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据点旁边,是一个中国人的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门前。
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以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曰本士兵到这家“征集粮秣”。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那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叫骂,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他的手臂,一边对臼本兵叩头求饶。
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
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把脊背甩过来不去理他。
渡边以立正的姿式站在老汉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汉始终没有回过身来。
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慢地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
说完,他很紧张(渡边没有说他为什么紧张)。
那老汉似乎最终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波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袋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去了啊。”
渡边说,他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
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渡边说,那一刻,他仿佛心头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
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节选自《战败之日的日本人》
内容简介
并不是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不惜生命来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祖籍河北,长于北京,曾多年旅居日本,爱好文史,笔耕不辍,出版从日本史料角度揭秘中国抗战的《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多部作品,亦庄亦谐,举重若轻。其中,《国破山河在》2007年初版后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文圈十大好书(非小说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春霆哥成仁了
捍卫我们尊严的事儿
击落“天皇号”背后的秘密
战锦州--被遗忘的东北军铁甲列车部队
火焚巨兽--十九路军奇袭日军战车之谜
车桥之战中活捉的日本兵
南京保TJ战中两支成功突围的部队
中国空军奇袭武汉之谜
逸仙舰殉国遗照浮出水面
是谁把出云舰打了个“透心凉”
逃出七三一
上八路说日本话
反攻潮州--日军伤亡一千七百余人的激战
上勇无奈乏良刃--抗战中步兵轻武器对日军战车的战斗
考证冀中的无名英魂
捍卫我们尊严的人
种枪碧血--记抗日杀奸团中的校友冯运修
报国欲死无战场--记东北军名将黄显声
孙立人手下的“八国联军”
孙立人将军轶事
民国海军中的大英帝国爵士--陈策将军传
搜寻那场战争中的真实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
伪满海警纪实
剖析日本史料中“卢沟桥事变是中国的阴谋”说
交通事故水准的“大屠杀”--谈谈通州事件
毒日--历史文献揭开抗战期间日特机关在华贩卖鸦片秘密
南京大屠杀往日本的影子--写在此难七十周年
缅甸前线的大阪兵
中国战场上的被俘日军
追寻“日本八路”松井实的故乡
从小町园到“潘潘”--日本为占领军提供慰安服务纪实
战败之日的日本人
东京远东国际法庭内外的日本战犯
精彩书摘
外一篇东北军在锦州前线的布防
写到中日装甲列车在锦州前线的战斗,为了清晰地再现此战的原貌,有必要对当时的敌我态势,特别是东北军的布防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叙述。
事实上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并未能迅速控制整个东三省。东北三个省中,马占山以代省主席、黑省警备司令名义督黑省,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部控制兴安屯垦区(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吉林驻军8个旅中,赵毅二十二旅,李杜二十四旅、张作舟二十五旅、邢占清二十六旅、丁超二十九旅,吉林省政府警卫团冯占海皆起兵抗日,不肯附逆。东北江防舰队组织炮队参战。即便日军控制最严的辽宁省,也仅有中部地区沦陷。54个县中,东边道通化等23县在动摇不定的于芷山控制之下(于芷山降日后,唐聚伍据此地组织辽宁民众自卫军,兵力十余万,曾收复东边道21个县),西部锦州为中心的辽西走廊14县则与关内联成一体,在张学良的直接控制之下;辽北的彰武、法库等地也在东北军手中。而各地义军蜂起,连日本长期经营的“关东州”大连,当时也有赵国文、秋世显等领导的。大连抗日放火团”积极活动。附逆伪军稍有风吹草动即反戈相向,东北地区日军的统治极不稳定,形势尚大有可为。
而此时关内国民党政府中,亦并非完全消极,不乏力主支持张学良抗战者。9月21日,陈诚等将领联名上书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蒋、张,表示“国难之际,至今已极,亡国之惨,转瞬即见。吾革命军民以打倒帝国主义为职志,此而可忍,何以为人?职等份属军人,责在卫国,愿率所部与倭寇决一死战”,“宁可致死于亡国之前,不愿偷生于国亡之日”。26日,陆军二十六师师长郭汝栋通电各军长官,要求各路部队誓率所部“武装同志”作外交之后盾。
要是不看历史文献,真想不出陈诚还有这样血气的一面。
