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健康9元书系列:糖尿病三五防糖法》告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虽然对健康危害极大,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糖尿病关键是做到五个要点,多懂一点儿糖尿病知识,对热量的控制更严格一点儿,多花一点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心态要放松一点儿,必要的时候,适当地服用药物,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对于已经得了糖尿病的人来说,要掌握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包括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糖尿病饮食治疗、糖尿病运动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病情监测等五条原则。糖尿病治疗要做到“治必达标”,主要的达标包括体重达标、血压达标、血糖达标、血脂达标和血黏达标,使患者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相对健康,颐享天年。     
作者简介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现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他陆续发表了“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中国人需要一场行为革命”、“脑卒中筛查与干预:一项重大的国民保健工程”等科普文章,并出版了《首席专家王陇德谈掌握健康钥匙》科普图书。
    向红丁教授,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科普专家。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协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近年共发表论文140余篇,参与书籍撰写60余部,其中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自己战胜糖尿病》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双效书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并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谈谈糖尿病
1.什么是糖尿病
2.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3.糖尿病病人知多少
4.糖尿病的发展阶段
5.糖尿病高危人群
6.糖尿病前期
7.糖尿病
8.糖尿病分几个类型
9.1型糖尿病
10.2型糖尿病
11.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2.妊娠糖尿病
13.糖尿病的症状
14.糖尿病的危害
15.急性并发症
16.慢性并发症--心脑血管病
17.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
18.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眼病
19.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20.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
二、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
1.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
2.糖尿病完全可以预防
3.糖尿病的病因
4.糖尿病的遗传因素
5.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6.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是怎么形成的
7.多懂一点儿
8.少吃一点儿
9.勤动一点儿
10.放松一点儿
11.药服一点儿
12.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13.肥胖与糖尿病
14.血压与糖尿病
15.血脂与糖尿病
16.血液黏稠度与糖尿病
17.降糖药物能预防糖尿病吗
18.保健食品在预防糖尿病中的作用
19.糖尿病的三级防治
20.谈谈世界糖尿病日
三、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1.控制好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2.焦斯林和三驾马车
3.向红丁的五驾马车
4.第一匹马--教育心理
5.第二匹马--饮食治疗
……      
精彩书摘
       9.糖尿病病人如何喝
    曾有个病友问:平时经常看到有关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但很少有人谈到糖尿病病人“喝”的问题,能不能说说糖尿病病人能喝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1)先说说水:糖尿病病人不可限制饮水。水是机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无论男女老幼,身体重量的70%以上都是水,人体的生理活动大部分都要在水中进行。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天不吃饭,人还可能勉强生存,要是几天不喝水,人将必死无疑。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喝得多是因为病人血糖过高,必须增加尿量,使糖分从尿中排出,所以病人尿得多,而正因为尿得多,身体内水分丢失过多才不得不喝。也就是说,病人喝水多,是一种由于血糖过高引起的症状,是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糖尿病病人如果为了少排尿而故意少喝水,就会造成血液浓缩,过多血糖和血液中其他含氮废物无法排除,这样就可引起严重后果。有的中医主张“水要喝够,汗要出透,便要排清,才能长寿”,我很同意这种观点。这里提出的水要喝够,就是说经常注意补充水分,喝到喝下去的水很快就能从尿中排出来,这样做可使体内的废物充分排除,对身体肯定有好处。当然,对于肾脏功能不全,并伴有水肿的病人,要另作考虑。
    (2)第二是茶;茶是东方人重要的饮料,可以说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饮品。糖尿病病人当然可以喝茶,这不仅可使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还可从茶中获得多种营养成分,如茶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而且有提神、健脑、利尿、降压、调脂等多种功效。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各种茶类,但睡前最好不要喝过浓的茶,以免影响睡眠。
    (3)咖啡:咖啡也是世界流行的饮料之一,也富含对人体有利的多种营养成分,如咖啡因、单宁酸等等。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质、促进感觉、判断、记忆,让心肌功能变得较活泼,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功能。咖啡因亦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此外,咖啡因还能改善肾脏功能,排钠利尿,增强代谢。我国原来饮用咖啡的人不多,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糖尿病病人能喝咖啡,也可作为加餐时饮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咖啡所含热能高于茶,如果再同时吃点儿别的东西,往往不利于饮食控制。另外,喝咖啡时只能加甜味剂,不能加糖,这是显而易见的。
    (4)牛奶或豆浆:牛奶和豆浆都是糖尿病病人的良好饮料,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大量的蛋白质,对糖尿病病人十分有利。牛奶还可补充钙的不足,这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十分有利。
    ……      
前言/序言
       
				 
				
				
					探索健康密码:告别“甜蜜的负担”,拥抱活力人生  糖尿病,这个一度令无数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被科学、被智慧、被积极生活方式所驾驭的轨道。我们深知,每一个与糖尿病相关的数字背后,都牵动着家庭的希望与担忧。因此,我们倾注心血,为您精心打造了一套旨在 empowering 您、 empowering 您的家人,共同应对这一健康挑战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信息的集合,更是前沿知识的梳理、实用经验的提炼,以及激发内在力量的指南。  第一册:洞悉糖魔真相——糖尿病的科学认知与早期预警  在踏上健康管理之旅之前,充分了解您的“对手”至关重要。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剥开糖尿病的层层迷雾。我们不会止步于罗列枯燥的医学术语,而是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深入浅出地解析:     糖尿病的本质是什么? 从胰岛素的故事,到血糖代谢的复杂机制,我们将为您构建一幅清晰的图景。您将理解不同类型糖尿病(I型、II型、妊娠期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它们的异同点。    哪些因素在悄悄推波助澜? 遗传易感性、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慢性压力、睡眠不足……我们将一一剖析这些常见的风险因子,帮助您识别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学会如何有效规避。    “甜蜜的负担”是如何悄然降临的? 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本书将详细列举糖尿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迹象,包括但不限于:异常的口渴、频繁的尿意、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皮肤瘙痒等。我们还将强调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以及哪些人群应该格外警惕,并主动寻求医学建议。    诊断背后的意义: 当您拿到一份诊断报告时,它意味着什么?