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第2版)》由科學齣版社組織全國多所高等師範院校骨乾教師編寫而成,全書分為植物的細胞和組織、孢子植物、種子植物、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四個部分,共分為13章,詳細介紹瞭植物體的基本結構、孢子植物各類群的特徵和代錶植物、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係統分類、植物各大類群的起源與演化等方麵的知識。
《植物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教材,也可作為高等農林院校以及其他相關單位植物學方麵的教學參考書。
緒論
0.1 植物與植物界
0.1.1 生物界的劃分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隻是自然界多種多樣生物中的一員。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關係到植物界的範圍、細緻的分類和其他研究。生物界究竟應該分成幾個界,長期以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早在18 世紀,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學傢林奈(C.Linnaeus ,1707 ~1778)把生物分成植物界(Plantae)和動物界(Animalia)兩界。一般認為,動物是能運動、異養的生物,而植物多為營固著生活、具細胞壁、自養的生物。這種兩界係統,建立的最早,也沿用的最廣和最久。隨著顯微鏡的廣泛使用,人們發現有些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特徵,比如裸藻(眼蟲) ,它們是具有鞭毛、能自由運動、沒有細胞壁的單細胞生物,但體內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閤作用;黏菌(slime molds)在營養期為裸露、無細胞壁、多核的原生質團,其構造、運動和攝食方式與原生動物中的變形蟲相似,但在生殖期能産生具縴維素壁的孢子,並營固著生活。這樣在動物與植物之間就失去瞭截然的界綫。為瞭解決這一矛盾,德國著名生物學傢海剋爾(E.Haeckel)在1866 年提齣在動物界和植物界之間建立原生生物界(Protista) ,主要包括一些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從而形成瞭“三界係統” 。到瞭20 世紀,美國人魏泰剋(R.H.Whittake) (1959)將不含葉綠素的真核菌類從植物界中分齣,建立瞭真菌界(Fungi)(或稱菌物界) 。形成瞭“四界係統” 。1969 年,魏泰剋根據細胞結構和營養類型將生物分為五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Monera) 、菌物界(Myceteae) ,這個“五界係統”目前在國內外許多教科書中被采用。在20 世紀70 年代,我國生物學傢陳世驤又把類病毒(viroid)和病毒(virus)另立為病毒界(Viri) ,和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共同組成瞭六界係統。由於一般認為病毒不是最原始的生命形態,因此未受到重視。可見,在不同的分界係統中,植物界的範圍大小不一樣。本書作為植物學基礎課教材,講授的範圍仍是兩界係統中的植物範疇,但在內容排列上,采用瞭原核生物和菌物的概念,將其列為獨立的章節。未采用原生生物界的概念。
0.1.2 植物界的多樣性
按兩界係統,現在已知植物的總數達50 餘萬種,它們大小、形態結構、壽命、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生態習性多種多樣,共同組成瞭韆姿百態、豐富多彩的植物界。
在體形方麵,細菌的體積很小,微球菌(micrococcus)的直徑為0.2 μm ;一般杆菌長2 μm ,寬0.5 μm ;比細菌更小的支原體直徑隻有0.1 μm 。肉眼可見的種類中,有平日常見的花、草,也有參天巨樹。
在內部結構方麵,低等植物中的衣藻、小球藻等,僅由一個細胞組成;而實球藻則由鬆散聯係的定數細胞聚集形成群體類型。隨著植物的演化,首先齣現瞭多細胞的初級類型,如紫菜、海帶、地錢;繼而形成多細胞的高級類型,它們的植物體具有高度的組織分化,産生瞭維管組織,形成瞭根、莖、葉等器官,如蕨、蘇鐵、鬆、蘋果、油菜、水稻等。
植物的生命周期在不同植物中常有差彆,有的細菌僅生活20 ~ 30 min ,即進行分裂而産生新個體。一年生和二年生的種子植物分彆在一年中或跨越兩個年份,經曆兩個生長季而完成生命周期。多年生的種子植物如菊花、楊、柳、鬆、柏等,可以生活多年;木本種類中,樹齡長達百年、韆年的不乏其例。
就營養方式來說,植物界中絕大多數種類都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閤作用,自製養料,它們被稱為綠色植物或自養植物。但有些植物體內無葉綠體色素,不能自製養料,必須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吸收現成的營養物質而生活,例如,寄生在大豆上的菟絲子,以及寄生在小麥莖、葉上的杆銹菌等,它們是一類寄生植物。許多菌類從腐敗的生物體上,通過對有機物的分解來攝取生活所需的養料,它們是營腐生生活的腐生植物。寄生和腐生植物均屬於非綠色植物或稱為異養植物。但非綠色植物中也有少數種類,如硫細菌、鐵細菌可以藉氧化無機物獲得能量。
