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故事化的文本閱讀,多樣化的圖片錶現形式;韆鞦人物的成敗得失,更替朝代的治亂興衰;一個個古老文明的精彩瞬間組成一部凝重的曆史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
黯淡瞭刀光劍影,遠去瞭鼓角爭鳴。齊桓晉文的霸業,各歸塵土;七國爭雄的風光,隻能想見。這轉摺的年代,滌蕩去腐舊,萌生齣新芽。幾百年間,英雄輩齣。叱吒風雲的良將,舉動決定一國的安危;縱橫捭闔的說窖,口舌能摧破城池。華夏九州,群星閃耀。執著事功的孔孟,教人處世;清淨無為的老莊,令人安定;還有法傢的權勢,墨傢的剋儉,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源,流淌瞭幾韆年。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圖說天下·中國曆史係列·春鞦·戰國:爭鳴與爭雄的時代》圖文並茂,體裁多樣,通過精心選取的一韆餘個曆史故事,引人入勝地再現瞭中國的悠久曆史與燦爛文明全書曆史脈絡清晰,史實細節具體,文字簡明生動,圖片豐富悅目,是一部有品位的曆史知識讀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童超
目錄
春鞦
周平王遷都
黃泉相會的母子
繻葛之戰
齊桓公慧眼識管仲
曹劌論戰
愛鶴亡國的衛懿公
唇亡齒寒的教訓
齊桓公伐楚
神醫扁鵲
空談仁義的宋襄公
亡命公子熏耳
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羊皮換來的大夫
崤山大戰
秦穆公稱霸
一鳴驚人
桑下餓人
俞伯牙與鍾子期
機智的矮子使者
魚腹中的利器
要離行刺
孫武斬妃
伍子胥鞭屍
專題:孫武與《孫子兵法》
夫差伐越
臥薪嘗膽
惜金喪弟
哲學大師老子
儒學宗師孔子
專題:私學興起
戰國
三傢分晉
最堅韌的刺客
西門豹治鄴
魏文候選相
白圭經商
名將吳起
聶政刺韓相
申不害改革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威王活煮貪官
商鞅變法
畫蛇添足的教訓
孫龐鬥智
田忌賽馬
圍魏救趙
馬陵大戰
專題:戰車和車戰
三個字的啓示
亞聖孟子
蘇秦遊說六國
張儀騙懷王
屈原投江
逞強好勝的秦武王
鬍服騎射
雞鳴狗盜
馮鸌收債
樂毅大破齊國
藺相如完壁歸趙
田單的火牛陣
負荊請罪
魏國免費修周城
觸聾巧說趙太後
廁中死人做丞相
長平之戰
專題:《五藏山經》
毛遂自薦
魯仲連斡鏇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修建鄭國渠
呂不韋“囤積”國君
十二歲的上卿
李斯諫逐客令
荊軻刺秦王
東周紀元錶
東周諸侯存亡錶
曆史年錶
精彩書摘
引狼入室
周宣王死後,大臣們遵其遺囑,立太子宮涅為天子,即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後,立申侯之女為後,立宜臼為太子。但是,這個周幽王並不像周宣王那樣勵精圖治,而是荒廢朝政,隻知道吃喝玩樂,沉迷於女色,過起瞭荒淫無度的生活。周朝的一個諸侯國褒國給他獻上瞭一個絕色美女褒姒,幽王更是一天都不肯離褒姒半步。褒姒人宮後不久就給幽王生瞭一個兒子,取名伯服。幽王就廢瞭申後及太子宜臼,把褒姒立為後,立伯服為太子。褒姒雖被立為王後,但從未開顔一笑。這可急壞瞭幽王,於是就有瞭後來的烽火戲諸侯。
申後的父親申侯得知幽王廢申後立褒姒之事後心生怨恨,結果就有人報告給幽王。幽王聽瞭大怒,下令削去申侯之爵,並命石父為將,準備攻打申國。申侯聽說後大驚道:“我申國國小兵微,怎能抵擋得住呢?”想來想去申侯決定嚮犬戎藉兵,他怕犬戎不藉兵給他,就許諾說:如果日後攻破鎬京,府庫金帛任憑搬取。戎主遂發兵一萬五韆,申侯亦起本國之兵相助,浩浩蕩蕩殺奔鎬京,將鎬京圍瞭個水泄不通。幽王聽報大驚,忙令人點起烽煙報警,無奈各諸侯國以為幽王又在戲弄他們,竟沒派一兵一卒前往。鎬京遂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殺,城中財富被掠無數。決議遷都
申侯入鎬京後,安排筵席款侍戎主,又斂聚金銀、布匹10車為贈,指望戎主心滿意足地離開。誰料戎主見好不收,終日飲酒作樂,並無還軍歸國之意。申侯沒有辦法,寫瞭秘密書信,派人送給衛
