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

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曦微 著
图书标签:
  • 莫扎特
  • 钢琴奏鸣曲
  • 小提琴奏鸣曲
  • 古典音乐
  • 音乐
  • 乐谱
  • 室内乐
  • 莫扎特
  •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 古典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44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2859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一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作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可靠的出发点,可以免去许多误解,避免大量由于误传信息所引起的歧解。

目录

前言

演奏评述

Vorwort

Hinweise zur Interpretation

Preface

Remarks on Interpretation

奏鸣曲I G大调

奏鸣曲II bE大调

奏鸣曲Ⅲ C大调

奏鸣曲Ⅳ E小调

奏鸣曲V A大调

奏鸣曲VI D大调

版本评注

Kritische Anmerkungen

Critical Notes

前言/序言


贝多芬室内乐的瑰宝:弦乐四重奏的巅峰之作 本书导读: 本书聚焦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命中最为关键且充满革新的一个领域——弦乐四重奏。不同于莫扎特在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中展现出的古典主义的优雅与平衡,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标志着室内乐体裁的深刻转型,它们是作曲家个人精神探索、技术突破与情感表达的集中体现。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贝多芬的十六部正式编号的弦乐四重奏,并辅以三首未编号的早期作品(《练习曲四重奏》),带领读者领略从古典形式的完美奠基到浪漫主义先声的跨越。 我们不会涉足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任何内容,本书的全部篇幅将致力于解析贝多芬的艺术遗产,尤其是他在四重奏这一体裁中如何打破常规,重塑音乐结构与听觉体验。 第一部分:奠基与革新——早期四重奏(作品18系列) 贝多芬的早期弦乐四重奏,即作品18的六部作品(降E大调,G大调,F小调,降A大调,C小调,F大调),是他在海顿和莫扎特确立的传统基础上进行精炼与巩固的尝试。它们标志着贝多芬已经完全掌握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室内乐语汇,但同时也开始注入他自己独特的热情与戏剧张力。 作品18之下的深入分析: 结构与对位: 本部分详述了这些早期作品如何继承了海顿对“对话性”的强调,即四件乐器之间平等且精妙的互动。我们将研究贝多芬如何运用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第一乐章,分析其呈示部主题的展开与再现中的细微处理。 情感的初次涌动: 尽管风格上仍属古典,但如F小调(No.1)的激情与C小调(No.4)中蕴含的紧张感,预示着未来“英雄式”情感的出现。我们将特别关注第二乐章(慢板或柔板)中旋律线的抒情性,以及末乐章的回旋曲或急板(Rondo/Presto)所展现出的活力与技巧。 海顿式幽默的继承与超越: 探讨贝多芬如何运用俏皮的动机发展和意料之外的和声转调,继承了海顿的机智,但其背后的驱动力往往比前辈更为强烈和个人化。 (注意:本部分完全聚焦于作品18的结构、主题发展、配器特点及与同时代作曲家的比较,与莫扎特的奏鸣曲无关。) 第二部分:中期的突破——“英雄”与戏剧性(作品59系列及“拉祖莫夫斯基”的诞生) 进入“中乐期”,贝多芬的音乐语言经历了火山般的爆发。作品59,即著名的“拉祖莫夫斯基”三部曲(F大调,E小调,C大调),是室内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些作品是为俄国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而作,其规模、技术要求和情感深度均远超以往任何室内乐作品。 结构上的巨变: 篇幅的扩展与慢板的深化: 作品59的乐章长度显著增加,特别是慢板乐章,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甜美抒情,而是成为深沉冥想的核心。例如,E小调(No.2)的《如歌的柔板》(Adagio molto e cantabile),其对位复杂性与情感的庄严性,已接近后来的晚期作品。 赋格的回归与创新: C大调(No.3)末乐章采用了令人惊叹的赋格,这不仅是对巴赫传统的致敬,更是将赋格技法融入到奏鸣曲或回旋曲的框架中,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逻辑性和驱动力。 俄罗斯主题的运用: 探讨贝多芬如何在作品59中巧妙地融入了俄罗斯民歌旋律,这是他对外来文化元素进行“维也纳化”处理的典范,也是室内乐中民族色彩运用的早期重要范例。 (本书在此部分专注于对位法的应用、奏鸣曲式结构在宏大尺度上的重构,以及如何通过配器拓宽了四重奏的音响边界,完全排除对钢琴协奏或奏鸣曲的讨论。) 第三部分:风格的转向——“中介”作品(作品74与作品95) 在“英雄”的辉煌之后,贝多芬进入了一个更为内省、更为浓缩的阶段。作品74《竖琴》与作品95《严肃的》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桥梁。 作品74《竖琴》的独特配器: 分析“竖琴”这一绰号的来源——拨弦技巧在第一乐章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木管乐器般的音色如何被弦乐四件套所模仿与营造。探讨这部作品在保持古典形式完整性的同时,如何渗透入新的情感色彩。 作品95《严肃的》的紧凑与强度: 这部作品被贝多芬本人视为“不为大众”而作。本书将细致考察其极度精炼的动机、快速且冲突不断的乐章转换、以及对位与不和谐音的密集使用。它代表了贝多芬在室内乐中对“内在真实性”的极致追求,其音乐语言的密度是空前的。 (此处的焦点在于主题的浓缩、和声的锐化以及形式的压缩,完全不涉及莫扎特作品中的轻快或田园风格。) 第四部分:晚期四重奏——超越时代的对话(作品101、102与“最后的遗嘱”) 贝多芬最后六部弦乐四重奏(作品101、102的二部曲,以及作品127、130、131、132、135)被公认为音乐史上最深刻、最复杂的室内乐作品。它们是作曲家与世界告别、与自我对话的艺术结晶。 跨越时空的结构探索: 非传统的多乐章结构: 重点剖析作品131(七个乐章一气呵成)和作品130(原版末乐章《大赋格》)的革命性结构。研究贝多芬如何打破传统慢快快慢的序列,用统一的动机和内在的调性逻辑将各乐章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整体。 赋格的回归与精神性: 对作品101的赋格式末乐章和作品133《大赋格》进行专门的、细致的分析。后者作为独立的四重奏出版,是贝多芬对巴赫对位法的终极回应,其复杂性、技术难度和精神深度至今仍是演奏家面临的最高挑战。 “圣洁之歌”与冥想: 深入解读作品132中著名的“神圣的赞美之歌”(Heiliger Dankgesang),分析其复杂的五部结构、调式转换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沉的宗教情怀与对病后康复的感恩。 配器与音色哲学的终极: 对位与单线条的并置: 探讨晚期作品中,贝多芬如何在高超的对位织体中,突然插入近乎独白式的、极简的旋律线条(如作品132的柔板),这种对比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对和声的极限探索: 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扩展和弦、非功能性和声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乐器的最高音区和最低音区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张力,这已远远超出了古典美学的范畴,直接指向了浪漫主义和后来的现代主义。 (本书的最后部分完全围绕贝多芬晚期对复调的重塑、对情感的绝对诚实,以及对传统体裁的彻底解构与重构,不涉及任何钢琴主导的室内乐形式。) 结语: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西方音乐从古典向浪漫过渡无可争议的最高范例。本书提供的,是一份对这十六部杰作的全面路线图,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既有形式的依赖,准备好进入贝多芬最后的、最诚挚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次对人类艺术潜能的探索,其深度与广度,至今无人能及。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偶尔会坐在钢琴前,尝试弹奏一些简单旋律的“门外汉”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非常直观和体验式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莫扎特音乐的无穷魅力。书中的乐谱排版清晰,音符的大小适中,即使是我这种视力不算特别好的人,也能轻松阅读。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许多演奏建议,比如指法的选择、触键的力度控制,以及乐句的呼吸感,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原来仅仅是调整一下指尖的力度,或者在乐句之间稍作停顿,就能让原本有些生涩的音符变得流畅和富有表情。书中的一些旁白,描述了莫扎特在创作这些奏鸣曲时,可能拥有的情感状态,这让我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到音乐之中,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演奏体验。它就像一本“秘籍”,告诉我如何去“解锁”那些隐藏在乐谱深处的音乐情感。我不再只是机械地弹奏音符,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和“表达”音乐,这让我对弹奏音乐本身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大的乐趣。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个爱玩爱闹,但才华横溢的少年莫扎特,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无尽的想象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音乐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具洞察力的文本来丰富我的知识库。《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无疑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乐谱集,更是一次对莫扎特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的深入回溯。本书对每一首奏鸣曲的编排,都体现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性,无论是对文献资料的引用,还是对音乐学理论的阐释,都显得颇具分量。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莫扎特在创作早期,如何将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以及他如何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它让我看到,莫扎特并非是凭空产生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是建立在深厚的音乐传统基础之上,并且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发展和超越的。书中对当时音乐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提及,也为我理解莫扎特所处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于那些希望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莫扎特音乐,以及想要了解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充满热情但又常常被复杂乐理吓退的爱好者,我一直对莫扎特的奏鸣曲心生向往,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这本书的出现,像一盏明灯,指引我踏上了这段美妙的音乐旅程。封面设计简洁而典雅,一眼就让人感受到庄重与艺术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易泛黄,印刷清晰,无论是乐谱还是旁边的解读文字,都十分工整。我最看重的是它提供的背景知识和演奏提示。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乐谱,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一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莫扎特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至关重要,让原本可能略显抽象的音符变得生动起来。书中对一些关键乐句的分析,以及对演奏者情感表达的建议,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听到一首曲子觉得“美”,但并不知道这份美具体体现在哪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揭示了那些隐藏在音符背后的奥秘。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莫扎特音乐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中的指引,去细细品味每一首奏鸣曲,感受莫扎特那天才般的创作能量。

