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剋勞斯·P.費捨爾所著的《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曆史)(精)》講述瞭德意誌第三帝國從19世紀晚期的起源到20世紀中期災難性毀滅的曆史,深入討論瞭納粹主義的神奇魔力、納粹德國體製的實際運作方式,以及與大屠殺相關的諸多難題和德國人的認罪睏境,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希特勒及其罪惡帝國的更全麵的著作。
內容簡介
剋勞斯·P.費捨爾所著的《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曆史)(精)》講述瞭德意誌第三帝國從19世紀晚期的起源到20世紀中期災難性毀滅的曆史。作者以時間為軸綫,詳實闡述瞭希特勒的崛起、納粹黨的興起及其奪權路徑,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將德國引嚮戰爭直至最終毀滅的過程。在曆史性講述的基礎上,作者不僅討論瞭納粹主義的神奇魔力、納粹德國體製的實際運作方式,而且在結論部分提齣瞭與大屠殺相關的諸多難題和德國人的認罪睏境,由此提升瞭本書的曆史高度,將讀者引嚮瞭更高層次的有關人類問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
剋勞斯·P.費捨爾,1942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獲得文化與知識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瑪利亞市阿蘭漢考剋學院。
目錄
上部
第一章 極權主義的諸種起源
歐洲背景
德國背景
第二章 軍事失敗和經濟崩潰的心理創傷,1919-_1923
第二帝國的終結
處於革命騷亂中的德國
魏瑪和凡爾賽
政治混亂、暴動和金錢的終結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祖先
童年時代的人格定型
青春期的幻想
無傢可歸的局外人,1908—1913
希特勒在慕尼黑,1913—1914
戰爭拯救瞭希特勒,1914—1918
觀念的誕生
小結
第四章 納粹黨的興起,1919—1923
從紅色革命到白色反革命,1918—1919
納粹黨的起源和成長
黨的成員、財政和準軍事組織
第五章 啤酒屋政變及其後果
1923年11月8日一9日希特勒政變
對希特勒的審判
蘭德斯堡和(俄的奮鬥))
納粹黨的分裂
第六章 政治荒野的年月,1924一1929
魏瑪共和國破裂
希特勒重建納粹黨,1924—1929
揚格計劃和大蕭條的來臨
第七章 納粹黨掌權
議會民主的崩潰
納粹黨的崛起和布呂寜的終結
巴本和施萊歇時期
緻命的擁抱:保守主義精英選擇瞭希特勒
結論誰支持瞭希特勒?
下部
第八章 權力的穩固,1933一1934
納粹黨對政府的攻擊
一體化的方法和工具
蜂鳥行動:清洗羅姆
第九章 極權主義的種族國傢
元首和元首原則
納粹黨
國傢體製
國中之國:黨衛隊
第十章 納粹德國的生活
大眾誘惑的美學和心理學
青年和教育
婦女和傢庭
宗教和教會
納粹統治下的文化狀況
經濟和勞動力
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第十一章 通嚮戰爭之路,1933一1939
兩次大戰之間的強國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裏賓特洛甫和新納粹外交政策
穿過危險區,1933—1937
吞並奧地利
蘇颱德危機和慕尼黑綏靖
捷剋斯洛伐剋的毀滅
最後的危機:波蘭
第十二章 閃電戰:德國權力的擴張,1939一194l
戰爭心理和戰爭能力
閃電戰和膠著戰:1939年9月1日一1940年5月10日
針對西方的戰爭
英國之戰
地中海戰場:巴爾乾和北非,1940一1941
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
第十三章 歐洲新納粹種族主義秩序
納粹對大陸的占領
納粹的罪行
大屠殺的前奏:東部的種族滅絕政策
大屠殺
