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

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贤才 等 著
图书标签:
  • 观赏石
  • 盆景石
  • 石砚
  • 印章石
  • 鉴赏
  • 文房四宝
  • 石文化
  • 收藏
  • 艺术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9381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6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4-01
页数:29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通俗地讲解了观赏石的基础知识,天然矿物奇观,各种玉石的特点;介绍了众多奇石收藏家的珍品及趣闻轶事,观赏石的分类、档次划分、市场、价格、石文化和观赏石事业的发展以及收集观赏石的知识。还介绍了盆景、假山、园林石中太湖石、灵璧石、英德英石、等的特征以及制作盆景和假山的技术,并分条介绍了中国众多的砚石资源,对古今各种名砚作了鉴赏。对印章石中五大雕刻石——寿山石、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及巴林石一一给予品评。本书既可供广大的观赏石、假山、园林石、石砚及印章石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从事地质找矿和其他有关行业的采购、加工、销售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郭贤才,1935年12月生,字崇明,四川乐山人、1962年9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科普作家,高级工程师,任职于陕西地勘局第八地质队。系中国观赏石协会(筹)委员会委员、户县集邮协会会员、陕西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委员、九三学社老龄委委员;曾任两届户县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1956年开始集邮,主集纪念邮票、毛泽东像章、门券、奇石,现藏纪念邮票二千七百余枚、毛泽东像章二百余枚、门券三百四十余张;兼集地图。1984年6月,参加户县集邮协会邮展获三等奖;同年10月,参加地质八队邮展获二等奖。有《诚谈观赏石的鉴定与收信》、《中国的砚石资源介绍》等文章发表于《陕西地质科技情报》、《陕西地质》等报刊;专著有《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1976年以来,先后在五十余家报刊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科技新闻近三百篇,有论文(摘要)分别入选二十六本论文集;出版专著二本,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三本。有邮票、毛泽东像章出让,备陕西地方门券交换。

目录

1 蓬勃兴起的观赏石业
1.1 观赏石的基础知识
1.1.1 什么是观赏石
1.1.2 广义与狭义的观赏石
1.1.3 为什么将观赏石称为宝石
1.1.4 宝玉石的概念及区别
1.1.5 观赏石的基本特点
1.1.6 石玩与风景石的区别
1.2 雨花石
1.2.1 雨花台与雨花石
1.2.2 雨花石研究史
1.2.3 颂歌献给雨花石
1.2.4 具高雅审美情趣的雨花石
1.2.5 雨花石的奇妙
1.3 收藏雨花石的名家
1.3.1 徐悲鸿藏雨花石的珍品
1.3.2 雨花石收藏家介绍
1.3.3 雨花石珍品鉴赏
1.4 雨花石的质量与种类
1.4.1 衡量雨花石优劣的标准
1.4.2 雨花石的种类及色调
1.5 雨花石的命名与收藏
1.5.1 如何对雨花石命名
1.5.2 怎样收藏雨花石及名砾石
1.5.3 中华观赏石水晶盒
1.6 雨花石与三峡石是孪生姐妹
1.7 蓬勃发展雨花石事业
1.8 雨花石进入奥运村
1.9 陈瑞枫与文风奇石藏馆
1.10 南京中华奇石馆与雨花石博物馆
1.11 各色各样的观赏石收藏馆
1.11.1 中华梦石城
1.11.2 唐玄奘奇石博物馆
1.11.3 徐州灵璧石馆
1.11.4 崂山绿石博物馆
1.11.5 北京鼎发奇石馆
1.11.6 锦州神州奇石馆
1.11.7 青海西部奇石艺术馆
1.11.8 中华奇石城
1.11.9 奇石王国收藏馆
1.11.10 风砺石展销馆
1.11.11 甘肃省黄河奇石馆
1.11.12 国家及省级地质博物馆
1.12 陕西省的藏石馆及博物馆
1.12.1 长安大学博物馆
1.12.2 李涛藏石馆
1.12.3 长安奇石
1.12.4 西部收藏馆
1.12.5 大秦石馆
1.12.6 伊隆居奇石艺术馆
1.12.7 西安自然珍宝博物馆
1.12.8 正在筹建的西部奇石馆
1.13.9 西安奇石村拜石斋
……
2 盆景、假山、园林造型石
3 砚石及石砚鉴赏
4 印章及印章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赏石探韵·盆景叠翠·石语墨华:古石珍玩鉴赏》 本书精选中国历代珍稀奇石,涵盖了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四大类,以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证,带领读者走进奇石的奇妙世界。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讨了相关石种的起源、发展、鉴赏要领、文化内涵及收藏价值,力求为广大石友、收藏爱好者及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实而生动的参考。 第一部分:赏石意趣·山水微缩 本部分聚焦于观赏石,从“四大名石”如灵璧石、太湖石、昆山石、英石等传统名品,到近年来兴起的各类奇石,如玛瑙石、水晶石、长江石、戈壁石等,均有详尽介绍。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石头在形态、色泽、纹理、质地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形态之美: 赏石的形态千姿百态,或峻峭如峰,或圆润如卵,或层叠如峦,或蜿蜒如龙。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图例,解析不同形态石的审美价值,例如“瘦、漏、透、皱”等经典赏石要素,以及如何从自然形态中领悟山水之韵。 色泽之妙: 石头的色彩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矿物成分所赋予石头的斑斓色彩,从素雅的灰白,到浓郁的墨黑,再到鲜艳的红黄,以及令人惊叹的复合色彩。色彩的搭配与和谐,是衡量赏石优劣的重要标准。 