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宋詞的定量分析》嘗試運用數據統計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唐宋詞壇和詞史進行瞭多方位多層麵的考察與分析。全書不僅以具體精確的數據統計展現瞭唐宋詞壇的曆史風貌,描述瞭唐宋詞史的演進軌跡,考察瞭唐宋詞人的曆史地位,定位瞭唐宋詞作的經典名篇,總結瞭唐宋詞研究的學術曆程,而且還以切實明晰的定量分析,力圖挖掘數據背後所潛藏的內涵和意義,旨在把握唐宋詞數量與質量的相互關係,藉以探尋唐宋詞創作及其傳播接受的一些特徵與規律,全書既以定量分析檢驗或印證瞭曆代唐宋詞研究之定性分析所取得的一些“公論”或“定論”,也展現瞭傳統的定性分析所不及或忽略的唐宋詞壇與詞史的新風貌與新視野。全書方法新穎,視野開闊,思路明晰,分析細密,不僅突破瞭唐宋詞研究的舊格局,而且對新世紀的古代文學研究乃至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論啓示。
作者簡介
劉尊明,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為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榮獲全國模範教師、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纔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等。已齣版《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唐五代詞史論稿》、《全唐五代詞》(閤著)、《唐宋詞綜論》、《唐宋詞與唐宋文化》等學術著作多部,發錶學術論文一百五十餘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等科研課題多項,榮獲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科成果奬、夏承燾詞學奬、多項省市優秀社科成果奬等。
王兆鵬,文學博士,博:七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榮獲湖北省優秀教師、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等榮譽稱號以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曾憲梓教育基金奬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等。主要學術著作有《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兩宋詞人年譜》、《全唐五代詞》(閤著)、《唐宋詞史論》、《詞學史料學》、《兩宋詞人叢考》等,發錶學術論文近兩百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多次榮獲夏承燾詞學奬及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奬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唐五代詞壇基本風貌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唐五代詞基本數據的分類統計
第二節 唐五代詞作者隊伍的定量分析
第三節 唐五代詞創作成果的定量分析
第四節 唐五代詞集、詞調的定量分析
第二章 唐五代詞人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唐五代詞人曆史地位的數據指標
第二節 唐五代詞人曆史地位的數據統計
第三節 唐五代詞人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宋詞繁榮昌盛氣象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創作成果的繁榮豐碩
第二節 作傢隊伍的整齊壯大
第三節 詞調詞體的成熟完備
第四章 宋代詞人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宋代詞人六項指標的數據統計
第二節 宋代詞人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五章 宋詞作者與作品量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宋詞作者隊伍的定量分析
第二節 宋詞作品數量的定量分析
第六章 宋詞三百經典名篇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數據選擇與數據來源
第二節 數據權重與統計方法
第三節 統計結果與排序列錶
第四節 定量分析與意義探尋
第七章 唐五代金麯《菩薩蠻》格律特徵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唐五代《菩薩蠻》詞作數量的統計
第二節 唐五代《菩薩蠻》平仄運用的考察
第三節 唐五代《菩薩蠻》用韻情況的分析
第八章 宋詞金麯《念奴嬌》的定量分析與定性考察
第一節 《念奴嬌》作品數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二節 《念奴嬌》的詞調起源與聲情特徵
第三節 《念奴嬌》的歌詞創作及演進曆程
第四節 結論與思考:本色確認與範式意義
第九章 蘇軾三大詞調創作的定量分析與個案考察
第一節 《浣溪沙》:唐宋小令“第一調”中“第一人”
第二節 《水調歌頭》、《念奴嬌》:宋詞長調中的經典
第十章 曆代詞人次韻蘇東坡詞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曆代詞人次韻東坡詞的作品統計
第二節 曆代詞人次韻東坡詞的定量分析
第十一章 曆代詞人次韻周邦彥詞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曆代詞人次韻清真詞的數據統計
第二節 曆代詞人次韻清真詞的定量分析
第十二章 曆代詞人次韻李清照詞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曆代詞人次韻李清照詞的檢索統計
第二節 曆代詞人次韻李清照詞的定量分析
第三節 曆代詞人次韻李清照詞的審美觀照
第十三章 曆代詞人次韻辛棄疾詞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曆代詞人次韻稼軒詞的檢索統計
第二節 曆代詞人次韻稼軒詞的定最分析
第十四章 溫庭筠詞傳播的曆史考察與定量分析
第一節 唐代歌妓對溫詞的演唱傳播及其意義
第二節 《金筌集》、《花間集》對溫詞的傳播
第三節 曆代詞選傳播溫詞的定量分析與考察
第十五章 周邦彥詞傳播的定量分析及詞史意義
第一節 宋代歌妓的演唱:顯示周詞的當行本色
第二節 清真詞集的編刻:突齣周詞的文學成就
第三節 曆代選本的編選:凝定周詞的曆史地位
第十六章 李清照詞傳播的定量分析與詞史定位
第一節 李清照詞集的編輯及其廣泛流傳
第二節 曆代文獻對易安詞的著錄與傳播
第三節 當代紙質文獻對李清照詞的傳播
第十七章 20世紀唐宋詞研究學術史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成果總覽與曆程掃描
第二節 熱點透視與格局分析
第三節 曆史反思與前景展望
第十八章 20世紀蘇軾、秦觀詞研究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20世紀蘇軾詞研究的定量分析
第二節 20世紀秦觀詞研究的定量分析
引用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既然我們在20世紀人類的人文社會科學中找到瞭運用定量分析和計量學方法的理論依據,我們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門類,文學研究是否也可以進行定量分析或計量分析?是否能夠建立一門“文學計量學”的學科分支?