犬戎自從到鎬京搶掠一番,熟識瞭中原的道路,雖被四國諸侯驅逐齣城,但其主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失。此後,戎主心懷怨恨,不斷派兵侵擾周朝西部的疆域,漸漸逼近鎬京。因為鎬京上次遭到犬戎的洗劫,宮殿有一半都被焚毀,到處都是頹牆敗棟,光景非常淒慘。而周朝此時已是府庫空虛,無力修復宮室。於是,周平王漸漸有瞭遷都的想法,並徵求文武百官的意見。滿朝文武都擔心犬戎的騷擾,十分贊同平王的想法,隻有衛武公不同意。衛武公認為,鎬京是周立國的地方,地勢險要,而洛陽地區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根本不適閤立都。但平王遷都的決心已定,衛武公反復勸說均無效。
前770年,平王在晉文侯和鄭武公的擁護下東遷洛陽。春鞦開端
周王室東遷標誌西周時代的結束。周天子的直轄領地本來是邦畿韆裏,有西部以鎬京為核心的宗周,以及東部以洛邑為核心的成周。平王東遷,完全放棄瞭宗周的部分,定都東部的洛邑,史稱東周。周王室東遷後,仍然占據著今陝西東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吞沒,後來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洛邑周圍。周天於已失去號令諸侯的權力,各地諸侯也不再定期嚮周天子述職和納貢,王室收入銳減,反過來周王室經常嚮諸侯求助財物,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與普通小國無異。西周時“禮樂徵伐自天子齣”的局麵被“禮樂徵伐自諸侯齣”所取代,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中國曆史進入瞭戰亂紛爭的春鞦戰國時代。侯姬和、晉侯姬仇,請他們幫忙攆走犬戎;又遣人到鄭國報鄭太子掘突,說其父已被犬戎所殺,讓掘突起兵復仇。衛、晉、鄭幾路軍馬齣其不意,將犬戎殺得落花流水,犬戎的殘兵敗將逃迴本國。申侯大擺筵席,款待四路諸侯,迎太子宜臼繼位,即周平王。
……
前言/序言
圖說天下·中國曆史係列·春鞦·戰國:爭鳴與爭雄的時代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圖說天下·中國曆史係列”中的一捲,聚焦於中國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群星璀璨的時代——春鞦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個時代以周王室衰微為開端,以秦朝統一六國而告終,曆經五百餘年,是中國曆史由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也是中華文明思想文化大爆發的黃金時代。 本捲書稿以豐富的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剖析瞭這一復雜曆史時期的政治變遷、軍事衝突、社會結構重塑以及思想文化的“百傢爭鳴”盛況。全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春鞦戰國畫捲。 --- 第一編:禮崩樂壞:周王室的衰微與春鞦五霸的崛起 本篇追溯瞭東周的建立及其麵臨的嚴峻挑戰。周平王東遷洛邑,標誌著王權旁落,諸侯國開始坐大,周天子的權威形同虛設。 核心內容包括: 1. 分封製的瓦解: 詳述瞭宗法製度和井田製在春鞦中期的動搖,土地私有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 2. 諸侯爭霸的序幕: 以時間為序,詳細描繪瞭“春鞦五霸”的興衰曆程。重點解析瞭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及其霸業的內在基礎,包括管仲改革帶來的富國強兵。對晉文公“重耳流亡”的經曆及其城濮之戰的戰略意義進行瞭深入剖析。 3. 軍事與外交的演變: 探討瞭這一時期車戰為主的軍事形態,以及“會盟”製度在維係國際關係中的作用。通過對春鞦時期外交辭令的分析,展現瞭那個時代貴族階層復雜的政治手腕。 4. 文化過渡的側影: 簡要介紹春鞦時期在禮樂文明解體背景下,士階層開始登上曆史舞颱,為後來的思想解放奠定瞭初步基礎。 --- 第二編:兼並與變法:戰國七雄的角逐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鞦的霸主更替逐漸演變為戰國諸侯間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本篇著重於社會生産力的飛躍和政治製度的根本性變革。 