纹理之巧: 石头的纹理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如水波荡漾,或如云雾缭绕,或如动物斑纹,或如抽象画卷。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各种典型纹理的成因与欣赏角度,例如“水草纹”、“网纹”、“火焰纹”等,解析它们如何为石头增添无限的诗意与想象空间。 质地之纯: 石头的质地决定了其耐久性与触感。我们将探讨不同质地的石头,如玉石类、石英岩类、页岩类等,分析它们的硬度、光泽、密度等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石头的观赏价值和收藏潜力。 文化意蕴: 赏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雅士视为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追溯赏石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介绍历代文人墨客对赏石的品评与赏玩,以及赏石在诗词、绘画、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鉴赏与收藏: 本部分将提供一套系统的赏石鉴赏方法,包括如何从科学、艺术、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以及如何辨别真伪、评估价值。同时,也将提供实用的收藏建议,如保存、养护、布景等,帮助收藏者更好地发掘和珍藏属于自己的奇石宝藏。 第二部分:盆景石韵·山水入画 盆景石是盆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质感,在小小的盆景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本部分将重点介绍用于制作盆景的各类石头,并深入探讨盆景石的选择、搭配与艺术处理。 盆景石的种类: 我们将介绍适合制作盆景的常见石材,如千层石、斧劈石、龟纹石、斧劈石、砂积石、芦管石、黄蜡石等,分析它们各自的形态特点、颜色变化以及在盆景中的表现力。 形态与构图: 盆景石的形态直接关系到盆景的整体意境。本部分将详细讲解如何根据盆景的主题和风格,选择恰当形态的石头,例如选择具有“山”之势的石头来营造山峦叠嶂的景观,或选择形态秀丽的石头来表现溪流、瀑布等水景。 色彩与质感: 石头的颜色与质感能够极大地丰富盆景的视觉感受。我们将探讨不同颜色和质感的石头如何搭配,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例如深沉的颜色可以表现山石的苍劲,而细腻的质感则能增添景致的柔美。 组合与搭配: 在制作盆景时,石头的组合与搭配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多种组合技巧,如“一石为主,众石辅佐”,或“多石组合,形成整体”,以及如何通过石块之间的疏密、高低、大小来构建富有层次感的盆景画面。 意境的营造: 盆景石的最终目的是营造独特的艺术意境。本部分将结合大量优秀盆景实例,解析盆景石如何与其他元素(如植物、苔藓、流水等)协同作用,共同表达自然山水之美、人生哲理或特定文化主题。 养护与展示: 盆景石在盆景中的展示和养护是保持其美感的关键。我们将提供关于如何清洁、固定、以及与其他盆景元素协调养护的实用建议。 第三部分:石砚文脉·墨香古韵 石砚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其材质、造型、工艺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部分将聚焦于各种珍贵的石砚,从其材料选择到艺术雕刻,再到文化价值,进行全面解读。 石砚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将追溯中国石砚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简单实用,到宋元明清时期的精工雕琢,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砚的特色。 名贵石砚材质: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几种在中国石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材质,如端砚(包括老坑、坑仔岩、梅花坑等)、歙砚(包括龙尾石、眉子石等)、洮砚、澄泥砚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石材的矿物构成、质地特点、发墨性能以及它们为何能成为制砚的上佳选择。 砚台的造型与纹饰: 砚台的造型千变万化,从古朴典雅的抄手砚、风字砚,到创意十足的自然形砚,以及带有吉祥寓意的瑞兽纹、山水纹、花鸟纹等。我们将解析不同造型和纹饰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和艺术审美。 制砚工艺与技巧: 精湛的制砚工艺是石砚价值的重要体现。本部分将介绍石砚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如选石、石胚处理、雕刻、打磨、配盖等,并探讨不同流派的制砚风格与特色。 石砚的鉴赏要领: 如何鉴赏一枚石砚?我们将从石材的优劣、造型的美观、雕刻的精细、款识的真伪、以及砚台的实用性和历史价值等多个方面,提供一套完整的鉴赏指南。 石砚的文化意义: 石砚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身份象征和艺术品味。我们将探讨石砚在文学、艺术、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古代文人如何通过石砚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第四部分:印章石章·文人闲趣 印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用于制作印章的印石,同样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魅力。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各类印章石,以及印章的艺术价值。 印章石的种类: 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四大名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青田石。对于每种名石,还将进一步细分其种类,如寿山石中的田黄、芙蓉、杜陵、荔枝洞等;昌化石中的鸡血石;巴林石中的鸡血石、冻石等;青田石中的灯光冻、鱼蜡冻等。 石材的色泽与质感: 印章石的色彩变化丰富,质地温润细腻,这是其成为艺术品的重要基础。我们将分析不同印章石的色彩构成、纹理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印章的视觉美感。特别是对于鸡血石,其鲜红的血色更是其独特魅力的所在。 