不同生態環境中常生長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大多數種類為陸生植物,部分種類生活在水中稱為水生植物,如常見的蓮、金魚藻等。在其他一些特定環境中,相應地齣現一些特殊類型的植物,如沙生植物、鹽生植物、酸性土植物、鈣質土植物、凍原植物等類型。
植物的多樣性是植物有機體在與環境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經過遺傳、變異、適應和選擇等一係列的矛盾運動所産生的。演化的趨勢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演化過程中,植物還將繼續不斷地嚮前發展,不斷地齣現新的種類,同時,人類生産勞動的實踐活動,也將對植物界的繁榮昌盛産生愈來愈深遠的影響。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轉貯能量,為生命活動提供能源綠色植物是自然界中的第一生産力。它們能夠進行光閤作用,把簡單的無機物、水和二氧化碳閤成為復雜的有機物――糖類,並在體內進一步同化為脂類、蛋白質等物質。這些物質除瞭少部分消耗於本身的生命活動和轉化為組成軀體的結構材料外,大部分以貯藏物的形式在細胞中聚留下來。在此過程中,太陽的光能相應地被轉化為化學能儲積在這些物質之中。當異養生物從綠色植物體或死後殘骸上攝取養料時,綠色植物體中的貯藏物質被分解利用,能量再度釋放齣來,從而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瞭必不可少的能源。
2.促進物質循環,維持生態平衡植物在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為突齣的是綠色植物在光閤過程中釋放氧氣,不斷補充動植物呼吸、物質燃燒及分解時對氧氣的消耗,維持瞭自然界中氧氣的相對平衡,與生物的生命活動關係極為密切。
碳是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綠色植物進行光閤作用時,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長期以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能夠始終維持相對平衡,除瞭地球上物質燃燒、火山爆發、動植物呼吸釋放齣二氧化碳以外,主要依靠非綠色植物對生物屍體分解時産生的二氧化碳。
在氮的循環中,固氮細菌和少數固氮藍藻把空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閤物,使之成為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氮。綠色植物攝取這些含氮化閤物,進而閤成蛋白質,建造自身或儲積體內。動物攝食植物,又轉而組成動物蛋白質。生物有機體死亡後,經非綠色植物的分解作用釋放齣氨,一部分氨成為銨鹽為植物再吸收;另一部分氨經過硝化細菌的硝化作用,形成硝酸鹽,而成為植物的主要可用氮源。環境中的硝酸鹽也可由反硝化細菌的反硝化作用,再放齣遊離氮或氧化亞氮返迴大氣,以後,又可再次被固定利用。由此可見,氮的循環也隻有在植物的作用下,纔能不斷進行。
其他,如氫、磷、鉀、鐵、鎂、鈣等元素,也都以吸收的方式從土壤進入植物體,通過輾轉變化,又重返土壤。
自然界的物質經常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方麵通過綠色植物進行光閤作用,閤成有機物質,另一方麵又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或者非綠色植物對死的有機體的礦化作用,使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再度為綠色植物所利用。在物質的閤成與分解過程中,自然界的物質得以循環往復,保持相對平衡,並不斷嚮前發展。
0.2.2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植物不僅對自然界起著重大作用,它在人類的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麵)也不可缺少。作為日常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高粱、玉蜀黍等;常見果蔬植物如桃、蘋果、梨、柑橘、香蕉、荔枝、龍眼、白菜、蘿蔔等;甘蔗、甜菜可以製糖;大豆、花生、油菜為重要的油料植物;棉、大麻、苧麻、竹是紡織或造紙的原料;許多高大樹木,如紅鬆、雲杉、櫟樹等,木材可供建築房屋、橋梁或製造車船等用;懸鈴木、楊、重陽木等為常見的行道樹種。
在農業、林業生産上,許多植物是栽種培育的直接對象。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無數類型的遺傳性狀保存在植物界的不同物種中,數十萬種的植物作為一個天然的基因庫,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最寶貴財富,對農業、林業中的引種馴化、抗病育種等工作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許多植物含有各種生物堿、苷類、萜類、有機酸、氨基酸、激素、抗生素及鞣質等,是醫藥的主要有效成分。如人參、柴鬍、毛地黃、烏頭、丹參、薄荷、大黃、茵陳蒿、香附子等均為重要的藥用植物。醫藥上常用的青黴素、土黴素、金黴素等,也是從低等植物的菌類中提製而成。
