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誌:從紅海到中國

東方誌:從紅海到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葡萄牙] 多默·皮列士 著,何高濟 譯
圖書標籤:
  • 東方誌
  • 紅海
  • 中國
  • 曆史
  • 文化
  • 貿易
  • 航海
  • 地理
  • 阿拉伯
  • 中東
  • 絲綢之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43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09738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20世紀偶然被發現的珍貴文獻。
   從紅海到中國,一位葡萄牙使者細心記下的沿途地區方誌。
   一部真實有趣地記載瞭東方諸國風土人情的古書抄本。
   一部提供瞭生動的16世紀東方地理曆史情報的優秀作品。

內容簡介

  

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派往東方很多批使者,其中一位名叫皮列士的使者從非洲東海岸到達中國、日本,並記述瞭沿途的地理、風俗、氣候、經濟、政治、曆史等方麵的見聞,最終匯輯成書,就是這部《東方誌》。由於皮列士和航綫與鄭和下西洋的航綫大緻相近,他的著作與鄭和的記述也就成為瞭研究該地區曆史和東西方交流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尤其重要的是,很多地方,這部書彌補瞭鄭和敘述的不足,其細緻入微的記述,生動地再現瞭16世紀時期這一地區的風貌。

作者簡介

多默·皮列士,是葡萄牙派往中國的第一位使者,他原為葡萄牙王子的藥劑師,後隨東徵船隊來到馬六甲擔任藥物生意經紀人。被派往中國後,皮列士經曆瞭重重麯摺、苦難,被監禁、發配,最後於16世紀中期死於中國。皮列士死後,其著作《東方誌》長期湮沒世間,直至20世紀纔被發掘,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最珍貴的曆史文獻。


何高濟,1933年生,北京大學西語係畢業。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移居巴西。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錶論文多篇,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的編寫工作。主要譯著有:誌費尼《世界徵服者史》、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利瑪竇《中國劄記》、曾德昭《在中國誌》和安文思《中國新史》等。

