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干混砂浆

生态干混砂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青林,李北星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建筑
  • 干混砂浆
  • 建筑材料
  • 绿色建材
  • 环保材料
  • 可持续建筑
  • 施工技术
  • 材料科学
  • 建筑工程
  • 新型建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6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1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态干混砂浆》主要介绍了干混砂浆生态化制备的相关技术,在介绍常规原料的基础上,对可用于制备干混砂浆的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天然矿物微粉、机制砂的性能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尤其对生物类聚合物用作干混砂浆改性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阐述。
《生态干混砂浆》可供建筑砂浆行业从事科研、生产、产品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阅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也可参考。

目录

1生态干混砂浆发展现状
1.1概述
1.2国内外干混砂浆发展现状
1.3发展干混砂浆生态化的重要性

2干混砂浆用无机胶凝材料及集料
2.1通用硅酸盐水泥
2.1.1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分类
2.1.2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2.1.3通用硅酸盐水泥水化行为
2.1.4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
2.2其他品种水泥
2.2.1铝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
2.2.2硫铝酸盐水泥
2.2.3装饰水泥
2.3石灰和石膏
2.3.1石灰
2.3.2石膏
2.4无机胶凝材料生态化发展趋势及其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2.5干混砂浆用砂及其生态化发展趋势
2.5.1砂的分类及其生态化发展趋势
2.5.2砂的技术指标

3生物类聚合物及其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3.1生物类聚合物
3.1.1木质素磺酸盐
3.1.2源于土壤的生物聚合物
3.1.3烃类生物聚合物
3.1.4蛋白质生物聚合物
3.1.5淀粉和纤维素衍生物
3.1.6种子胶
3.1.7渗出胶和树脂
3.1.8微生物生物聚合物
3.1.9壳聚糖
3.1.10生物降解聚合物
3.1.11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聚合物
3.1.12生物聚合物展望和前景
3.2合成聚合物
3.2.1可再分散乳胶粉
3.2.2有机硅材料
3.3生物聚合物应用示例介绍
3.3.1掺纤维素醚抹面胶浆
3.3.2温轮胶在灌浆料中的应用

4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天然矿物微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1矿渣
4.1.1矿渣的成分
4.1.2矿渣质量评价方法
4.1.3矿渣粉技术要求
4.1.4矿渣粉的掺入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1.5矿渣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2粉煤灰
4.2.1粉煤灰的性能
4.2.2干混砂浆用粉煤灰技术要求
4.2.3粉煤灰的掺入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2.4粉煤灰在干混砂浆中的作用
4.3硅灰
4.3.1硅灰的性能
4.3.2硅灰的技术要求
4.3.3硅灰的掺入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3.4硅灰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4钢渣粉
4.4.1钢渣粉的性能
4.4.2钢渣粉技术要求
4.4.3钢渣粉的掺入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4.4钢渣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5沸石粉
4.5.1沸石粉的性能
4.5.2沸石粉的吸氨值与沸石含量关系
4.5.3沸石粉的技术要求
4.5.4沸石粉的掺入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5.5沸石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6石灰石粉
4.6.1石灰石粉的质量指标
4.6.2重质碳酸钙
4.6.3轻质碳酸钙
4.6.4石灰石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7滑石粉
4.7.1滑石粉的性能
4.7.2涂料级滑石粉的理化性能指标
4.7.3滑石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8硅灰石粉
4.8.1硅灰石的性能
4.8.2硅灰石产品的分类和理化性能
4.8.3硅灰石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9云母粉
4.9.1云母粉的性能
4.9.2云母粉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4.10层状硅酸盐类
4.11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