印章的造型与雕刻: 除了石材本身的价值,印章的造型设计和艺术雕刻也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价值。本部分将介绍常见的印章顶雕、印身雕刻,以及如何根据石材的特性和主题进行艺术创作。 印章的鉴赏标准: 评估一枚印章的价值,需要综合考量石材的稀有度、色泽的鲜艳度、质地的细腻度、雕刻的精湛度、以及印章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印章的收藏与传承: 本部分将提供关于印章石收藏的实用建议,包括如何辨别石材的真伪、如何评估市场价值、以及如何妥善保存和展示印章藏品。同时,也将探讨印章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致力于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文字、专业的鉴赏,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石珍玩,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和历史之厚重。无论您是资深的收藏家,还是初涉此道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和审美的愉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石砚收藏者,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帮助很大。我之前在购买石砚时,常常会因为对其材质、工艺了解不深而感到困惑。这本书中关于石砚的详细介绍,包括不同石材的特点、产地、历史,以及各种款式的鉴赏要点,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如何辨别石砚的真伪,如何判断其价值,都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砚新仿”的章节,教会了我如何从细微之处辨别出老砚的痕迹。而且,书中还列举了不少历史上著名的石砚,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石砚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石砚收藏之路上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美学”的探讨,它不仅仅局限于石材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是更深层次地挖掘了石头所承载的文化审美观念。作者在描述一块观赏石时,经常会引用古代诗词歌赋,或者联系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将石头的美与文人情怀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人在欣赏石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深度和韵味。例如,在介绍一块形似山峦的观赏石时,作者会描述它如何唤起观者“登高望远”的遐思,如何传递出“天地悠悠”的哲学思考。对于盆景石,则会强调它在方寸之间所营造出的“咫尺山林”的意境,以及这种意境所体现的“寄情山水”的东方哲学。这种解读方式,让赏石不再是简单的收集和摆弄,而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交流和灵魂的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石砚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名贵石砚的材质、产地、历史,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石砚的造型特点、雕刻工艺以及使用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石砚,书中会追溯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让我了解到,一块小小的石砚,往往承载着一位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墨堂”的描写,以及如何通过石砚的材质和设计来影响研墨的细腻程度和效果。这种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的讲解,让我对石砚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文人的用砚习惯和对石砚的评价,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气息,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首先,它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脉络,让读者对整个石文化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便逐一深入探讨了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和印章石这四大类别的鉴赏要点。在观赏石部分,作者从“形”、“质”、“色”、“纹”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配以大量的实例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学习如何去欣赏一块观赏石的独特魅力。对于盆景石,则侧重于它与盆景艺术的结合,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石头来营造山林野趣,如何通过巧妙的构图来表现自然景观。而石砚和印章石的部分,更是将焦点放在了材料的稀有性、工艺的精湛度以及文化寓意上,特别是在介绍石砚的种类和制作工艺时,那种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整本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读懂,同时又不乏专业深度,让资深玩家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作为一名印章石的爱好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一直对那些色彩斑斓、质地细腻的印章石着迷,但对于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价值,了解并不深入。