目錄

導論 巴黎古抄本
多默·皮列士傳注
多默·皮列士《東方誌》簡介
序言

第一部——埃及到坎貝
埃及到忽魯模斯
忽魯模斯
波斯
諾紮乞斯
拉傑普特
坎貝

第二部——坎貝到锡蘭
德坎
果阿
坎納拉
納辛加
馬拉巴爾
锡蘭

第三部——孟加拉到印度支那
孟加拉
阿拉坎
白古
暹羅
緬甸
柬埔寨
占婆
交趾支那

第四部——中國到浡泥
中國
琉球
日本
浡泥
菲律賓

第五部——印度群島
蘇門答臘
爪哇
東南諸島
班達,塞蘭,安波那
摩鹿加
中央諸島

第六部——馬六甲
早期的曆史
鄰近諸地
地方行政
貿易
葡萄牙人的占領

附錄 明代馬六甲和中國的交往
附圖一 印度西海岸
附圖二 馬六甲及其鄰近地區
附圖三 東方輿地圖

前言/序言


東方航綫:跨越韆年的貿易與文化交融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對古代至近現代一係列重要航綫、貿易樞紐和文化交流事件的深入剖析,勾勒齣一幅橫跨歐亞非大陸的“東方航綫”的全景圖。它旨在探討在不同曆史階段,連接東方與西方,塑造瞭全球貿易格局和文明形態的關鍵通道。本書將重點放在這些航綫背後的驅動力——不僅僅是香料、絲綢或貴金屬,更是技術革新、政治博弈以及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第一部分:早期海陸通道的構建與奠基 本部分追溯瞭最早期的陸上和海上連接,重點關注波斯灣、阿拉伯海以及紅海沿岸的早期航海實踐。 風的信使:季風貿易的初期形態 探討瞭印度洋季風規律的掌握對早期貿易的決定性影響。如何依靠對季節性風嚮的精確預判,使得阿拉伯、波斯以及印度次大陸的商船得以定期往返,形成最初的區域性貿易網絡。重點分析瞭亞曆山大港、第比利斯(T’bilisi)等早期中轉站的作用。 對“香料之路”的陸地部分——“草原絲綢之路”與南段“香料之路”的交匯點進行瞭細緻梳理,特彆是巴爾米拉(Palmyra)和佩特拉(Petra)等綠洲城市的興衰,它們如何作為東西方物資交換的關鍵節點,在帝國衝突中尋求生存之道。 羅馬與漢帝國的交匯:絲綢的早期流嚮 深入研究瞭絲綢如何通過中介貿易,抵達羅馬世界,以及這種奢侈品對西方社會結構和經濟産生的微妙影響。這不僅僅是商品流通,更是權力象徵和文化符號的轉移。 分析瞭早期海上航綫的風險與迴報,包括對珊瑚礁、洋流的認知程度,以及當時造船技術的局限性如何製約瞭貿易規模。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繁榮與樞紐的轉移 中世紀是東方航綫體係成熟和全球影響力擴大的關鍵時期。伊斯蘭文明的崛起和擴張,為這些通道注入瞭新的活力和組織能力。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商業網絡 詳細描述瞭巴格達、開羅(福斯塔特)和霍爾木茲等城市如何成為跨區域貿易的金融和知識中心。伊斯蘭商人在航海技術(如星盤的使用、對磁羅盤的早期應用)、信用體係(如“薩剋”支票的雛形)方麵的創新,極大地提升瞭長途貿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聚焦於中國瓷器、茶葉與印度棉布在阿拉伯海域的交換模式,以及這些商品如何通過北非和拜占庭帝國間接輸送到歐洲。 宋元中國的海上雄心 評估瞭宋代和元代在造船技術上的飛躍,特彆是福船、廣船等大型遠洋船隻的建造能力,這使得中國商船能夠更穩定地到達東南亞、印度甚至東非海岸。 考察瞭泉州、廣州等港口作為世界級貿易中心的運作機製,以及官方(如市舶司)在管理和稅收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瞭宋元時期對外來宗教、語言和科學知識的吸收與融閤。 地中海的競爭與歐洲的覺醒 分析瞭威尼斯和熱那亞等意大利城邦,如何巧妙地利用十字軍東徵後的權力真空和拜占庭帝國的衰弱,在東地中海建立起對奢侈品進口的壟斷地位。 重點研究瞭歐洲內部對東方財富的渴望如何驅動瞭地理大發現的準備工作,包括對地圖繪製和遠洋航行技術的投資。 第三部分:大航海時代的衝擊與重塑 葡萄牙、西班牙的遠洋探險,標誌著東方航綫格局的根本性轉變,傳統的中介貿易體係遭受重創。 葡萄牙的“殖民主義的香料” 詳盡分析瞭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直達印度卡利卡特(Calicut)的航行,如何顛覆瞭長期以來由阿拉伯和威尼斯控製的香料貿易路綫。 探討瞭葡萄牙在印度洋建立的“卡薩達印度”(Casa da Índia)體係,以及“槍炮與許可證”(Guns and Passports)政策對當地既有貿易秩序的破壞與重構。重點分析瞭馬六甲(Malacca)被占領對區域平衡的連鎖反應。 西班牙的太平洋轉軸與美洲白銀 介紹瞭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以及隨後開闢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本書認為,這一航綫是真正意義上將太平洋納入全球貿易體係的開端。 深度剖析瞭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如何通過太平洋(阿卡普爾科)和跨洋運輸,最終匯集到中國的需求中心。探討瞭這一龐大白銀流入對明清兩代經濟結構産生的深刻通脹壓力和貨幣體係的變遷。 荷蘭與英國的挑戰:東印度公司的崛起 對比分析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和英國東印度公司(EIC)的商業模式差異。VOC專注於對香料的壟斷(特彆是對“香料群島”的控製),而EIC則逐步將重心轉移到印度次大陸的棉布和茶葉貿易上。 分析瞭這些特許公司如何從貿易實體轉變為準主權國傢,最終影響瞭亞洲的政治版圖。 第四部分:近現代轉型與新通道的齣現 本部分關注工業革命後,東方航綫在技術革新和地緣政治變化下的演進。 工業革命與貿易的規模化 探討瞭蒸汽船的普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鑿,以及電報技術對航運時間、信息傳遞速度的革命性影響。這些變化如何使得歐洲列強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乾預亞洲腹地。 重點分析瞭茶和鴉片貿易的巨大轉變,以及茶葉種植園化(從中國轉至印度和锡蘭)對傳統生産模式的衝擊。 地緣政治的瓶頸與通道的戰略化 考察瞭蘇伊士運河對全球航運的戰略意義,以及其控製權如何在英法之間轉移,成為帝國控製力的核心體現。 分析瞭鐵路建設(如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印鐵路的早期規劃)對傳統海運路綫的潛在威脅和互補作用,預示著未來陸地通道的重要性將再次提升。 結論:永恒的連接與適應 本書最後總結道,東方航綫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適應環境、追求利益和文化交流的體現。它從依賴自然力量的季風貿易,發展到以技術和軍事力量為後盾的殖民貿易,最終演變為現代全球供應鏈的基礎。雖然具體的商品、技術和權力結構不斷更迭,但東方與西方的相互依賴和持續連接,是曆史發展中不可逆轉的主題。本書試圖展示,理解這些航綫的演變,就是理解全球化進程的深層邏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贊嘆,它似乎不是簡單地復述已知史實,而是深入曆史的肌理,重新梳理瞭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細節。作者對文獻的駕馭能力極強,將晦澀難懂的古代記錄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得復雜的政治經濟格局變得清晰易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在曆史的長廊中,觸摸那些鮮活的印記。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地區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時,那種曆史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在贊嘆作者研究之廣博的同時,也不禁對曆史真相的探求産生更深的敬畏。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學術化的專業著作,但閱讀後發現,作者的文筆中充滿瞭對曆史的浪漫情懷。他不僅在分析曆史事件,更是在重塑一種曆史的“感覺”。那種對異域風光的想象、對遠航的敬畏、對不同文化交融的美好憧憬,都滲透在字裏行間。這種情感的投入,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溫度、有靈魂。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通往過去的橋梁,讓人在知識獲取的同時,也獲得瞭精神上的愉悅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奇跡的由衷贊嘆。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波斯和印度洋貿易網絡的奇妙之窗。作者的敘事功力深厚,仿佛帶我親自踏上瞭那條古老的航綫。它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簡單羅列,而是將曆史、文化和貿易的交織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文明之間互動細節的捕捉,比如那些在海港城市交換的香料、絲綢和寶石,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權力與信仰的較量。讀起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跨越數韆公裏的商旅的艱辛與榮耀。那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那種在茫茫大海上與風浪搏鬥的勇氣,都被作者生動地刻畫齣來,讓人心潮澎湃。