核心內容包括: 1. 鐵器時代的全麵降臨: 闡述瞭鐵製農具和兵器的大量使用如何極大地提高瞭農業生産力,支撐瞭龐大軍隊的長期作戰需求,並直接推動瞭社會階層的流動。 2. 變法的浪潮與影響: 詳細對比瞭各國推行的改革措施,這是理解戰國曆史的關鍵。重點分析瞭魏國李悝變法對軍事的強化,以及秦國商鞅變法的徹底性——它如何確立瞭秦國超越六國的“耕戰”體製,將國傢治理推嚮瞭全新的高度。 3. 戰爭形態的升級: 戰爭從貴族間的“禮儀之戰”轉變為全民動員的“存亡之戰”。介紹瞭大規模步兵方陣、攻城器械的發展,以及蘇秦、張儀閤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對戰局的牽製作用。 4. 七雄的盛衰錄: 描繪瞭魏、楚、齊、趙、燕、韓、秦七大國的地理優勢、內部矛盾及其在不同階段的戰略地位,揭示瞭秦國最終勝齣的曆史必然性。 --- 第三編:百傢爭鳴: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 春鞦戰國是中國思想史上空前繁榮的時期。社會動蕩催生瞭對“何以治國”、“何以為人”的深刻反思,使得各種學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核心內容包括: 1. 儒傢的形成與發展: 重點介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周遊列國傳播教育的實踐。隨後,對比分析瞭孟子“性善論”對儒傢思想的豐富,以及荀子對人性與禮法關係的論述。 2. 道傢哲學的深遠影響: 深入解讀老子《道德經》中“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辯證思想,探討莊子通過寓言闡述的個體自由與精神超脫的境界。 3. 法傢的理論構建: 係統闡述瞭韓非子集法傢大成的理論體係——“法、術、勢”的結閤,分析瞭法傢思想如何成為秦國統一的理論基礎。 4. 其他流派的交相輝映: 簡要介紹墨傢“兼愛、非攻”的實踐精神,名傢(公孫龍、惠施)對邏輯和概念的探討,以及陰陽傢鄒衍對宇宙觀的構建。本書將通過大量的經典引文和圖示,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學派思想的精髓和相互間的辯論。 --- 第四編:社會生活的圖景與文化遺産 本篇將視角從高層政治和哲學轉嚮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力求展現一個全景式的戰國圖景。 核心內容包括: 1. 城市麵貌的變遷: 描繪瞭臨淄、邯鄲、鹹陽等戰國名城的城市規劃和商業繁榮景象,反映瞭新興工商業階層的崛起。 2. 藝術與技術的進步: 重點介紹戰國青銅器、玉器的藝術風格變化,特彆是楚文化(如曾侯乙墓齣土文物)的獨特魅力。同時,關注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和曆法天文學的發展。 3. 文字與文獻的定型: 探討瞭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異形現象,以及竹簡木牘作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普及,這對後世典籍的整理具有重要意義。 --- 結語:走嚮統一的必然與曆史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春鞦戰國時期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一個充滿暴力與創造力的時代。它為中華文明奠定瞭中央集權官僚製度的雛形,塑造瞭此後兩韆年中國知識分子討論的全部思想資源,是中華民族“大一統”觀念最終形成的關鍵熔爐。本書旨在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清晰的梳理,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爭鳴”之下的“爭雄”,以及這兩種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曆史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