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的印章石产地,如寿山、青田、巴林等,并对各地的代表性石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它们的质地、颜色、纹理以及历史文化渊源。书中还讲解了如何从印章石的“色”、“质”、“形”、“韵”四个方面来进行鉴赏,并提供了许多辨别优劣、识别真伪的实用技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石品”的讲解,它让我了解到,一块好的印章石,不仅仅在于其美丽的外表,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潜力。这本书让我对印章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石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赏石、盆景石、石砚和印章石的书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石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鉴赏要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意境”的解读,无论是观赏石中的山水情怀,还是盆景石的微缩山林,亦或是石砚的文人雅趣,作者都能够用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一块石头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而且,书中对于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石材的特性也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例如在介绍印章石时,就细致地阐述了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不同石材的质地、色泽、硬度以及各自的代表性品种,并给出了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品鉴的实用建议。这种专业性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也非常喜欢,它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和专业,又不失文人式的雅致和生动。作者在介绍石头时,常常会运用一些比喻和联想,将冰冷的石头赋予生命和情感,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例如,在描述一块色彩斑斓的观赏石时,作者可能会将其比作“大自然的调色盘”,或者“一块凝固的山水画”,这种生动的描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也清晰易懂,不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笔优美,内涵丰富,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是太喜欢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厚实,印刷精美,色彩还原度很高,图片都特别清晰,无论是那些温润如玉的盆景石,还是鬼斧神工的观赏石,亦或是文人墨客钟爱的石砚和印章石,都呈现出它们最迷人的质感。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讲究意境和雅致的年代。封面上的那块山水盆景石,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雄浑的山峦,色彩的搭配也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爱上了这本书。而且,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统一,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古典韵味,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花哨,浮于表面。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每一样藏品时,都会配上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每一个角度都经过精心构图,光影效果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石材的天然纹理、色彩层次以及它所蕴含的意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绝对是顶级的,每一张都像是艺术品。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仔细端详那些照片,揣摩石材的纹理、色泽和光泽,从中学习如何去捕捉石头的神韵。特别是那些盆景石的照片,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微缩的自然景观之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生机。还有那些印章石,书中的图片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它们细腻的质地和瑰丽的色彩,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拍摄同一块石头时,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进行拍摄,这样能够全方位地展现石头的魅力,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它的美。这种对视觉呈现的重视,让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评分

我是一个初次接触盆景石的爱好者,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从最基础的盆景石分类、选购技巧讲起,逐步深入到如何根据石头本身的特点来设计盆景的构图,如何用石头来营造不同的山林意境。书中配有大量的实例图,让我能够直观地学习各种盆景石的搭配和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境营造”的讲解,它教会了我如何通过石头的摆放来表现山势的起伏、溪流的蜿蜒,以及如何让石头与盆土、植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微缩景观。这本书不仅传授了技艺,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