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藤广》是“NA建筑家系列”的第一册。本册所选人物内藤广,与伊东丰雄、隈研吾,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建筑界,内藤广是一位顶端级建筑设计师,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然而,他对于时代发展所持的态度,与上述两位建筑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本书所选取的建筑作品之中,读者便能感受到内藤广的设计作品存在着某些共通之处。那就是“不追逐前卫,而是要经得住岁月的考验”的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他的扬名之作“海洋博物馆”中即已确立。
2001年10月,旭川站试运营期间,在旭川市举行的一场演讲中,内藤广先生对听众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我将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作品,能够支撑起旭川这个城市一百年、两百年的时间。”能够面对着市民,胸有成竹地说出自己的建筑作品可以支撑城市一百年,这样的建筑家在日本屈指可数。
建筑界长期处于闭塞状况之下。希望本书能够超过一本普通的作品集,使读者通过本书看到“建筑的希望”。
《NA建筑家系列1:内藤广》将建筑类专业杂志“日经建筑”迄今为止所刊载的内藤广专访、谈话、标志性建筑物的竣工报告等新闻报道以及新作,分门别类重新编排,集结成书。书中所收录的建筑作品的时间跨度很大(1990年至今),作者将其根据时代特色分为“海博时期”“牧野时期”“益田时期”“走向土木”四个篇章,带领读者逐步走进内藤广的建筑世界。此外,在“特别对话”一章中,内藤广更是与加贺田正实、大川郁夫、冈村仁、太田理加等人开诚布公地就施工、结构、住宅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从2001年开始,内藤广执起教鞭,对东大学生宣称“不教授前卫”,而只教授布局及素材的物性等“永不变化”的东西。比起教授表面化的流行趋势,教授这样的内容更需劳心费力。百事缠身的内藤广,为何如此认真地对待学生们呢?那是因为,内藤广坚信建筑是原动力,坚信年轻人拥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2011年春,内藤广告别东大的讲台,回归建筑界!
日经BP社所提供的信息专业性强、内容广泛,涉及经营、电脑、数码家电、计算机、通信、机械、建筑、医疗、健康、环境、娱乐等众多领域。经专职记者采访编辑的许多杂志在其专业领域里都堪称是众所周知、首屈一指。日经BP社直销杂志的读者约有150多万人,发行量每年达3400多万册。
访谈01『三十七岁时,才决定把建筑继续下去』—回顾那些被关注却也迷茫的日子
建筑作品01海洋博物馆·收藏库
阅读01海洋博物馆:委托方与建筑家的二十五年—吸取旧馆教训基础之上产生的活的建筑
访谈02『透过建筑能够看到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海洋博物馆﹄所折射出的独特建筑观
访谈03『经济低迷与建筑界的兴衰无关』—需要告诉那些从事建筑的人,希望在哪里
建筑作品02安云野知弘美术馆
建筑作品03茨城县天心纪念五浦美术馆
建筑作品04古河综合公园管理楼
建筑作品05牧野富太郎纪念馆
访谈04『若要存续百年,便要重新审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设计者与建筑物的寿命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建筑作品06伦理研究所富士高原研修所
建筑作品07最上川故乡综合公园游客中心
建筑作品08东京知弘美术馆
建筑作品09益子森林
建筑作品10港未来线马车道站
建筑作品11春日温泉·雅乐俱酒店配楼
建筑作品12岛根县艺术文化中心
对话
特别对话01畅谈施工—最重要的是:建筑物是由人建造的
特别对话02畅谈结构—结构工程师的真正作用并不仅仅是结构分析
特别对话03畅谈住宅—住宅设计是与他人的对决,所有建筑师都需要自我修炼
访谈05『虚拟化的建筑将告别历史的舞台』—创刊三十周年纪念访谈:畅谈建筑师与社会的变化
建筑作品13日向市站
访谈06『知土木,始知建筑之扭曲的个人主义』—跨领域活动之所见
建筑作品14高知站
建筑作品15虎屋京都店
建筑作品16旭川站
阅读02内藤广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内部核算培养所内人员的成本意识
访谈07『直面新技术,自然而然会产生新的建筑方法』—详解建筑的细节
阅读03从设计图纸看内藤广作品—重视内外关系的虎屋京都店
阅读04东大十年教育观—相对于设计方案,更想把不会改变的本质教给学生
履历内藤广年谱
后记
员工内藤广建筑设计事务所员工名单
执笔者、新闻报道刊号
作品名笔画顺序索引
这部关于内藤广的作品,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本建筑图录,那无疑是极大的低估了它的价值。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真正思考建筑与场域关系的巨匠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捕捉到了内藤建筑中那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哲思的特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光影处理的深入剖析,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在描述建筑的物理现象,更是在阐述光如何成为定义空间、引导时间流动的无形之手。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项目如何利用天窗和开口来柔化混凝土的坚硬质感,营造出一种近乎禅意的静谧氛围,那种描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它没有过多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建筑的“呼吸”。