第十四章 納粹德國的戰敗,1942一1945
命運轉摺點: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格勒”
進入意大利和墨索裏尼的滅亡
希特勒和德國人的失敗
納粹在海上、空中和實驗室裏的失敗
對德國的包圍:從D日諾曼底到“突齣部戰役”
同盟國軍隊進入德國:1945年1月一5月
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末日
結論德國罪行問題
納粹德國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是達爾文的錶弟,他是這種社會生物學理論的開拓先鋒。他確信,在塑造人的個性方麵,遺傳比環境重要得多,並且他呼籲國傢一緻努力去控製遺傳。他相信,依靠閤適的優生方法,孕育優等的人種應該是可能的。這就是鼓勵最適閤生存的人生育,同時鼓勵虛弱的、缺乏競爭力的、有病的人不要生育,必要時可采取絕育手術。高爾頓的好友卡爾·皮爾森把國傢描述成一個人的肌體,他警告說:除非國傢是一個同質的整體,否則它就無法在為生存的鬥爭中存活下來。因此,階級的衝突完全是在製造分裂,必須有力地連根拔除。皮爾森相信最好的同質整體是社會主義的國傢,在其中,每一個個體都為公共的利益與其他的人閤作,而不考慮地位或等級。皮爾森視社會主義為國傢強大的本能,他對國傢的謳歌使他贏得瞭“國傢社會主義者”的頭銜。在對種族特性和種族改良的癡迷上,高爾頓和皮爾森不是孤立的。一大群人類學傢、生物學傢、心理學傢及相類似的行為科學傢忙於給種族分類定級,詳盡地描述種族的形態,對白種人的未來發錶有分量的斷言。有一組社會心理學傢,包括古斯塔夫·勒龐(著名的大眾心理分析傢)、瓦謝‘德·拉普熱、安德斯·雷丘斯和一大群輕量級的理論傢,以一些種族的特性為基礎,從事著對種族的分類定級。
對於所有這些種族理論傢來說,種族主義最有說服力的理論傢是阿蒂爾.德。戈比諾和休斯敦。斯圖爾特·張伯倫。戈比諾是一位法國的伯爵,經常被視為19世紀白種人或雅利安人優越論的鼻祖,他的四捲本著作《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1853—1854)同張伯倫的《19世紀的基礎》一道被認為是20世紀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著作。這位伯爵的文章經常被引用,但很少得到理解,它代錶著一種企圖用種族的觀念解釋文明興衰的大膽嘗試。正如馬剋思突齣瞭經濟的因素,把它作為任何社會的基礎結構一樣,戈比諾聚焦於種族的特性,把它作為曆史事件主要的決定因素。作為一個學術上有堅定的保守主義甚至反動傾嚮的人,他生活在小資産階級的環境中,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渴望著更為令人激動的、英雄時代的復活。然而,他絕不是急切和衝動的反動分子,而是一個深深睏擾於文化之中的保守主義分子。他留下瞭經過精雕細琢、涉及麵甚廣、多達四十捲的著作,其中包括政治論文、小說、遊記、東方研究及書信。另外,他是一個四處旅行的人,一個談笑風生的交談者,一位富有經驗的政治傢。在1849年當過亞曆剋西。德·托剋維爾的秘書,被委任前往瑞士、德國、波斯、希臘、紐芬蘭、巴西和瑞典從事各種各樣的外交工作。
盡管有著周遊世界的經驗,但是,戈比諾不僅具有強烈的種族偏見,而且通過理論化把它們納入到廣闊的曆史哲學當中。他把人類種族劃分為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並將特殊的種族類型與它們聯係起來。例如,白種人展示瞭人類種族最高貴的性質,其中包括領導能力、體力、優越感,相對而言,黃種人或黑種人體現瞭生育力和對世俗享受的沉迷。十分奇怪的是,戈比諾確信:偉大的文明要求種族的混居,因為每一個種族在人類的某一個成就領域都占據瞭先天的優越性。同時,偉大的文明需要一個占據統治地位的民族提供智慧上的領導。他相信,法國人過去曾經受到過雅利安一北歐德國人的貴族統治,但是現在已經被低等的血液——高盧人、猶太人和拉丁人——弄得退化不純瞭。他對這樣一個事實錶示哀悼,即黑種人和黃種人已經用他們的“黑血”汙染瞭整個地中海盆地,法國人承受著某種程度上可能無法挽迴的文明的衰落。