評分

我喜歡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它張弛有度,既有宏大敘事的磅礴氣勢,又不乏微觀視角的細膩描摹。作者在描繪大曆史脈絡時,毫不拖泥帶水,直指核心;而在講述某個具體曆史人物或某個港口城市的興衰時,又能娓娓道來,富有畫麵感。讀起來非常流暢,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著作那種枯燥的說教感。仿佛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用最生動有趣的方式娓娓道來。對於一個想瞭解古代世界聯係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親和力是難能可貴的。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連接”這個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並非隻關注東方或西方,而是巧妙地構建起一個環繞印度洋的動態網絡。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將宗教傳播、技術交流、藝術風格的融閤,都置於這個貿易網絡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對古代世界的理解從孤立的區域史轉嚮瞭相互依存的全球史視角。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原來那些看似不相乾的文化元素,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通過這條海上生命綫緊密相連。這種宏觀視野的拓展,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大的饋贈。

評分

“蓋天儀”之名,在中國傳統天學儀器中從未見過。但“蓋天”是《周髀算經》中蓋天學說的專有名詞,《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長春殿講義“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頗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證,證明《周髀算經》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來自印度的。故“蓋天儀”當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儀器。事實上,整個同泰寺就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蓋天儀”,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個巨型禮物。

評分

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將自己獻給該寺,等於在該寺齣傢)不止一次,當時帝王捨身佛寺,並非梁武帝所獨有,稍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這看來更象是某種象徵性的儀式,非“敝屣萬乘”之謂。也有人說是梁武帝變相給同泰寺送錢,因為每次“捨身”後都由群臣“贖迴”。

評分

幫彆人買的,說和書店看到的一樣。

評分

火大,竟然無塑封,而封麵還皺皺巴巴,哪垃圾堆裏撿來塞給我瞭。

評分

這個禦前學術研討會,並無各抒己見自由研討的氛圍,《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是“蓋立新意,以排渾天之論而已”,實際上是梁武帝個人學術觀點的發布會。他一上來就用一大段誇張的鋪陳將彆的宇宙學說全然否定:“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識天象,各隨意造。傢執所說,人著異見,非直毫厘之差,蓋實韆裏之謬。”這番發言的記錄保存在唐代《開元占經》捲一中。此時“渾天說”早已在中國被絕大多數天學傢接受,梁武帝並無任何證據就斷然將它否定,若非挾帝王之尊,實在難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張的宇宙模型,則是中土傳統天學難以想象的:

評分

和葉萱老師的價值觀很相近,學會滿足,知足常樂,更多的時間會用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評分

和葉萱老師的價值觀很相近,學會滿足,知足常樂,更多的時間會用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評分

梁武帝在同泰寺“身”(將自己獻給該寺,等於在該寺齣傢)不止一次,當時帝王捨身佛寺,並非梁武帝所獨有,稍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這看來更象是某種象徵性的儀式,非“敝屣萬乘”之謂。也有人說是梁武帝變相給同泰寺送錢,因為每次“捨身”後都由群臣“贖迴”。

評分

幫彆人買的,說和書店看到的一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