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开山之作
遍查近1000种方志 正说李自成、张献忠
补齐作者生前亲笔添加的万余言资料,初版已脱销近30年
为配合顾诚著作系列成套,特推出修订版。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顾诚先生的第一部专著。《明末农民战争史》从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失败。洗练的文字,忠实呈现那一段决定此后中国500年历史的血雨腥风和惊心动魄。初版之后,顾诚本人曾对书中错漏之处做过一番校订,对书末所附《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等做了大规模增补。本书再版之际,将上述内容完整呈现;并以代序的形式,收录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学经历》。
第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
第二节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节 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
第四节 水利失修和灾荒频仍
第五节 军制的败坏
第六节 裁驿递
第七节 农民大起义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陕西农民首建义旗
第二节 勤王兵的哗变
第三节 张献忠、李自成参加起义
第四节 起义早期的特点
第三章 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第一节 杨鹤主抚政策的失败
第二节 起义军在山西的发展
第三节 陕西起义军的坚持斗争
第四节 起义军的诈降和突破黄河天险
第四章 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第一节 向中原进军
第二节 起义军的汉中突围
第三节 起义军的大举入豫和所谓“荥阳大会”
第四节 起义军攻克凤阳
第五节 崇祯八年起义军在陕西的胜利
第六节 明廷的剿抚并用和高迎祥的牺牲
第七节 李自成等部进军四川
第五章 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一节 明廷十面张网和增兵增饷
第二节 李自成等部连遭挫折
第三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受抚”
第四节 谷城、房县“受抚”的透视
第六章 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一节 剿饷延期和加派练饷
第二节 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再次起义
第三节 杨嗣昌奉命督师
第四节 玛瑙山之役
第五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转战四川
第六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出川和攻克襄阳
第七章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一节 李自成起义军挺进河南
第二节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
第三节 李自成起义军首攻开封和项城战役
第四节 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二攻开封
第五节 襄城之役和三攻开封
第六节 侯恂督师和起义军一败孙传庭
第七节 革、左五营同李自成部义军的联合作战和攻克汝宁
第八节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凯歌行进的原因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广
第二节 起义军的走向统一和“罗、贺事件”
第三节 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九章 张献忠起义军的进军湖广、江西
第一节 张献忠部的转战豫皖
第二节 张献忠部占领武昌
第三节 张献忠部南下湘赣
第四节 大西政权在湘赣的设施
第十章 孙传庭部的覆灭和李自成西安建国
第一节 吴甡督师之议
第二节 孙传庭的出关和覆灭
第三节 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
第四节 李自成起义军的收取三边
第五节 建国大顺
第六节 大顺军的渡河东征和永昌元年诏书
第七节 宁武之战和势如破竹的进军
第八节 大顺军的南线作战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灭前的挣扎
第一节 李建泰奉命督师
第二节 调吴三桂部进关之议
第三节 南迁之议
第四节 没顶之际的几根稻草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一节 大顺军攻克北京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北京期间的措施
第三节 山海关战役
第四节 大顺军的放弃北京
第十三章 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一节 明朝官绅的叛乱
第二节 李自成返回西安时的部署
第三节 清军占领山西
第四节 怀庆之役和清军占领西安
第五节 西北地区明降官降将的叛乱和该地区大顺政权的崩溃
第六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十四章 大西军在四川
第一节 大西军的入川
第二节 张献忠在四川建国
第三节 官绅地主的叛乱和大西政权的加紧镇压
第四节 张献忠的牺牲及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
第十五章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形势
第一节 弘光朝廷“借虏平寇”政策的破产
第二节 南方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的特点
第三节 南方的佃变
第四节 南方的奴变
附录
说明
(一) 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
(二) 大西政权地方官员表