5机制砂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5.1机制砂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国内外概况
5.2机制砂的特性
5.2.1机制砂试样采集
5.2.2机制砂物理技术指标统计分布
5.2.3机制砂各物理指标间的回归关系
5.2.4机制砂形貌特征
5.2.5机制砂的级配特点
5.2.6机制砂堆积密度和空隙率随石粉含量变化的特性
5.2.7机制砂中石粉的特性
5.3机制砂的技术要求
5.3.1颗粒级配
5.3.2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5.3.3有害物质
5.3.4机制砂其他物理力学指标
5.4机制砂的制备
5.4.1机制砂的生产工艺
5.4.2机制砂生产的质量控制
5.5机制砂在不同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
5.5.1利用机制砂配制普通砌筑、地面和抹面干混砂浆
5.5.2利用机制砂配制普通干混防水砂浆
5.5.3石粉对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5.5.4不同岩性机制砂对特种干混抗裂砂浆的影响
5.5.5机制砂和石屑对干混砂浆性能影响比对

6钢渣砂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6.1钢渣砂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概况
6.2钢渣砂的特性
6.2.1钢渣的获取方式
6.2.2钢渣的化学成分
6.2.3钢渣的矿物组分
6.2.4钢渣的显微硬度
6.2.5钢渣水化特点
6.2.6钢渣的技术特点
6.3钢渣砂的技术要求
6.4钢渣砂在不同干混砂浆中的应用研究
6.4.1钢渣砂掺量和粒径范围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6.4.2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对钢渣砂抗裂砂浆的影响
6.4.3纤维素醚对钢渣砂抗裂干混砂浆的影响
6.4.4消泡剂对钢渣砂抗裂干混砂浆性能的影响
6.4.5掺合料对钢渣砂干混砂浆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6.4.6减水剂种类对钢渣砂干混砂浆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6.4.7防水剂对钢渣砂干混砂浆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6.5其他再生集料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6.5.1利用淤污泥陶砂制备多孔吸声砂浆
6.5.2废橡胶粉作集料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
6.5.3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

7常见干混砂浆的制备
7.1普通干混砂浆
7.1.1普通干混砂浆技术要求
7.1.2干混砌筑砂浆
7.1.3墙面抹灰砂浆
7.1.4普通地面砂浆
7.2特种干混砂浆
7.2.1保温体系粘接砂浆
7.2.2保温体系抗裂、抹面砂浆
7.2.3瓷砖用粘接和勾缝砂浆
7.2.4界面砂浆
7.2.5自流平地坪砂浆
7.2.6内外墙用腻子
7.2.7灌浆材料
7.2.8防水砂浆
7.2.9保温砂浆
7.2.10钻井材料
7.2.11CA砂浆