对于长期关注当代建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视角,提醒我们,最好的建筑是那些与环境深度对话,并最终回归到人的基本感受上的作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再教育。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准的设计展示。内藤广的建筑往往强调空间的纯粹性,而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深谙此道。大量的现场照片和精准的轴测图、剖面图穿插得恰到好处,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文关系。我特别留意到,在介绍几个标志性作品时,编辑似乎故意留出了足够的留白,这种视觉上的“留白”恰恰呼应了内藤建筑中对“空”的重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非常流畅,文字的密度和图片的冲击力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你既能感受到理论层面的深刻,又不至于被冗长的文字淹没。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也成功地迁移到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上,使得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对清晰、克制之美的体验。对于那些对书籍设计有要求的美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在装帧和版式上的用心程度,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内藤广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访谈记录和幕后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建筑师在面对现实约束和技术挑战时的挣扎与坚持。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书中透露的一些关于项目初期概念如何被场地条件不断修正、最终定稿的片段,对于正在实践中的年轻设计师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实战经验分享”。它打破了我们对完美设计图纸的想象,展示了建筑生成过程中充满变量的真实面貌。此外,作者对内藤广早期学习经历以及他如何吸收传统日式美学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语汇的梳理,也极具洞察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然后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方式进行现代性的重构。这种务实而又不失理想主义的探讨,使人读来倍感振奋。
评分如果非要给这本书挑一个“不足”,那可能是它对某些特定建筑的细节剖析得过于深入,以至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在面对那些复杂的结构图解时,可能会感到一丝门槛。但这同时也恰恰是其优点所在——它拒绝平庸,坚持提供高质量的深度内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普及,而在于深化。它成功地将内藤广的建筑哲学——那种关于“场所精神”的追寻——提升到了一个超越纯粹建筑学的哲学探讨层面。读罢全书,我不再仅仅是“看”他的建筑,而是开始尝试去“感知”他所构建的空间秩序与光影对话背后的那份东方智慧。它像一个引路人,不仅展示了作品的终态,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解读和欣赏那些沉默而有力的建筑语言。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书,它为理解当代极简主义建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诗意的基础。
评分读完这本聚焦于内藤广职业生涯的选集,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结构的高明之处。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构建了一个关于“在地性”与“材料诚实性”的完整思想体系。书中对不同项目——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私人住宅——的设计逻辑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内藤建筑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那些粗砺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在文字的描绘下,似乎拥有了时间沉淀下来的重量和温度。与市面上许多浮于表面的介绍性读物不同,这本书敢于深入探讨材料本身的特性如何反作用于设计意图,以及内藤先生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使得建筑的“工艺美学”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日本当代建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独特精神性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案例研究范本。
评分书不错哟书不错哟书不错哟
评分建筑作品02安云野知弘美术馆
评分参加活动是买的 都很喜欢 买了好几本了
评分访谈03『经济低迷与建筑界的兴衰无关』—需要告诉那些从事建筑的人,希望在哪里
评分建筑作品02安云野知弘美术馆
评分访谈03『经济低迷与建筑界的兴衰无关』—需要告诉那些从事建筑的人,希望在哪里
评分质量很好,适合建筑学设计师/爱好者收藏。
评分这套书打折真心不容易等了好久
评分有见解的建筑人,开本比想想中小访谈01『三十七岁时,才决定把建筑继续下去』—回顾那些被关注却也迷茫的日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