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得与失:乾隆出巡记

大清帝国的得与失:乾隆出巡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云田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乾隆
  • 帝王将相
  • 历史
  • 文化
  • 出巡
  • 政治
  • 社会
  • 王朝兴衰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8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5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一本书让你读懂大清帝国的得与失

  一个帝国很繁盛的时候,恰可能埋着日后衰落和危险的种子。

  清代享国近300年,到乾隆时期,可谓隆盛已极。此时的乾隆皇帝对于巡览在他统治下的昌盛帝国这件事兴致勃勃,进行了六次南巡活动。虽然乾隆出巡在民间有广泛影响,至今仍有各种传说,然而,历史的真实全貌到底怎样,却很少有人去揭示。

  阅读本书恰似展开一卷画工精细的千里长卷,200多年前浩浩荡荡、壮观奢靡的皇帝出巡使读者如亲历一般。通过此书,我们不仅可以沿着乾隆皇帝当年走过的道路,欣赏当时江山壮丽,还可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从此一端也可思考并发见大清帝国从盛到衰的历史迷因。

  2.社科院清史专家几十年的心血之作,具有学习和珍藏价值

  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历史普及读本。

  作者是社科院的清代史专家,研究清史几十年。本书通过丰富的材料,透过历史的迷雾,再现了乾隆皇帝巡幸活动的真实场景。

  中国古代的帝王出巡,指的是统治者离开都城到自己所统治的地方巡行的一种活动。

  人们可以通过本书撩起历史帷幕的一角,认识 18 世纪的中国社会,认识乾隆皇帝出巡给大清帝国带来的得与失,为今天的人们认识过去和开拓未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提供有益的借鉴。

  3.图文并茂,好读耐看,装帧精美

  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且配有精美的插图,简洁而清晰地给我们勾勒出了乾隆皇帝出巡的历史事件,详尽深入地介绍了清朝的历史风貌。

内容简介

  一个帝国很繁盛的时候,恰可能埋着日后衰落和危险的种子。

  清代享国近300年,历经康熙雍正两代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时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可谓隆盛已极。此时的乾隆皇帝也似乎有感于此,他对于巡览在他统治下的昌盛帝国这件事兴致勃勃。除了流连忘返于京师、直隶两地外,乾隆皇帝更是不惜耗费巨资,进行了六次南巡活动。虽然乾隆出巡在民间有广泛影响,至今仍有各种传说,然而,历史的真实全貌到底怎样,却很少有人去揭示。

  本书通过丰富的材料,透过历史的迷雾,再现了乾隆皇帝巡幸活动的真实场景,阅读本书恰似展开一卷画工精细的千里长卷,200多年前浩浩荡荡、壮观奢靡的皇帝出巡使读者如亲历一般。通过此书,我们不仅可以沿着乾隆皇帝当年走过的道路,欣赏当时江山壮丽,还可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从此一端也可思考并发见大清帝国从盛到衰的历史迷因。


作者简介

  赵云田,1943年11月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清史专家、边疆史专家。国

  家清史《藩部封爵世表·四大活佛世表》项目主持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评审专家。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书评

  赵老师是我很尊敬的一个历史学者,他对清史的研究颇有所成。这部作品是赵老师几十年的心血之作,值得拜读。

  ——畅销历史作家江城


目录

第一章 匆匆京畿行

拜谒东、西陵

南苑行围

盘山览胜

天津阅河


第二章 在豫、鲁大地上

省方问俗到河南

去山东祭孔祀岱


第三章 西巡五台山

礼佛、问俗、尽孝道

一路风光一路诗

处理政务不间断


第四章 四去盛京谒祖陵

紧张的准备工作

在前往盛京的道路上

拜谒祖陵和在盛京皇宫中

巡幸期间的施政举措


第五章 巡幸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狝

肆武柔远去木兰

在北巡御道上

美丽的热河行宫

打开庄门迎远人

木兰行围

编书、办案和惩处权臣


第六章 六下江南

到江南去

南巡路上

治理黄河与修建浙江海塘

稳定江南和游山玩水

历史的传说

功过后人评


乾隆皇帝出巡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南苑行围

  南苑,也称南海子,在永定门外20里。元朝时,这里是飞放泊。

  因为元朝有个制度,每当冬春之交,皇帝要亲自到近郊,放飞鹰隼博击长空,以尽临幸之乐,名为飞放。当时的土地只占40顷。明朝时,对这里的周垣桥道多次修葺,永乐皇帝在位时又扩大了面积,周围达120里。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朝制度,设海户1600人,每人给土地24亩。

