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师生、非天文专业本科和专科院校师生,以及广大天文爱好者 全书内容丰富新颖,条理清晰通顺,语言严密流畅,阐理简明精当,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广泛适用于各学科学习及天文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三版)》由多位师范院校地理系讲授“地球概论”、“天文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三版)》介绍了天文基础知识,包括天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行星、恒星、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与演化、地外文明等内容,反映了天文学的新成就,使读者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同时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三版)》内容丰富新颖,条理清晰,语言流畅,阐理简明,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并有大量图表和照片,还配有供教学与自学用的光盘资源。
作者简介
余明,女,1960年生,福建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工程”专业,长期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获校级名师荣誉。近10年,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主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主持国家视频公开课项目1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5本。主要研究方向:地学及GIS应用、天文学基础及应用。现任全国高师《地球概论》教研会理事长,福建省天文学会理事长。
主要著作:《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生成及应用》、《遥感影像的城市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实验指导》、《简明天文学教程》、《地球概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2 天文学简史 10
思考与练习 22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23
第2章 天体和天球及其坐标 24
2.1 天体和天体系统 24
2.2 天球和天球坐标 26
思考与练习 38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39
第3章 时间与历法 40
3.1 时间 40
3.2 历法 54
思考与练习 69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69
第4章 星空区划和四季星空 70
4.1 星空区划 70
4.2 四季星空 84
4.3 希腊神话与星座 89
思考与练习 89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90
第5章 天文观测工具和手段 91
5.1 获得宇宙信息的渠道 91
5.2 天文光学望远镜 95
5.3 射电望远镜 101
5.4 空间天文观测 105
5.5 虚拟天文台 116
思考与练习 119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119
第6章 天体物理性质及其测定 120
6.1 天体辐射、星等及光谱 120
6.2 天体距离、大小、质量和年龄的测定 126
思考与练习 146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146
第7章 太阳系 147
7.1 太阳系的发现 147
7.2 太阳系天体的运动和结构特征 161
7.3 太阳 164
7.4 行星及太阳系小天体概况 176
7.5 太阳系的疆域 202
7.6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203
思考与练习 213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213
第8章 地月系 214
8.1 地月系 214
8.2 月球 218
8.3 日食和月食 221
8.4 天文潮汐 234
思考与练习 245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245
第9章 地球及其运动 246
9.1 地球 246
9.2 地球的白转及其地理效应 259
9.3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效应 269
9.4 极移和地轴进动 279
思考与练习 284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284
第10章 恒星 285
10.1 恒星概况 285
10.2 恒星的多样性 293
10.3 恒星的能源和演化机制 303
思考与练习 312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312
第11章 星系 313
11.1 星系概况 313
11.2 银河系 315
11.3 河外星系 321
11.4 星云 332
11.5 星系团和总星系 334
11.6 星系的起源与演化 337
思考与练习 341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341
第12章 宇宙学 342
12.1 宇宙论研究简史 342
12.2 宇宙说原理和现代宇宙学观测基础 344
12.3 现代宇宙学的建立和发展 349
12.4 宇宙演化简史 353
思考与练习 355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355
第13章 地外生命与地外文明 356
13.1 生命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356
13.2 生命的起源 358
13.3 太阳系内的地外生命问题 363
13.4 地外文明探索的几个问题 369
13.5 人类的搜寻行动 375
思考与练习 380
进一步讨论或实践 380
参考文献 381
附录 383
精彩书摘
古埃及天文学起源很早。大约在公元前60 世纪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就得到了发展, 公元前40 世纪初尼罗河流域就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尼罗河是埃及文
明的摇篮, 每年一度的河水泛滥, 给埃及土地带来了水和肥沃的淤泥。埃及人注意到, 每当天空最亮的天狼星第一次于日出之前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偕日出) , 那就预示尼罗河即将泛滥了。于是, 埃及人在制定历法时, 便以天狼星偕日出的日子作为一年的起点, 人们叫它天狼星年。他们还认识到太阳在恒星间一年移动一周。大约在公元前30 世纪就能确定一年的长度, 先是定为一年365 天, 后又定为365天多一点。又规定每年12 个月, 每月30 天, 在年末再加5 个附加日。到公元前238 年, 埃及人正式颁布每4 年再加上一个闰日的历法(但并未执行) , 这实际上
就是现行阳历的前身。
近代人发现, 埃及金字塔的南北方向非常准确。有一座金字塔坐落在北纬30°线上, 塔的正北有一通向地宫的通道, 其倾角也恰好是30° , 表明这个通道正好对着北极。还从棺盖上发现了绘有著名星座的星图。这都说明古埃及人在当时已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
前言/序言