(三) 山海关战役后三个月内官绅叛乱情况表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叹服,但其叙事的节奏感却像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那些渴望快速掌握事件脉络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铺垫或许显得有些冗长。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万历朝中后期的财政危机和土地兼并问题,虽然这些背景是理解战争爆发的基石,但对于急切想看到“打仗”场面的读者来说,初期略显沉闷。然而,一旦进入到崇祯年间的全面战争阶段,那种严谨的考证便开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作者对于不同流寇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联盟、背叛、互相倾轧——的处理,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特别是关于“闯王”部内部权力斗争的描摹,不再是过去简单化的忠奸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符合人性和权力逻辑的复杂动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更精妙的问题,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历史框架去重新审视。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处理“史料”与“故事”之间的平衡艺术。很多历史著作要么过于偏向冷冰冰的文献堆砌,要么沦为过度文学化的臆测。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他对那些地方志、奏折、甚至是口述历史片段的引用,总是恰到好处地嵌入叙事之中,仿佛文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例如,在描述某一城池被攻陷后的社会反应时,书中穿插的几段地方士绅的私人信件,其冲击力远胜于空泛的论断。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当事人的“对话”。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揭示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这种“细节决定一切”的写作态度,是真正有志于严肃历史研究的标志。
评分这本关于明末农民战争的巨著,初读时就被其磅礴的气势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所震撼。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以及各路起义军的兴衰荣辱,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领袖的战略决策和个人魅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书中的地图绘制精良,对于理解战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战事,而是将每一次农民军的进退与明朝廷的腐败无能、边军的消极怠战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读完之后,你很难不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看到那些衣衫褴褛的农民,如何从绝望中燃起反抗的火种,又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这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我向几位对明史略有涉猎的朋友推荐过此书,但每次都会提醒他们,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论述,少有通俗小说中常见的煽情桥段。当你深入到后期,特别是分析农民军失败的原因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带来的宿命感会变得愈发沉重。作者对明末卫所制度的瓦解、火器使用的地域差异,以及不同地区民众对起义军的接受程度,都做了非常深入的地域性研究。这使得地域性的差异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变量。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对特定历史情境理解的加深,而对某些已知的历史结论产生新的质疑。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吸收,去思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一点,是它对“失败者叙事”的重构。长久以来,关于明末的叙事往往聚焦于“清廷入关”的最终胜利,或是“流寇”的最终覆灭。然而,作者通过详实的证据链,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舞台上转瞬即逝的次要角色和地方武装。他细致地描绘了在主体战争之外,地方豪强、宗教团体如何利用混乱局面渔利,甚至如何与流寇周旋。这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它告诉我们,明末的战争不是两军对垒的简单游戏,而是一场牵动社会所有阶层、所有地域的、无序的、多中心的权力争夺战。正是这种对全景式社会动荡的捕捉,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如何崩溃与重塑的深刻研究。
评分补充《南明史》的一本书,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不如看看
评分看南明史浅可以先看一下这个
评分看南明史浅可以先看一下这个
评分包装好,物流服务好。
评分顾诚先生的代表作啊,除了南明史外是顾诚最好的专著
评分想要看抽屉画画的同学有福了,随书赠送抽屉亲手绘制石号号&豆科学超精细美图藏书票,以及抽屉和狸空原画明信片两张,书脊19mm好厚一本这样超豪华一套才25元买到就像捡到有木有? 石号号是一名倔强而严厉的少年,他对人生中的种种妥协与虚伪难以容忍,当他得知外婆去世后,外公患了阿兹海默症,亲戚们相互推诿陪护责任,毅然决定转学,来到外公所在的小城读书,一边照顾外公。 在新的学校,他认识了豆科学,成为至交好友。因为性格桀骜,他在学校并不合群,只有豆科学与他作伴,直到世事变迁,他们渐行渐远。石号号感受到更多世态炎凉,变得更为孤独与峻切;与校园文化的格格不入,同学之间的纠纷,以往的恶梦也在纠缠着他,他再也看不到他人对他的关切与爱,铤而走险,选择了一条骇人听闻的路……而豆科学竟然跟随他投身这场充满虚无、悲哀与偏激的行动中,所谓“心中未遂”。
评分顾诚治学严谨,史料搜集严谨,但难免摆脱不了时代烙印,对农民@有过多偏袒回护之词
评分非常好的书,又是活动特价,京东真棒!!!!!!
评分頋诚老先生的大作,老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历史科普的好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