  每年春、冬,皇帝要到这里打猎,练习武功,锻炼军队。如果遇到军事,在出征前,部队要到这里集中,供皇帝检阅。

  南苑作为皇帝的御园,狩猎和阅军的场所,条件非常好。这里有水泉70多处,树木茂盛,水草丰美。天鹅鸠鹊在空中飞翔,獐鹿雉兔在地上奔跑。不仅如此,南苑还有整齐的建筑物,完备的管理机构,既供皇帝使用,又可防止一般百姓私自闯入。

  南苑旧有四门,清朝建立后,顺治皇帝在位时增置九门。正南是南红门,东南是回城门,西南是黄村门,正北是大红门,稍东是小红门,正东是东红门,东北是双桥门,正西是西红门,西北是镇国寺门。设总尉一人,正四品,防御八人,正五品,驻守在大红门内的官署房。

  进入大红门,是更衣殿,南向,门三层,大殿三间。更衣殿建於乾隆三年(1738),殿额“郊原在望”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殿联“旧题在壁几行绿,晓日横窗一抹殷”也是乾隆皇帝所题。更衣殿南边是地藏庵,东边是小龙王庙。

  元灵宫在小红门内西边,顺治十四年(1658)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山门三楹,南向,门额为“宅真宝境”四字。山门内是朝元门,中构元极殿十二楹,圆殿重檐,有24门,供奉的是玉皇上帝。殿额“帝载元功”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殿后是元佑门,门内是凝始殿,供奉三清四皇像。东面是翊真殿,供奉九天真女梓潼像。西面是祉元殿,供奉三官像。殿前有穹碑2块。

  旧衙门行宫,宫门三楹,前殿五楹,二层、三层殿宇各五楹。该行宫在小红门西南,建自明朝,清朝顺治十五年(1659)重修。前殿殿额是“阅武时临”四字。后殿是荫榆书屋。西为西书房,南为书室。

  永慕寺在旧衙门西边,大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后边是经库。

  永慕寺建於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原是太皇太后祝厘之所,殿内供奉释迦佛像。

  德寿寺在旧衙门东边,山门三间,大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该寺建于顺治十五年,后毁于火,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大殿供奉释迦佛及阿蓝迦舍佛。

  关帝庙在德寿寺西南1里处,建于明朝,清朝乾隆三年(1738)重修。该庙有山门一楹,前殿、二层殿、后殿各三楹。前殿供奉关帝,二层殿供奉真武,后殿供奉三世佛。

  永佑庙在德寿寺东南2里处,山门三楹,大殿三楹,后宇九楹。该庙建于康熙十七年(1678),大殿内供奉天仙碧霞元君。

  晾鹰台在南苑大兴县界内,原是元朝的仁虞院,即鹰场,明朝时也称按鹰台。台高6丈,直径19丈,周径127丈。这里是举行阅兵式的地方。

  宁佑庙在晾鹰台北6里许,有山门三槛,大殿三楹,后殿五楹,东西御书房各三楹。该庙建于雍正八年(1730),大殿内供奉南苑安禧司土神像。

  南宫行宫在南红门内里许,宫门二重,前后殿各五楹,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22)。

  新衙门行宫在镇国寺门内约5里处,宫门三楹,左右垂花门内对面房10间,前殿三楹,后殿五楹。宫门前有一对铁狮子,是元朝时制作的。

  该行宫为明朝所建。行宫后殿东边,是裕性轩,轩西是澹思书屋,轩后是陶春室,轩旁为古秀亭。

  团河行宫在黄村门内6里处,有宫门3间,前后殿各5间。团河源南北宽60余丈,东西50余丈,旧称团泊。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加疏浚,拓开数十丈。团泊流出南苑墙即为团河。团河后来流入凤河,再流入永定河,汇入大清河后入海。

  南苑内除以上所述行宫和寺庙外,还有一处景点名双柳树。双柳树在南苑正中的地方,旧有古柳二株,先后凋枯,后经补植,长得郁郁葱葱。双柳树旁有水一道,名为饮鹿池,池西立昆仑石,石四面刻有乾隆皇帝写的《双柳树赋》等诗。昆仑石东边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一石幢。

