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

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邦贤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医学史
  • 医学史
  • 科技史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历史
  • 中医
  • 传统医学
  • 文库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5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2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撰于1919年,次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发行,依次叙述太占、周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之医学,系统介绍历代医政、名医、名著及新学说、新成就,于疾病史之论述亦多所创获。1937年二版时有较大修订补充,将内容分为上古医学、中国医学、近世医学、现代医学、疾病史五篇,叙述中国医学之起源与演变、医术之发展、外国医学之传人等问题。1957年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则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医学之起源、发展之动力、医学史之分期、史料之运用等,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文化思想背景等方面阐述医学兴衰与演变。《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开创了用编年体撰写中国医学通史的新体例,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由团结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陈邦贤(1889~1976),字冶愚,江苏镇江人。著名医史学家。著有《中国医学人名志》《医学史纲要》。

内页插图

目录

例言
绪言
第一篇 上古的医学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第二章 上古的巫医
第三章 周秦的医事制度
第四章 周秦的生理卫生学
第五章 周秦医学的演变
第六章 上古疾病的名称
一、内科病
二、外科病
三、妇科病
第七章 古代药品的名称
第八章 古代医籍的考证
一、神农本草经
二、黄帝内经
三、黄帝八十一难经
第九章 参考书目录要

第二篇 中古的医学
第一章 汉代医学的隆盛
第二章 魏晋的医学
第三章 隋唐时代的古典医学
第四章 宋金元医学的概观
第五章 金元医学流派的竞争
第六章 外国医药的输入
第一节 印度医药的输入
第二节 波斯及西域地方本草医药的输入
第三节 阿拉伯医药的输入
第四节 大秦医药的输入
第七章 中古的医事制度
第一节 汉代的医事制度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事制度
一、晋的医事制度
二、宋齐梁陈(南朝)的医事制度
三、北魏的医事制度
四、北齐的医事制度
五、后周的医事制度
第三节 隋唐时代的医事制度
一、隋朝的医事制度
二、唐朝的医事制度
三、五代的医事制度
第四节 宋金元的医事制度
……
第三篇 近世的医学
第四篇 现代的医学
第五篇 疾病史

精彩书摘

有史之初,人类的记载,大多荒渺难稽,不很明白,和史前时代,也相差不远;例如他们的战争、迷信、魔术、宗教、婚姻、医药等事,也常见原始的色彩,所谓汗牛充栋的文明典籍中,尽有野蛮的原料为我们人类所欣赏。
据地质学家说:“在太古时代及中古时代,尚未有人类;到近古时代的末年,始有人类;”所谓太古、中古及近古第四层的末年,还是指的太古而言。当时人类的脑壳,已比较猿人稍大,这时的猿人,已变为野人了;野人仅能制造石斧,所以叫做旧石器时代;约经过三十万年,野人的脑髓,更加进化,能够制造石刀、石枪、石箭、石针、石叉、石凿、石锅、石臼,所以叫做新石器时代;当时人民穴居野处,毒蛇猛兽,遍地皆是,而新野人乃以石器与之搏击;偶一伤残,便涂裹包扎,以为疗法;后世的外科技术,就是从这样来的。并且原始时代人民的生活,至为简陋,夏和烈日相争,冬和霜雪抵抗,皮肤异常坚固,所以感冒很少;因为斗争掠夺的缘故,所以创伤很多;因为食物不能预先准备,有则饱餐,饿则绝食,所以消化器病很多;此外如心、肺、神经、筋骨等病,也是很多的;后世的内科治疗,就是从这样演变来的。当时病理学尚未发明,一切疾病,都以为鬼神作祟,所以用药物疗法很少,除祈祷以外,尚有卜筮睨咀等一切迷信的行为。
医学中心的目标,是为病人解除肉体的痛苦,所以医学的起源,远在太古时代;从考古各科学上之证明,知道原始时代的人,对于医疗上也具有简易的基于本能的处置,和其他高等动物相类;例如犬感觉胃不舒适时,即吃草以催促其呕吐;又如猿类能用上肢拔去皮肤内所刺入的木刺或荆棘之类。因为人类是有理智的,他能够集合许多经验的疗法,并且愈传愈广,由各人的进步,而愈熟练;这种极简单之经验,即为后日医学发达之萌芽。
先史时代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没有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便是传疑时代,这时代是很长的。近人蒙文通把太古民族分为三系:以燧人、伏羲为海岱民族,又称泰族。以炎帝、神农为江汉民族,又称炎族。以黄帝、颛顼为河洛民族,又称黄族。史籍上关于这三系医药的记载:
关于泰族的:
谯周《古史考》:“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韩非子·五蠹篇》:“民食果蓏蜂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帝王世纪》:“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
中国医学史:一部传承千年的智慧长卷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医学始终是维系民族生生不息、抵御病痛侵袭的重要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将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医学发展史。本书《中国医学史》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这部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古老篇章,揭示中国医学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发展、演变,以及其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简单的医学史年表,而是力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我们将从中国医学的起源追溯,探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与疾病斗争中萌生的朴素认识,以及早期医学活动在祭祀、巫术等原始信仰中的融合。接着,我们将步入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关注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大爆发如何影响医学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本书将深入剖析《内经》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阐释其在中医理论框架中的奠基性地位,以及为何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秦汉时期,医学的集大成者张仲景以其《伤寒杂论》开启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河。本书将详细解读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精妙之处,以及其方剂学思想的独创性,理解他如何将临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性的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华佗等名医在外科、麻醉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展现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层面的高超技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社会动荡,医学研究并未停滞。本书将介绍这一时期药物学的发展,特别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编纂,它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将关注这一时期医学著作的流传与学术争鸣,以及佛教传入对中国医学思想的潜移默化。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医学迎来了辉煌的鼎盛时期。本书将重点阐述孙思邈《千金方》的价值,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巨著不仅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更强调医德医风的培养,对后世医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唐朝官方对医学的重视,如太医署的设立,以及医学教育的规范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一时期医学对外传播的盛况,中国医学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为亚洲乃至欧洲的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本书将深入分析宋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医学文献,它们不仅汇集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也反映了宋代医学的整体水平。同时,我们将关注宋代医学理论的创新,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说”,李杲的“脾胃论”,以及朱丹溪的“相火论”等,这些不同学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针灸学的进步,如宋代针灸铜人的铸造,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在技术上的突破。 明代,中国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本书将重点介绍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这部巨著不仅详尽地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更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其科学的分类方法和严谨的态度,使其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明代医学家对温病学说的贡献,如吴又可《温疫论》的出现,标志着温病学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医的重要分支。 清代,中国医学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书将审视清代医学的特点,如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名家在温病治疗上的贡献。我们还将探讨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演变,以及官方对医学的控制和民间医学的兴盛。在西方医学传入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内部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本书将呈现这种思想碰撞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医学在面对新事物时的适应与变革。 本书还关注中国医学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看到,中国医学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与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丰富自身的内涵。例如,蒙医药、藏医药等民族医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汉族传统医学的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多元化的图景。 此外,本书将深入挖掘中国医学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到“仁者爱人”的医德观,再到“治未病”的预防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对生命尊重的态度。我们将看到,中国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健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每一章节的叙述中,本书都将力求生动翔实,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名医传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创造。我们不回避中国医学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而是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介,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医学史。 总而言之,《中国医学史》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与传承的史诗。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深刻哲学思考和博大仁爱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医学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古老的智慧,获得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启迪,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并持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总是喜欢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书籍。《中国医学史》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治疗的记录,更是中华文明在与自然斗争、追求健康的漫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去探寻中医的源头活水,理解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治疗理念。比如,我特别想了解“治未病”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医学中形成的,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理念又有什么启发意义。同时,我也对古代医学与占卜、哲学、宗教等之间的联系感到好奇,想知道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医学的独特面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中国医学史》,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了解中国医学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料堆砌,更能生动地展现中国医学从萌芽到成熟,再到与世界医学交流融合的壮丽画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不同时期医学思想的演变,了解到各种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医家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医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其独特的东方智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直很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民生福祉的领域。而医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医学发展史,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洞察其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中医理论的起源,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是如何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认识和构建起来的。同时,我也很想知道那些著名的医家,比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他们具体的医学成就和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诊疗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仁心。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我正想找一些能拓展我视野的读物,偶然翻到了这个系列的书。《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性,而其中的《中国医学史》更是吸引了我。虽然我本身并非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文明和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引人入胜的氛围。拿到手中,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让我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好奇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医学是如何萌芽、发展,又如何在不同朝代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从古代神医的传说,到经典医著的问世,再到各种疗法的演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脉络清晰的梳理,了解那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们的智慧与实践。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医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面临着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回溯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这本书,我希望能从里面读到一些关于古代医者如何观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智慧,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缺乏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些经典的医学著作,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这些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传承和发展的。我想知道,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否还能在今天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很不错的书系,内容简单明了。

