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笔记之作,肇始六朝,经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发展,到清代逢到全盛时期。清代笔记的肉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举凡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文物典籍、金石书画、诗文词章、人物轶事、社会异闻,以至各地的风俗民情,都有所记载。可以说,清代的笔记种数之多,涉及方面之广,都超过了前代。钱泳的履园丛话,就是清人笔记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一种。履园丛话共二十四卷,基本上一门为一卷,计有旧闻、阅古、考索、水学、景贤、耆旧、臆论、谭诗、碑帖、收藏、书画、艺能、科第、祥异、鬼神、精怪、报应、古迹、陵墓、园林、笑柄、梦幻,殿以杂记两卷。单从门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书正体现了笔记广和杂的特点。书中所记,多为作者所亲身经历,叙事具体翔实,即使得诸传闻,也必指出其来源。
由于本书门类繁多,且门颊之间,各不相属,若系统概括它的内容,比较困难,这裹只能就其各门的大致内容、史料价值简单作些说明。
旧闻一门,多记明末清初轶事,属于稗乘野史之类,可供治史者摭拾。其中有些条目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史料。如“田价”“米价”、“银债”诸条,记裁了明末至清道光年间田、米、白银价格的变化以及银、钱兑换的比例。如:“康熙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竟长至二十四文。次年大水,四十八年复大水,米债虽较前稍落,而每升亦不过十七文雍正、乾隆初,米价每升十余文。二十年虫荒,四府相同,长至三十五、六文,饿死者无算。后连岁丰稔,债渐复旧,然每升亦只十四、五文为常债也。至五十年大旱,则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不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这里具体记裁一个地区在不同年代米价的涨落,是难得的经济史资料。
丛话一 旧闻
丛话二 阅古
丛话三 考索
丛话四 水学救荒附
丛话五 景贤
丛话六 耆旧
丛话七 臆论
丛话八 谭诗
丛话九 碑帖
丛话十 收藏
丛话十一 书画
丛话十二 艺能
丛话十三 科第
丛话十四 祥异
丛话十五 鬼神
丛话十六 精怪
丛话十七 报应
丛话十八 古迹
丛话十九 陵墓
丛话二十 园林
丛话二十一 笑柄恶俗附
丛话二十二 梦幻
丛话二十三 杂记上
丛话二十四 杂记下
丛话十四 祥异
评分丛话十五 鬼神
评分给老爹买的, 老人家很高兴~清代史料笔记,尚有几种未收齐, 下次继续
评分京东送货很及时,一如既往的信赖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618活动价格非常优惠,物流也十分给力,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活动
评分支持京东,送货快,质量高
评分丛话十五 鬼神
评分陈左高以优异成绩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国专,时迁入上海),唐文治(字蔚芝)任校长,王蘧常任教务长。陈左高浸润于治学严谨的国专校园,学涯五年,学业精进,得唐文治赏识,被郑逸梅先生称誉为“唐门弟子的佼佼者”。陈左高从十岁起,即萌发写日记的兴趣,共积累日记三十二册,用荣宝斋瓷青纸作封面,以丝线精装,可见他对日记写作情有独钟。1945年陈左高考入复旦大学,开始与学林前辈及师长交往求益,耳闻目睹,每获心得,便悉数记入。每日所记均为独立华章,精彩迭出,内容多珍贵史料。可惜这些日记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陈左高复旦毕业即留校任教,初治唐宋古文、晚清散文,二十岁出头,在《申报》、《益世报》、《永安月刊》上发表评述唐宋散文的文章。在教学中,他辅导学生翻阅《丛书集成》,从中浏览到陆游、范成大、方凤等多种名家日记,深感许多日记不仅行文简练优美,而且颇多第一手史料。由此,他开始搜集整理历代日记,开创了我国日记史学研究之先河,成为当代学人研究日记文献第一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先后在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开设文史专栏。因日记撰者多为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书画家等,又广涉政治、经济、科教、文艺诸领域,陈左高便由此汲取史料,怀人忆事,秉笔为文,仅在香港《大公报》“艺林”副刊,就刊文近五百篇,写的均是龙榆生、张元济、钱仲联、施蛰存等文坛宿老。我深感这些人物类文史资料之珍贵,且大陆读者多所未及得读,获左高的信任和支持,为他编为一集《文苑人物丛谈》,又遵嘱驰函请冯其庸先生题写书名。这部他生前最后的专著,得以在远东出版社出版,使他晚年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状下,颇得宽慰。左高遽然去世,原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80多岁的钱币学家王贵忱惊悉后,悲痛不已,在电话中哽咽着对我说:“左高博识,人品亦好,一生不求闻达,是真正受人尊敬的学问家。” 3成就编辑 陈左高对日记历史源流的考据,尤下苦功。他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考证着古代每一部日记的作者及流变。李慈铭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著作等身,留有《越缦堂日记》及《日记补》,计数百万字。这些日记,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历史宗教、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但是,爬梳考证中,陈左高发现《越缦堂日记》尝有残缺。传说李慈铭光绪十五岁以后的日记,被樊增祥收藏,后樊去世,日记流入书摊,不知下落。对这些说法,陈左高以为存疑,不轻易下结论。他埋首在故纸堆中,又辑得三种,终获其全,解决了百年来悬案。又如海内外认为文廷式日记缺少两种,陈左高又得补辑佚失,纠正了误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