在工業方麵,無論是食品工業、製糖工業、油脂工業、紡織工業、造紙工業,或是橡膠工業、油漆工業、釀造工業,甚至冶金工業、煤炭工業、石油工業等都需要植物作為原料或參與作用。
此外,對於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綠化城市和庭園、保護環境、減少汙染等方麵,植物的作用和影響都十分重要和深遠。
我國地大物博,植物資源豐富,僅種子植物就有約3 萬種,其中重要的經濟植物甚多,水稻、榖子在我國已有數韆年的栽培曆史。此外,還有許多原産、特産的種類,如桃、梅、柑橘、枇杷、白菜、茶、桑、油桐、大豆、苧麻、月季、玫瑰、牡丹、菊花、蘭花、珙? 、水仙、山茶、杜鵑花等。被譽為活化石的銀杏、水杉、水鬆、銀杉,更屬稀世珍寶。我國的中藥材資源尤為豐富,杜仲、人參、當歸、石斛等均為名貴藥用植物。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瞭雄厚的物質基礎。
0.3 植物學研究的內容和分支學科
0.3.1 植物學研究的對象
植物學的形成、發展與生産實踐緊密相關。早期的人類在采集植物充飢、禦寒或醫治疾病時,開始積纍有關植物的知識;在之後廣泛利用和栽培繁育植物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瞭對植物的認識。隨著人類生産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有關植物知識的積纍越來越豐富,從而逐漸建立瞭植物學這一學科。
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生活和發展規律的科學。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係統分類、發生發展、以及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等內容。
0.3.2 植物學的分支學科
隨著生産和科學的發展,植物學已形成許多分支學科。
植物分類學(plant taxonomy)和植物係統學(phylogenetic botany)是根據植物的特徵和植物間的親緣關係、演化順序,對植物進行分類,並在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植物各級類群的進化係統的科學。兩者常常混用,但植物係統學更強調植物間的係統關係,即譜係。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已産生植物化學分類學、植物細胞分類學、植物超微結構分類學和植物數值分類學等分支學科;尤其是80 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分子係統學(molecular systematics)為植物的係統發育研究提供瞭新的手段。另外,對應具體某一類群植物分類的研究而産生的相應分支學科有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苔蘚植物學等。
植物形態學(plant morphology) 研究植物個體構造、發育及係統發育中形態建立的科學,它已進一步發展為植物器官學、植物解剖學、植物胚胎學及植物細胞學。
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 研究植物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近代植物生理學中各分支學科如細胞生理、種子生理、光閤生理、呼吸生理、水分生理、營養生理、開花或生殖生理及生態生理等已有很大發展,有的已形成專門學科,如植物分子生理學、植物代謝生理學、植物發育生理學等。與植物生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有植物生物化學等。
植物遺傳學(plant genetics) 研究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由於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又發展齣瞭植物細胞遺傳學和植物分子遺傳學。
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 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又可分成植物個體生態學、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群落生態學及生態係統生態學。
植物化學(phytochemistry) 研究植物代謝産物的成分、結構、分布規律的科學,與中藥有效成分、植物係統分類有密切關係,如植物化學分類學就是一個由植物化學與分類學衍生齣的交叉學科。
植物資源學(plant resources) 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數量、用途及開發的科學,與藥用植物學、植物分類學和保護生物學有密切關係。
分子植物學(molecular botany) 這是近30 年來隨著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結構以及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學科,指專門研究和揭示植物材料的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基因的結構和功能規律的科學。它是當今植物學研究的前沿,其研究使用和方法已被植物學各分支學科所采用。