参 考 文 献

精彩书摘

  阿拉伯树胶的性质与其他水合胶体,如瓜尔豆胶和琼脂类等有极为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阿拉伯树胶可以分为3个基团,其一是与其功能相关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另外2个基团分别是阿拉伯半乳聚糖和糖蛋白。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是阿拉伯半乳聚糖成分与一个蛋白链相连。阿拉伯半乳聚糖又是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这些支链结构组成的,支链的末端还含有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因而,每一个分子都如球状,而且非常紧密。对于乳化功能来讲,关键是其整体分子结构层的蛋白链极易触及或暴露。阿拉伯胶溶液呈牛顿流变性,在pH为3~10,pH对黏度的影响很小,低pH时,羧酸基团的离子化作用受到抑制,结果就趋向于胶凝或沉淀。然而,一个多糖类物质怎样能起到乳化剂的作用呢?这是由于在水包油溶液中,似乎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中的蛋白链接受了油相,而阿拉伯半乳聚糖成分则与亲水成分结合。总而言之,阿拉伯半乳聚糖在阿拉伯树胶的稳定性功能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的乳化稳定性远比阿拉伯树胶的乳化稳定性差得多,这就可清楚地解释了。另外,阿拉伯胶作为已知所有水溶性胶中用途最广泛的胶,它可以和大多数其他的水溶性胶、蛋白质、糖和淀粉相配伍,也可以和生物碱相配伍混溶应用。而阿拉伯胶不论处于溶液或薄膜状态均可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相配伍使用。刺梧桐胶(gum karaya)是从梧桐科苹婆树(sterculia urens)分泌出的,这是一种生长在印度的灌木林树。天然的刺梧桐胶是一种部分乙酰化的多糖,含有8%的乙酰基。它含有大约37%的糖醛酸,并且会反应生成钙和镁盐。它的分子量是95000000Da。刺梧桐胶是最难溶的分泌胶之一。颗粒在水中不会溶解,反而会膨胀。刺梧桐胶快速吸水形成一种悬浮液,它的黏度范围从0.5%用量时的400mPa·s到3%用量时的10000mPa.S o在更高的浓度下,会形成一种不流动的浆体。刺梧桐胶在造纸业中被用作长纤维纸的粘接剂,而在食品行业中被用作法式沙拉调味品的稳定剂。黄芪胶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生物胶,它是从生长在地中海和伊朗的黄芪属植物中分泌出的。黄芪胶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语trangos(山羊)和akantha(角)。黄芪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黄芪糖,能够在水中溶解生成一种水溶胶,而第二部分被称作黄蓍胶糖,它占整个胶的60%~70%,会膨胀生成凝胶。黄芪胶的分子量有840000Da。黄芪胶区别于其他胶之处在于它具有双重功能性,可以用作稠化乳化剂。它能增加水相的黏度,同时降低油和水间的界面张力。油包水乳液能够稳定是因为它通过增加外部水相的黏度可以延缓油滴的聚集,从而降低分散的油相的移动。黄芪胶用在许多油腻的沙拉酱中,比如法国的、意大利的或罗克福尔的,也用在面包店的乳剂中。只有很少的黄芪胶在陶瓷中被用作粘接剂。
《建材革新:绿色砂浆的未来之路》 一、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始终是丈量进步的重要标尺。从古老的夯土技术到现代的高强度混凝土,建筑材料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城市面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资源消耗、能源浪费、废弃物堆积以及污染物排放,这些都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沉重负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颠覆性的建筑材料——绿色砂浆,正悄然兴起,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而充满希望的道路。 本书《建材革新:绿色砂浆的未来之路》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砂浆产品,而是致力于描绘绿色建材的宏大图景,并深入探讨砂浆技术在这一革新浪潮中的核心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将带领读者跨越传统砂浆的界限,去理解绿色砂浆所蕴含的深刻理念、技术突破、应用前景及其对整个建筑产业链乃至社会生态的深远影响。本书将是一次关于材料科学、环保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旨在激发行业内外的共鸣与思考,共同推动建筑业迈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二、 绿色砂浆的时代呼唤:为何需要一场材料革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之一,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传统砂浆,作为建筑中最基础、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其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排放、高能耗的特点。 资源枯竭的警示: 传统砂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水泥,其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灰石、黏土等不可再生资源,长此以往,资源的枯竭将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砂石骨料的开采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问题。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压: 水泥生产是能源消耗大户,窑炉的高温煅烧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或天然气,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水泥生产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相当一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环境污染的叠加效应: 除了碳排放,传统砂浆的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巨大,如何有效回收利用,减少填埋,已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 健康隐患的潜在威胁: 某些传统砂浆在固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威胁居住者的健康。 正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建筑材料体系,寻找更加环保、高效、健康的替代方案。绿色砂浆的兴起,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材料弊端的有力回应。它不仅是一种材料的改进,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代表着建筑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的坚定决心。 三、 绿色砂浆的技术内涵:创新驱动的材料科学 “绿色砂浆”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涵盖了一系列环保、节能、高性能的砂浆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应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升材料的性能,并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健康性。 