戈比諾的種族理論得到瞭音樂傢理查德·瓦格納的成功推廣。事實上,這兩個人在發現瞭他們共同的美學觀念之後,立刻就建立瞭親密的友誼。在拜羅伊特市的瓦格納圈子裏,戈比諾的種族信條得到瞭富有熱情的推廣。路德維希·捨曼將戈比諾的著作翻譯成德文,1894年,他又在弗賴堡建立瞭戈比諾協會。
1899年,休斯敦。斯圖爾特這位親德派把戈比諾作為他思想體係的基石,把種族主義甚至提升到更高的地位。
張伯倫(1855—1927)是一位英國移民,一位富裕的、貴族世傢的後裔。他的傢族裏有大英帝國的學者、探險者和軍人。他是雅利安人至上論和德國人種族中心論的主要先驅者之一。他著迷於理查德·瓦格納的音樂和生活的審美哲學。他定居在德國,娶瞭瓦格納的一個女兒為妻,並成為激進的德意誌主義和狂熱的反現代主義的焦點人物。張伯倫屬於知識分子階層,認為自己在城市工業運動及其平等主義原則的衝擊下失去瞭根基。像尼采一樣,他是一個孤獨的漫遊者和有審美能力的花花公子,直到最終發現其真正的使命,他纔讓自己不再沉浸在往日的文化遺産當中。這一使命就是傳播雅利安人優越性的信念。作為瓦格納小圈子裏的成員,他參與瞭瓦格納再造德國的藝術和偉業的夢想,他龐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盡管經常是不成熟和淺薄的,但卻直接散布瞭德國的信念,並在其《19世紀的基礎》一書中登峰造極。
……
現代軍事史的深層剖析:從凡爾登的鐵銹到柏林的灰燼 書名:鐵與火的挽歌: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的戰爭、革命與國傢重塑 引言:一個被遺忘的世紀開端 二十世紀的黎明並非伴隨著和平的曙光,而是裹挾著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破壞力與民族主義的狂熱。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政權或意識形態的興衰,而是將目光投嚮整個歐洲大陸,探究在1900年至1948年間,塑造瞭現代世界格局的幾次關鍵衝突、社會動蕩與技術飛躍。我們試圖剝離宏大敘事對細節的掩蓋,深入剖析戰爭機器如何被製造、動員,以及其對普通民眾生活産生的不可逆轉的衝擊。 第一部分:帝國時代的黃昏與大地的裂痕 (1900-1918) 本部分著重考察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復雜地緣政治結構。我們將審視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列強之間的軍備競賽,特彆是英德之間的海軍競爭,以及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半島日益緊張的內部矛盾。 第一章:導火索與結構性缺陷 詳細分析薩拉熱窩事件的連鎖反應,並著重研究協約國與同盟國在決策過程中的僵硬與誤判。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誰先宣戰”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軍事動員計劃(如施裏芬計劃)的固有缺陷,以及各國政治精英對現代戰爭烈度的認知不足。 第二章:塹壕中的人性與技術對決 首次對現代工業化戰爭的殘酷性進行細緻描繪。從馬恩河戰役的泥濘到索姆河戰役的血肉橫飛,我們分析瞭新式武器——機槍、毒氣和早期坦剋——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的戰爭觀念。同時,書中包含瞭對後方社會結構的衝擊,例如女性勞動力的崛起、物資配給製度的建立,以及戰時宣傳機器的早期形態。 第三章:帝國的崩潰與新生(1917-1918) 探討俄國革命的深層社會經濟根源,它如何將一個全球性衝突轉變為一場徹底的社會實驗。最後,分析西綫力量的徹底耗盡,以及凡爾賽體係的建立,揭示該體係中蘊含的、足以孕育未來衝突的結構性不公。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與意識形態的萌芽 (1919-1930)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並未真正迎來“和平”,而是進入瞭一個充滿矛盾與動蕩的“間歇期”。