  乾隆皇帝一生中多次到南苑行围打猎,检阅出征的军队。每次行围时,统围大臣督率八旗统领等,各率所属官兵先到围场布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按次序列于左边。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按次序列于右边。两翼各建旗纛以为标志,两哨前队用两白,两协用黄,中军用镶黄。合围以后,乾隆皇帝亲御弓矢,来到合围处所。各种野兽这时已经汇拢。乾隆皇帝亲射后,令御前大臣侍卫随射。如果有野兽逃出围外,乾隆皇帝就命令随围官兵追射,射中的记下姓名,以备奖赏。

  行围结束后,乾隆皇帝回到行宫,对有关人员给以不同的赏赐。

  在南苑检阅军队和行围打猎则有所不同。检阅日期要由有关王大臣奏请,交与钦天监择定。检阅的前二日,各旗要往南苑设立连营。演兵王大臣等会同领队大臣,率官兵前往住宿。武备院要在南苑晾鹰台设御营帐殿,帐殿后设圆幄,恭候乾隆皇帝到来。銮仪卫在帐殿前左右设三旗蒙古画角。侍卫班领设亲军海螺。兵部设八旗传令海螺。在台下乘马,依次排到鹿角前。八旗在本旗汛地各建号纛。八旗汉军鹿角列阵前,次列汉军炮车,左右列满洲炮车。鸟枪护军马甲依次排列。八旗前锋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排列。其次护军马甲,各按本翼本旗排列成阵。次队护军马甲在首队兵后按翼按旗排列。在首队两旁又设两翼援兵,各张旗帜。

  军队列阵排好以后,兵部堂官奏请乾隆皇帝阅操。乾隆皇帝来到晾鹰台圆幄,身披甲胄。扈从内大臣侍卫亲军等也都身披铠甲。兵部堂官奏请乾隆皇帝检阅队伍。内大臣兵部堂官在前面引导,后扈大臣及总理演兵王大臣随从,乾清门侍卫、满洲大学士等也都随行。在后面随行的,还有豹尾班侍卫,黄龙大纛,上三旗侍卫。从火器营兵开始,从左到右,阅队一周,然后乾隆皇帝返回晾鹰台帐殿。部院堂官全部穿蟒袍补服,在黄幄前两旁排列。豹尾班、三旗侍卫量地按翼排列。豹尾班旁树立黄龙大纛。三旗侍卫按队环卫。八旗传宣官在台下两旁乘马排列。侍卫每翼6人,乘马在传宣官前面,近台排列。新满洲、索伦、蒙古侍卫内马上娴习的人,共30名控马在传宣侍卫后面,按翼排列。

  这时,兵部尚书来到乾隆皇帝面前跪奏请鸣角。随后,帐殿前蒙古画角先鸣,亲军海螺、传令海螺依次递鸣。声至鹿角前,首队次队海螺齐鸣。传令海螺逐渐退回台下两边排列。举鹿角兵闻击鼓而进,鸣金而止。挥红旗则炮枪齐发,团河行宫乾隆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四方形,亭内有乾隆皇帝题诗碑一座,碑身四周镌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团河行宫诗作四首。

  鸣金则止。如此重复九次。到第十次时,连环齐发,鸣金三次,连环才停止。满洲炮至第七次停发,把炮驮载马上,人队随行。连环发结束,鸣金以后,鹿角分为八门。首队前锋护军马甲排开驻立,次队也跟随前进,在炮枪之后驻立。首队排齐候鸣螺,都大声呼喊前进。两翼应援兵也斜向前进。在殿后兵前进后,八旗火器营炮位,鸟枪护军马甲,首队前锋护军马甲,按数各到本旗号纛相近处驻立。这时鹿角分为八行,鸣螺而回,在原排列处排立。首队兵回后鸣螺,殿军也结队回鹿角内,在原排列处排列。堂官奏阅兵礼成,乾隆皇帝来到圆幄,脱下甲胄,随后前往行宫。随从大臣等人也都脱下铠甲,各率本部兵,排列队伍陆续进城。

  乾隆戎装大阅图。此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

  阅兵结束后,乾隆皇帝对参加受阅部队要给予奖励。每旗官兵赏馔宴50席,猪20,羊20,还有薪炭等物。由总理阅兵王大臣等行文该衙门预备,监看赐食。每旗的王大臣,则由总理演兵王大臣行文宗人府,以及吏、兵二部,咨取职衔,奏请乾隆皇帝钦点,适当提职加薪。