掺合料的智慧应用: 绿色砂浆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对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天然矿物的巧妙利用。例如,粉煤灰(火力发电厂的副产品)、矿渣(冶金工业的副产品)、硅灰(金属硅冶炼的副产品)等,这些富含活性物质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掺配,不仅能够有效替代部分水泥,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碳排放,还能改善砂浆的后期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性能。此外,天然的火山灰、粘土等活性掺合料也在绿色砂浆的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胶凝材料的多元化探索: 除了水泥,绿色砂浆还在不断探索和应用其他类型的胶凝材料。例如,基于无水泥或低水泥体系的胶凝材料,如地聚合物、硫铝酸盐水泥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更低,碳排放量显著减少,甚至能够实现碳负排放。同时,生物基胶凝材料的研发也为绿色砂浆开辟了新的思路,通过利用可再生资源,构建更加循环的建筑材料体系。 外加剂的精细化调控: 现代绿色砂浆的性能提升离不开各类高性能外加剂的辅助。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引气剂等,通过精确的添加量和科学的复配,能够显著改善砂浆的和易性、流动性、抗压强度、抗冻性、防水性等关键性能,满足不同施工条件和工程需求。这些外加剂的研发也朝着更加环保、低毒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骨料的优化与再生利用: 绿色砂浆同样关注骨料的选择和利用。除了传统的砂石骨料,再生骨料(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堆积。同时,轻骨料(如陶粒、珍珠岩)的应用,能够显著减轻砂浆的自重,降低建筑物的荷载,在保温、隔音等方面也具有优异的表现。 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技术: 绿色砂浆的生产强调清洁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能够实现精准配料、均匀搅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干混砂浆的生产模式,相比传统的现场搅拌,能够显著减少粉尘飞扬,降低噪音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了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 四、 绿色砂浆的应用场景:从宏观到微观的渗透 绿色砂浆的优势并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理论层面,它们正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建筑业的各个角落,并在实际工程中展现出卓越的表现。 墙体与砌筑: 绿色砂浆在砌筑砂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墙体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减少泌水和开裂现象。其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节能效果,降低运行能耗。 抹灰与找平: 绿色砂浆的良好和易性与可操作性,使其在内外墙抹灰、地面找平等工序中表现出色。优异的抗裂性能,能够有效避免抹灰层出现细小裂缝,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地面铺设与装饰: 在地坪砂浆、自流平砂浆等领域,绿色砂浆能够提供平整、坚固、美观的地面基层。其快速施工、高强度等特点,极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防水与保温: 绿色砂浆在防水砂浆、保温砂浆等特种砂浆领域的应用,更是为建筑物的整体性能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性能的防水砂浆能够有效抵御水分渗透,保护结构安全;而轻质保温砂浆则能显著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节能减排。 特种工程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砂浆在抗裂砂浆、粘结砂浆、修补砂浆、耐磨砂浆等更专业的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这些特种砂浆能够满足特定工程的特殊需求,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功能性和安全性。 装配式建筑的理想搭档: 绿色砂浆与装配式建筑的理念高度契合。在工厂预制生产过程中,绿色砂浆能够实现更精确的配比和更稳定的质量控制,为装配式构件提供可靠的连接与填充。其优异的性能也符合装配式建筑对高效、环保、优质材料的需求。 旧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绿色砂浆在旧建筑的修复与改造工程中,能够以其良好的粘结性、耐久性和环保性,为老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五、 绿色砂浆的未来展望:通往可持续建筑的蓝图 绿色砂浆的发展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突破的过程。展望未来,绿色砂浆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定制化、功能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 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的绿色砂浆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配方设计和生产。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输入参数,系统能够快速生成定制化的砂浆配方,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供给。 功能集成与高性能化: 绿色砂浆将不仅仅满足基本的结构和粘结功能,还将集成更多的智能化功能。例如,自修复砂浆能够自动感知并修复裂缝;吸附性砂浆能够净化室内空气;变色砂浆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改变颜色,实现节能指示等。 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 绿色砂浆将更加注重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运输、施工、使用到最终的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始终,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的突破: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制备的生物基胶凝材料有望在绿色砂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可降解的绿色砂浆,在完成其使命后能够自然降解,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 绿色砂浆将成为智慧城市和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将与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技术等协同工作,构建更加智能、节能、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六、 结语 《建材革新:绿色砂浆的未来之路》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建筑材料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壮丽画卷。我们所探讨的绿色砂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承诺。