21 世纪是信息和航天时代, 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发展,现代天文学突飞猛进。古代天文学, 以天体测量为主, 主要研究天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运动; 至牛顿时代,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 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 天体力学, 这是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为标志, 天体物理学自此诞生并一跃成为天文学研究的主流。对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 是21 世纪重大天体物理问题; 对于地外智慧生命的研究, 又是本世纪方兴未艾的探索; 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 则是21 世纪科学的大挑战。自2007 年枟简明天文学教程(第二版)枠出版至今已有5 年, 为适应学科的发展, 作者再次对其进行了修订。第三版除保留了各章基础知识及通俗简明、严谨科学的风格外, 进一步增删内容, 以保持与时俱进。此外, 本次修订还对配套光盘资源重新设计了系统, 使之界面更友好, 增大相关信息量(如: 安排基础实验项目, 提供电子教案等) , 使用更方便, 适合教学与自学。第三版教材修订工作由余明教授完成, 配套光盘资源系统更新和内容完善由“瑾茀工作室” 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再一次感谢关注、支持和厚爱本书的师生以及广大天文爱好者。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本书旨在为对宇宙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之旅,从我们脚下的地球出发,逐步揭示浩瀚星空中的各种奇观与基本原理。我们不着眼于特定教材的结构或教学方法,而是专注于宇宙本身的壮丽与迷人之处,力求以生动、严谨而不失诗意的方式,描绘出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核心图景。 第一部分:我们立足的蓝色星球与近邻的伙伴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从我们日常可见的天空景象入手,建立起观测天文学的基础认知。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独特地位。这不仅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如何决定了季节、昼夜和时间的概念,还将剖析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如何构筑起保护我们生命的“保护伞”。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从水星的炙热荒芜到海王星的冰冷幽深,我们将逐一考察八大行星的形成历史、地质结构和大气组成。书中会详细阐述行星的分类——岩石行星与气态巨行星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它们在太阳风和引力作用下的轨道动力学。 月球的永恒凝视将占据重要篇章。我们不会仅仅罗列月球的物理参数,而是着重探讨其对地球潮汐和地质活动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月球形成假说(如大碰撞假说的最新进展)的梳理,读者可以领略到太阳系早期剧烈演化的宏大场面。同时,书中会生动描绘历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意义,以及未来深空探索中月球作为中转站的潜力。 小天体的秘密:彗星、小行星与柯伊伯带构成了太阳系的“边角料”,但它们却是揭示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我们将详细解析小行星带的分布特征、彗星的“灰尘尾巴”和“离子尾巴”的形成机制,以及超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中冰冷天体的结构与成分。通过对这些微小天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拼凑出太阳系诞生之初物质的原始信息。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与宇宙的能量源泉 跨越太阳系的边界,我们将进入恒星的国度。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也最壮观的发光实体。本书将详细阐述恒星的诞生——从巨大的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到原恒星的形成,再到核聚变的点燃。 恒星的演化路径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根据恒星的初始质量,描绘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生命终点: 1. 低质量恒星(如太阳): 如何经历红巨星阶段,抛射外层物质形成美丽壮观的行星状星云,最终冷却成为白矮星。 2. 高质量恒星: 它们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如何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结束,并将构成生命元素(如碳、氧、铁)播撒到宇宙空间。 3. 极端遗迹: 深入探讨中子星的惊人密度,脉冲星作为宇宙灯塔的精确计时能力,以及黑洞——时空结构被彻底扭曲的宇宙终极谜团。 我们将对黑洞的物理特性进行深入的非技术性探讨,包括事件视界、奇点、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引力波向我们“宣告”自身的存在。 第三部分:星系的结构、动力学与宇宙的尺度 当我们从单个恒星的尺度跃升到星系群的尺度时,宇宙的宏大结构开始显现。本书将详尽介绍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它的旋臂结构、中央的银心黑洞,以及盘面、核球和光晕的组成。 星系的分类与演化是理解宇宙结构的关键。从形态学上区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并探讨它们如何通过星系间的引力相互作用、碰撞和并合来改变自身形态。我们将审视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尺度结构,理解宇宙网(Cosmic Web)的纤维状分布。 活跃星系核(AGN)和类星体的现象,揭示了星系演化中能量释放的极端情况。这些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宇宙引擎,其亮度可以超越数千亿颗普通恒星的总和,是检验极端物理理论的绝佳场所。 第四部分:宇宙学的宏大叙事——时空、起源与命运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把读者的视野引向整个宇宙——关于“它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的终极哲学与科学命题。 我们将从哈勃的观测开始,阐述宇宙膨胀的基本概念,即星系间距离的增加,而非星系本身在空间中的移动。对红移现象的深入理解,将成为通往现代宇宙学大门的钥匙。 大爆炸模型(The Big Bang Theory)将作为我们理解宇宙历史的主线。书中将详尽介绍其三大支柱性证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及其各向同性的意义,轻元素(氢、氦)的丰度,以及星系的演化历史。CMB不仅是宇宙“婴儿时期的快照”,也是我们检验早期宇宙物理学的关键数据源。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挑战构成了现代物理学最大的未解之谜。我们将探讨引力透镜效应、星系旋转曲线如何“昭示”出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证据如何指向一个占据宇宙总能量密度约三分之二的神秘力量——暗能量。本书将对当前主流的暗能量模型和暗物质候选粒子进行梳理和比较。 最后,我们将讨论宇宙的最终命运,包括“大冻结”(Heat Death)、“大撕裂”或“大挤压”等理论模型的物理基础,带领读者思考人类在无限时间尺度下的存在意义。 本书力求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取得平衡,以激发读者对宇宙探索的持久热情,理解天文学不仅仅是关于遥远天体的学问,更是关于我们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位置的深刻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