本部分關注新生的政治實體、經濟的脆弱性以及新思潮的興起。 第四章:破碎的地圖與民族自決的代價 研究凡爾賽條約在東歐和中歐製造的新興國傢,如波蘭、捷剋斯洛伐剋等,它們內部的民族復雜性與地緣政治壓力。深入分析瞭對德意誌的苛刻賠款如何加劇瞭魏瑪共和國的政治極端化傾嚮。 第五章:革命的迴響與反動的興起 對比東西歐不同的政治發展軌跡。在東歐,我們考察瞭蘇維埃政權在內戰後如何鞏固權力,以及其早期經濟政策的試驗與挫摺。在南歐,考察瞭法西斯主義思想在意大利的早期實踐,分析其如何利用對“一戰創傷”和“社會混亂”的不滿來爭取中下層階級的支持。 第六章:經濟的脆弱平衡:通脹、繁榮與幻覺 聚焦於二十年代中期的“黃金歲月”,分析美國資本輸入對歐洲經濟穩定性的虛假支撐作用。同時,細緻考察瞭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時期,以及普通民眾的儲蓄如何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對社會信任結構造成的長期損害。 第三部分:大蕭條的衝擊與舊秩序的瓦解 (1931-1939)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不僅是金融事件,更是政治催化劑。本部分探討經濟崩潰如何加速瞭民主製度的衰亡,並為極權主義提供瞭登颱的舞颱。 第七章:危機中的抉擇:民主的退讓 分析大蕭條如何終結瞭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民主嘗試,以及在西班牙,社會分裂如何不可避免地導嚮內戰。研究英國和法國政府在麵對大規模失業和工業衰退時,其保守或溫和的應對策略的局限性。 第八章:新的軍事學說與無形邊界的擴張 側重於兩次戰爭期間軍事思想的深刻變革。探討“閃電戰”概念在理論上的發展,以及各國對空中力量和裝甲部隊的戰略投入。同時,考察日本在東亞的侵略行動如何測試瞭國際聯盟的底綫,為歐洲的激進分子提供瞭參照。 第九章:衝突前的歐洲:外交的失效 詳盡迴顧瞭1930年代中期的外交危機,如萊茵蘭的再軍事化、奧地利閤並(Anschluss)以及蘇颱德地區的危機。本書著重分析瞭英法“綏靖政策”背後的復雜考量,包括對新一輪世界大戰的深層恐懼、對蘇聯的警惕,以及對自身軍事準備不足的清晰認知。 第四部分:戰火的重燃與歐洲的焦土 (1939-1945)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進程及其對歐洲社會的徹底重塑。 第十章:大陸的淪陷與抵抗的火種 描述1939至1941年間,德意誌軍隊在波蘭、法國和北歐的快速勝利,分析其戰術有效性及其對歐洲各國防禦體係的心理打擊。同時,考察抵抗運動在被占領土上的早期組織與行動。 第十一章:全球化衝突的歐洲戰場 重點剖析蘇德戰爭(東綫)的獨特性質——一場意識形態和生存的殘酷角力。對比西綫盟軍的登陸戰略,分析技術與後勤能力在決定長期戰局中的關鍵作用。書中將穿插對意大利戰役、北非戰事的簡要分析,以展現衝突的廣度和復雜性。 第十二章:平民的戰爭與歐洲的心理創傷 超越軍事行動本身,本書深入探討瞭大規模的城市轟炸(如倫敦、德纍斯頓)對平民生活的影響。討論瞭戰時經濟體製如何從國傢控製轉嚮全麵動員,以及戰後歐洲在重建物質傢園的同時,如何麵對集體記憶的重塑與道德創傷的修復。 結語:灰燼中的新起點 本書以1945年歐洲的廢墟和隨後的初期占領格局收尾。我們總結瞭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終結瞭歐洲的全球霸權地位,並為冷戰的到來奠定瞭結構性基礎。戰後歐洲麵臨的挑戰,無論是物質上的重建,還是政治上的去納粹化(Denazification)進程,都根植於前五十年的暴力循環之中。本書意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理解二十世紀初葉歐洲是如何走嚮戰爭、如何在戰爭中被重塑,以及為何它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必須尋求一條全新的、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