面上小心翼翼试探的人,生怕一句话说错就打破了脆弱的平衡。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学的“安慰剂”。它不提供救赎,不许诺希望,只是冷峻地展示着事物本来的面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在严寒中挣扎的意志。如果你期待的是情节的推进或者人物的成长,那么这本书会让你大失所望。但如果你想体会一种极致的、纯粹的“存在主义的冷峻美学”,那么它绝对值得一读,只是读完后,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回对“温暖”的感知力。
评分老实说,初翻开《北国一片苍茫》时,我有点被劝退了。那些句子,长得像是要吞噬掉读者。它不是那种讲究精炼和力量的文字,而是追求一种绵延不绝的、近乎冗余的描述。但随着我强迫自己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苍茫”的世界,我逐渐理解了这种笔法的深意。它模拟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而是记忆在寒冷中回溯的方式——是支离破碎、带着回声、并且被时间扭曲的。书里关于一个家庭历史的片段尤其引人入胜,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而是通过几件陈旧的物件——一张褪色的照片、一把生锈的钥匙、一本无法翻完的诗集——来碎片化地重构往事。这种结构,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每挖掘出一块碎片,都伴随着冰碴碎裂的声响。作者对细节的偏执令人发指,他能用一整页纸来描写一双旧皮靴的磨损程度,以及那磨损里蕴含的行走轨迹。这种对微末之物的巨大关注,反衬出人类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无力。它像一首极简主义的交响乐,虽然主题单一,但配器和声部的层次感极其丰富,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那潜藏在寂静之下的复杂和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忍受”和“沉浸”的混合体。《北国一片苍茫》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彻底去除了叙事的“外部性”。没有上帝视角,没有作者跳出来解释什么,一切都发生在你眼前,让你自己去消化那种无解的困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环境与人物关系”的方式。在这里,北国的自然环境,不是故事的背景板,而是主要的“角色”之一,一个冷酷、沉默、且拥有绝对统治力的角色。人物的行为逻辑,完全被这种环境所塑造和限制。他们不是在反抗,而是在顺应,顺应那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衰败。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个人物试图在冰冻的湖面上凿开一个洞,想看看水底,但凿了很久,凿出的洞里反射的却是灰蒙蒙的天空,而不是想象中的深邃。这个瞬间的意象,简直是全书的缩影——所有努力的指向,最终都指向了自身和周遭的虚无。这种深刻的悲剧性,不是来自突发的灾难,而是来自对永恒状态的接受,是那种你知道明天依然会是这样,后天也一样,并且这种“一样”本身就是最大的折磨。
评分拿到《北国一片苍茫》时,我还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地域风光的散文集,但事实证明,我错得离谱。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学形式写成的“现象学报告”,探讨的是“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作者似乎对一切光鲜亮丽的东西都抱持着一种本能的排斥,他似乎只对那些被时间遗弃、被光线遗忘的角落感兴趣。书中的人物,大多是边缘化的,他们的话语权极低,生活轨迹像被冻住的河流一样,看似流动,实则僵硬。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语言习惯,作者非常频繁地使用“仿佛”、“似乎”、“好像”这类词汇,这看似削弱了断言的力度,实则是在邀请读者共同进入这种不确定的审美领域。他没有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让你感受“它像是什么”。这种模糊性,是这本书力量的来源,它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感官和经验去填补那些留白。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浓雾中徒步,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当你最终走出那片雾气时,你会发现自己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感知。这本书,绝对不是用来轻松阅读的消遣之作,它是一次对精神耐受力的考验,也是一次对文学表达边界的探索。
评分2、简策
评分5、活字印刷术
评分不错
评分该系列四卷,由著名作家迟子建以编年形式亲自编选,平均每六年为一卷,集结了包括《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等经典名篇在内的68篇短篇小说,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迟子建自1985年发表作品至今25年间的短篇创作风貌。
评分短篇小说像闪电,平素隐匿在天庭深处,一旦乌云积聚,人间的黑暗和沉闷达到了一定程度,它就会腾空而起,撕裂乌云,涤荡阴霾,让光明重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读好的短篇,会有如沐喜雨的感觉。
评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面对一切要对付的东西时应该具有的思维这种能力包括头脑上的心理上的——比如头脑的洞察力心理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强大的内心这一点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这两本书里我讲得够多了当我们直面世界变狠的问题这一思维同样管用
评分我和婆婆的最爱,她的书我们都爱读
评分读迟子建的书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如果对某些书很喜欢就将其买下。这本书也是在其中了,因为对迟子早期的作品所知不多,就选择买下它了,还不错,虽然相对于后来的作品在细节处理上有些粗糙,但对了解和学习迟子建老师的写作历程是不错的选择。带着浓浓的北方的气息。本书的设计和内容都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七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以及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韩文等海外译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