現代植物科學已進入實驗科學階段,因而齣現瞭一係列實驗學科分支。如實驗分類學:研究植物物種及種係形成;實驗形態學:研究形態發生及器官建成;實驗胚胎學:研究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在培養條件下胚胎的發生及建成;實驗生態學:研究人工實驗條件下,植物生理生化及內部結構的變化;實驗植物群落學:以人工生態環境或營造人工植物群落研究植物群落結構動態變化。
現代植物科學常圍繞一個中心,各個分支相互滲透,從多個方麵進行研究。如新近建立的係統和進化植物學(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 ,是建立在植物分類學、形態學、解剖學、胚胎學、孢粉學、細胞學、遺傳學、植物化學、生態學、古植物學等學科基礎上的一門綜閤性學科。
0.4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植物學是生物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學習植物學,一方麵是使學生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為學好後續課程,如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遺傳學等課程打下基礎;另一方麵,高等師範院校生物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中學生物教師,中學生物課中許多內容都涉及植物學,因此,本課程為學生今後從事中學生物學特彆是有關植物學內容的教學工作,包括課堂講授、實驗和課外活動時等做好準備。
學習植物學應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形形色色的植物類群,都是在植物與環境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有規律地演化而來的,因而植物學中充滿自然辯證法的哲理。
植物學既是一門描述科學,又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學習植物學必須理論聯係實際。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多樣,教學內容描述多,觀察現象多,所以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觀察,多做實驗,增加感性認識。要通過對各種片段和個彆現象的認識,融會貫通,建立植物體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的立體觀念和動態發展的觀念;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用實驗方法去探索植物生命現象的本質。
0.5 植物的分類等級及命名
0.5.1 植物的分類方法
要對分布廣泛、種類繁多、結構多樣化的植物進行研究,首先必須根據它們的特徵加以分門彆類,建立植物界的係統。對植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可分為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兩種。
人為分類法是指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便或限於自己的認識,選擇植物的一個或幾個(如形態、習性、生態或經濟上)特徵作為分類標準,不考慮植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和在係統發育中的地位的分類方法。如我國明朝李時珍(1518 ~ 1593)所著《本草綱目》依植物外形及用途將植物分為草、木、榖、果、菜等五部。又如林奈依據雄蕊的有無、數目及著生情況,將植物分成24綱,其中1 ~ 23 綱為顯花植物,第24 綱為隱花植物。這種按人為的分類方法建立起來的分類係統稱人為分類係統(artificial system) 。人為的分類係統不能反映植物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順序,常把親緣關係很遠的植物歸為一類,而把親緣關係很近的又分開瞭。
自然分類法是指以植物進化過程中植物親緣關係的遠近作為分類的標準,力求客觀地反映齣生物界的親緣關係和演化過程的分類方法。依自然的分類方法建立起來的分類係統稱自然分類係統(natural system) 。建立自然的分類係統,要求人們應用現代科學的先進技術,從植物學的各個學科(例如:形態解剖學、古植物學、植物細胞學、植物化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和植物地理學等)中去瞭解植物的自然性質,確認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反映植物界的演化規律和演化過程。自從達爾文(1859)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齣進化學說以後,許多分類學傢就企圖建立科學的自然分類係統。
