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时政类图书资深出版策划人罗晓先生,继《交锋》《变化》之后再次重磅推出深度分析中国十年来改革及前瞻中国未来发展的力作——《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中国改革走向更深次,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到底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改革共识,才能以小的代价获得社会进步?
内容简介
昔日的争论,如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等话题如今已变为中国社会的常识。随着社会转型与改革推进,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趋向复杂与细微,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和尖锐化。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甚至中国社会走向的重大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至关重要。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以2001年作为时间切入点,以改革共识为主线,深刻剖析了人世10年来中国气势磅礴而又艰难重重的发展之路,全面细致地追踪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激烈交锋与社会共识;同时,本书也对关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共识进行了理智的判断和热切的期许。
作者简介
罗晓,资深出版策划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进程。曾推出《交锋》《变化》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改革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一,一位新锐财经作者,一位具有极高人气的女作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走向、货币走势等研究,长期关注经济、社会、民生态势。其作品语言犀利、观点独出、前瞻性强,代表作有:《中国之谜》《谁绑架了我们的生活》《未触底的中国经济》《变局--中国企业怎么办》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子:今天,我们走在新的十字路口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务实的明星政治家留给时代的财富
辉煌时代
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
一个总理的忧伤
共识之光:这个时代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潜龙入海:打开入世凯旋门(2001-2003)
谁也无法阻挡中国入世的脚步
艰难入世:“少数人在谈判,多数人在喝咖啡”
十年沙场秋点兵:成绩A+
世界工厂的世界风暴
活力四射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光环正在消退
共同呼吁:转型
大江大河,归至大海
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
江泽民定下的基调:“三个代表”
中共十六大:保护私有财产
困景惊梦:如何把握发展脉搏(2004-2006)
一夜飘风泼雨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过热之忧:虚火旺盛
行政性调控的手
宏观调控是福是祸?
对民营经济的忌惮
原罪归属:是谁之过?
平地刮起“郎旋风”
“市场派”针锋相对:切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败走麦城的民营企业
涉入深水:改革不容动摇 (2007-2008)
崛起印证: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大洋彼岸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在中国成了强弩之末?
科学发展观的高瞻远瞩
给力的“大国崛起”
牢固的金融防线
政府救市背后的争议
“海量投资”是否可持续
忧伤“救市”后遗症:通货膨胀
政治改革:亟需乘风破浪
渐进式政治改革
旧疾未除,新患又生
“小政府,大社会”的尺度
增量民主道路
“谁”将权力交给“谁”?
以民为本:改革共识更加清晰明朗(2009年至今)
花团锦簇下的民富孤独
国富与民富的差距
刺眼的贫富金字塔
财富,去了哪里?
财富在政府与个人间的流转路径
全民热议:你爸爸姓什么?
田野新希望
一个乡党委书记给总理的一封信:“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农业真危险”
走出“黄宗羲定律”:取消农业税
从温饱线到富裕线,还有多少道窄门?
互联网时代的民意百态
“一夜走红”的很多故事
草根力量:真相不再“躲猫猫”
时代伤口
未来希望:对“民富国强”的沉淀与升华
改革进入深水区
使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2012年,中国准备好了吗?
精彩书摘
2004年4月28日,全国银行贷款全面暂停,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几乎是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用了八个大字--“认清形势,把握节奏”。然而,更多的人,并未清晰洞察宏观大势,不少民营企业家败走麦城。
或许,戴国芳自己从未料到,一向“不坐高级轿车,不进娱乐场所,不大吃大喝,不赌博,不住高级宾馆”的他也高调了一把。收废钢废铁发家的戴国芳,成立了常州市铁本铸钢有限公司。随着钢铁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到2002年,铁本公司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戴国芳本人也在2003年被《新财富》排人中国400富人榜第376名,估算身家2.2亿元。
随着资本的不断膨胀,蒸蒸日上的铁本亟需跑马圈地,而常州市政府也谋求大发展,希望扶植一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做领头羊,铁本成为最佳选择。有了当地政府的政策通行证,招商局、规划局一路开绿灯,当地银行也慷慨解囊。短短几周内,注册资金为3亿元,净资产仅为6.76亿元,产能200万吨的铁本就获得了来自6家金融机构43.39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也拿到了常州北新区土地5988.4亩、镇江扬中市土地4341.4亩,共近9400亩土地,总投资达到106亿元。2003年,戴国芳开始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新项目,实现其“三年内赶上宝钢”、“力争世界五百强”的远大目标。但此时,宏观调控的脚步已经加紧,铁本的违规问题陆续被反映到中央。调查组开进铁本时,戴国芳还心存侥幸--这么大的项目,建成就没问题了。
然而,戴国芳太过幼稚了。调查组来势汹汹,他以为“坦白从宽”就能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安然无恙。铁本主动向武进区政府和国税局、东安镇政府呈递了一份“自查报告”,承认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法问题,“我公司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违规投资、违规用地事项时,进行了自我财务检查,发现了经营过程中的违法问题--自2000年公司设立开始,我公司从常州物资回收公司及武进物资再生有限公司收购废旧钢铁十几亿元,其中有虚开发票近2亿元,抵扣税额近2000万元……”然而这份“自查报告”不仅没能“消灾”,反而在两年后成为检察院对戴国芳最有力的指控证据。2004年4月19日,戴国芳被警方带走,理由是“涉嫌偷税漏税,且数目可能很巨大”,戴国芳8万元家产也被封。随后,戴国芳被正式批捕,并一直羁押候审。
一等就是两年,就在人们几乎将“江苏铁本案”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遗忘的时候,2006年3月28日,常州市中级法院对“铁本案”进行了开庭审理。戴国芳及另外涉案的7人被控以同一罪名:虚开抵扣税款发票。戴国芳锒铛入狱,铁本“顺理成章”被重置,2007年,南京钢铁集团主导铁本重组的方案已获发改委批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南钢捡了个大便宜。
铁本项目的罪名原是重复建设,对于这个罪名,持反对意见者居多。前铁本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这样评价铁本项目:“我很敬佩戴老板的战略眼光,他选的那个地方是块炼钢的黄金宝地,它是个江心洲,四面都可以上料,而且他的码头做得很大,5万吨级的码头基本都建好了。当时估算,国家要上同样的项目至少需要投资400多个亿,要比铁本的100多亿翻4倍。”
曾多次考察过铁本项目的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董事长李肃告诉媒体:“当年铁本项目从钢铁技术角度论证是‘国内最好的钢厂’,投入产出非常合理,就算其他钢厂出了问题,它都能赚钱。”
戴国芳懵懂地撞到宏观调控的枪口,顾雏军则由于过于高调而惹祸上身。
2000年7月,以海外富商身份归来的顾雏军在创办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旋即在内地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资本攻伐,鼎盛时期,他控制的企业有二三十家之多。
