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22岁,孙奇逢赴京应试,途中闻父亲过世,随即弃考归乡。一准古制,服丧服,筑室墓旁,为父亲守丧三年。偏偏祸不单行,三年期过又遭母丧,孙奇逢心伤之余,一仍父礼,为母亲服丧三年。孙奇逢的“倚庐六载”,乡里提及,每每称颂不已。
评分相比于其他大儒,夏峰可能没有那么知名,但是其实也是很值得看的
评分明亡后,由于故园被清军圈占,孙奇逢举家南迁至河南辉县。夏峰村位于辉县苏门山下,紧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工部侍郎马光裕赠以田庐,孙奇逢从此隐居夏峰。此间清廷多次征诏,甚至以国子监祭酒之职相聘,均遭拒绝,时人尊称其为“征君”。
评分孙奇逢(1584—1675 )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亡,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在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笔下,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在当代学者的著述中,以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也屡见不鲜。传统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历检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当此“三不朽”。
评分容城属直隶保定府,孙奇逢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为官清正,为乡人所称。孙奇逢在少年时就志向非凡,14岁入邑庠,谒杨尚宝,被问道“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之何?”孙奇逢朗声答道“效死勿去”,杨尚宝料定此子日后必有大成。17岁登万历庚子年京兆榜,与定兴鹿善继相识,一见如故。论学之余,彼此“以圣贤相期勉”。
评分《理学丛书:夏峰先生集》的编写体现了夏峰学派以此学派以慎独为宗旨,以天理为要义,以天理伦常为基础的思想。《理学丛书:夏峰先生集》深刻体现作者的思想,他认为“毋自欺”即是“致知”的首要,只有“毋自欺”才能“好恶之实”以至“自慊”,这才是“知至诚意”,“诚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作者认为“慎独”就是“毋自欺”。
评分孙奇逢(1585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学生包括费密[1]、申涵光[2]等。
评分孙奇逢是著名的理学家,本书对于了解其生平学术非常有帮助,值得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