评分

我以一个曾经在音乐学院度过几年时光,如今已离开象牙塔,但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丝毫未减的“老乐迷”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系统学习过音乐的人来说,选择一本关于莫扎特奏鸣曲的书,往往是在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精妙的视角。《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在这方面并没有让我失望。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乐谱本身,更是一种对作品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的深度挖掘。书中对乐句的划分、对和声处理的细腻解读,以及对不同声部之间对话的提示,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莫扎特音乐的透彻理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技术层面的难度,而是更多地引导读者去体会音乐的“歌唱性”和“戏剧性”。它提醒我们,莫扎特的音乐不是冰冷的技巧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表达。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曾经接触过音乐但希望重新拾起这份热爱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它仿佛是一本精心准备的“地图”,带领我们重新探索莫扎特音乐的广袤领域,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重新唤醒对音乐最本真的感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音乐学院学生在学习初期,辅助理解奏鸣曲体裁的一个宝贵参考。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莫扎特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是那种只能在音乐厅才能真正欣赏的“高冷”艺术,直到我翻开《莫扎特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1卷)》。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将莫扎特音乐的精髓呈现在我面前。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士,对乐理知识知之甚少,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让我感觉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耐心地给我讲解着那些我之前完全无法理解的音乐术语和技巧。书中关于旋律发展、节奏变化以及和声色彩的解释,都配有清晰的乐谱示例,让我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音乐的轮廓,甚至可以直接跟着书中的提示,在自己的钢琴上尝试弹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鼓励读者主动去“听”音乐,去感受不同乐器之间相互呼应的对话,去体会莫扎特是如何巧妙地运用音色和力度来表达情绪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古典音乐并不遥不可及,它也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是我们用来放松心情、愉悦心灵的美妙伴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接触古典音乐,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莫扎特音乐的朋友们。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一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一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一般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