数次并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科龙电器的收购。
……
前言/序言
《星辰大海的彼岸》 作者: 匿名 内容简介: 《星辰大海的彼岸》并非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部直白的经济分析报告。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漫长而孤寂的跋涉中,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的,关于生存、挣扎、希望与遗忘的碎片。这本书没有预设的宏大主题,也没有直白的结论,它试图呈现的,是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视角下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如何寻觅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故事的起点,并非某个具体的历史节点,而是笼罩在某种弥漫性的不安与躁动之中的乡村。年轻的“我”,在一个与世隔绝、却又渴望与外界连接的村落里长大。这里的日子缓慢而重复,土地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辛劳,也埋藏着无数代人的梦想。然而,一种隐约的变化正在发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或是担忧。村庄里的长辈们,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嘴里谈论着过去,眼神中却又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他们讲述的故事,有时是关于丰收的喜悦,有时是关于饥馑的苦难,更多的是关于那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改变着命运的隐秘力量。 “我”的成长,伴随着无数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抓住机会,远走他乡,而有些人却被根深蒂固的土地束缚?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原本平静的生活激起层层涟漪?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接触到了外界的信息,那些来自遥远城市的传说,那些描绘着崭新生活方式的文字,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未知的好奇,对改变的渴望,驱使着“我”踏上了离开故乡的道路。 这趟旅程,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更没有预想中的坦途。《星辰大海的彼岸》在此刻,开始真正展开它曲折的画卷。城市,那个传说中的“星辰大海”,并未如预想般光芒四射。它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同样充满陷阱的巨大迷宫。在这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衣冠楚楚的商人,他们的话语里充满了“机会”和“发展”,却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冷酷的算计;有淳朴善良的农民工,他们用汗水和力气,支撑着城市的运转,却又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有怀揣梦想的艺术家,他们在喧嚣中寻找着精神的寄托,却又常常被现实的金钱洪流所吞噬。 “我”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学习着城市的规则,体验着城市的冷暖。每一次的跌倒,都伴随着更深的体悟;每一次的迷茫,都带来了对自身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并没有将这些经历描绘成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那些微小的瞬间。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陌生人之间短暂的善意;在寒冷的冬夜,为了节省开销而与他人合租的狭小空间;在一次次的求职碰壁后,内心深处涌起的失落与不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我”在这座巨大城市中的真实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反思,所谓的“星辰大海”,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自由?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书中穿插着“我”与故乡的联系,有时是偶尔寄回的一封信,有时是电话中听到家人的声音。故乡的宁静与淳朴,在城市的喧嚣中,愈发显得珍贵。但同时,“我”也明白,回不去的,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故乡,也不是曾经的自己。 《星辰大海的彼岸》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长史,它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变迁下,无数普通人命运轨迹的折射。书中没有对任何特定的政策或事件进行直接评价,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曾经的集体回忆,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那些在变革中被遗忘的角落,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叙述之中。 例如,书中会提及一些曾经轰轰烈烈的建设工地,它们如今可能已荒废,只留下残垣断壁,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又或者,一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在市场的浪潮中悄然凋零,留下的却是从业者无尽的叹息。这些场景并非直接的批判,而是通过“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失落与感慨。 在探索“星辰大海”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学会了与内心的孤独和解。城市虽然繁华,却也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功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开始珍视那些真正的情感连接,无论是与曾经的故乡,还是在城市中结识的,虽然不多,却真挚的朋友。书中会描写一些淡淡的友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患难与共,却有着在彼此需要时,伸出的温暖援手。 《星辰大海的彼岸》的叙事节奏舒缓,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它更像是一首低语的歌,在寂静的夜晚,缓缓流淌。书中没有英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反派。每个人物,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个普通个体,在自己的轨迹上,努力地前行。 在书的后期,“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远方的“星辰大海”是否真的在那里?或者,“星辰大海”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内心的某种觉醒与平和?“我”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贴近内心的方式生活,不再盲目地追逐外界的定义,而是尝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一些物质上的追求,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可能意味着选择一条更为宁静的道路,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意义。 这本书的结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它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悠长的回味,以及对自身生命轨迹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体是如何被裹挟前行,又如何努力地寻找方向。它让我们理解,所谓的“成功”与“幸福”,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每个人内心的独特体验。 《星辰大海的彼岸》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也是一次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观察。它没有给予读者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无数个“我”的身影,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在那不确定性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坚守。它是一份关于生命韧性的见证,也是一份关于希望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