它代表着建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环境保护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绿色砂浆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流。它将帮助我们建造更加安全、健康、环保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拥抱绿色建材的未来,共同探索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来翻阅这本大部头的,没想到却意外地被其中关于“人居环境与微气候调节”的章节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视野远超出了纯粹的工程技术范畴,它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去审视建筑材料的最终归宿——为人服务。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材料表面对热辐射、湿度调节的影响,以及这些细微变化是如何累积成我们日常居住舒适度的巨大差异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呼吸性墙体”的讨论,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往往只是带过的一笔,但在本书中却被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即建筑应该如何与自然进行可持续的物质交换。书中对比了高分子材料与天然矿物材料在空气质量调控上的表现,数据详实,图表清晰,让人很容易就能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于那些关注室内环境健康、尤其是对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敏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武装,无疑是强有力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心怀热忱的人量身定制的!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作者那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跟你分享他多年观察和实践的心得。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这一点对我触动尤其大。以前总觉得环保只是个口号,但这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和清晰的数据分析,让我明白了每一次材料的选择、每一次施工的流程,背后都牵动着巨大的环境成本与未来效益。比如,书中对比了传统湿作业与预制构件在能耗、废弃物产生方面的巨大差异,那种冲击力是看再多新闻报道也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地方性差异时的细腻,他没有一概而论,而是结合了不同气候带和地域资源的特点,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绿色建筑”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变成了一个可以清晰描绘的蓝图。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远比书本上的技术细节本身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建筑行业的一本“内幕揭秘”!我之前在参与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经常被各种规范和标准搞得焦头烂额,感觉理论和实践之间总隔着一层厚厚的、难以逾越的墙。但是,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反叛”的姿态,直面了行业中那些被光鲜外表掩盖的痛点。它没有回避供应链中的灰色地带,也没有粉饰施工现场的混乱管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耐久性”那一章,作者用非常尖锐的笔触剖析了当前市场上一些低成本材料是如何牺牲长期性能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甚至还分析了背后的经济驱动力。读到这里,我简直拍案叫绝,感觉作者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更难得的是,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书中也提供了扎实的技术路径来应对这些挑战,比如对新型固化剂和添加剂的性能测试分析,写得极其详尽,几乎可以作为一份辅助的采购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行业大佬们不愿意公开谈论的话题,为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坐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它对逻辑严谨性的要求极高,每一步的论证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基础之上,绝不允许读者有丝毫的走神。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生的参考手册,而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它在材料科学的分子结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水化反应动力学和界面张力的分析,即便是我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人,也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关于“绿色认证体系”的批判性分析,作者没有盲目推崇现有的国际标准,而是指出了这些标准在适应本土化需求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的本土优化模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和理性,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证据链之上,读起来虽然费力,但每攻克一个知识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前瞻性”吸引的。在如今技术迭代如此迅猛的时代,很多专业书籍很快就会过时,但这本书似乎预见了未来十到二十年的行业发展趋势。它将注意力投向了那些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潜力巨大的新兴材料领域,比如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和自修复材料的早期应用案例。书中对这些“未来技术”的介绍并非是科幻想象,而是基于严谨的实验室数据和初步的小试成果。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循环经济”在建筑领域的终极形态的描绘——即如何设计出可以被完全拆解、材料可以无损回用的建筑系统。这不仅仅是材料问题,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变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让读者能够跳出日常的施工琐碎,去思考整个建筑行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闭环。它激发了我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对于想站在行业前沿的工程师和规划师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思想燃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送书的速度挺快的,书还可以的

评分

值得一看,特别是机制砂那一章

评分

很好用

评分

生态干混砂浆

评分

生态干混砂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推荐购买学习,上面的东西很有用

评分

生态干混砂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