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图 黄永玉
评分很全的一款图书。。。。。。。
评分一九七三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葫芦子,可知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历史。甲骨文已有“壶”字,像葫芦之形,是先民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其后虽以陶、铜等各种物质为之,仍名曰壶,且逐渐成为容器之专用名称。千百年后,“壶”之本义为葫芦反日益淡漠矣。
评分非常不错啊,值得一读
评分很全很全的东西!!!
评分写的很详细,值得学习
评分二 勒扎葫芦
评分“葫芦”一称,唐代始流行,古则称之壶、曰瓠、曰匏,均见《诗》三百篇。《豳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烹)之”;《邶风》“匏有苦叶”是也。《诗》郑笺:“壶,瓠也”。许慎《说文》,“瓠,匏也”。又曰“匏,瓠也。”三者可互训,故李时珍谓“古人壶、瓢、匏三名,皆可通用,初无分别。”宋代以后,葫芦品种繁衍,元王帧《农书》言及有大、小、长柄、亚腰等不同形态之葫芦(见后引文)。《本草纲目》壶卢条则称:“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葫芦。各分名色,迥异于古。”所言为明代葫芦品种及名称。清代以还,北京以身细而长者为瓠,体硕腹大者为匏。破匏为二,可以挹水者为瓢。细腰(亦称约腰或亚腰)者为葫芦(或写作壶卢)。葫芦亦用作匏、瓠等各种葫芦之总称。今本书以葫芦名篇,即取此义,因所收实物备赅不同品种,亦缘此称通俗易懂,尽人皆知也。
评分茶余饭后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