  南苑作为行围狩猎、检阅军队的场所,为什么还建筑了许多寺庙呢?对此许多人不解。乾隆皇帝也感到这是个问题,于是,他在《重修德寿寺碑记》一文中,进行了解释。原来,南苑是顺治皇帝在位时修葺的,顺治皇帝崇信佛教,认为佛可以福佑群生,所以修建了许多寺庙,给出征将士以及行围狩猎的人们以平安。但是,佛不主张杀生,而顺冶皇帝偏偏在杀生的围场内修建寺庙,岂不滑稽?于是,乾隆皇帝又说,顺治皇帝是如来身,手扶金轮,安立世界,对凡世间的十方生众,无不悲悯,正是这种悲悯心,才使顺治皇帝在南苑内修建寺庙,以便邀福庇民。后来,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直至乾隆皇帝自己,继承了顺治皇帝的因缘,阐如来心,演如来事,即使历千万劫,也要利益众生。这样,就使得习武备、和佛事本不相涉的南苑,修建了德寿寺、永佑庙、元灵宫等寺观。

  乾隆皇帝多次到南苑行围和阅军期间,写下了不少诗篇。乾隆五年(1740)秋,他奉皇太后驾幸南苑,有感而发,一连写下八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从来稽古戒禽荒,宵旰勤劳敢刻忘!

  欢乐正饶还止辇,属车侍从有东方。

  诗中表现了乾隆皇帝的勤政精神,即使在秋天郊游的时候,也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乐不忘忧,未敢一日懈政。乾隆皇帝的这一思想,在乾隆七年(1742)他写的一组《射猎南苑即事诗》中也得到了体现。这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今日翠华恁赏处,要知忧思几番经”;“承平讵肯忘戎事,万户饥寒更惕心”;“省耕省歛古曾闻,望处西成意亦欣。

  漫把丰年容易看,几多忧虑廑宵分”。承平不忘武事,这正是乾隆皇帝行围南苑的目的。在一些诗中,乾隆皇帝直接描写了行围狩猎的情景。

  乾隆十九年(1754),在一首题为《行围》诗中,他写道:

  南苑临春暮,青郊试小蒐。

  略观虞者技,宛忆少年游。

  劳众宁堪亟,携孙自有由。

  翻犁见耕父,谘穑每延留。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南苑行围后,又写了三首《行围》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春郊取便命春蒐,弓燥偏欣手更柔。

  绿野平铺天鹿锦,好教亲试佶闲骝。

  诗中所写的佶闲骝,是乾隆皇帝所乘马的名字。在乾隆皇帝写的诗中,也有一些记述了阅军的情景。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的《大阅》诗是这样写的:

  时狩由来武备修,特临南苑肃貔貅。

  龙骧选将颇兼牧,天驷抡才骥共骝。

  组练光生残雪映,旌旗影动朔云浮。

  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猷。

  从乾隆皇帝的诗中,可以看出南苑行围和阅军,规模都不是很大,特别是行围狩猎,远远不能和木兰秋狝相比。不过,规模尽管有大小之别,目的却都有相同的一面,这就是不忘武事。在乾隆皇帝南苑行围所写的诗中,有一些是写景诗,寓情于景。他描写双柳树时写道:

  南苑双柳树,昔年何葱青!

  两株立平原,千丝织晚晴。

  因循失其一,独树若无荣。

  至今行路人,犹道双柳名。

  岂无补植者,枯萎率不生。

  嗟哉草木质,尚有相怜情。

  徘徊不能去,长歌代柳鸣。

  乾隆皇帝在南苑除行围打猎和检阅军队以外,偶尔也接见从新疆来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用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在乾隆皇帝写的诗中也有体现。乾隆二十三年(1758)元宵节,乾隆皇帝在南苑赐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人等观烟火,后来他写了几首诗,记述这件事情。

  诗中有“灯火城南六十春,重观因赉远来人。村民遥近扶携至,不禁金吾例可循”等句,表现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王公来京的重视。原来,康熙二三十年间,每逢元宵节,都要在南苑陈放烟火。后来因为在西郊修建了畅春园,元宵节观灯放烟火便改在畅春园进行。乾隆二十三年,为迎接远方来人,乾隆皇帝特意在南苑陈放烟火,这中间已经过去了60余年。

  时过境迁,现今的南苑已经面貌大变,往日的围场和许多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是,通过乾隆皇帝行围南苑和阅军所写的诗句,人们对那一时代在南苑所发生的事情,彷佛还是那样熟悉,未感到丝毫的陌生。