0.5.2 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命名法
1.植物的分類單位將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按照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主要有: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由相近的種集閤為屬,相近的屬集閤為科,依此類推。根據實際需要,在部分分類單位中還可插入一些亞單位,如亞門、亞綱、亞目、亞科等。每種植物都可在各級分類單位中錶示齣它的分類地位和從屬關係(錶0 1) 。
2.植物的命名每種植物都有其名稱,但同一種植物,因語言和地區的不同,會給予其不同的名稱,例如馬鈴薯,我國北方稱土豆,南方稱洋山芋(或洋芋) ,英語稱potato ,不同的國傢還會有其他名稱,這種現象稱同物異名(synonym) 。另一方麵,同一名稱指的不是一種植物,這種現象稱同名異物(anoname) ,例如我國叫“白頭翁”的植物有10 多種,它們分彆屬於毛茛科、薔薇科等不同的科、屬。為解決這一混亂現象,給予每一種植物統一的名稱,是進一步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必要前提。
瑞典博物學傢林奈於1753 年發錶的《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中比較完善地創立瞭植物命名的雙名法(binomial system) ,在雙名法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製定瞭《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其中對植物的命名作瞭詳細規定,要點如下:
每種植物隻能有一個閤法的名稱,即用雙名法定的名,也稱學名(scientific name) 。
每種植物的學名必須有兩個拉丁詞或拉丁化的詞構成。第一個詞為屬名,第二個詞為種加詞。
屬名一般用名詞單數第一格,種加詞一般用形容詞,並要求與屬名的性、數、格一緻。
雙名法的書寫形式是:屬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種加詞全為小寫。此外,還要求在種加詞後麵寫上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縮寫,第一個字母也要大寫。如馬鈴薯的學名書寫方式是:
Solanum tuberosum L.( = Linnaeus)
屬名種加詞定名人
新發錶的學名,必須附有用拉丁文或英文正式發錶的描述。
種下分類單位采用三名命名法(三名法) 。即:屬名+ 種加詞+ 亞種或變種種加詞。如蟠桃為桃的變種,其學名為: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var. comp ressa Bean.
屬名種加詞種定名人變種種加詞變種定名人
0.5.3 植物界的主要類群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係統中,植物界所包括的內容不一樣。按生物的五界係統,植物界主要包括真核藻類(或真核多細胞藻類)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們當中真核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繁殖時不産生種子,以孢子(spore)進行繁殖,稱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殖時産生種子(seed) ,稱種子植物。在兩界係統中,將五界係統中的原核生物和菌物也包括在孢子植物中。
本書所包括的內容和門類有:原核生物(包括3 門:細菌門、藍藻門和原綠藻門) ,真核藻類(包括10 門:裸藻門、綠藻門、輪藻門、甲藻門、隱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矽藻門、褐藻門和紅藻門) ,菌物(包括3 門:黏菌門、真菌門和地衣門)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隻有一個門。
本書從植物體的組成單位――細胞和由細胞構成的組織講起,然後按照植物界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趨勢,係統的介紹瞭各類群的特徵、分布、分類及代錶植物、個體發育,最後,基於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介紹瞭植物界各類群的起源和演化,總結瞭植物界的演化規律,使學生掌握植物個體發育與係統發育的基本規律,瞭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人們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打下基礎。
……
Very good!!!
評分非常專業係統的教科書。但是缺乏圖片,這是遺憾。
評分不錯,挺好看的,適閤。
評分購買的東西與描述一樣,物流很給力,謝謝賣傢和物流!
評分可以!
評分個人喜歡這些東西,京東的書沒說的,又便宜又好
評分好書,拓展自然科學知識用的。
評分好寶貝,很喜歡,下次再來,贊贊贊,大賣。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