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版和资料的丰富程度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和资深文化爱好者量身打造的“百科全鉴”。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带着思考和笔记去细读的严肃著作。信息的密度极高,每翻几页,就会遇到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来印证或深入了解的术语、人名或事件背景。尤其是那些附录中的原始文件扫描件或者早期出版物的目录摘录,对于我们这些对出版史有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一种直接面对“一手材料”的机会,让你能够绕过后世的解读和转述,去感受当时信息传播的原始状态,这对于任何想探究中国近现代知识传播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田野调查样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连续性”与“适应性”的完美辩证统一。中华书局跨越了帝制、民国、新中国成立等几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每一次历史巨变都要求它进行根本性的自我重塑,但贯穿始终的,是对“整理国故,传承经典”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这种坚守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以极其灵活的方式去适应新的政治气候和文化需求。比如,它如何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批古籍进行不同的注释和解读,以适应时代的教育目标,这本身就构成了一部精彩的文化变迁史。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梳理,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家文化机构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既能保持自己的航向,又能巧妙地调整船帆,持续前行。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单纯按时间轴罗列事件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节点”和“侧影”来构建整个百年图景。比如,它可能在记录一个重要的出版项目时,会穿插几页当时相关学者的通信摘录,或者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瞬间变得具体可感,有了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这种叙事手法,如同在宏伟的壁画前,忽然被一处精细的雕刻吸引,让你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它成功地将机构的发展史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乃至政治脉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立体式的、充满张力的历史画面,而不是孤立的、自说自话的“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一看就知道是出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庄重的色调,让人联想到历史长河中那些不朽的篇章。特别是当你翻开扉页,看到那清晰锐利的宋体字排版,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事件的流水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出版物艺术品。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书香,似乎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前辈们在筚路蓝缕中创办这家百年老店时的那份执着与情怀。从书籍的整体质感上,就能体会到中华书局对于“中华”二字所承载的文化重量的敬畏之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只有真正沉浸在文化传承事业中的机构才能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和尊重。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使命感”。这并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表述,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转折点上所做出的抉择和坚守的描述,自然流露出来的。想象一下,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何顶住压力,坚持对经典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这需要何等的文化定力和远见卓识。书中的那些零散的记载,比如关于某次迁址、某批重要印版的抢救,都暗示了背后是无数知识分子和出版工作者默默的牺牲与奉献。它让我们看到,一家出版社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出版了多少畅销书,更在于它在关键时刻,是否忠诚于并守护了民族的文化根基。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比单纯的业绩数字要震撼得多。
评分吾前记“钓底”,视浮子之摆动定鱼之大小,文虽不工,自谓颇足以曲曲传其窍要。去年于北海公园船坞之前“钓底”,“搭窠”之后,垂丝投饵,静坐而视其浮子,浮子矗然屹不动,可半时,鱼渐集,双泡频自水底涌上,凝视其变动,久久浮子寂然,双泡涌如故,心焉异之。时有二友,皆精于钓,相与议,避而之他,吾独以为巨鱼将至,姑俟之。历又一刻钟,浮子陡动。先是浮子直立不面,出水可寸许,水面忽起双泡,泡灭又起,浮子动,仅一上下,渐自下而上,倾侧欲跌,二友鼓掌日,鱼果至矣,吾掣之,巨浪汹涌,水花四溅,竿曲丝直,力提而不能出水,于是起而执竿,逆退而曳其丝,二友则立岸旁俟之,防其他变,时鱼已上钩,而尚未见所钩者为何鱼也,曳近岸,友乃狂呼。提而出,得巨鲫,其长尺有半,金鳞乌首,目灼灼视人,归而权之,得二斤许。友理竿丝,欲再钓,吾执不可,友垂丝历一句钟,浮子寂如故,吾促之他,友每以巨鱼将至见拒,直至夕阳已下,柳烟瞑合,方止,卒无所得焉。此鱼既硕大,鱼之小者不敢至,故“搭窠”之后,不见他鱼,既钩之后,鱼不敢复至也。按北京一二斤许之老鲫,为吾所钓者,以万生园为独多。项城当国时,北海为公府消防队驻警,吾识其主者得人钓,所钓皆巨鱼,然未有如此次“钓底”所得者。
评分对了解中华书局发展过程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分一并收下了
评分很不错的书。刚开始买的掉页了,于是重新换了一本,速度很快,一天就收到了。这本大事记收录的资料还比较详细,对了解历史很有帮助。书的尺寸和A4纸差不多大。
评分读网友高卧东山《周子美与泽存书库》一文,知道了些《纯常子枝语》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笔记《纯常子枝语》原为稿本,文死后辗转归了武昌藏书家徐行可。后来汪精卫设法将稿本借出,嘱陈群刻印出版。“陈群特意找了扬州的刻工来雕版,样书刻好后又由周子美、李霈秋进行了仔细的校对,最后终于赶在汪精卫六十大寿前刷印了二百部献礼。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一部有马叙伦毛笔题跋的《纯常子枝语》,十六册蓝印大本,受赠自陈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纯常子枝语》虽不是“十六册蓝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书前有汪兆铭序文,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卫在序中谢了这位谢那位,却没有提及周子美,不知为何。【〇九、十一、八】
评分一并收下了
评分中华书局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出版社之一,除了书价以外,呵呵。这本百年大事记和另外一本百年书目是书局百年店庆时出的,印数不多,但却一直都有库存。书目那本我很喜欢,资料性很强。这本大事记也值得读一读,了解下百年中华的风采。
评分《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中收有一本《石下草》书影,封面上的字迹是作者应悱村签赠给唐弢先生“教正”,书是杂文集,出版于一九四九年三月。读方韶毅《泥土社往事》可知,这位应悱村先生虽当了泥土社的发行人,但只是挂名,真正的负责人是许史华(许思梅)。许当时因有“案”在身,不便出头露面,便把应悱村推到了版权页中“发行人”那一栏担个虚名。有趣的是,担虚名的应悱村用的也不算是真名,而是“应非村”,“悱”少了一颗“心”,变成了是非的“非”。五十年代初他还照写他的杂文,杭州《当代日报》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第四版“湖滨”副刊的头条,即是他写的《谈才气》,同一版面上还有王静、赵树理、孙犁等人的文章。泥土社因胡风案化为飞灰后,他到华东师大中文系当了教师。八十年代他给学生汪济生的本科论文写过如下评语:“全书引证广博,立论明确,文亦纵横恣肆,自成一格。我与该生多次接触交谈中,更知其读书面广,表达力强,才、识、学、胆兼备,实为青年学生中不可多得之人才。”文风迥异时流。【○九、十、二十七】
评分(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