  ……


盛世华章下的暗流涌动:雍正朝的权力博弈与制度革新 图书名称: 盛世华章下的暗流涌动:雍正朝的权力博弈与制度革新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设想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林昭]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设想一家知名历史学著作出版社,例如:紫禁城文史] 预计页数: 约 750 页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清朝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雍正皇帝(胤禛)统治的三十余年(1722-1735年)。如果说康熙朝是帝国由盛转强的奠基期,那么雍正朝则是大清帝国在制度层面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集权巩固”的加速器。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仅将雍正视为“勤政的暴君”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置于清朝中叶的宏大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大量档案、奏折、密折制度的原始文本的细致梳理,还原了一个复杂、充满张力的统治现场。 全书围绕三大核心脉络展开:皇权与集团的权力再分配、财政与吏治的空前整顿、以及文化控制与思想钳制下的社会张力。我们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在康熙晚年留下的权力真空与财政危机中,雍正如何以雷霆手段重塑了中央集权体系?这些看似“苛刻”的改革,究竟是为乾隆盛世埋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是为后世帝制的僵化埋下了隐患? --- 第一部分:权力继承的遗产与重塑(1722-1728) 本书开篇聚焦于康熙驾崩后的权力真空。不同于史书上简略记载的“九子夺嫡”的直接结局,本章细致考证了雍正继位初期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一、继位疑云与政治清理: 我们不再停留于“传位遗诏”的表面争论,而是深入分析了雍正如何迅速整合政坛力量。重点分析了年羹尧、隆科多等核心盟友的快速崛起及其权力膨胀的轨迹。通过对比新旧皇亲国戚的奏折风格,展现了新君登基后,朝廷内部弥漫的猜忌与试探。 二、密折制度的制度化与微观治理: 本书认为,雍正朝最大的制度贡献并非众所周知的军机处,而是将密折制度从康熙时期的“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的政治监控与决策系统。我们展示了雍正如何亲自撰写朱批,将奏折变成了一场与地方大员的“私密对话”。通过摘录数份关于地方水利、赋税稽查的密折往来,揭示了雍正如何绕过传统内阁与部院,直接渗透到基层行政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一人之治”的微观权力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决策效率,但也为后来的信息过载埋下了伏笔。 三、初期内阁的边缘化与军机处的雏形: 分析了雍正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行政调动,逐步架空了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制度。军机处的设立并非一蹴而就的“天才之举”,而是对日常政务需求(特别是西北战事)的一种临时性、功能性反应,随后被雍正系统化地固化为应对复杂集权统治的常设机构。本书详细勾勒了军机处早期人员构成、工作流程以及其对皇权绝对控制的贡献。 --- 第二部分:乾坤独断:财政整顿与吏治的铁腕(1729-1733) 雍正朝的“严苛”声誉,主要来源于他对财政和吏治的彻底清算。本部分着重剖析了这些改革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社会成本。 一、摊丁入亩与耗羡归公的双刃剑: “摊丁入亩”被广泛认为是雍正朝最深远的财政改革。本书详细分析了这项改革如何有效地扩大了中央的税源,减轻了底层农民的人头税负担,但同时也触动了地方士绅和胥吏的既得利益。通过分析地方官员的抵制与阳奉阴违,展现了改革推行中的巨大阻力。 紧随其后的“耗羡归公”,则是一场针对地方财政体制的革命。耗羡(附加税)原本是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的灰色收入来源。雍正将其收归公有,设立“养廉银”制度,目的明确:用高薪养廉,以制度约束腐败的诱因。本书通过对比改革前后地方官员的收入结构,揭示了中央财政对地方控制力的显著增强。 二、对“朋党”的持续清洗与官僚体系的再造: 权力集中必然伴随着对潜在反对势力的清除。本章详细梳理了对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后期的结党营私官员的处理过程。这些案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君臣反目”,而是雍正精心策划的、旨在彻底摧毁地方与中央潜在的权力集团,确保官员对皇帝个人的绝对忠诚。我们探讨了这些清洗如何迫使官员阶层转入更深层次的“自我审查”状态,形成了更为顺从的官僚文化。 三、清丈田亩与水利工程的投入: 雍正朝的勤政体现在对具体事务的执着上。本书分析了清丈田亩在地方执行中的困难,以及雍正对水利工程的持续投入。这表明,雍正深知,要维持高强度的财政汲取,首先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基本盘和稳定。 --- 第三部分:思想的铁幕与文化的边界(1733-1735) 在完成了对行政和财政体系的重塑之后,雍正开始着手解决思想层面的统一问题,以巩固其新建立的集权结构。 一、文字狱的深度分析: 与康熙朝的文字狱相比,雍正时期的文字狱在目标和深度上有所不同。康熙多针对政治投机者或反清情绪,而雍正的文字狱,特别是针对思想家和士人的案件(如查嗣好案、吕留良案的后续处理),显示出一种对儒家思想体系正统性的重新定义。雍正试图将思想的解释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强调“正统”与“君臣大义”高于一切。本书细致辨析了这些案件的司法程序,揭示了其政治目的性。 二、道教与儒学的微妙平衡: 作为深受道教影响的帝王,雍正深谙“治天下必先治人心”的道理。本书分析了雍正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对儒家伦理的强调,以及他如何利用自身的道学修养来包装其铁腕统治的合法性。这种在儒释道之间的灵活斡旋,显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确保了统治基础的广泛接受度。 三、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雍正时期对边疆治理的重大变革。本书探讨了这一政策如何打破了世袭土司的传统统治结构,引入中央任命的流官制度。这不仅是行政区划的改变,更是中央集权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渗透,极大地巩固了帝国的疆域控制力,但也带来了长期的民族关系复杂性。 --- 结论:集权的巅峰与潜在的危机 本书最后总结道,雍正朝是清帝国由“内敛式发展”转向“高压式精细治理”的关键阶段。