对张学良来说,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力主的“通过国联交涉”方针,似乎也颇有进展,国际联盟列强大多表示出对中国的支持。在外交压力下,日本政府方面态度似有软化。10月初,日本公使芳泽在国联发言,有相机归还奉天、将沈阳警务给中国、除两处布哨外撤军等说法。10月22日,国联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撤军并在11月16日前撤完。11月1日,国民政府甚至指派顾维钧、张群、张作相、刘哲为东北接收专员,准备接收日军撤退后的东北行政。这种表面的“进展”,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根本就不予信任,认为第一,国联的决议没有实施效力;第二,日本军部的强硬早已不是日本文官政府所能控制。事实上这种观点很快就得到证实。10月11日,日本关东军发布公告向日本国民宣布战果,仅战利品就达到8,000万元,炮235门,枪17万支。日本举国欢腾,天皇也转而支持关东军扩大战果,形势已经根本不具备日本撤军的可能。
然而,在这种昙花一现的好转情况下,张学良一度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振作。9月23日,张学良通电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由张作相代理边防军司令长官,米春霖代理辽宁省政府主席。10月初,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率长官公署在北平人员到锦州办公。辽西地区,原有驻扎义县的张廷枢第十二旅、孙德荃独立第十九旅和刘翰东的炮兵第八旅共计两万余守军。当时,由于东北军名将黄显声作为灵魂人物的有力协调,辽西地区在最初的混乱后开始呈现稳定,政府机构重新开始运作。这时,张学良又调常经武第二十旅,以及张树森骑兵第三旅,装甲列车各部进驻辽西。加上黄显声所部三个骑兵公安总队,辽西地区东北军的总兵力上升到近五万人。
根据当时的情况,在锦卅I前线指挥作战的,主要是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黄显声。
锦州附近的地形,情况如下:锦州扼辽西走廊咽喉,南面与山海关相连,是狭窄的沿海走廊,也是当时辽西部队与关内的连接通道,是守军的后方,要点是锦西、绥中。锦州通过义县与属于热河的朝阳也有铁路相通,但这个方向没有日军,所以基本不需要设防。
锦州向北,有铁路通沈阳,这条北宁线铁路是日军来犯的重点方向。锦州北侧第一道天然防线为大凌河。
大凌河向北,是第二个支撑点——北宁铁路和沟营铁路的交汇点沟帮子。日军可以从两条线路进攻沟帮子,一路是从沈阳沿北宁线南下,途中要经过新民、白旗堡、饶阳河、厉家窝堡、打(大)虎山。另一路是从日军已经占领的营口,经过沟营线西犯,途中要经过田庄台、大洼、盘山、胡家窝堡。这些据点,当时日军都没有控制。
那么,东北军是怎样布防的呢?
根据救国会秘书朱焕阶的回忆,最初组织锦州布防的,是从沈阳撤退下来的黄显声。黄到达锦州后,立即与第十二旅张廷枢联系,沿大凌河布防,以他带来的三个骑兵公安总队与从通辽调来的骑兵第三旅维持辽西地区治安。
显然,此时东北军本部还没有动员起来,这是一个前线将领应付紧急情况的布防。目的是如果日军南下,在大凌河对其进行阻击,以等待援军出关。张廷枢所部是东北军精锐,直接放在前线说明此时东北军顾不上保存实力了。他是张作相的儿子,与黄显声同属少壮派,所以黄调得动他。骑三旅应该是奉张学良的命令紧急赶来的,骑兵不适合防御,因此放在后方。另外两支当时在辽西的部队,布防中没有提到。我推测这是因为刘翰东部炮八旅为炮兵,机动不力,无法紧急应变。而孙德荃部第十九旅是汤玉麟的部队,张学良与汤玉麟关系微妙,所以黄显声不能调动它。
这个布防是在27日张学良下令辽宁省政府移驻锦州之前完成的。
不过,这倒是一个真要打的架势,说明东北军关外将领当时认为后续发展应该是东北军主力出关,不把日军赶走,也要和它碰一碰。
实际上,日军此时兵力并不充裕,并没有能力迅速犯锦。当时日军在东北的主力为第二师团(包括三、四两个混成旅团和直属部队)、混成第三十九旅团、大连警备旅团和六个关东军独立守备大队,以及若干由当地日本侨民、退伍军人组成的“自警团”。这些兵力中,大连警备旅团是看守关东军老巢的,专事防守没有出动。第二师团北上攻击吉林、黑龙江,第三十九旅团在沈阳周围警戒,六个独立大队看守铁道并占领沿线城镇。对锦州,日军只有少量部队和伪军骚扰窜犯。此后,一直到11中旬,日军始终与马占山部在江桥一齐齐哈尔线激战。因此,直到11月下旬,日军并未对北宁线用兵。但东北军方面也没有进行反攻。
这时,双方部署都有些调整变化。
……
尊严的重量:一部关于现代中国在动荡中寻求民族复兴的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特定历史时期的单一事件,而是以宏大叙事的手法,勾勒出二十世纪初叶至中叶,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寻求生存、挣扎求存、并最终确立民族尊严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晚清的政治剧变到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紧张局势,以及战火硝烟中的民族精神觉醒。它深入剖析了塑造现代中国的关键力量——包括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冲击与重塑、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本土化改造、新兴阶级(知识分子、产业工人、农民)的崛起与诉求,以及在列强环伺下,国家主权与民族认同如何艰难地构建起来。本书力求展现一个复杂、多面向的近代中国图景,揭示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与代价。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黄昏与新思想的黎明(约1890s – 1911) 本部分探讨清王朝末年的“病灶”——不仅是制度的僵化,更是精神世界的迷失。我们细致考察了甲午战争的深远影响,它如何如同惊雷般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迫使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亡图存”的根本之道。 重点章节分析了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教训,指出技术层面的改革难以替代体制与思想的根本性变革。随后,引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面对西方文明时的“体用之争”的升级版本:是全盘西化,还是寻求中西融合的新道路?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梁启超对“新民”的呼唤,我们展现了早期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艰难萌芽。 