關於後者,這個問題太大,我們既沒有思考成熟,而以我們的理論素養和學識纔力也難以承當其任,隻是作為一個設想提齣來供學術界有誌者思考;而關於前者,我們的答案則是肯定的。
這裏實際上涉及我們如何在思想觀念上正確認識事物的數量與質量辯證關係的問題。任何一種客觀事物都具有一種質的規定性,科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探索和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但是世界上並不存在“純質量”的東西,每一種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事物的發展和演變往往與它在數量上的增減與變化密切相關,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因此我們要更準確地探尋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不能忽略事物量的規定性及質與量的相互關係。曆史、政治、經濟也好,文學也好,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産物和智慧的結晶,它們的存在、發展及其本質、規律的形成,當然也不能超越數量的規定性。比如在史學研究中,就常常會涉及一些曆史事件,對這些曆史事件性質、特徵和規律的認識,就離不開對參與人數、次數、頻率等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就文學創作而言,雖然屬於一種高級的精神創造活動,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情感化、形象化的特徵,從而與其他人類生産和創造活動相區彆,但文學研究則是屬於科學研究的一個分支門類,而科學研究則要追求真實性、精密化和科學化的至高境界。比如具體到我們要研究一個作傢藝術風格的形成,就既與一定的作品數量相關,也與他所使用的語匯頻率、意象頻率以及題材的錶現、體式的運用等多方麵的數據有關。因此從理論的邏輯的層麵來講,在文學研究中引入和運用統計學的、數學的方法來進行定量分析,並非是什麼天方夜譚式的鬍思亂想。
……
前言/序言
一部融閤數字技術與古典文學的創新研究 本書《唐宋詞的定量分析》並非一本傳統的文學鑒賞讀物,也非純粹的史料匯編,而是一次大膽的跨學科嘗試,旨在運用現代科學的量化分析方法,深入洞察唐宋詞這一古典文學瑰寶的內在肌理與演變軌跡。其核心在於,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解讀文學現象的有力工具,從而揭示齣前人難以企及的深刻認識。 研究的起點:傳統研究的局限與定量方法的興起 長久以來,唐宋詞的研究主要依賴於文本解讀、風格比對、作者生平考證以及美學評價等傳統方法。這些方法無疑為我們理解詞的藝術魅力、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時代背景提供瞭豐富的視角。然而,麵對浩如煙海的詞作,如何係統性、客觀性地把握其整體特徵,如何量化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詞作在語言、結構、主題上的細微差異,以及如何追蹤這些差異背後的演變規律,傳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顯得力不從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浪潮為文學研究帶來瞭新的可能。《唐宋詞的定量分析》正是這一思潮的産物。它藉鑒瞭計算機科學、統計學、信息學等領域的先進技術與理論,將龐大的唐宋詞文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語料庫、提取文本特徵、運用統計模型進行分析,試圖為唐宋詞研究開闢一條全新的道路。 核心研究內容:量化指標與分析維度 本書的研究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圍繞一係列具體、可量化的指標展開。這些指標被精心設計,旨在捕捉詞作中最具代錶性、最能反映其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的要素。 詞匯層麵: 詞匯豐富度與多樣性: 分析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用詞廣度。例如,通過計算詞語的類型-標記比(Type-Token Ratio),可以量化詞匯的重復使用程度,進而判斷作者或時代的用詞傾嚮。 高頻詞與低頻詞分析: 識彆不同詞集中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揭示核心主題、情感錶達或意象偏好。同時,關注那些獨特、不常齣現的詞語,它們往往是個人風格或創新之處的體現。 詞性分布與功能詞分析: 統計形容詞、副詞、動詞、名詞等詞性的使用比例,以及虛詞(如語氣助詞、介詞)的分布,這有助於理解句法的構成方式、情感的渲染程度以及語氣的細微變化。 主題詞與情感詞提取: 利用詞典、分類方法或主題模型(如LDA),識彆詞作中與特定主題(如思念、離愁、山水、邊塞)或情感(如喜悅、悲傷、憂愁、豪邁)相關的詞匯。 生僻字與典故詞考辨: 通過與古代文獻的對比,分析生僻字、古奧詞語的使用頻率,以及對曆史典故、前人詩句的化用程度。 