评分

名家精心杰构,体大思精,值得细细阅读。

评分

非常喜欢这套书,轻型版用纸,携带很轻松。

评分

绝大部分时间可算“海晏河清”,梁朝虽偏安江左,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大约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梁武帝忽发奇想,在长春殿召集群臣开学术研讨会,主题居然是讨论宇宙模型!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可算绝无仅有之事。   这个御前学术研讨会,并无各抒己见自由研讨的氛围,《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是“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实际上是梁武帝个人学术观点的发布会。他一上来就用一大段夸张的铺陈将别的宇宙学说全然否定:“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实千里之谬。”这番发言的记录保存在唐代《开元占经》卷一中。此时“浑天说”早已在中国被绝大多数天学家接受,梁武帝并无任何证据就断然将它否定,若非挟帝王之尊,实在难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张的宇宙模型,则是中土传统天学难以想象的: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面,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现,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梁武帝此说,实有所本——正是古代印度宇宙模式之见于佛经中者。现代学者相信,这种宇宙学说还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教的圣典《往世书》,而《往世书》中的宇宙学说又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时代。   召开一个御前学术观点发布会,梁武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为这个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同泰寺。同泰寺现已不存,但遥想在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必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关于同泰寺的详细记载见《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其中说“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以前学者大多关注梁武帝在此寺舍身一事,但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曾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盖天仪”之名,在中国传统天学仪器中从未见过。但“盖天”是《周髀算经》中盖天学说的专有名词,《隋书•天文志》说梁武帝长春殿讲义“全同《周髀》之文”,前人颇感疑惑。我多年前曾著文考证,证明《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很可能正是来自印度的。故“盖天仪”当是印度佛教宇宙之演示仪器。事实上,整个同泰寺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盖天仪”,是梁武帝供奉在佛前的一个巨型礼物。   梁武帝在同泰寺“舍身”(将自己献给该寺,等于在该寺出家)不止一次,当时帝王舍身佛寺,并非梁武帝所独有,稍后陈武帝、陈后主皆曾舍身佛寺。这看来更象是某种象征性的仪式,非“敝屣万乘”之谓。也有人说是梁武帝变相给同泰寺送钱,因为每次“舍身”后都由群臣“赎回”。

评分

很不错的书系,内容简单明了。

评分

很不错的书系,内容简单明了。

评分

非常喜欢这套书,轻型版用纸,携带很轻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