本书将解释常用的诊断指标(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的含义,以及医生如何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准确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帮助您理解,诊断并非终点,而是积极管理、重拾健康新篇章的起点。    疾病进展与并发症的预防: 了解糖尿病长期发展可能带来的潜在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激发我们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以及通过科学管理,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第二册:生活方式重塑——均衡饮食的艺术与运动的奇效  健康管理的基石,在于对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与积极调整。本书将聚焦于您日常生活中最核心的两大要素——饮食与运动,为您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充满智慧的实践指南。     舌尖上的智慧:科学饮食的金科玉律        “吃什么”比“怎么吃”更重要? 我们将打破“糖尿病患者什么都不能吃”的误区,为您构建一个健康、美味、可持续的饮食框架。        主食的学问: 认识不同种类主食的升糖指数(GI),学会选择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以及如何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蔬果的宝藏: 了解蔬菜和水果中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挑选和搭配,确保营养均衡。        蛋白质的优化选择: 推荐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鱼类、禽类、豆制品、瘦肉等,并解释其在血糖稳定中的作用。        脂肪的“好”与“坏”: 区分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学会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并控制总量。        “无糖”的陷阱与“控糖”的奥秘: 探讨市面上“无糖”食品的真相,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减少隐形糖的摄入。        个性化饮食方案的构建: 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提供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的思路和工具,包括食物交换份法、膳食计算等。        外食与聚餐的应对策略: 学习如何在不影响血糖控制的前提下,享受社交活动和外出用餐的乐趣。     动起来,让身体充满活力:运动的魔力        运动的“为什么”: 深入解析运动如何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消耗、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以及对心理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        “动”出健康: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对糖尿病管理的益处,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循序渐进,安全第一: 提供详细的运动计划制定指南,强调热身、拉伸的重要性,以及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血糖监测和安全事项。        将运动融入生活: 分享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技巧,如快走、爬楼梯、骑自行车、居家健身等,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而非负担。        运动与饮食的完美结合: 探讨运动与饮食在血糖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运动时间和强度,优化饮食效果。  第三册:情绪与压力管理——心理韧性与积极心态的培养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安宁。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和压力。本书将聚焦于心理健康,为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您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拥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理解情绪的波动: 探讨糖尿病患者可能遇到的常见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恐惧、沮丧、自责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压力是健康的大敌: 了解慢性压力对血糖水平、身体免疫力以及整体健康的影响。    倾听内心的声音: 学习如何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    情绪调适的艺术: 介绍多种科学有效的情绪调适方法,包括:        正念与冥想: 学习如何活在当下,专注于呼吸,缓解焦虑。        积极的自我对话: 培养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用正面的语言鼓励自己。        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帮助身体和心灵达到放松状态。        情绪表达与倾诉: 找到合适的渠道释放负面情绪,如与家人朋友交流、写作、艺术创作等。    建立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鼓励您与家人、朋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分享您的感受和困惑。    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了解何时以及如何寻求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将专业支持融入您的健康管理计划。    重新定义“限制”: 帮助您打破“糖尿病就是被剥夺了一切”的消极认知,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培养感恩之心: 引导您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感恩的心态,从而提升幸福感。  第四册:科学监测与个性化方案——血糖管理的智慧与进阶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的监测是优化方案、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书将为您深入剖析血糖监测的意义、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与您的医疗团队协同,制定并调整最适合您的个性化管理方案。     血糖监测:您的健康“晴雨表”        为什么需要监测血糖? 解释血糖监测对于了解身体对食物、运动、药物及生活方式的反应的重要性。        监测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详细介绍家用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校准、采血技巧、数据解读等。        何时何地进行监测? 指导您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如空腹、餐前、餐后、睡前、运动前后等)。        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学习如何理解血糖读数,识别血糖波动的规律,发现可能影响血糖的潜在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血糖控制的“终极指南”        HbA1c的科学意义: 解释HbA1c反映的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以及它在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中的关键作用。        理想的HbA1c目标: 介绍不同人群的HbA1c目标范围,以及医生如何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优化HbA1c?    与医疗团队的协作:        建立信任与沟通: 强调与医生、护士、营养师、糖尿病教育师等专业人士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主动提供信息: 鼓励您定期与医疗团队分享您的血糖监测数据、饮食日记、运动记录及任何身体感受。        共同制定和调整方案: 学习如何与医疗团队共同商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运动、药物等管理方案。        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简要介绍常见的降糖药物类型,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副作用,并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特殊情况下的血糖管理:        运动时的血糖管理: 运动前后如何监测血糖,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如何应对低血糖或高血糖。        生病时的血糖管理: 当您感冒、发烧或出现其他疾病时,血糖可能会发生变化,本书将提供应对建议。        旅途中的血糖管理: 学习如何在出行时,保持血糖的稳定。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管理”: 鼓励您培养强大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糖尿病。        设定可实现的目标: 学习如何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为达成的目标给予自己肯定和奖励。        拥抱不确定性,学习应对挑战: 认识到健康管理并非一帆风顺,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这套系列丛书,将伴您一同踏上发现健康密码、重塑生活方式、掌控生命活力的精彩旅程。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知识、实用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您一定能够告别“甜蜜的负担”,拥抱一个更健康、更充实、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