清末新政的成败得失被置于审视之下。新式军队的建立、预备立宪的虚晃一招,无不加速了王朝的瓦解。本部分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为标志,告别了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政治模式,但同时也引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难题:一个没有了皇帝,但缺乏现代政治伦理的国家,如何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主权?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雾与军阀的阴影(约1912 – 1927) 中华民国初建,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现实政治的残酷角力。本书详述了“宋教仁遇刺案”所揭示的民主宪政的脆弱性,以及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如何进一步打击了民众对共和制度的信心。 随后,叙事转向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这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区域性经济利益、地方精英权力结构与外部帝国主义势力干预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我们探讨了城市知识分子的抗争,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场运动的意义远超文学革命本身,它是一场针对传统伦理道德、父权社会结构和旧式教育体系的深刻批判,旨在为现代国家构建一套新的公民精神。 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政治史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走出书斋,与工人、商人等社会阶层形成初步的政治联盟。本部分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等激进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以及国民党在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下的转型。 第三部分:融合与裂变:国民政府的十年建设与挑战(约1927 – 1937)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训政”时期。本书客观评价了国民政府在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的显著进步——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教育普及率的提升、以及初步的工业化尝试。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固有的结构性缺陷:地方势力的残余、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党国体制”下政治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张力。在本部分中,对“文化抵抗”的描绘尤为重要。在官方提倡的“新生活运动”背后,是不同阶层对现代性、传统道德和国家认同的多元诠释与冲突。 同时,外部威胁从未停歇。九一八事变及其后一连串的非抵抗政策,被置于当时复杂的国内政治博弈——“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考量与民族情绪高涨之间的矛盾焦点进行剖析。这是民族尊严遭受第一次系统性重创的时期,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觉醒。 第四部分:绝境中的熔炉:全面抗战的社会与精神重塑(约1937 – 1945) 本书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最终确立现代“尊严”的决定性熔炉。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地域界限,强迫所有中国人直面一个共同的生死存亡问题。 叙事侧重于战争对社会结构的重塑:大量人口从沿海工业区向内陆迁移,催生了西南联大这样的教育奇迹,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空间性重组”;工业基础被迁移,形成了简陋但坚韧的后方生产体系;同时,乡村的抗战也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政治意识。 我们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不同战略与贡献,强调了抗战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不同的力量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保卫着中华民族的存续权。对战争中产生的文化反思、文学作品和民众的道德抉择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在极度苦难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的坚韧、团结与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正是“尊严”的最终体现。 结语:历史的回响 全书的基调在于探寻一种“被代价换来的尊严”。近代中国的历史并非一条平坦的现代化快车道,而是一场在极端压力下,对自我身份、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进行痛苦、艰难且持续不断的重塑过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现代国家是如何在血与火中,以其独特的方式,重新确立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话语权。阅读本书,即是重温那段不容遗忘的、关于如何在屈辱中站起来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