他通过制度创新(军机处、密折)、财政革命(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思想控制(文字狱),成功地在短期内解决了康熙晚年积累的危机,并为乾隆时期三代同治的鼎盛打下了无可撼动的制度基础。 然而,这种对皇权的绝对集中和对官僚系统的超强渗透,也制造了新的系统性风险:过度依赖皇帝个人的能力与精力。一旦皇帝的勤勉有所松懈,这个高度中央集权、缺乏有效自我调节机制的庞大机器,便容易滋生惰性与僵化。雍正朝的“盛世华章”是建立在近乎透支的统治活力之上的,其留给后世的,是一个高效运转却又日益缺乏弹性的帝国躯干。 --- 推荐读者: 对清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帝王统治术感兴趣的读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希望了解“盛世”背后复杂权力运作机制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本书文风严谨而不失叙事张力,是理解清朝中叶历史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一定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尽管也有),而是源于作者对历史脉络梳理的清晰与深刻。它仿佛为我提供了一副高空俯瞰的地图,让我得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相互关联,最终汇聚成历史的走向。作者在分析因果关系时,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让人信服。尤其是在探讨结构性问题时,论证过程步步为营,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余,也对其中蕴含的规律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这本书对于理解历史的“为什么”远比“是什么”更有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直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读到的是被过度美化或脸谱化的叙事。然而,这本作品的视角转换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博弈上,而是巧妙地将镜头聚焦于那些支撑起庞大帝国日常运转的微观世界。作者的笔锋锐利而又不失温情,对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与张力,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不同阶层民众生活的描摹,尤其体现了作者的社会关怀。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艰辛与挣扎,被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为真实和立体。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读者得以跳脱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典雅而不失力量”来形容。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快感,仿佛被一种古典的韵律带着前行。很多段落,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措辞的精妙。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将深厚的史料研究,化为了流畅优美的散文。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文风古朴的同时,又注入了现代读者可以理解的时代洞察力,使得古今对话得以自然展开。这种高水准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剧,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体验的细腻丝丝入扣地编织在一起。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读起来丝毫没有历史著作常见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生动的语言复述着那些波澜壮阔的往昔。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身处盛世权力中心,却又难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复杂情感,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取细节时的独到眼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侧面描写,却往往能瞬间点亮整个历史场景,让人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的味道,触摸到衣料的质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它不仅是在陈述历史事件,更是在重构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平衡感。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议题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克制与公正性。它既没有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学者的冷静和叙述者的客观。在描述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和人物时,作者总是倾向于提供多角度的解释,将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非常可靠和值得信赖。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被灌输既定观点,而是在一个严谨的框架内,与作者共同进行历史的“探索之旅”。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叙事手法,是优秀历史作品的标志之一。

评分

一本书让你读懂大清帝国的得与失

评分

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评分

是研究型著作,不是小说。写的还行,有阅读吸引力。

评分

非常好!速度很快!五星好评!京东的服务是一流的!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

价格没得说,在京东买了几百本书了,超赞?

评分

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推荐推荐

评分

好书,绝对好书,很棒值得一看!!!

评分

装帧纸张不错,内容丰富,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