句法與結構層麵: 句子長度與結構復雜度: 分析句子的平均長度,判斷句子是否傾嚮於長短句結閤,或者偏重於某種結構。通過句法樹分析,可以量化句法的復雜程度。 句式分析: 統計不同句式(如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的使用比例,以及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省略句)的齣現頻率。 格律與韻律分析: 雖然詞的格律復雜,但可以通過統計押韻的字,分析用韻的規律,以及對仗句的齣現頻率和對仗的嚴謹程度。這有助於量化詞的音樂美和形式美。 篇章結構分析: 探索詞作在段落劃分、意象的組織方式,以及情感的遞進或轉摺上的規律。 主題與內容層麵: 主題模型構建: 運用統計模型(如LDA)從海量文本中自動發現隱藏的主題,並追蹤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主題分布變化。例如,可以發現某個時期山水詞題材顯著增加,或者某個作者特彆擅長描寫邊塞風光。 意象分析: 識彆詞作中反復齣現的意象(如明月、楊柳、黃昏、孤舟),並分析這些意象在不同詞作中的組閤方式、情感指嚮以及象徵意義。 情感強度與情感極性分析: 通過情感詞匯的統計和分析,量化詞作所錶達的整體情感強度,以及積極、消極情感的比例。 作者風格量化: 綜閤以上各項指標,為每位重要詞人建立一套量化風格畫像,從而客觀地比較不同詞人之間的風格異同。 技術方法與工具 為瞭實現上述研究目標,本書將運用一係列先進的技術方法和工具: 文本預處理: 包括分詞、詞性標注、去除停用詞等,是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礎。 語料庫構建: 建立一個規模龐大、標注規範的唐宋詞語料庫,是數據分析的載體。 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 如詞頻統計、TF-IDF、主題模型(LDA)、情感分析、文本分類等。 統計學方法: 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聚類分析、迴歸分析等,用於解釋數據規律。 可視化技術: 通過圖錶、熱力圖、網絡圖等形式,直觀地呈現分析結果,使抽象的數據更易於理解。 研究的意義與貢獻 《唐宋詞的定量分析》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1. 深化對唐宋詞的理解: 通過量化分析,本書能夠揭示齣傳統研究難以觸及的深層規律,例如詞匯使用的細微演變、句法結構的潛在傾嚮、主題分布的微妙變化等,從而為理解唐宋詞的藝術成就和時代特徵提供全新的視角。 2. 客觀化研究方法: 量化分析的引入,有助於減少主觀臆斷,使文學研究更加客觀、嚴謹。通過數據支撐,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得以提升。 3. 發現新的文學現象: 量化分析有可能發現一些過去未被注意到的文學現象,例如某些作者獨特的語言習慣、某個時期特定的創作偏好,或者不同地域詞風的差異等。 4. 推動數字人文發展: 本書是數字人文領域在古典文學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實踐,展示瞭跨學科融閤的巨大潛力,為未來數字人文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方法論參考。 5. 服務於文學教育與普及: 通過量化數據,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唐宋詞的藝術特徵和發展脈絡,有助於提高文學教育的效率和趣味性,也能讓更廣泛的讀者瞭解和欣賞唐宋詞的魅力。 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盡管定量分析具有諸多優勢,但本書也並非完美無缺。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適用範圍和局限性。《唐宋詞的定量分析》並非要取代傳統的文本解讀和美學評價,而是作為一種有益的補充。文學的生命力在於其情感的溫度和藝術的意境,這些是純粹的數據分析難以完全捕捉的。因此,本書的結論需要與傳統的文學批評相結閤,纔能形成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展望未來,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不斷發展,定量分析在文學研究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更多元化的數據源(如手稿、版本信息、曆史文獻等)的整閤,更精細化的分析模型,以及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的交叉研究,都將為唐宋詞乃至更廣泛的文學研究帶來無限可能。 《唐宋詞的定量分析》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探索,它試圖用現代的工具解鎖古老的智慧,用數據的語言講述文學的傳奇。它證明瞭,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下,古老的文學寶藏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